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平时有关注明朝历史的话,一定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崇祯皇帝自缢于景山,明朝灭亡后,在此后将近一百年里,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人嚷嚷着要灭了清朝,复辟明朝。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接下来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咱们先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朱元璋是白手起家,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朱元璋出生后没多久,元朝气数将尽,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朱元璋抓住机会,从平民"逆袭成为天子。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推翻的朝代是元,而元朝不是汉族政权,是蒙古政权。
因此,很多人都尊明朝为正统王朝,明朝立国也是最正的。至于是不是最正的,我们先不讨论,但在当时那些读书人眼里,明朝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正是因为这样,明朝灭亡之后,才会有那么多有气节的读书人,不惜以身殉国。
对于平头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天下太平,有得吃有的穿,不必天天瞅着明日将如何。可是清军入关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呢?若是知道,就了解当时的老百姓为什么也要反清复明了,毕竟造反是高风险的事情,一不留神是要掉脑袋的,若是日子过得下去,谁会成天去造反?
扬州屠城之类的事暂且不提,咱们来说说另外一件事:剃发易服。在汉族人的传统观念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绝对不能毁坏。按时清军入关没多久,就逼迫汉人剃发易服,想通过这样征服汉人的思想。这种做法无异于是把一个人的信仰毁灭了,没几个人能接受得了。
最后一个,清王朝的建立,多多少少有投机的成分。那时还没入关的清军,趁着明朝内乱,自顾不暇的时候,居然趁火打劫。而吴三桂这个汉奸,竟然就这么投降了,这才使得清军入关。也就是说,李自成千辛万苦种下的庄稼,被清军毫不费力地拿走了,自此,汉族政权易手,满清得了天下。这样取得天下的清朝,有谁服气?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特别有意思的朝代。这个朝代的皇帝,个个性格迥异,很有特点,这个时期的中国也是站在世界的顶端。几百年来,无数的史学家研究这个朝代,这个朝代就是明朝。
大家关注明朝,一定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在明朝灭亡之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有人在那边叫喊着要反清复明。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穷苦出身,恰逢乱世,抓住时机,一举逆袭为皇帝。最主要的是,朱元璋推翻的是元朝,要知道元朝属于蒙古政权,不属于汉族政权。
所以,有人说明朝立国最正。至于最不最正,我们姑且不论,但明朝在那些读书人眼中肯定是有崇高的地位的。所以,明亡了之后,很多有气节的读书人,都会以身殉国。但以身殉国这种事,是那些读书人的事,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吃饱穿暖,有好日子过。可是,看一看清军入关之后的表现,就能明白老百姓为何要反清复明了。
至于扬州屠城就不说了,就说一件事—剃发易服。在汉族一贯的思想当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够随意毁坏的。但是满清的统治者,却强迫汉族百姓剃发易服,以此来彰显其征服感。作为一个人,从小就信仰的东西,被强迫放弃,换谁,谁受得了。再一个,清朝政权的建立,有一定的投机成分。当时关外的清军,趁着明朝内乱之时,乘火打劫。又加上出了吴三桂这么一个汉奸,这才导致汉政权易手。其实这也相当于,李自成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被清王朝给收割了。这样的政权,谁服?
所以,即使过了一百多年,反清复明还是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崇祯帝死了,清朝入住了,但是满天下还基本都是汉人,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还有完全不平等的待遇,导致很多的汉人一再地坚持反清复明。而且他们既然准备反清复明,就说明他们有自己的领导,如果真的有一天反清复明成功了,他们也有可以推崇的人。其实和崇祯帝在不在没有实质关系。如果说清朝能够真的做到满汉一家亲的话,那估计这种声音也会少很多。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为何会有那么多汉人一直坚持反清复明。首先是民族矛盾,本来嘛,在明朝时期,全天下都是汉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虽然说有一些等级上的差异,但是差异不算特别大。而且大家都是汉人,也不会有什么低人一等的感觉,顶多就是有些人比较有钱而已。但是在人性方面,所有人会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
但是到了清朝呢,满人入住了,虽然说朝廷一再宣扬满汉是一家人,所有的职位汉人也可以同样任职。但是真实的情况呢,却完全不是如此。初期汉人能够做官的人仅仅只有两成而已,而且还经常会被满人所顶替。另外,那些满族人基本都觉得自己比汉人高人一等,这种优越感也是让所有汉人很不爽的地方。这个是民族矛盾的地方。
再者,所谓的满汉平等,太平盛世,其实只是一个表象而已。身为汉人,估计根本就没有真的感受过。在他们看来,他们没有同等的机会机遇,生活水平也并没有任何的提升。还要一点更为重要的是,满人也在一直地提防着汉人,民族歧视这个问题也没有随着时间而减淡。所以对于有些汉人来说,是不是崇祯做君王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一定不能是少数民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1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康熙死后,宜妃为何惨遭雍正多次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