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毛遂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
长平之战后,秦国又迅速的卷土重来攻打赵国,赵国当时因为之前的长平之战元气大伤,根本没有办法抵抗强大的秦国军队,赵国已经提前看清了局势,知道如果单单依靠自己来抵抗秦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就需要借助外力。
于是赵王就想让当时的相国平原君去向国力强大的楚国求助,抵挡秦国的进攻,平原君知道事关国家大事,容不得推辞就决定自己亲自出使楚国商谈联合抵抗秦国的大事。平原君手底下拥有很多有一技之长的门客,但是平原君只打算带二十个厉害的说客和他一起去劝说楚王,平原君手底人才虽然很多,但是呢事关国家大事责任重大,所以很多人都不想去,平原君当时已经找了十九位很聪明伶俐的说客就差这么一个的名额的时候,他不知道吧这个名额给谁。陷入纠结的平原君。
下面一帮人中的后端站出来一位门客大声说道,我这样的人能不能加入你的队伍。平原君平时交友太多,不记得他是谁,就问他叫什么名字在自己的门下待了多久。那个人就说道,自己是毛遂,来到这儿已经有三年了。平原君就对他讲,有本事的人在这个世界,就像一个钉子在口袋里面,很快钉子头就会钻出来。而你到我这里已经有三年,我却都不知道你是谁。毛遂就说,我今天站出来就是让你看看这枚钉子,要是你早一点把它放到口袋,那么就不是只冒出头那么简单了。
旁边十九个人才则认为毛遂这是在自卖自夸,所以就用嘲讽的表情看着他。而平原君觉得这个人勇气可嘉,可能是真有本事的人,就把他带上和其余十九位一同出发了楚国。平原君们就被带到了楚国的王宫里面。平原君和楚王聊了白天,嗓子都说的哑了,楚王就是不答应出兵抵抗秦国。台下的那些说客们也是很不耐烦,这个时候有个说客就想让毛遂出丑,就跟毛遂说,毛先生,接下来就看你的了。毛遂知道他的用心,不卑不亢,拿着侍剑就登上了台阶,大声说道,合不合作,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好,怎么从早上说到下午还没有说完?
楚王见有人打岔很不高兴,就问平原君你带的这个人是什么来历。平原君如实回答道,他是手下的门客。楚王一听原来是个门客就更生气,说我跟你的主人在谈国家大事,哪来你说话的份,还不快滚。毛遂就提起宝剑说我主人在这,你这么说我是什么意思。楚王看到他拿着剑就有些害怕,就对他说,你有什么高明的想法,说来听听。毛遂就说,楚国原来地有五千多里,百万大军,却没有想到被后起的秦国打的败退,连国君都被人俘虏。这简直是楚国的耻辱,而大王现在因为秦国几万军队把你的国都夺走,大王只好重定国都。
这种耻辱连我们邻国都看不下去,想不到大王却沾沾自喜。老实说,我们今天来不是来求助楚国,而是在给楚国一次洗刷耻辱的机会。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无地自容,脸通红的,连忙说先生说的是。毛遂就问那么联盟的事就这么说定了。楚王就说答应。毛遂就回过头,命人拿了鸡血,跪在楚王前面让楚王歃血为盟,楚王和平原君歃血后。楚国就派了一名大将带领八万军队去援助赵国。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4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