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这个名字却很少被人知道,甚至在很多书籍中不一定是真的 历史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说道杜预可能很多人不太认识,但是问题不大的呀,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话说啊话说这个杜预是三国末期的人,而且他好像还是唯一的能配享文庙和武庙的人,这个就厉害了啊,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文庙是指,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武庙是指,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而杜预都在其中。在公元1123年,宋代依照唐朝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也有他。
能够同时进入文庙、武庙当中的将军,必定是一个精通文韬武略之人。在清朝诸葛亮被请进文庙之前,杜预是唯一一个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牛人有什么不平凡之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
01:博学多通“杜武库”
杜预出生在高级官僚之家,但他绝不是纨绔子弟,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和工程都有研究。杜预在担任度支尚书的时候,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在匈奴人刘猛起兵造反的时候,他有兼任平叛的职务。他虽然骑术不好,射箭的技术也很糟糕,但每次都冲锋在前,鼓舞士气。
战争胜利后,他建立籍田,将户籍和田产联系在一起,保证了普通百姓有田可耕,收效甚为显著;他又改良弓箭和投石车,使弓箭射的更远,投石车能够连续抛石;又建立“常平仓”即国家收购粮食,平稳粮价。他提出的50多项措施,都被皇帝采纳。
周朝有盛水器——欹(qi)器,水少则倾,水中则正,水满则覆,君王常把此物放在御座旁边以此来警示自己,但随着战乱,这个东西的制作方法就渐渐失传了,后人甚至都没见过欹器的样子。杜预凭着书中的记载和自己的理解,把他重新制作出来献给了晋武帝,晋武帝对此也赞叹不已。
02:灭吴统一
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年),羊祜推荐杜预担任荆州刺史,在羊祜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就已经削弱了东吴的实力,杜预上任后,晋强吴弱已经十分明显。杜预刚一上任就偷袭东吴西陵张政的部队,虽然张政对晋朝进攻有所准备,但没想到杜预刚一到任就进行了偷袭,张政大败。
张政隐瞒了打了败仗的事实,杜预就把被俘将士的名单送给了孙皓,孙皓大怒,撤了张政,杜预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讨伐东吴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连续的三次上书,阐明利害,说服了晋武帝起兵伐吴。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在此次战斗中并没有担任主帅,只是担任了西路指挥,主要是进攻江陵和荆州,并负责调遣王濬的水师。
公元280年正月,杜预所部包围江陵,江陵城防坚固,杜预采取了围而不歼的策略。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后,用计夺取了乐乡等城池,扫清了江陵的外围后,杜预很快攻下江陵,占据了荆州。
杜预继续向东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杜预还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等地区,东吴的地盘和势力仅剩都城建邺一带,在晋秋风扫落叶的打击下,东吴都城很快被击破,东吴灭亡。
03:潜心学问
灭了东吴之后,杜预潜心学问,且成绩斐然。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这部《集解》至今任由学术价值,是后人研究《左传》的重要参考之一。
到唐代时,杜预的书还存世《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等。他还撰写了《善文》五十卷,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散文选本。
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杜预在赴洛阳途中病发,在邓县去世,时年63岁。杜预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结语:
纵观杜预一生,灭东吴,写巨著,杜预是文庙中的名将,武庙中的大儒。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三国是一个很酷的时代。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人们相信那个时代的武将鲜衣怒马,文臣羽扇纶巾,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显得格外"油腻"。
百姓们在刘玄德"仁义"的旗帜下显然没有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口中的"以人为本",也只不过是以人为资本罢了;而曹魏、东吴形成的众多知名的世家大族,他们的背后是无数被奴役的百姓。
"衣不全短褐,食不赡养朝夕"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拨开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们发现在这样的时代中却出现了一个近乎完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就是杜预。
作为最终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杜预知名度却没有关张飞等人来的高。而他本人的"人设"也并非出众,作为一名武将却不会骑马,射箭也是"软趴趴的",史载其"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同时他还患有"大脖子病",还经常被地方的士兵嘲讽。
但他却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预出身在曹魏的一个门阀世家中,他的祖父是号称政绩"常为天下最"的名臣杜畿。杜畿做事常常亲力亲为,作为尚书仆射(和当时司马懿几乎同级别)的他督造龙船的时候试航不幸遇难,令曹丕十分悲伤。
但杜预的父亲就比较"作死了",杜恕为人过直,和朝中大臣关系闹掰,导致不仅仅他自己基本没有走上仕途,甚至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死在了途中。而杜预也是"久不得调",直到个公元257年,35岁杜预才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offer:司马昭相府幕僚。
在此之前,杜预早已经人送外号"杜武库",比喻他的知识广博,像武器库一样。可能是长年累月宅在家里没事儿干,杜预对政史地天文工程等等都有相当层次的研究。
尽管杜预已经是35岁"高龄"男士,司马昭还是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妹妹高陆公主嫁给了杜预,成功的让杜预进入到了司马氏的核心集团里,也开始了杜预开挂般的人生。
当了4年的高级幕僚后,杜预开始从事一些实质性的工作,被派遣到钟会的军中担任镇西长史。此后也不知道是经过了怎样眼花缭乱的政治操作,杜预在钟会叛乱的事件中"毫发无损",反而增封了一千户,回来还担任了河南尹。
在此期间他接受司马昭的委托,撰写为之后推行的《晋律》,承担了极为繁重的注解工作。他还仗义执言,揭露了和批判晋朝官场各种黑暗的现象。
他主张实行考课制度,即按照官吏的实际工作情况判断优劣进行升迁,实际上曹操在世时期就已经这么做过了,但是后来因为门阀世家的掌权,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于是便作罢。
官场中的杜预显然没有借鉴自己父亲的教训,仍然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因此得罪了司隶校尉石鉴,还丢了河南尹的工作。此后他被是派遣到了陇右地区防范鲜卑人和羌人,从此开始了他的武官生涯。
史载杜预"明于筹略",在和游牧民族的斗智斗勇中获胜,尽管因为和上司石鉴的矛盾他险些被治罪处死(已丢了爵位),但司马氏对于杜预的信任显然是无与伦比的。一直到278年,杜预一直在担任度支尚书的职位,为国家的经济财政做贡献,此时他不断推陈出新," 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较盐运,制课调",向朝廷提供了五十多条有利建议,均被采用。
修订律法、做地方长官、对吏治提出意见、进行科学发明创造、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担任高级将领,还有斜杠中年杜预做不到的事情吗?
在羊祜、张华、杜预的连番劝说之下,晋武帝司马炎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279年调集大军20万攻伐吴国。
此时的吴国已经跌入历史的最谷底,上层社会的不断内乱、派系倾轧导致吴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底层人民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当吴国最后一任君主孙皓即位后, 吴国灭亡的时针加速了不止一倍。
东吴推行的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尽管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从长远来看必定导致国家机器的腐朽和底层人民生活的无比困境,史载吴国后期"老幼饥寒、家户菜色。"孙浩又大搞政治斗争,通过各种残酷的刑罚屠杀大臣,这样一个国家,亡了也罢。
杜预从他之前占领的襄阳出发,"以计代战一当万"的他摧枯拉朽的击破了吴国腐朽的抵抗,浩浩荡荡的晋军碾压往建业而去。杜预破江陵、占荆州,因为当时南方酷暑又逢暴雨,晋朝将领担心会突发瘟疫,因此说出了"百年之寇,未可尽克"的话来。
杜预直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这句话成了成语"势如破竹的最早来源,至今已经传颂了上千年的历史。
此后正如杜预所言的那样,公元280年3月,孙皓向晋朝投降,吴国灭亡。在整个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杜预有攻城略地定策谏言之功,被封为当阳县侯,后世普遍认为杜预是晋灭吴国之战的中的最大功臣之一。
战争结束后,杜预回到了那个曾经出征吴国的襄樊之地,成了一方百姓父母官。他"勤于讲武,修立泮宫",同时攻占山夷、兴修水利设施、使得当地成了沃野千里的肥沃之地,百姓也迅速恢复了生产,因此百姓称他为"杜父"。
"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没有追求个人名利却把视野着眼于天下苍生,杜预可以说是中国最可爱的那批人了。
不少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三不朽",即里立德、立言、立行,杜预本人自己称"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意思是,立德我还差点,但立功立言可以说差不多了。
平定吴国,结束三分天下的局面;修订《晋律》;撰写《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这些事情若是一个人一生中仅完成一件,也早已经可以彪炳史册, 也正是因此杜预成为了明代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预成了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三位一体的"半个完人",连他的后代杜甫、杜牧都是我们熟知的人物。
参考资料:
《晋书?杜预传》
《资质通鉴?晋纪》
张晓彤《西晋的军事谋略家杜预》
刘运好《通与变论杜预之"左传"学》
宋伟哲《律学家杜预三国时代的终结者》
文慧科《论杜预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张》
杜预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杜预一生的故事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杜预>杜预,出身于世宦之家,是的女婿。他博学多才,对政治、经济、法律、兵法都深有研究,人称杜武库,形容他腹中无所不有。他虽然不善武功,不会骑射,自己不能冲锋陷阵,但他善于谋略,以、料敌制胜而著称于世。>>公元270年,杜预在协助安西将军石鉴出兵陇右退敌安边之时,就因为明于筹略而崭露头角。当时,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骚扰边塞,石鉴奉命出征。兵到塞外时,石鉴急着要发起进攻。杜预审时度势,认为晋军兵力较少、孤军深入、军粮不足,而鲜卑族军队兵盛马肥、士气高昂、以逸待劳,马上进攻必败无疑。为此,他上书石鉴,提出五不可、四不须,坚决反对立即出兵。石鉴不听,强行出兵,结果大败而归。不久,匈奴右贤王刘猛举兵叛晋,拥军自立。杜预又应召商讨平叛方略。他反对劳师远征,而主张采取立田籍、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等战略,并提出安宁边境及利国救边之策50多条。司马炎全部采纳了杜预的主张,结果不仅边患没有蔓延,而且沿边一带的防务、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两次治边,都显示了杜预明察时势、深谋远虑的智慧和才能。>>公元278年,羊祜病故后,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掌管荆州诸军事,筹划灭吴大计。>>杜预一上任,便开始加紧进行灭吴准备。不久,他挑选精兵,乘敌不备,向战略要地西陵发起突然袭击,大获全胜。西陵守将张政是吴国名将,大败后感到羞耻,同时又慑于吴主孙皓的暴虐,没有如实上报这次败绩。杜预知道这一情况后,感到有机可乘。为了离间孙皓与吴将之间的关系,他立即给孙皓写了一封信,详细陈述了吴军惨败的经过,表示愿意将俘虏全部送还。吴主接信后果然大怒,立即调回张政免官问罪。驻守荆州一带的吴军将领,本来就对孙皓的暴政提心吊胆,怀有异心,这次临阵换帅,更使他们忧心,与孙皓离心离德了。>>第二年,杜预两次上书,建议乘吴军防备松懈、兵力分散、东西难顾之机,从速出师,消灭吴国。杜预的卓越见识和主张,终被晋武帝所接受,从而定下了大举伐吴的决心。>>公元279年,晋武帝发兵20万,兵分六路向吴国发起全面进攻。杜预针对吴国边将各自为守、无心恋战的状况,采用攻敌要害的作战方针,先陈兵于长江枢纽江陵城下,围而不攻,以断绝长江上游吴军的退路和阻挡长江下游吴军的西进,动摇整个吴军西部防御。随后,他派部将周奇等4将沿江西进,逐一夺取长江上游吴军的城邑。同时,他又约益州刺史王溶率水军顺江东下,东西夹击吴军江面水营,连克西陵、荆门、夷道等城池,翦除了江陵以西的吴军势力。在攻取上游诸城之后,他又把兵锋指向长江流域的另一重镇乐乡。为拿下乐乡,杜预采取了奇袭战法,他派奇兵800趁夜南渡长江,在乐乡一带到处张旗树帜,又派兵一支迂回乐乡侧后的巴山一带遍燃烽火,使乐乡吴军一片惊慌。在王攻打乐乡时,他再命伏兵乘机混入城内吴营,活捉了吴军都督、西线统帅兼乐乡总指挥孙歆,乐乡很快又被攻克。这时,江陵已成为一个孤城。杜预命令南北各军会攻江陵,当天就把它拿下了。>>长江上游平定之后,晋军中有些将领提出,东吴建国百年根基深厚,不易一举拔除,现在又马上到了春天发水多病季节,应该罢兵休战,等到冬天再大举征伐。杜预主张乘胜一举消灭吴国,认为缓兵势必功亏一篑,从而坚定了各路将领的决心。与此同时,他又根据吴军水上防御松懈、都城建业守卫空虚的弱点,提出水军担任主攻,直取吴都建业的灭吴方略。根据这一方略,王率领水师,乘虚而入,急驶东下,很快就打到建业。吴主孙皓见败局已定,出城请降,吴国从此灭亡。>>灭吴大战结束后,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仍然勤讲军备,严求戍守,屯兵要地。公元284年,杜预卒于邓县,享年62岁。司马炎感念他的功绩,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
在中国 历史 长河中,涌现了大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他们犹如天空中璀璨的明星,推动着中国 历史 的前进。 为了纪念他们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人建了两座庙将他们供奉其中,一座是主供姜太公的武庙,另一座就是主祭孔圣人的文庙 。
历代文臣武将们都想在有生之年能功成名就,死后也能名垂青史,完成 “赢得生前身后名” 的完美结局,倘若有人死后能幸运地进入文、武庙,则足以证明其某一方面的 历史 功绩是非同凡响的,这也是无上的荣耀!
但 历史 上,能在身后进入文庙或武庙的屈指可数, 入者都是一个时代彪炳千秋的著名 历史 人物 。但能同时进入文、武二庙, 历史 上仅两人而已,一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另一人是就是被称为“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了。
关于杜预,大家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比诸葛亮还早进入文、武二庙的低调牛人! 历史 上仅此二人》。比诸葛亮还早进入文、武二庙的低调牛人! 历史 上仅此二人
对于诸葛亮能进入文、武庙,很多人不理解,说 诸葛亮文没有著经立典,武没有战功卓著,凭什么配享文武庙? 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同时配享文武庙!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是尊崇和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 。文庙主祭孔子,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
诸葛亮是在 雍正二年被推选入的文庙 ,开始是将诸葛亮列在东庑,乾隆十年改为西庑,位列第四十五位,称为先儒。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就极力推崇将诸葛亮、范仲淹等列入文庙。
古代遵循圣人之道,就是要 “阐明圣学,传授道统”,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 但传授道统既有著经立典、载之文章,又有著之事功、付诸实行。所谓立功立德立言,是为三不朽。也就是说, 要么立言,要么立行,显然诸葛亮属于于后者。对内修身齐家,对外治世安邦,可以说,在这两点上诸葛亮是儒家思想活化身,是实践儒家思想之大成者 。
后来在咸丰元年,徐继畲(shē)等上书推崇将宋代名将李纲也列入文庙是,也是以此为由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入选文庙的的标准中, 道德文章与经济世功是并重的 。
更何况, 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文学成就也是得到历代文学大师所推崇的。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 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主祭姜太公,同时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
诸葛亮在武庙建立之初,就被选进了十哲行列。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没什么战功,五次北伐几乎是无功而返。 但在诸葛亮接手蜀国时,其国力已经被夷陵之战几近消耗殆尽,相比其他名将如白起、韩信、李靖等身后的豪华团队来说,诸葛亮背后其实就是个烂摊子,可谓内忧外患。外部北有强魏,东与吴决裂;内部汉嘉太守黄元造反,随后南中大暴乱。
诸葛亮接手后,内平叛乱,东联东吴,南擒孟获,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军队建设,励精图治,使蜀国实力上升,但相比魏国,还是显得弱小。而且蜀国地理环境独特,易守难攻,想打出去,走的都是栈道,后勤得不到保障,不适合进取,加上后来司马懿还采取“龟守”的防御战术,蜀国根本耗不起。从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也是被司马懿拖死的。所以战功上,诸葛亮略显不足。
但就像文庙一样,武庙也有两个评选标准。一个是战役战功,另一个就是战略、治军思想了。显然诸葛亮属于后者。
同时,这也是武庙选将的标准,而首要标准则是战略、治军思想了。
能真正体现诸葛亮对古代军事思想的贡献和 历史 地位的是 《武经总要》中的《阵法》篇对阵法源流的阐述:
也就是“八阵法”,起源于黄帝,到了春秋时期,孙武将其发扬光大;战国时期,得其精髓的是吴起;而两汉之后,首推诸葛亮,他在“八阵法”的基础上,结合道家思想,经兵法推演,创设“八阵图”,使古代八阵达到顶峰。所以,讲到古代行军布阵的军事思想,诸葛亮是绕不开的巨人!仅凭这一点,诸葛亮入选武庙也是实至名归,根本不需要什么战功来衬托了,更别说还有谋略上的隆中对,可谓孤篇横绝,英雄之大略,将帅之弘规。
何为十哲?《说文解字》中释义:哲,知也。释言:智也。 所以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进入十哲。若光凭战功,王翦、卫青、霍去病等战神,都可以排在亚生张良前头去了。
诸葛亮能同时进入文、武庙,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姜维的评价是:“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个人认为,此评价放在《三国演义》里用来 评价诸葛亮更适合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7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