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康熙与侍卫下棋,却闹出了“千古笑谈”

以史为鉴 2023-06-30 13:09:55

康熙与侍卫下棋,却闹出了“千古笑谈”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康熙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1698年11月,康熙率领手下心腹前往猎场活动。自从满清入关以来为了保持自身的战斗力,以及八旗子弟剽悍的习气,所以清朝的帝王们,在每年的11月和次年的3月都要举行“木兰围猎”。由于1698年整个中国受到较大的旱灾,因此康熙希望举行大型的狩猎活动扫除阴霾。其实这样的狩猎活动,更多的像是康熙与手下臣子之间促进友谊,开一个联欢大会,和如今企业当中上司与下属,外出游玩团建是差不多的道理。不过,一连好几天的狩猎活动之后康熙觉得有些倦怠。

当时的康熙已接近50岁,身体机能慢慢走向下坡。狩猎活动的第5天中午,康熙用过膳之后在大寨里百无聊赖。突然康熙棋瘾犯了,但是身边都是康熙的小字辈并不懂棋道。下棋总是要两个人,最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一起捉对厮杀才有意思。所以康熙忍着棋瘾觉得心里难受,身旁的太监看出康熙心中所想,所以悄悄的对周围人说:“要是谁会下棋,赶紧。去陪皇帝斗上两局,事后肯定重重有赏!”此时一位叫做任福的侍卫大声高喊他会下棋。康熙听闻,有人陪自己下棋自然是高兴备至。

没想到这个侍卫,似乎对棋道有所研究,“三下五除二”便将康熙杀的片甲不留。眼看要输的档口,还是康熙身边的那个太监看出了主子的为难,于是这位太监高喊一句:“前方先锋部队发现了一只鹿群。”清朝帝王以狩猎活鹿为无上殊荣,所以康熙听闻发现鹿之后,立马对仁福说:“这盘残局等着朕杀完了之后,再来与你厮杀。”撂下话后康熙便赶紧出了大寨,名义上是去狩猎,其实康熙不希望自己败给了一个无名侍卫。这则故事多流传于民间野史,笔者经过多方资料查询,认为这个故事有很高的可信度。

只是关于这个仁福人物他的结局怎样,现在大致有两个说法。,第一,仁福守在那盘残局前,连续半个月不吃不喝,等到康熙想到还有一盘棋未下完,只是没想到仁福早已经冻饿而死。第二,就是康熙在走出大寨之后,示意手下人将这个侍卫给杀了!毕竟仁福当众让皇帝抹不开面子也是罪有应得。可是通过这个故事,就能告诉大家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和帝王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情谊。即使是历史上知名度最好的皇帝,比如汉光武帝刘秀,他也抛弃了郭圣通。

康熙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关于他的记载大多都是正面而且积极向上的。可是为了一盘棋局,康熙便可以草菅人命,只是在棋盘当中作无谓的博弈拼杀,没想到康熙因自己是“臭棋篓子”下不过别人却心生责备,这个仁福或许也并不想做出头鸟,但无奈康熙身边的太监许以重金引诱,所以仁福甘愿冒风险和康熙在棋盘上见高低。未曾想仁福似乎也是杀得兴起,未能及时收手拂了皇帝的面子。此役过后,康熙想找身边的人下棋,似乎没人搭理他。

根据《清史稿》记载,晚年时期的康熙确实特别迷恋下棋。甚至康熙在朝集蒙古使臣时,与这些番外民族也要进行博弈一番。可见康熙棋瘾已经到了疯狂的境地,但是蒙古人或许会下棋的人并不是太多,康熙在紫禁城内实在找不到对手,不得已和这些马背上的民族进行较量,稍稍缓解“瘾头”。从另一个方面也能说明,康熙在当时已经找不到其他对手,或许就是从悔棋不定害了仁福,康熙是个输不起的人。其实康熙与仁福此事知道的人并不是太多,而康熙因为悔棋却成为人们的千古笑谈。

纳兰诗词背后的故事:纳兰性德与康熙争风吃醋?

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是人间惆怅客”、“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名句脍炙人口,而他也以乾隆钦定的“贾宝玉”、梁启超盛赞的“清初第一才士”、“兰迷”们钟爱的容若公子为人熟知。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依4月在《百家讲坛》主讲“纳兰心事有谁知”系列节目修订的新书《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本周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对一些热点问题,比如纳兰性德是不是“贾宝玉”的原型,纳兰和康熙是不是“情敌”关系进行了解读,此外,除了对纳兰词进行了细腻分析,还拓展了以纳兰为中心的复杂关系、历史背景。

杨雨在书中表示,宋词几乎成了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然而,在清代词史上,却有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词人横空出世。他的小词被认为深得唐、宋小令之神韵。这就是清代初年的著名才子纳兰性德。围绕纳兰性德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人们认为他与小说《红楼梦》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乾隆一口气读完《红楼梦》之后,说这写的是纳兰家的事。而《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原型,就被认为是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

杨雨认为,《红楼梦》毕竟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的人物、情节都是允许合理虚构的。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仅凭感觉断言:贾宝玉家里的那些事儿,就是纳兰他们家的事儿。不过,贾宝玉确实在很多方面特别像纳兰。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现实中的纳兰性德在经历过人世间的种种悲剧之后,自号“楞伽山人”,无疑也显示出他的内心对红尘俗世的厌倦与迷茫,企图摆脱现实中种种虚幻现象的束缚,达到心灵的明澈与自由。

此外,也有人认为康熙与纳兰,明里是君臣的名分,暗中却是“情敌”的关系。影视剧中有这样的情节,康熙皇帝明知纳兰与他的表妹情深意笃,纳兰甚至还恳求过皇帝成全他和表妹,不要将表妹当成秀女选入后宫。可是康熙见到这位女子后,被她的姿容所征服,不顾纳兰的恳求,仍然横刀夺爱,将她变成自己宠爱的妃子。杨雨在书中表示,根据记载,纳兰在康熙身边担任侍卫时,在皇帝面前的态度是虔诚恭敬、充满敬畏之心的,言行举止都有礼有节。况且,惠妃于康熙九年即已生下皇子,她入宫的时间就更早了。而康熙九年,纳兰才十六岁,还没中举人,更不可能成为康熙身边的侍卫。恳求皇帝成全他和恋人、和康熙争风吃醋这样的故事,显然更像是虚构。

书中杨雨也讲述了康熙与纳兰之间的君臣矛盾。别人眼中,纳兰“荣任侍卫”成为皇帝身边最近的人,但在纳兰却并非如此。纳兰在事业上确实是有雄心壮志。比方说,他曾主动请缨,渴望到平定吴三桂叛乱的前线战场建功立业;他也曾希望像其他进士那样,去一个职能部门,或者去当个地方官,哪怕是当个知州、知县也好,作为一方父母官也能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百姓。可是现在,他却不得不像个奴才一样,时时刻刻围着皇帝转,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九年。这跟他的生平志向实在相差太远。官场的历练并没有让纳兰变得世故圆滑,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用牺牲自我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仕途显达,对于他的人生追求而言是多么虚幻。

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是侍卫?

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知道,年仅16岁的康熙因为长时间被奸臣鳌拜欺凌,便心生一计,利用韦小宝和一群孩子生擒了鳌拜。那么,问题就来了,康熙为什么要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动用大内高手?对于这个问题听听有书君的几点分析:

1.麻痹对手

顺治皇帝死后,临终前托付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为顾命大臣辅佐康熙,鳌拜因手握重兵而居功自傲,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更何况是群孩子。

所以,当康熙独召鳌拜入宫时,一向自负的他即便心有疑虑,依然还是大摇大摆的入宫了,当索额图说,“见皇帝总带着刀似有不妥。”他便毫不犹豫地就放下了。

再者,鳌拜是清朝初期的权臣,宫中耳目众多,大内高手中更是免不了有鳌拜的眼线。如果消息一旦走漏,后果将不堪设想。年幼的康熙只能处处示弱,利用摔跤游戏,掩人耳目。给鳌拜制造一种成天不务正业,嬉笑打闹贪玩的假象,才会让鳌拜觉得小皇帝年幼贪玩而放松警惕。

2.留后路

康熙选择大内高手生擒的话,成功还好说。如若失败大内高手和孩子生擒鳌拜的性质就不同了。如果是大内高手,那皇帝要除掉鳌拜的意图明显,可能会因此激怒鳌拜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但换成了孩子,而且都是亲贵子弟,跟你闹着玩。鳌拜作为一个三朝元老,又怎么能跟孩子一般见识呢。即便鳌拜很生气,也不好追究责任,毕竟有都是亲贵子弟。

3.培养心腹

鳌拜和索尼、苏克萨洽、遏必隆都是顺治帝死前指定的辅佐大臣,在康熙勤政以后,索尼就病死了,这个时候的苏克萨洽因为看不惯鳌拜的专横请求解除了自己的辅臣之职以至于招来了杀身之祸。

这让康熙意识到,鳌拜必须除掉,他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所以,这次选择小孩子除掉鳌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考验这群孩子,趁机从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人才。

以上就是有书君总结的几点康熙为什么要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动用大内高手的原因,鳌拜之所以被生擒,只能怪他自己低估了康熙的智商,终日打雁反倒被雁啄了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7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