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公主,皇帝之女,身份贵重,金枝玉叶,似乎理所当然的要享受到比寻常女子更好的生活,嫁给最如意的郎君。
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也不乏有公主日子过的比贵女还要惨的。其中代表,就是清朝的公主,百分之八十和亲蒙古,百分之六十红颜早逝。
除了清朝之外,历史上各国都有因为政治利益,而牺牲了自己婚姻的公主。本文的昭庆公主是这样的吗?
昭庆公主身份贵重,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孝惠皇后所生嫡长女。赵匡胤没有登基之前,已经是手握实权的臣子。登基之后,更是帝国的主宰。有这样的父亲在,昭庆公主的日子无疑是过的安然无忧的。
但是等到她长大之后,却被宠爱自己的父亲嫁给了已婚男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昭庆公主的驸马,便是左卫将军王承衍。昭庆公主在开宝三年,被宋太祖赵匡胤做主嫁给了王承衍。
当时王承衍家中已有一位妻子乐氏,与王承衍夫妻生活尚可。按照一般情况,已婚之妇都不在皇帝选驸马考虑的行列。王承衍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使得赵匡胤对他另眼相看呢?
王承衍的特殊之处,还在于自己的父亲王审琦。王审琦是五代到宋初大将,对于宋朝的建立和统一稳定立下大功。
王审琦在军中威望很高,因为他是老将。最开始王审琦跟随后周太祖郭威征战天下,因为勇猛无敌,受到郭威的青睐。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后,郭威同样因为功绩斐然而受到重用。当时王审琦的权利,也许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但也是一位实权将领。
宋太祖陈桥兵变,登基称帝,王审琦站在了宋太祖这边,此后帮助赵匡胤平定天下。
等到宋朝统一,国家稳定之后,宋太祖干了一件事儿,到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那便是杯酒释兵权。
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干脆利落直接清除功臣不同,宋太祖巧妙的收走兵权,给老将们留下体面和性命。
老将退出,新兵上线。开始慢慢接触兵权的一拨人,很多都是老将的后代。宋太祖对老将忌惮,但对他们的孩子还是比较放心的。
王审琦后来被封为忠武军节度使,赐给住宅,留居京师。同年给昭庆公主和王承衍赐婚,很大可能是源于政治利益,为了拉拢和安抚王审琦父子。
有人问,王承衍不是已经娶妻了吗?难道宋太祖把他的嫡长女嫁过去作小?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不是还有“奉旨休妻”吗。
决定将女儿嫁给王承衍之后,宋太祖就下旨让王承衍休妻,以便与昭庆公主成功完婚。
在整个事件中,最可怜的还是乐氏。在古代离婚女子日子都不太好过,明明自己没有做错事,却不得不对皇权低头。
个人小档案
姓名:赵匡胤
小名:香孩儿
生辰:阴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阴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庙号:太祖
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属相:猪
籍贯: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阳。
陵寝:永昌陵(今河南省巩义西南堤东保)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
母亲:杜太后
初婚:19岁
配偶: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
民族:汉族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编辑本段]【一、生平】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在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当时已是开封府尹柴荣(即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部属。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在跟随世宗南征北讨中战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高级将领之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训继位。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曾经流浪的痛苦经历,使赵匡胤对老百姓的苦难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当天下初定的时候,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961年,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急递铺递夫的劳役,改用军卒担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若州县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检举。在五代之乱后,连年的战乱使田地荒芜严重,土地是立国之本,因此赵匡胤下令,凡是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县官吏给予奖励,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定亩数的,要给予处罚。赵匡胤刚当家仅仅两年,就下令在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其后多次就黄河的修治下达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赵匡胤下诏说:“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黄河堤坝的例修期,年年都会加固维修,加固了堤坝还绿化了环境,两全其美。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宋太祖永昌陵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一、《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原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二、《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三、《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四、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但是“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通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
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预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正值壮年,他的弟弟光义23岁,太祖次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赵德芳(当时仅23岁)后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编辑本段]【二、内政】
(一)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着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二)强干弱枝:
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这些措施结束了唐朝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贫积弱的种子。
[编辑本段]【三、外交】
(一)先南后北
雪夜访普图(明 刘俊)绘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南汉各国,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我睡不着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于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赵匡胤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最初的征服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权是个十一岁的小娃娃,继位之后,其属下“衡州刺史”张文表反叛,也想割据一方。由此,宋朝打着“救援”的旗号,要借道荆南(南平)。师行一半,张文表已经被杀,宋军仍强行前驱,派出一股奇军直驱江陵,南平嗣主高继冲知道大势已去,只得举族“入朝”,献出高家割据数十年的三州十七县。不久,宋军一路横进,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进围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终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权也生俘,尽取湖南十四州土地。至此,荆湖之地全入宋土,成为宋朝一个大粮仓,从物质上保障了宋军下一步军事目标。
(三)平定后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赵匡胤发兵5万(一说6万),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管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3万出风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两路分进合击,直指成都。赵匡胤利用蜀降将赵彦韬提供的情报,针对巴蜀有嘉陵江、长江直贯南北、东西的地形特点和蜀军防务上兵力不足的弱点,采取东、北两路沿长江、嘉陵江分进合击的部署。刘光义在夔州,针对蜀军锁江设防,水强陆弱的情况,适时舍舟登岸,先夺取两岸,然后水陆配合,一举突破蜀军利用浮梁所组织的防御要点,接着沿长江长驱直入。北路主将王全斌善于迂回、夹击,避坚击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敌后,因而能较快地突破剑阁险隘,在东路军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举城降,后蜀亡。
(四)北征失败
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刘继业(即杨业,杨老令公)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于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五)攻取南汉
在当年,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曾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
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4州,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3个割据政权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势力最强大的南唐皇帝李煜这时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取消国号,放弃皇帝的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另外两个割据政权吴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称臣,接受宋朝的官职。
(六)征服江南
开宝四年(971)二月,宋灭南汉之后,从北、西、南三面对南唐形成战略包围。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绝不允许南唐存在下去。经过3年的准备,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一线强行渡江,进围金陵;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率吴越军5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攻取长州,然后会师金陵;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军依照樊若水的图示在采石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其主力部队通过浮桥,顺利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虏。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宋太祖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个十分有志气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个个汇报自己的工作,接着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质,他现在仍是宰相。当范质快要走出殿门时,送太祖突然传话,
范老爱卿,请稍稍留步,朕有一事与你相商。
听到传话,范质转过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来,在中国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着说话。人们常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官儿,就是皇帝对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让礼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议事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着跟皇帝说话,而其他官员只能够站着。
范质坐下来以后,宋太祖递给他一份大臣汇报的奏折,范爱卿,你看这事如何解决才好?范质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宋太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向后宫走去。宰相范质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经想好解决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见皇帝出来,右等也不见皇帝出来,范质实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这时,宋太祖走了出来,范质连忙坐下,可是回头一看,椅子没有了。原来,趁范质起身不注意时,身边的侍卫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着和宋太祖说话。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这一制度后来被各朝所沿用。这说明了宋太祖胸怀大志,要独揽大权。
太祖故事三则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
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没事了。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来,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就尽管吩咐吧,我们一定照办!”太祖回答说:“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
神秘死亡的种种推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976年,他刚刚50岁。虽说,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仍通过形形色色的破绽证明:赵匡胤是被亲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宫廷疑案,玄机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后人,只能在故纸堆里摸“狐狸尾巴”。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怎么能躲开这些穷追猛打的诘问呢?说他是“窃国大盗”,自然有几分道理。
题记:李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将领。曾任各散将军、绵州刺史、合作化学堂、周恩团长。公元960年,剑龙元年,军队在李重进平定了淮南的叛乱。不久,升任冀州国防大使兼灌南军区司令员。宝宝在位第二年,即公元969年,亲自招安北汉,李,任北营监。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升任颍州观察使,被判冀州、灌南巡察。次年,李为纪念邱、钟而死。李对士卒很好,与他们患难与共。他死时,部队里所有的步兵都为他哭泣。李在灌南任职期间,政治稳定,处理案件公道,深受政府和人民的爱戴。他要求法院立碑表扬他。这就是李功德政治纪念碑的由来。
宋太祖的赵匡胤在古代和现代都很有名。“陈桥兵变黄袍”政变让他一夜成名。赵匡胤导演了历史上最高的表演艺术,不流血登上皇帝宝座,领导了宋初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历史表明,他不仅治理好国家,还控制了人民。
据公元0755年至79000年的记载,开宝八年,也就是公元975年,由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吴越王钱_前往宋太祖祭奠,宋朝多位官员建议扣留钱_。赵匡胤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大方地说:“你放心,如果你不真的投降,钱_是不会亲自来拜的。他来了,就说明他真的投降了。放他走只是为了笼络人心,说服他。”
当楚离开汴梁时,他向承认他愿意把吴越国交给宋朝。其实这并不是一种诱惑。赵匡胤说:“成为我的生命,成为你的生命。”这意味着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信任你给你吴越国。只要活着,就能统治吴越。楚走后,送给他一个用御贴密封的盒子,郑重其事地说:“等你回家再打开。”
楚手里拿着一个盒子开车回家。途中,他拜过神秘盒子,每天烧香鞠躬。他疑心很重,但很小心。终于到了江南。回到家里,岳没敢打开箱子。不看的话会吓一跳。原来这个盒子不是金银的,也不是什么高档工艺品,而是宋部长的请示报告。仔细看内容,老钱让我脊梁骨发颤:这些大臣都要求扣留这笔钱!看完这些报纸,钱楚满头大汗。
楚非常感激赵匡胤的慷慨。他认为赵匡胤“只许我回来,我如何感激?”吴越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年后,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为宋太宗即位。但是,他没有哥哥的胸怀和自制力。公元978年,和平复兴第二年,钱_进入汴梁,被拘禁软禁10年。
北宋名臣欧阳修《石林衍语》记载,自宋朝建立以来,边境战事不断,郭进是镇守重要关口的武将。一个下属向朝廷举报,说自己暗中勾结敌人,有叛逆之心。赵匡胤勃然大怒。但他没有对郭进发火,而是指责原告“错误地伤害了忠诚的臣民”,并要求将他捆绑起来,移交给郭进。郭进也是个爽快人,不但没有杀告密者,还给了这个属下一个赎罪的机会:“如果你能帮我得到一座城池或者一座敌人的寨子,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还会给你官职!”
一年后,告密者战胜敌人,立下战功。宋军轻松获得理想城市。郭将军遵守诺言,替他向法庭做了一份报告。然而,赵匡胤拒绝同意:“这个人有他的性格问题。他承诺忠诚和忠诚。他的成就只是救赎了他的死亡,所以没有必要谈奖励!”郭进拒绝食言,他说:“如果我食言,我就不能雇用任何人。”这意味着你不能违背对别人的承诺,这对你的信誉是不利的!因此,赵匡胤同意了郭进的请求。
他是李大宋王朝的一员,被任命为灌南使者,负责抵御契丹。虽然他的军队只有3000人,但朝廷给他的军费却不少。李虽然勇猛善战,但是没有文化,经常做出出格的事情。两人深受其害,于是到汴京请愿,控告李两大罪状:一是向民间借钱不还;第二,抢已婚妇女为妻。
当时,建国初期,赵匡胤致力于整顿吏治,树立威信,热情接待上访群众。了解情况后,赵匡胤和颜悦色地问:“从韩力进驻灌南开始,契丹军队入侵了你们多少次?”人们想了一下,说:“我从来没有来过这里!”赵匡胤又问:“过去,契丹人经常入侵中国南方,守卫边境的将军们无法抵抗。契丹人每年都会烧掠边民。契丹人来了,你能靠自己的能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家庭主妇不受侵犯吗?”人家又说不是:“现在我想问问,是哪个李没还你钱,契丹人抢了你的钱?”请愿者突然意识到他们对赵匡胤教深信不疑。
最后,赵匡胤问,被抢女人的丈夫是干什么的?人们如实回答说,他们是在农村工作的农民。说:“她的前夫只是一个农民,而李是一个贵族大臣,受到朝廷的重用。你应该高兴,因为你喜欢你的女儿。虽然你只是个小老婆,但和他在一起,你女儿一辈子都会幸福的,不比嫁给一个山村的男人强!”
就这样,在赵匡胤做了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之后,“人高兴了就走了”。虽然赵匡胤的话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未必正确,但不难看出他不愧为解决矛盾的大师。事实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钦佩赵匡胤解决冲突和征服下属的方法。
不久,有人被派到李瑟娥,说:“你需要钱。你为什么不告诉我?”需要从老百姓身上拿点小钱吗?还给了他几百两银子,说:“你用这些银子来还百姓的债,让他们改变对你的看法,感激你,做个好官!”汉朝哭着发誓要以死相报。“这件事在欧阳修的《归天录》中也有记载。
根据《归田》的记载,他对士卒很好,对他们很刻薄。在他去世的那天,军队里充满了泪水。后来,李成为深受士兵爱戴和人民支持的好官。据史书记载,他坐镇灌南地区,军事实力得到加强。契丹不敢入侵宋朝边境。他服役了17年。他的政治立场明确,与人民的关系密切和谐。当地人也写了一封信,要求为李建义建一座纪念碑。宋太祖呼吁利息,许宣写了一个碑文作为奖励。此碑全文现存徐铉《宋史》,称为李公德政治碑。
赵匡胤代周建宋,为了杜绝五代的军阀混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兵制,先把兵权收归中央,地方节度使兵力非常薄弱,而中央的兵权再次细分,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掌兵之权,将帅有掌兵之权,而无权发兵,三司又主财政,各不相干,形成了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兵无常帅,帅无常现的局面,倚兵为重的将领从制度上杜绝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度有了,人还在,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赵匡胤左手拿着杯子,反手捏着刀子,就看听不听话了,听话是很顺其自然的,因为几大将帅都是赵匡胤亲戚和亲信,石守信和赵匡胤是亲家,王审琦也和赵匡胤是亲家,张令铎的女儿是赵匡胤的弟媳,高怀德是赵匡胤的妹夫,都是皇亲国戚,还有个罗彦环,他是赵匡胤绝对亲信,早年就跟着赵大帅混的,参加陈桥兵变时,拿着剑站在赵匡胤身后的就是他,有点像曹操身边的许褚,罗彦环的一生都是绝对的信任与重用。
当然,赵匡胤要收兵权,真没人反吗?有,已经死了,众人鲜活的例子,当年的后周驸马李重进就不爽,举起反宋大旗,被赵匡胤带着上面几个亲戚亲信给踏平了,和赵匡胤是结拜弟兄的赵彦徽,本来好好的,就因为以前是李重进的下属,直接摘掉了兵权,放在一边,看着还挺听话,无事,而李重进以前另一下属张光翰,放在一边,不太听话,直接弄死。
杯酒释兵权里最重要一人是石守信,他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又是亲家,后周时石守信是赵匡胤的副手,建宋后石守信任禁军首领,释兵权里面最大的boss,图为石守信的家族墓,洛阳石碑凹村。进一步削弱,此时的地方节度使权力大不如从前了,财权不是自己的,全部收归中央政府,部队收归中央,地方只留下战力最弱的厢兵、乡兵等,驻藩镇的将师还经常调动,屁股没坐热乎就被调走了,弄得将不识兵,兵不认将,前面说了,中央掌军政大权的枢密院同样鸡肋,有发兵权没掌兵权,枢密院还处处受文官的制肘,总的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耍的严丝合缝,众将摆在面前就一条路,体面的回家安享富贵。
高怀德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同时他又是驸马但是到最后赵匡胤还是信不过他就剥夺了他手中的兵权。而宋太祖之所以剥削他的权力是因为当时宋太祖要打压其他大臣要一视同仁。
当时高怀德曾经为两个朝代效力所以当时他在朝中非常有权势。当时他利用自己的全是帮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可以说在他的协助下成功的把赵匡胤推上了皇位,建立了北宋。等到赵匡胤登上皇位之后,他也非常的感恩,就把高怀德认为殿前副都点检,这个官职的权利非常的大。赵匡胤把高怀德分为高官表明了对高怀德的信任。
当时赵匡胤为了进一步拉拢高怀德就把自己的亲生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当时由于朝中大臣李筠谋反,赵匡胤听到手下人的建议决定跟高怀德一起去捉拿李筠。当时他们两个人成功平定下了这场叛乱,赵匡胤建在高怀德有功就又对他进行了奖赏。在此后高怀德经常跟随赵匡胤作战,曾经在高怀德的协助下赵匡胤成功地攻占扬州。高怀德可以说是赵匡胤的得力助手。
但是即使高怀德有如此的功绩,但是依旧被赵匡胤收回了他手中的兵权。主要是当时赵匡胤由于经历了手下的叛变导致了他对朝中大臣起有疑心,为了能够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赵匡胤决定收回朝中武将们的部分权利。当时赵匡胤为了显示对各位大臣都能一视同仁就把高怀德的兵权也收了回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6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语"一箭双雕&am···
下一篇: 窦建德之死,大唐三百年乱局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