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历史进程
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
永乐二年(1404年)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有潜质者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著名人物
陈敬宗
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浙江慈溪人。是永乐二年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在文渊阁学习,参与修订《永乐大典》。修书完毕后,授官刑部主事。
李德章
李德章(1481年—1540年),云南永昌人,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后被贬在京城负责保管珠宝玉器,在一次宫廷失火时,发现熔化的珠玉浇水凝固后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返乡之后,他就用永昌盛产的玛瑙、玉石、琥珀等原料烧制成了“永子”。嘉靖皇帝敕令将永子列为贡品。
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权倾天下。
杨廷和年少成名,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七年出任首辅。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后被削职为民,卒于乡。隆庆初复职,追赠太保,谥号文忠。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湖北江陵人,晚明时期著名内阁首辅,梁启超曾感叹“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相貌英俊,敢于做事,极其富有智略。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受到当朝重臣徐阶赏识,步步高升。后于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即位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以内阁首辅身份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新政,同时加固边防,使得从正德以来积贫积弱的大明王朝焕然一新——新政使每年国库充盈大量白银。考成法提升了原本极其低下的工作效率。一条鞭法以及清丈田亩等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土地兼并。在边防上,任用李成梁、戚继光、王崇古等名将,并且着力改善了与蒙古鞑靼/">鞑靼部落的关系。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上张居正权高震主,引起明神宗不满。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随即被明神宗抄家,剥夺官阶。
梁清宽
梁清宽,字敷五,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清初政治人物。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选庶吉士,散馆授弘文院编修,官至吏部侍郎。梁清宽为明代重臣梁梦龙曾孙。他与堂弟梁清远、梁清标皆科甲折桂,人称“一门三进士”。
何世璂
何世璂(1666年—1729年),字澹庵,又字坦园,号铁山,山东新城县陈庄人。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康熙五十九年,出任山西省副主考官。后充充“圣祖实录馆”纂修官。雍正元年四月,出任江西正考官。历任浙江学政,两淮盐运使、贵州巡抚、署理直隶总督。
潘绍烈
潘绍烈(1796年一1881年),字子骏,号西村,今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办事处杨家镇村人。乙酉科拔贡,戊子科举人,己丑科联捷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敕封文林郎散馆。后为元氏县(今河北省)知县,随任瓯宁县(今福建省)知县,回家丁忧三年不再复出,至本县汉源书院任主讲,善书法,对境内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一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创者。
蔡元培家学渊源,有着极其深厚的私塾功底,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秋天,他参加乡试,一举考中举人,浙江省中举者共有155人,蔡元培名列第23名。21岁的年龄就踏上了科举制度的快车道。
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恩科会试,蔡元培接着在1890年春天进京赶考,又顺利考中贡士。考中贡士后,要经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蔡元培考中贡生后,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自量写得不好,主动要求留待下一科殿试再考,回家刻苦练习书法。
1892年春,蔡元培自我感觉可以了,赴京参加殿试,一举获二甲第34名,被选为庶吉士。
中国的历史人物有:
1、张廷玉: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2、于成龙:
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
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
3、佟国维:
顺治年间,佟国维授一等侍卫。康熙九年,授内大臣,逮捕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康熙二十一年,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二十八年,推孝懿仁皇后之恩,晋封一等公。先后两次随康熙帝征伐噶尔丹,获得胜利。
康熙四十三年,因病致仕。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一废太子后,要求群臣推选新太子时,佟国维积极推举八阿哥胤禩,受到康熙帝训斥,罢职回家。
4、隆科多:
康熙二十七年,隆科多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临终,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成为顾命大臣。雍正二年,隆科多兼领理藩院的事务。
充任纂修《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的总裁,并且监修《明史》。不久又被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雍正五年雍正帝以隆科多结党营私、私藏玉牒为由,公布其四十一条大罪,将隆科多永远禁锢。
5、包拯:
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s2/]王念孙简介:王念孙,本名怀祖,生于清明,故名李实。江苏高邮。国王的父亲。我小时候很聪明。八岁读完十三经,学历史。四十年来,他一直是个学者。历任翰林学士庶吉士、工商部长、工商博士、陕西道御史、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等职。
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字舒城,号春圃,是雍正二年的人。入学考试有两个进士,官员是吏部尚书。他曾让戴震为孙子读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都很好。记载:“戴震初闻于休宁。”分支、分支、分支三部分,也可以在段玉裁《清史稿》中找到。有四个部分:编年史、编年史、历史、编年史,都是除了段落以外的部分。看完太阳,带本书出门。二十余年来,他与李敦甲田祖朝夕相处,饮酒吟诗,问事,常与刘太公、任、程等交换书籍。讨论了古代历史,并阐述了他叔叔的重要性。康奥,翁方纲等。赠对联:“学前知玄奘、许商、郑。”可以说这是真的。由此可见,王念孙青年时代的思想是多么的深刻。龙三十一年二十三日,读江永《六书韵表》。据了解,谷先生的著作有十部,但仍有不足之处。、《古韵标准》、《楚辞》等书籍,经过反复检索和推演,共收集到350本。直到《淮南子》这本书的出版,我对古籍中的借词传声现象还是深有体会的。
作为王念孙的直接神,他用古音求古义、虚词求本义、不拘泥本义的方法和态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由于我国古代文字学重形式,不重重点,王念孙花了十年时间注释《江》,引经据典,收集意见,详加考证,从古音中求古义,纠正了原书中的许多错别字、漏字、派生词等错误,写成了《慧谱学》,在我国古代颇具原创性和训诂性。他自言自语道:“训诂的目的是以声为本,字音相近。”经典常被借用,学者借声求义。如果他们打破了他们的借用和阅读的话,他们就会消失。“其子王,引‘大人之规’。如果所有的理论并列,他会寻求真相。如果这些话是假的,他会读的。熟悉国学的人不仅限于国学。'
王念孙除训诂外,还精于校对,对文字的错误、句读的混乱、发音训练的异同等进行考证。他工作努力,富有创造力。改错的句子有900多个错误。从这些错误中可以总结出古籍中的“错误原因”,共发现62例。这62例总结了古籍校勘中的错误规律,是王念孙对古籍校勘错误经验的总结。它们被后人视为校勘其他古籍的总例,意义广泛,影响深远。儿子写的《广雅》这本书,引用了父亲的原话,也有很多校对内容。第31卷的53条和书末的32条比较简洁。还有一本书《广雅疏证》,专门讲解《淮南子内篇》中的词语。从《景宜文淑》、《通说》到周秦汉,逐一查找每一个含有虚词的句子,共释义虚词160个。为后来虚词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影响很大。在校勘过程中,他还提出了三个勇敢的命题和三个不变的命题,非常准确,为古籍校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31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