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何执着于“和氏璧”?“完璧归赵”的胜利者到底是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一块玉,就算再价值连城,饥不能食,寒不能穿,你说它能有什么用?秦国已经定下统一天下的目标,秦王再糊涂,会拿一块玉璧当成宝贝、甚至不惜破坏邻国关系吗?
好,秦王的目标并不是得到和氏璧。那么,完璧归赵,怎么可能是赵国的胜利?
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让我们从头说起。自从三家分晋之后,魏赵韩三国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实力并不相当。赵国从来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
赵国雄起,主要是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一段时间。但即使雄起,也是单纯的军事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的内容并不多。所以赵国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发展。
更糟糕的是,赵武灵王在立储问题上犯了犹豫不决的错误,导致长子、次子兄弟相争,自己被困死于沙丘,长子被臣下所灭,次子、年轻的赵章继位。
赵章除了年轻之外,还有更大的政治缺陷,就是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朝中大臣,一个个实力雄厚,且对自己有拥立之功,于是形成主弱臣壮的局面。赵章为了加强自身实力,就必须提拔没有后台的下层人才。蔺相如,这颗政治巨星,就此冉冉升起。
我们在读《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这些故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感觉:秦国上下齐心,君臣默契,而赵国国君懦弱,大臣退缩不前,只有一个蔺相如力挽狂澜。
这种感觉是对的。事实就是,越惠文王赵章对国内局面掌控不够,对外自然强硬不起来(当然,也有个人素质与气质的问题);大臣们墨守成“功”,没有冲锋陷阵、建功立业的渴望;只有蔺相如,这个被火箭式提拔起来的草根,才愿意为赵王奋不顾身、赴汤蹈火,以此来完成自己的功业,奠定自己的政治基础(我们不能否认,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甚至爱国心是他行动的主导力量。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权力地位的诱惑,能够辅助爱国热情,帮助他把爱国行动进行到底)。
分析完赵国的局势,再来看秦赵形势。秦国“远交进攻”的战略,是一以贯之的。与它近邻的赵国,当然是它要打击的首要目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使秦王没读过《孙子兵法》,也一定知道这个道理。赵国虚实,是秦王要弄清楚的第一个问题。
果然。秦王向赵国索要和氏璧,赵国不敢拒绝。秦国要求举行渑池会,赵国又不敢拒绝。甚至秦国要求赵王弹琴,赵王也不敢拒绝。别说蔺相如以一敌十,也别相信“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事实上渑池之会,根本就是赵国战败后的议和会议。所谓“秦王不敢进攻”,不过是逐步蚕食、逐步进逼而已。
以蔺相如的智慧,挽救不了赵国。只能够在亡国的旅途中,增加几块自欺欺人的遮羞布而已。
战国时期,秦王得知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假装以15座城池与她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王十分为难,蔺相如就临危受命,前往秦国。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秦王理亏,答应划城。随后,派人连夜将何氏璧送回赵国。
相关人物: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赵惠文王18年),秦国向赵国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廉颇最终负荆请罪,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扩展资料
在《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昭襄王被塑造成一个贪婪愚蠢、自取其辱、输得几乎被扒光马裤的反面典型,来反衬赵国使者蔺相如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正面形象。
殊不知,秦昭襄王才是秦国与赵国“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两回合较量中真正的操盘手和胜利者。蔺相如只是他玩弄于掌股之上的棋子。
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之后,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大夫。之后没过多久,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的石城。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国攻打赵国,斩杀了两万赵国士兵。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举行会盟,史称“渑池之会”。
蔺相如
主要人物
蔺(lìn)相如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lìn)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
示例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第一卷:“女故无利心,只求伪饰外观,终当完璧归赵耳。”
典 故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有一块叫做「和氏璧」的宝玉,被秦昭襄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赵国来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们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池,和赵国换取这块「和氏璧」的宝玉。”
惠文王一听:“这该如何是好呀?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把宝玉交给秦昭王,他要是耍赖,不把十五个城池给我们;如果不给,秦昭王会不会一气之下派兵来打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这么烦恼,就有人提议:“我们去请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来,他一定会想到好办法的。”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赵惠文王觉得蔺相如说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蔺相如自告奋勇的说:“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试。秦国如果守信把城给我们赵国,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食言,不把城给赵国,我一定负责将原璧归还赵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见到璧玉后,高兴地不得了。不断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细欣赏,又把它传给左右的侍臣和嫔妃们看,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向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玉虽然是稀世珍宝,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请让我指引给大王看看!”
秦王一听:“有瑕玭?快指给我看!”蔺相如从秦王手中把璧玉接过来以后,马上向后退了好几步,背靠着大柱子,瞪着秦王大声说:“这块璧玉根本没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宝玉以后,根本就没有把十五个城池给赵国的意思。所以我说了个谎话把璧玉骗回来,如果大王要强迫我交出璧玉的话,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头,一起去撞柱子,砸个粉碎。”蔺相如说完,就摆出一付要撞墙的样子。秦昭王害怕蔺相如真的会把璧玉撞破,连忙笑着说:“你先别生气,来人呀!去把地图拿过来,划出十五个城市给赵国。现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给我了吧!”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骗秦王说:“这块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宝,赵王在交给我送到秦国来之前,曾经香汤沐浴,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时候,也同样应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大礼,以示慎重呀!”。秦王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蔺相如所说的去做。蔺相如趁着秦王斋戒沐浴的这五天内,叫人将那块璧玉从小路送回赵国。
五天过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礼节接待蔺相如。蔺相如一见秦王便说:“大王,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约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骗,已差人将璧玉送回赵国!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来交换楚和氏璧,就请先割让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王一当遵守誓约将玉璧奉上。现在,就请大王处置我吧!”
秦昭王一听璧玉已经被送回赵国,心里虽然很生气,却也佩服蔺相如的英勇,不但没有杀他,还以礼相待,送他回赵国。
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造句:我借了别人的东西,现在完璧归赵了.
和氏璧英语的解释
[编辑本段]
1.to 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to return a thing intact to its owner; to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和氏璧的来历
[编辑本段]
于和氏壁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间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
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乃以此石进献楚文王,文王使人解之果然得玉,是为之和氏之璧。其后,秦始皇令良工琢成玉玺,又李斯篆八字与其上,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船欲覆,急投此玉玺于湖中,风浪乃至,八年后,始皇巡狩之华阴,有人与路旁献上此玺,此玉玺遂复归于秦,第二年始皇驾崩,其孙子婴后来将此玺献于汉高祖,遂成为传国玉玺。至于如何在赵国就不知道了……
提到蔺相如这样一个名字,相信一定会想到两个成语,那就是?负荆请罪?跟?完璧归赵?。在完璧归赵的这个故事中,强势的秦国以蛮横的手段向赵国索取和氏璧,但是蔺相如临危不乱,在秦国的朝堂上据理力争,最终和氏璧完璧归赵。
这场完璧归赵事件,怎么看都是赵国是最后的胜利者,在秦国赚足了面子,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争夺天下,他们分别是秦、楚、韩、赵、魏、燕、韩、齐。战国初期,魏国依靠李悝变法和强大的魏武卒,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但是魏国不知道经营,最终四面树敌,走向没落,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更是让魏国的精锐损失殆尽。楚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一直遭受秦国的打压,丧失了大量的土地。而齐国则是因为太过招摇,最终被燕、赵、韩、魏、秦五国伐齐,从此元气大伤。而燕国跟韩国从始至终都是两个弱小的国家。
在?完璧归赵?事情发生之前,天下最有实力的两个诸侯国就是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和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而秦国已经天下诸侯都干过架了,这个时候还能与秦国一战的诸侯国,就只剩下了赵国,为此秦国就想方设法了解赵国的情况,于是?完璧归赵?的一幕就出现了。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和氏璧只是一个宝物,意欲天下的秦昭襄王居然会对一个宝物感兴趣,并且还用城池换宝物,恐怕秦昭襄王的目的不止如此。
秦昭襄王真正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赵国君臣对秦国的态度。结果赵国君臣十分慌张,把和氏璧给秦国吧,担心秦国食言,不给吧,又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结果商量来商量去,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完美地解决这件事,最后挑选了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去秦国解决这件事,可见赵国人才的匮乏。
后来,秦昭襄王看到一个宦者令的门客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秦昭襄王顿时就明白,赵国从心底是害怕秦国。所以就是一顿羞辱蔺相如,甚至想要吞了和氏璧来恶心赵国。不过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秦昭襄王已经看到了赵国的软弱,就开始对赵国下手了。在公元前282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两座城。公元前281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了2万人,攻占了代郡光狼城。
这几次战争都是小规模的战争,目的就是威慑赵国。后来赵国知道害怕了,就跟秦国在渑池签订了和平协议。知道赵国惧怕自己,秦昭襄王就可以专心收拾楚国。等把楚国打得只剩一口气的时候,再把矛头对向赵国,也就是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长平之战。
1、原因
拖延时间,再找机会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2、原文简介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人物简介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2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