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不去荥阳救援?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正是因为韩信用兵思路与众不同,才能不被世人理解,但却屡次出奇制胜。韩信被称之为兵仙,必然有其道理,当然韩信用兵作战,善用奇兵只是其中一道,他也绝不会打无准备之战,战前必要的谋略和铺垫还是必不可少的。
不打无准备之仗,在韩信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只要在计划之外,无论是谁,不打就是不打。因此,韩信不去救援有着几点重要原因。
韩信爱兵如子,视兵如命。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他深知他的用武之地,也就是完美的组合士兵,化解敌人的一招一式。带兵作战,即使力大无穷,以一当十可以,但要说以一敌百,那怕是有点开玩笑。
我们常常会被电视剧和小说情节误导,真实的历史情形与恰恰与之截然相反,一个人即使功夫再高,能同时面对的敌军数量也有上限。两军交战,必然是凭借谋略取胜,而绝非蛮力克敌。
韩信深知此道,打胜仗已经不是他所操心的事了,明知必胜,他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把伤亡降到最低。
刘邦为何怪罪韩信?
话说,刘邦正与项羽在荥阳交战,当时就有人建言献策,实际上韩信是被安排的,并非他有救援荥阳的选择权而公然抗命,毕竟双方僵持不下。
这样刘邦待着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乘机走出武关,抽空去做点别的事情,等到关键时刻再来背水一战,但是最终敲定韩信是要带兵攻打赵、燕、齐的,其实刘邦无非就是想夺兵权。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这个典故,大家再熟悉不过,但是对于韩信而言,他这样做必然有其道理,精兵确实是淘汰出来的,但是双方交战,军队人数就是面板硬实力,即使质量参差不齐,但最起码气势足够。
当时韩信仅仅用刘邦给的三万老弱病残发家,但是韩信并没抱怨,不仅屡战屡胜,而且最终发展到了恐怖的三十万,话说当时的刘邦和项羽才一人拥兵十万有余,刘邦不害怕那是假的。
韩信也有私心
毕竟韩信也不甘心就这样做一个小喽啰,屈从于刘邦,一辈子也还是要受人恩惠,被颐气指使,当时他的实力已经完全碾压刘邦,当然仅仅局限于用兵作战,其实我们要知道韩信最终其实是被吕后设计陷害的,但这也必定是有刘邦授权的。
大汉建立之时,韩信被封的是侯爵,但手中的兵权已经被搜刮得一干二净,终究不过是韩信做出决定太晚了,他始终还对刘邦留有信任。
韩信善于等待时机
韩信之所以能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能完美把握时机,自然也就能够临危不乱,每次出征前,必然会有详细的计划,周密的部署。
当时韩信要想抽身前去营救,必然就要先等待合适时机,抽出时间兵力才行,按照先前的策略,刘邦也将韩信牢牢束缚在另一个战场,才乘机实施了自己的计划,本就是刘邦利用韩信对自己的信任,进行的一次权力大洗牌。
韩信,一代兵仙,当真看不出其中的猫腻吗?其实明知那就是刘邦自导自演的闹剧,派兵救援也不过是没事寻求刺激,即使韩信去救援,也不会有好下场的。
若韩信没有刘邦授权,擅自跑去救援,必然也会被玩忽职守论处,韩信始终处在被动地位,按兵不动,终究败给了人性套路。这也是韩信万万没考虑到的。
自古名将难善终,在历史上,因功高震主、君王猜忌等等原因被冤杀的名将数不胜数,但如果要说哪位名将死的最惨、最冤,估计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朝开国第一功臣韩信了。为何说韩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第一功臣呢?因为汉朝大部分的疆域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而且项羽也是被韩信打败的。
韩信到底为刘邦立下多大的功劳?韩信在投靠刘邦时,正值刘邦最落寞的时候,当时项羽攻破咸阳,自号“西楚霸王”,并广封诸侯,而他最为忌惮的刘邦,被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当时出蜀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北上关中之地,但关中之地已经被项羽封给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目的就是扼制刘邦。
所以当时的刘邦是极为被动的,但刘邦依然傲气啊,韩信来投,他还爱答不理,就算是夏侯婴推荐,他也没当一回事,气得韩信直接一走了之,还是萧何追了一路,才将韩信追回来,而且还向刘邦担保,韩信才得以成为大将,但不管怎么样,刘邦都没有把韩信当做心腹,只是不好丢了至交好友萧何的面子而已。
但韩信高兴啊,还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此后刘邦出巴蜀,定三秦,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并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都与韩信有莫大的关系。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并在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
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并于潍水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但最终于公元前202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逼得项羽自刎乌江,自此,刘邦正式一统天下。
其实纵观韩信的一生,的确是不受刘邦信任,刘邦两次夺走韩信手中的精兵,但韩信毫无怨言,凭借出神入化的军事能力,很快又再次恢复实力,继续为刘邦征战天下。不过这韩信虽然忠心耿耿,但却是个官迷,在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派人向刘邦上书,说想当代理齐王。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虽然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了,但心中却对韩信下了必杀的决心;可以说,这就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了,自古以来,哪有主动要求“封王”的?何况刘邦正在危难之际,这不是借机逼刘邦么。
但韩信依然有两次活命的机会,首先是攻下齐国后,由于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这是韩信浪费第一次活命的机会,而第二次发生的时间间隔也不久;武涉游说失败后,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最终韩信的结局,就是在项羽被灭后,刘邦就开始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对付韩信,借故一步步降低韩信的封爵,分夺他的兵权;但韩信依然相信刘邦会信守当年“三不杀”的承诺,没有反叛。但韩信终究不是傻子,在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终于受不了了,与钜鹿郡守陈豨商量起兵反叛的事。
但此时的韩信,已经失去了反叛的能力;刘邦亲率大军去平定陈豨的反叛,在韩信准备起兵的时候,吕后和萧何合谋,欲将韩信骗至宫中杀掉;韩信对于当初保举自己的萧何还是极好的,没有丝毫怀疑的就跟萧何去了宫中,结果被吕后残忍的杀掉了,韩信临死前才后悔,但已无济于事,而且吕后在杀了韩信后,还一举诛杀了韩信三族;一代“兵仙”,就此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他的传奇战绩。
张良在看到韩信被害,为什么不出手相救的,那么他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子的呢?
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韩信才能够被刘邦所重视,由军中的无名小辈默默变成了大将军,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韩信的性格也有所转变,变成了一个放纵而不拘于礼节的人,在一场战役当中,项羽把刘邦紧紧围困在主战场荥阳,形势非常的危急,战争也正处在一个焦灼的状态,胜负难分,可是,韩信给刘邦的书信当中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刘邦当时的心情应该是非常的气愤的,因为韩信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居然用王位要挟他,本来刘邦就对韩信有所忌惮,再看到这个书信,更是觉得韩信已经威胁到了他的地位,但是,张良却在一旁劝说刘邦,表示韩信确实是一个人才,再加上现在的处境非常不利,所以建议刘邦采纳韩信的条件,侧立韩信为王,不然的话就有可能会发生兵变,所以,对于韩信,张良还是挺看重他的,但是只是觉得韩信是一个人才而已,如果是从私人感情上面考虑的话,张良是谋臣,而韩信则是一名武将,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而至于张良看到韩信被害,为什么不选择去救他,我想主要还是因为韩信有了谋逆之心,再加上韩信的功劳确实在楚汉相争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谓功高震主,在刘邦等人的眼中,即便韩信并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可是时间久了,难免会对他的皇权构成威胁,而张良本身就是一个忠于刘邦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自然会站在刘邦一边,再加上,张良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一早就看出刘邦想要对付韩信了,所以,当看到韩信被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出手相救。
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只是泛泛之交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