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关二爷,郑成功等人,都是带着啤酒肚作战。在当今,啤酒肚被认为是那些不常运动胡吃海喝的人才会有的,古代那些将领都是经常上战场征战,每天的运动量不是我们可以比的,为什么会出现个个大肚腩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在古代不太注重这些身材的培养,而且往往以力量取胜。就像现在的摔跤手拳击手,比起肌肉轮廓,或许不如健身教练,但从力量方面来看,绝对可以秒杀他们。古代的士兵也是这个道理,他们要握很重的冷兵器,自然需要虎背熊腰的身材来支撑。
第二方面是因为保护自身。在古代,用枪用剑的攻击方式居多,尽管穿了盔甲,以箭的锋利程度完全可以刺穿盔甲,这个时候脂肪的作用就显得很大了,脂肪厚可以保护内脏,给将士争取一线生机。第三方面是因为保暖御寒。打战经常会遇到饥寒交迫的时候,这个时候一身的脂肪便可以抵御严寒,同时也可以维持自身的能量。
最后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古代士兵往往都是胡吃海喝,就像是曾经曹操为关羽摆下宴席,都是美酒佳肴。古代的将士都是刀尖上舔血的人,他们往往就是吃撑,然后在战场上奋力杀敌,这样一来,大肚腩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用在他们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因为在古代,一个人肚子大就代表有地位,有身份,并且啤酒肚的将军一上场就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的即视感,而如果派一个瘦弱不堪的将军出场,恐怕会被敌人笑话吧,毕竟在古代如果你非常的瘦弱,会让人感觉你没有地位,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如何还能带兵打仗呢。
当我们看到古代的将军画像,都会发现这些将军清一色都是啤酒肚,没有一个是身材好的,很多人就感到奇怪了,如果是强壮魁梧的将军不应该是肌肉发达,身材匀称吗?怎么搞成个个啤酒肚,要知道啤酒肚放在现在可是身体不健康的象征,原因就在于在古代很多人吃不饱饭的,而为了衬托将军的地位高,所以就把将军描述成了啤酒肚,而小兵却很少有这种造型,并且将军挺着个大肚子,也有威风凛凛的感觉。
在古代时期两军对阵的时候,有时候一个将军出场,光光威武的气势就可以吓到对方,如果派一个非常瘦弱的将军出来,岂不是被敌方耻笑,所以挺着个大肚子,也给人一种很自信的造型,但实际上真实历史也未必真的一个一个都是啤酒肚,毕竟将军也是经常体力训练的,身上难免都会有大块的肌肉,在画像里面描述的造型有点夸张。
不过古时候确实啤酒肚,大胖子就是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无论是官员还是将军,几乎很少有瘦的,因为太瘦弱的话,不仅仅打仗没力气,还会让人感觉自己连饭都吃不饱,也就不会受别人尊重了,不过到了现在的年代,大家可不要再迷信于啤酒肚了,因为现在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有的吃了,管住自己身材才是该做的。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人物的资料多数都来源于历史遗留的一些画像,但是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就是为什么多数武将的画像都是大腹便便,这些人都是上战场的大英雄,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反倒成了胖子?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有这样几种看法,第一种是在画像的时候,这些将军们的年纪都已经比较老了,人上了年纪发福是很正常的事,毕竟一般能达到将领这个级别的也多数都是上战场杀敌后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才取得将军的称号,自然年纪就大了,慢慢地胃口也好,自然就变胖了,就像我们现在的人们,年轻的时候运动的多就瘦,年纪大了新陈代谢慢也就容易发胖。
第二种看法就是一般人到了将军这个级别的时候就很少亲自上场冲锋陷阵了,我们看三国的时候,感觉上战场了多数都是将军先出去单挑,然后再打仗,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打仗不是这样的,将军要到战场,但是并不是上场厮杀,而是指导士兵排军布阵,指挥的人肯定是要坐镇大后方的。
第三种看法就是这是画师的一种习惯,古人一般会认为有一个粗壮的腰围会让人看起来力气更大,而且重点是能够看着有威严,如果一个武将身上穿一件袍子,腰身很粗就会看起来更厉害。而且人们一般讲道,如果有画像资格的将军都要被封神的,他们的画像都是被后人想象出来的,并且按自己的理解画的,自然会统一成这样的将军肚形象了。
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中一个重要地原因就在于历史的解释都是当代人完成的,因此我们总是以当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历史。但是历史的变迁之下,总会有一些东西在时间作用下变得不同,比如我们对于男子审美的标准。我们当代人绝大多数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古人选将军都会选“微胖”的大肚腩,而且这样的人被当时普遍认为帅。
我们打开中国历史的英雄人物画卷,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长得“圆滚滚”的,圆圆的脸,圆圆的肚皮,连眼睛都是圆溜溜的。我唯一见了非常不“圆”的人,大约只有明末的王船山了,他确实很瘦,脸不圆。这也好理解,他开始为组织抵抗清军而四处奔波,后来又拒绝食用清朝的俸禄,生活颠沛,环境恶劣,所以瘦了些。
除了他之外,脸瘦的,不“圆”的,就很少了。尤其是对于武将来说,绝大多数的武将的画像是非常的浑圆的,尤其是那丰满而又微微翘起的大肚子,看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大肚子能挺着去上阵杀敌吗?如果只是一两个人如此,可能大家还会觉得这是偶然;但是,从霍去病到刘裕,从岳飞到常遇春,没一个武将不是大肚腩的。
而更令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有:古人常常以饭量的大小来衡量武将的战斗力大小。我们记得最清楚的,大约就是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能不能吃饭,居然成了老廉颇能不能上阵杀敌 的一个重要凭证。其实,以饭量定战斗力的办法,不仅仅用在了廉颇身上,而是古人描写所有的武将都喜欢写一下他们的饭量。
比如写薛仁贵的小说当中,就特别强调薛仁贵饭量之大。由于当时的薛仁贵尚且没有从军,家业又衰败了,所以他不得不去跟别人打工。他干活也不含糊,无奈饭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一个人可以吃下几十个人的饭量,搞得别人都不想找他做工。好在他一个人也能干几十个人的活,这才能混口饭吃。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极力通过薛仁贵的饭量大,突出他不是寻常人,战斗力惊人的特点,而且在古代居然非常的令人相信。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古代的战争了,因为那时候都是以白刃战为主,所以人们对于男人的武力判断也是从白刃战出发的。利于白刃战的男人,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男人和女人共同敬仰的“帅哥”。
在白刃战的混战当中,所以人都乱糟糟的打成一团,即使是武艺再强的将军也不敢保证自己不被敌人伤到。刀枪剑戟这些武器经常会砍伤人,加上有一些武器的锋刃上还带有倒刺,一旦割破皮肉,然后一划、一扯,很容易就能从人的身上带下一大块肉来。这时候,“大肚腩”胖子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肉厚,还能扛一下。
试想一个瘦的人冷不丁被敌人的戟带下了一大块肉,他还能挺得住吗?而当时医疗条件落后,战场上又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即使真的被带下一块肉来,也得挺住继续战斗,所以胖子得生存几率就大了很多。我们也经常在历史当中看到猛将轻伤不下火线的事件,比如最骇人的大约是夏侯惇了: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这么粗暴的干法,要是夏侯惇脸上没点儿肉,估计整个脸皮都被撕下来,那可就性命难保了。另一方面,古代武将的“大肚腩”与我们现在的大肚腩是不一样的,古时候人常年劳动,或者是演习武艺,并不会像现代人那样出现“虚胖”的大肚腩,他们的大肚腩是妥妥的一大块肌肉——真正的肌肉。
我曾经有幸看过现代一个练武的网友,他就是学习传统武术,并不像所谓的那些太极大师一般的“清秀”,反而长着一副好大的肚皮,满满的都是肉。他说,这本身就是武术练到一定程度的现象,把劲都聚集起来了,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当然,不是赘肉的那种),所以人家的“大肚腩”是力量和战力的象征。
至于饭量,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耐力,吃得越多,能够坚持的时间就越多,能够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这一点儿在岳飞与皇帝讨论自己的战马时,非常认真地研究过这个问题:
“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