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巡查御史只是一个七品官,皇亲国戚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2 07:29:43

明朝巡查御史只是一个七品官,皇亲国戚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巡查御史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时候的官员品级越高,手里掌握的权力就越大。七品的官员是地位最低,权力最小的,一品的官员则是朝中的重臣,有时候甚至可以一手遮天。但是在有一些朝代也会出现特例,例如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七品的职位,虽然是七品的,但是却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敢轻易地得罪。

这个官职就是巡按御史,巡查御史顾名思义就是去地方进行巡查的官员,虽然巡查御史的官职只有七品,但是巡查御史手中的权力非常大。他们去地方进行巡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代表的是皇帝。也就是说他们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这也是巡查御史特殊的地方。

巡查御史作为一个七品的官员,手中的权力有多大?他们可以代天子在各地进行巡查,甚至可以代天子实行权力。如果发现了地方官员的问题,小事巡查御史可以不用上奏,直接自行决断。如果问题比较大,巡查御史才会选择上报给远在中央的皇帝。

至于事情是大是小,其实都掌握在巡查御史的手中,这样的权力大不大?而且明朝对于官员的管控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被发现犯了什么错误,巡查御史都不需要向皇帝禀告,在地方就能直接把官员拉下马,即便对方是地方的一把手,即便对方的官职更高,在巡查御史面前也没有任何的作用。

除了官员不敢得罪之外, 就连秦王或者是国戚,也不敢轻易地招惹他们。在明朝的嘉靖年间,有一位叫王仪的巡查御史,他奉命巡查陕西地区的时候,发现陕西的秦王府是地方一霸,秦王朱惟仗着自己是皇室贵族,常年欺压百姓,大肆地侵占百姓的财产。

王仪了解完情况之后,立马要求朱惟归还百姓的田产房屋,对于朱惟的身份没有丝毫的畏惧。这种事情要放在其他朝代身上,官员已经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但是在明朝不一样,朱惟得知了对方是巡查御史,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也只能照做。

后来王仪又在河南彻查了一位亲王。河南地区的赵王朱祐椋培养了一批亡命之徒,杀人劫财的行当干了十余年,百姓们虽然深受其害,但是苦于没有上报的门路,只好一直隐忍不发。一直到王仪来巡查,百姓们才联合上奏,奏折呈到了嘉靖的面前,嘉靖看完之后怒不可恕,直接把赵王打入了监狱。

从这几个例子当中就可以看出来,明朝的巡查御史的权力有多大了。所以古时候的七品官,也不一定都是芝麻官。

古代有一个正七品官职,但它为何权力仅次于皇上,人人抢着当 ?

这个权力仅次于皇上的官职是巡按御史,因为它可以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的权力。每个人都很想当是因为这个官职拥有很大的实际权力,也可以获得很多利益。古代很多官都希望自己有权也有钱。拥有权力过后,钱就很容易掌握了。不同朝代对官员职位的叫法都不一样,官员们实际获得的利益并不是按照官职大小而分,小官获取的利益甚至比有些大官还要多。

明朝的时候有很多贪官,朱元璋十分厌恶贪官,在他在位的期间,他处死了10万多的贪官。因为在京城的贪官被他处死的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些隔得远的官员他不是很清楚,于是他就开通了一个叫做巡按御史的官职,这个官职到了清朝依旧被应用。

虽然巡按御史的品级不高,但他拥有很大的权力。如果你有一点不妥的地方他就可以揪住你。巡按御史在朝中大臣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很多一品官员都想做巡按御史,因为巡按御史可以告发那些不好的官。后来巡按御史还被赋予了举荐人才的权力,因此这个职位变得更加的受欢迎。

除了少部分淡泊名利的官员,基本上每一个朝中的官员都想要做这个职位,因为他拥有的实权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于如果是这个官员自己有私人恩怨,他也能利用这个官职的权利而把对方干掉,他还可以从这个职位中获取很多的利益。

明朝时广东巡按相当现在什么官

明清两代的监察御史均为正七品官,品级虽然不高,但奉命巡按地方时职权和责任却非常重大。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正部级)。

明朝时期,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再从他们中选派巡按御史。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一名。

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专门负责监察,一般不理其他事务,权力极大。

扩展资料:

作为一个专为肃清吏治而设立的官职,巡按御史的历史,也算是悠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专门派驻各郡的监御史,演变到汉武帝时代,变成了派驻各地的刺史,唐朝时期,第一次有了“巡按”的称呼。 虽说称谓一直变,工作内容却基本不变——抓贪官。

从历史角度来讲,并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职出现,而所谓的八府巡按有点像是都察院的感觉。也就是皇帝派去各个地区考察官员的人员,当时并没有单独的职位,只不过当时清朝跟明朝时候都有中央监察部门,也就是都察院,而都察院的义务也是和八府巡按一样。

因此,可以断定,八府巡按就相当于之前的督察御史。之所以会叫做八府巡按,是之后在民间流传开来的一种讲法,大多数应用在明清两朝的小说以及各大文学作品当中。

历史上面监察御史的官位并不是很高,更不会由皇帝特别相信的大臣来担任,虽然也是临时官职,但只是正七品而已,所以要和钦差大臣相比的话,简直不足一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巡按

满仓儿案:东厂、锦衣卫、刑部、都察院、御史台的权利交锋和混战

正义不仅会迟到,正义还会缺席,——题记

大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风调雨顺,国泰民不安。

最不安的人要属 彭城卫千户吴能。

吴能人如其名,是个很无能的人。他虽然是京城保卫军中的一员,但不属于嫡系部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杂牌军中的一员,虽然他明面上是五品大员,可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混的还不如普通老百姓。

因为自己欠下一屁股的赌债,所以他打算把自己的亲生女儿 (吴) 满仓儿许配出去,赚一笔卖身钱。

他找到四里八乡都十分闻名的 媒婆张氏 ,希望张氏能给自己的女儿找一户好人家。

没想到媒婆张氏是个不讲职业道德的人,表面上,她告诉吴能,把满仓儿许配到了皇亲周或的府上,暗地里,她却把满仓儿带入妓院,做了娼妓。

吴能最后一次见到满仓儿,是张氏把她用马车接走的那天。

他看着载着女儿的马车越驶越远,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他不知道女儿的未来最后落向何处,只希望自己的女儿过的幸福平安。

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女儿这一走,竟然引出一桩旷古烁今的大明奇案。

满仓儿满怀期待的等待着自己未来的人生,她幻想自己安逸的生活,幻想自己的如意郎君,甚至幻想加入皇亲国戚家后的富足日子。

但她没想到,自己一下车,没有来到幻想中的天堂,反而来到了京城最大的妓院。

满仓儿的悲惨人生开始了,她成了妓院中的一名妓女。

本来命贱,此时命更贱。

张氏几经辗转,把满仓儿卖给了同在妓院工作的 演奏师傅袁璘。

由于吴能是偷偷把自己女儿许配掉的,并没有告诉妻子 聂氏 ,所以直到吴能死后,聂氏才发现自己的女儿被吴能许配给了别人。

聂氏来到周或府中,府上却说查无此人。

唯一的线索断了,人海茫茫,杳无音讯。

母爱是伟大且坚韧的,聂氏决定寻找女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聂氏东奔西跑,终于在烟花柳巷中找到了已经沦为风尘女子的满仓儿。

这个身世凄苦的女孩被蒙在鼓里,她认为他的父亲吴能骗了他,她怨恨他的父亲,连带着怨恨她的母亲,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的父母,都是罪魁祸首媒婆张氏骗局之下的受害者。

聂氏找到了自己受尽苦难的女儿,但女儿满仓儿却拒绝跟她回家。

没想到聂氏并不是个软弱的妇女,叛逆的女儿不肯回家,她居然联合自己的儿子把满仓儿劫持了回去。

不管聂氏和满仓儿母女两人有多少芥蒂,她们毕竟算是一家团聚了。但妓院的演奏师傅袁璘傻眼了。

满仓儿是自己花了大价钱从别手里买来的,是自己在妓院的摇钱树,现在就被聂氏这么不明不白的抢走了?这算怎么回事?

他找到聂氏,表示:满仓儿是不是你的女儿,我管不着,但满仓儿是我花钱买的,要么你把满仓儿还给我,要么你给我钱,把满仓儿赎走,就这么一声不响的在我面前把人掳走了,那是不可能的。

聂氏表示:要钱没有,要人也没有,啥也没有。

袁璘又傻了一回眼,因为他发现聂氏根本就是一个不讲理的人。

跟聂氏讲不了道理,袁璘一纸诉状,将聂氏告上了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司法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负责受理案件的人是 刑部郎中 (司法部副部长) 丁哲 员外郎 (司法部荣誉副部长) 王爵 ,他们详查了实情,正要断案判案时,袁璘却突然在公堂之上大喊大叫,行为类似于今天的扰乱法庭秩序。

袁璘是个乐师,生在妓院,长在妓院,一没文化,二没教养。他在公堂之上用词粗鄙,心情激动,手舞足蹈。也许他没有冒犯大明法律或者官员的意思,但他行为却惹恼了主审官丁哲和王爵,他们将袁璘控制住,按在公堂上狠狠的抽了五十鞭子,而因为这么一闹,原本正常的庭审过程不得不中断,择日再审。

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几天过去,袁璘因为在公堂上挨了鞭子,身体不断恶化,居然一命呜呼,死了。

御史 (相当于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 陈玉 刑部主事 (司法部主任) 孔琦 亲自验明正身,证明袁璘身死无疑,刑部犯难了,原告死了,这案子还要不要继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既然原告死了,案子就没有再审理下去的必要,刑部大手一挥,把满仓儿判给了聂氏,原告袁璘起诉无效。

本来这件事就已经告一段落,但事情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东厂有一位姓杨的宦官,叫做杨鹏,权力很大。杨鹏的侄子,是个嫖客,曾经和满仓儿发生过多次你懂我懂大家懂的关系。

东厂,全称叫做东缉事厂,它在明代政治制度中是一个特殊的,且凌驾于所有部门、单位之上的司法单位,刑部在东厂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小老弟而已。

这个由皇帝宠信的太监统领的特殊司法单位,有自成一套的司法体系,捉人、杀人、判案、断案可以自行决定,不必通知任何人。

杨鹏的侄子素来和刑部郎中丁哲不睦,两人偶有间隙,他注意到这起案件,感觉可以大做文章。

他找到袁璘的妻子,表示你丈夫不能白死,你应该到东厂找杨公公去伸冤。

同时,他又找到媒婆张氏,让媒婆张氏认满仓儿为妹妹,并让她一口咬定当时并没有把满仓儿送入妓院,而是嫁入了皇亲周或的府中。

由此一来,杨鹏侄子的逻辑就清晰了。

如果所有人都一口咬定,满仓儿是通过合法的方式嫁入到了皇亲周或的府中,而不是被卖入妓院,那么在整件案子上,袁璘就成了毫无关系,成了一个不相干的人。

但刑部却将这样一个不相干的人屈打致死,刑部要承担很大责任。

满仓儿记恨父母,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离家出走,躲了起来。

案子到了东厂,一刻不停,交给了锦衣卫的镇抚司来处理。

此时的东厂权力很大,如果说刑部在东厂眼里是小老弟的话,那么锦衣卫在东厂眼里就是小学生。

锦衣卫分为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两个部门。

南镇抚司相当于FBI,专门搞情报工作,对皇帝直接负责。

北镇抚司相当于CIA,专门搞刑侦审讯等工作,属于特别执法部门。

这件案子自然落到了北镇抚司手里。锦衣卫和东厂沆瀣一气,穿一条裤子,对聂氏严刑拷打,重刑之下无真言,聂氏屈打成招,承认自己的女儿满仓儿的确是嫁给了皇亲周或,和袁璘没有任何关系。

不仅聂氏承认,被锦衣卫找来佐证的满仓儿,也一口咬定自己嫁入了皇亲周或的府上,和袁璘没有关系。

锦衣卫到皇亲周或的府上去求证,皇亲国戚也明白锦衣卫的意思,他们同样不敢得罪东厂,也出具了一份证明满仓儿的确嫁入周府的文书。

栽赃陷害,天衣无缝。

这样一来,被刑部打死的袁璘就成了冤假错案,参与这起案件的所有官员都要承担责任。

案件坐实,东厂上奏,刑部因为公务行刑导致无辜人员死亡,应该法办。

果不其然,案件尘埃落定,审理此案的刑部官员丁哲草菅人命,被判处徒刑。

徒刑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限制人身自由,并且强迫劳动,相当于现在有期徒刑。

王爵、陈玉办事不力,查案不明,被判处杖刑。

杖刑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按在地上给你一顿打。

借着这样一个案件,东厂一番神奇操作,将刑部的势力狠狠的打压了下去。

在这场案件之中,所参与、涉及的部门,不但东厂、锦衣卫、刑部。

御史台、都察院都参与其中,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案子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所有人都选择了缄默。

因为此时的东厂,已经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

没有人敢反抗东厂的宦官势力,也没有人愿意为了无辜且弱小聂氏而得罪他们。

人们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而互相关联,却难有人在政治的修罗场中保持正义。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的名字叫徐圭。

他是刑部的典吏 (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工作人员) ,他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目睹了东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操作,于是给当时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写了一封奏折,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满仓儿一案,刑部已经审查的清清楚楚,是东厂寻衅报复,才拿着这个案件大作文章。

他们先和媒婆张氏、袁璘的妻子串供,造成满仓儿嫁入周府,和妓院的袁璘并不相识的假象。

后利用周府出具的伪证和聂氏屈打成招的供词来坐实袁璘和这起案件毫无关系的定论,从而利用袁璘的死亡来陷害刑部的官员。

徐圭还以小见大的指出,像“满仓儿”这样的案子,数不胜数、东厂、锦衣卫、都察院、御史台,官官相护,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栽赃陷害自己的政治对手。

他告诉皇帝,东厂和锦衣卫由于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他们无形间拥有了凌驾于大明法律之上的权力,他们肆意的制造冤假错案,党同伐异,干扰国家的司法公正,这是非常严重的现象。

最后,他建议皇帝取消东厂、锦衣卫这样的机构,还大明天下一个寰宇盛世,清净太平。

一个小小的典吏,以一己之力,在所有人都沦为沉默的帮凶时,仗义执言,并且敢于挑战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无法撼动的东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

史书没有为徐圭立传,甚至没有太多对他的描述,但史书详细无误的记载了一段他对皇帝说的话,内容是这样的:

他告诉皇帝,我只不过是个平凡而普通的大明官员,我的身边都是穷凶极恶虎视眈眈的东厂探子和锦衣卫,今天我状告他们,早晚会被他们盯上,然后害死。与其死在这帮小人手里,我更愿意以我的性命换来帝王的觉醒,请皇帝砍下我的头颅,以我之命,惩治东厂和锦衣卫,还世道一个公正,还天下一个清白,微臣虽死无憾了。

奸佞畏死终需死,忠臣求仁几得仁?

让我们记住徐圭,他的气节和品格,将永远镌刻在 历史 的星空之下。

明孝宗朱祐樘愤怒了,他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怎么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

想要了解明孝宗的故事,请点这里

他下令让都察院再次彻查此案,但他却没注意到徐圭在奏折里说的话。

那就是彼时的大明朝堂之上,官官相护,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官员和机构敢说真话,无形之中,它们都沦为了东厂的走狗。

如果皇帝不亲自下场查案,那么冤屈将永远得不到洗刷。

朱祐樘有这份心气,但他没有这份时间。

他把这件事交给了都察院的 都御史闵圭 (检察院检察长) ,而闵圭,还是东厂的人。

兜兜转转,一切都回到原点。

正义不仅会迟到,正义也会缺席。

闵圭接到命令,不久后向皇帝表示:徐圭根本就是扯淡,他说的事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甚至都用不到皇帝再做决断,朝廷的处理结果就下来了:维持二审原判,并将一直捣乱扯淡的徐圭革职,贬为平民。

“满仓儿案”正式结束了,该惩治的人没有得到惩治,该被洗刷冤屈的人没有沉冤得雪,大明的政治风气,没有得到一丝一豪的改变。

东厂和锦衣卫依然横行朝堂,鱼肉百姓,再没有人能和他们抗衡。

而那个曾经在人群中发出正义之言和最后的嘶吼的刑部典吏徐圭,被贬为民,彻底消失在 历史 的尘埃之中。

我是 历史 其实挺有趣,本篇文章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