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禅真的是傻子吗他问诸葛亮的这句话暗藏深机!

众妙之门 2023-06-30 13:15:35

刘禅真的是傻子吗他问诸葛亮的这句话暗藏深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国刘禅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刘禅是一位昏君,他治国的能力完全不能同刘备、诸葛亮相提并论。在位期间放任宦官黄皓总览朝政,导致朝内呈分裂趋势,对外也没办法匡扶汉室,根本是将刘备的遗愿抛之脑后。不过按照当时蜀汉的处境,想让他们取代曹魏也有点太为难刘禅了。而且刘禅本人并不傻,诸葛亮也深知这点,所以才敢全力北伐。

说到蜀汉,大家都会想到蜀汉的灭亡。基本上后人都把蜀汉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怪在刘禅身上,所以刘禅也有“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称号。虽说蜀汉最后走向灭亡,在军事政治方面都有多多少少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刘禅,他没起到一个比较好的领导人作用,所以无能,傻就似乎是他的标签了,但是刘禅真的很傻吗?诸葛亮临终前,刘禅问了一个关键问题,才明白刘禅一直不傻。

刘备临终前,知道自己的儿子刘阿斗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不是特别突出,就委托自己的好兄弟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国家管理方面监督辅助他。于是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诸葛亮啊,刘禅就拜托给你了,他如果能当大任,你就尽力地辅助他,他如果真的没有那个才能当皇帝,蜀汉走向了衰败。你就取而代之。”

我们都知道一个帝王,他希望自己的江山永远都是一个姓,虽然说诸葛亮和刘备是同生共难的兄弟,但是心里也不可能很情愿把自己的地位让给诸葛家族。所以诸葛亮当然是听得懂其中的话的深意,立马就对刘备说,自己要永远忠于蜀汉,辅佐刘禅。刘备死后,诸葛亮发誓必须做出一点成绩来,才对得起九泉之下的刘备。所以他写了《出师表》,从中整理出了很多条件来整顿朝纲,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原旧都。

面对十分有才能的诸葛亮,刘禅起初也过得十分的清闲,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心里十分不甘,他知道大臣们都认同诸葛亮,却不认同自己。诸葛亮病重后,他十分担心刘禅日后对蜀汉的管理,但一日刘禅派人来问“丞相百年之后,子孙应如何自处之?”这个问题,诸葛亮才明白刘禅是有心机的,其实一点都不傻。

刘禅为什么问这句话?其实是在考验诸葛亮是否对自己的皇帝之位有想法,他害怕诸葛亮的儿子代替自己的位置。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刘禅是会考虑政权之位的,还有一点就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将蜀汉经营了将近三十年,而且这三十年也没有过大的一些暴乱和波动。也可以看出刘禅是有一定作为的。

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真的是一个傻子吗?

刘禅怎么可能真的是一个傻子。你看刘禅他老爹刘备死后,他又做了多少年皇帝。虽然刘禅在位期间也没有干的什么比较出色的事情,可是刘禅也没干什么昏庸的事情,他就是像一个简简单单的富家子弟。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无忧无虑的,自己想干嘛就干嘛,手下的事情都交给诸葛亮管,这个就非常符合道教的无为而治。

所以相比三国中的各个皇帝,刘禅可以说是最轻松的。?刘备也知道他儿子刘禅这个性格,虽然刘禅不傻,可是由于他老爹刘备保护的太好,从而让刘禅缺乏了历练,就像一个混吃等死的富家子弟。刘备本以为在他死后,刘禅坐上皇位之后,他的性格会有所改变。可是他没想到他的好兄弟诸葛亮,把所有的事情都揽在身上,让刘禅再一次的缺乏历练的机会。

这也就给我们造成了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可是如果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的人,他怎么还会成为三国里面为数不多活的时间长的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算是皇帝,他的寿命也不会说很长,刘禅可以说是为数不多下场比较好的。

如果他就是真的是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的话,他早就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这个就是他自己在藏拙,以前是他藏拙是为了方便诸葛亮发挥,而之后藏拙则是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所以没有人是一个傻子,只是时势造英雄而已。

三国时期的刘禅是真的傻还是装傻?

在我看来是装傻,原因有以下几点:

保命之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刘禅想要活命可能就要装傻,对内他有诸葛等人,但是他爹在的时候这些人愿意效忠,他爹不在了呢?是否有二心?是否还愿意辅佐他?虽然从现在看,诸葛等人照样为他鞠躬尽瘁,出师表就是例子,但是对于当时的刘禅来说,他没有办法相信自己以外的人,所以装傻来保护自己。

没心没肺。蜀国被司马昭灭掉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带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的音乐是蜀国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有点像当年韩信玩的四面楚歌。当时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刘禅却谈笑自若。司马昭当时就跟旁边的人说,我还没有见过有人没心没肺到这个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的刘禅已为“鱼肉”,这种“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由此看来,刘禅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但不是这样,如果遇到好的执政环境,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英主。

无权自保。刘备死后,托孤李严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独揽大权,虽然也在用心辅佐刘禅,但是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做个傀儡。与其做傀儡皇帝不如做扶不起的阿斗还能过得快活一些。

刘禅真的傻吗

作为
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
明了刘禅的“大气”。
  刘禅真的傻吗?
  刘禅是甘夫人所出。甘夫人本身就是一个妾,而且死得早。这说明刘禅的身份不比两个弟弟高,也说
明他被立太子肯定不是出于其他外力(因母亲受宠而被立的例子也很多)。
  刘永和刘理没有弱智的记载,如果刘禅弱智,那么他肯定不会被选择为继承人。
  《诸葛亮集》载刘备给后主的遗诏提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
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诸葛亮是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眼中无人,一向不肯轻易推许他人,但
是对刘禅作出上面的评价,虽然不排除有说说吉利话的意思,但是肯定也不会故意以溢美之词来赞美一个
白痴。也说明刘禅的智力水平应该是没问题的。
  刘备能谦虚地称赞刘禅“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而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更评价刘禅说:“朝廷
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
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
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像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
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
,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
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
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位君主。
德高的少年天子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
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于刘禅。北
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
《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像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亲贤臣,远小人”,而青年
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
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
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
复诸葛亮的职务。
  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
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亮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
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
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
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
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刘禅不仅有肚量还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
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不顾,但北伐决议
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
何故烧绝栈道?”
后主贤明过人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
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
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
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宫廷朝贺的礼节

  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诿过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
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
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
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
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得多,不失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和气质

  同时代的领导人吴主孙皓在晋朝大兵压境时,尚“作昭明宫,工役之费,以亿万计”。善于纳谏、明
于决断调度的晋武帝,天下一统后,“怠于政事,颇事游宴选吴孙皓宫女五千入宫,掖庭殆将万人。尝乘
羊车,恣其所之,至便晏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撒地,以引帝车”。
  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
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
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势利的历史观在危难关头,当断则断,使国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决策,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
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刘备来比,不知进化了多少代。跟同时代领导人吴王孙皓和晋朝开国
皇帝武帝相比,刘禅也不乏仁德名主风范。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斯鸠说:“
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
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
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少破坏一些社会财富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为什么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招安比镇压还坏呢?他们的逻辑是:镇压使得阶级矛盾更为尖锐、阶级斗争更为激烈,
阶级斗争越激烈越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历史事实看这是荒谬的。几十年的战乱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社会财富、人口几乎是一扫而空,‘激烈’到这种程度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真是令人
百思不得其解。”
  “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臣,不可以言谋。”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主导文化氛围里,
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
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其实看了本文前几
段的论述,再来看他“乐不思蜀”的故事,应该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刘禅应付司马昭的手段,若非大愚
,就是大智。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刘禅并不傻,那么既然能够骗得了司马昭,他的心机和演技都是相当惊人
的了。《汉晋春秋》载司马昭闻听“乐不思蜀”的回答后摇头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
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