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北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刘备死后,诸葛亮便成了蜀汉集团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把持着蜀汉的大权。但他并不是那种利用权势谋取私利的人,相反他的后半生全都奉献给了蜀汉的北伐事业。为了蜀汉的长远发展,诸葛亮选择一次次的北伐曹魏,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诸葛亮每次都是打着北伐中原的旗号,可实际上一直以来,他却是莫名其妙的对陇右地区发动进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甘肃地区,他这是想干嘛呢?
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派赵云直接由汉中北上进人箕谷,扬言从箕谷进攻眉县。曹魏方面听说之后,便赶紧派出大将军曹真跑到眉县去,以做好准备全力对付赵云。可是当曹魏的目标都盯在赵云身上的时候,这时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却突然出现在了陇右 。一时之间曹魏十分恐慌,赶紧派出大将张郃领兵五万,前往陇右进击蜀军。诸葛亮原本已经计划好一切,但是不料马谡没能守住街亭,导致全盘计划泡汤,最终只有退回汉中。
第二次伐魏虽然进军的是陈仓,没有直接进攻陇右,那是因为诸葛亮想先占据陈仓,陈仓位于关中和陇右之间,只要拿下陈仓便可以做到,东可进关中,西可进逼陇右,因此,诸葛亮的最终目的还是陇右。其实,从第三次到最后一次伐魏,诸葛亮都是不顾一切地进军陇右,在这里就不再作详细说明了。为何诸葛亮一直死磕陇右呢?其实我们分析了陇右的价值和意义之后,就会发现诸葛亮这招其实十分狠毒,一点都不简单!
其一,陇右是一个出勇兵强将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一直很崇尚武力,而且十分彪悍。自西汉以来,陇右地区出了很多的名将,如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飞将军李广、赵充国等人,皆是出自于这个地方的人。三国时期也有不少陇右地区的名将,诸如庞德、马超、姜维等都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
其二,陇右盛产战马。据史料记载,凉州“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因此,陇右作为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自然盛产马匹,而作战自然少不了骑兵,故而诸葛亮一旦占据陇右,就相当于有了源源不断的战马,足以让蜀汉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其三,陇右盛产粮食。自从西汉开始,朝廷就在这里移民实边,广开屯田。陇右之俗 , “勤于稼稿”,说明这个地区的农业十分的发达。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夏侯渊“讨平陇右,还击武都郡,收氏人之谷十余万斛。”夏侯渊一次小小的出兵,就可以收到这么多的粮食,足以看出陇右地区的粮食是多么的充足。所以,诸葛亮只要拿下陇右地区,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个超级大粮仓,那么用于军队的粮草再也不必从益州艰难地运来了。
所以,可以看出诸葛亮想要占据陇右的意图非常明显,他是想凭借陇右为根据地,然后图取关中,最终来实现北定中原的战略计划。可以说,他的战略眼光非常的独到,因为一旦巩固了汉中到陇右的这一条线,再向长安一带推进的话,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只是不幸的是,诸葛亮计划虽完美,但是遇到的对手却是他始料未及的,司马懿的用兵水平与他不相上下,以至于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终究无法战胜强大的魏国,只能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为何要多次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
翻看三国的历史,太多的英雄人物的出现,让那段不足百年的历史有了活力和生机,同时在三国的序列当中,不得不说的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后来的发展,很大程度都和刘备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成也刘备,败也刘备。之所以这么说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当年刘备在创建蜀汉的时候,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人才储备库。
但是关于败走麦城之后,因为兄弟情义,亦或是自己实力的膨胀,让其最终发动了三国时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夷陵之战。但是战争的结局并不是十分的顺利,让原本欣欣向荣的蜀汉,瞬间跌入深渊。军队实力的削减,以及人才的大量损失。
以至于在后刘备死后,直接讲一大堆的烂摊子留给了负责监国的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也并非是神人,为了能够蜀汉续命,三国时期,连续多次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那么就有人会好奇,在三国当中曹魏的军事实力排在第一位,为何魏国却不主动工大蜀国呢?
蜀国攻打魏国的原因:
在夷陵之战之后,蜀汉的整体实力在诸葛亮精心调养多年之后,才得到了有效的恢复。才有机会对外发动战争。其实在后三国时代来说,整个蜀汉的实力是三个国家当中最弱的那一个。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曹魏可以用兵强马壮来形容,那么东吴虽然军事上也吃过很多的亏,但是凭借的长江天险的优势,依然可以屹立不倒。
蜀国三国的后半段,诸葛亮就来了个六出祁山,姜维接管之后,更是经常出征。这里就要说一下,为何蜀汉要经常出兵攻打魏国。其实就蜀汉来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虽然可以凭借巴蜀的地理优势,可以在川蜀大地上做一个“活神仙”,但是最终迎来的结果便是灭亡。
因为在刘备去世之后,刘禅的能力在诸葛亮的心中,自然是可能完成一番霸业的。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做一件事,就是给蜀汉续命,至于将来,那就只能将来人来结局的。
很显然,诸葛亮的做法是对的。虽然说在诸葛亮的北伐的过程中,并没有曹魏造成十分大的创伤。但是在诸葛亮死后的多年当中,刘禅依然可以让整个蜀汉屹立不倒那里。除了蜀汉的君臣的共同努力之外,其余的便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曹魏虽然强悍,但是他们也必然知道战争的残酷。
魏国为何不主动攻打蜀国:
其实在当时有这样一个联盟,那就是刘备在世的时候,与动物所签订的孙刘联盟,虽然并不能有多大的用处。但是在关键的时候,还是能够派上大用场的。因为作为曹魏来说,他的敌人不仅仅是蜀汉,东吴也在长江边上虎视眈眈。为了夺取合肥战略要地,孙权曾经多次发动战争。虽然没有多大的成效。但是这也足以震慑曹魏不敢大规模的用兵。
其实曹魏也并非不想对外打仗,当时相对于其他两国来说,如果说没有绝对的优势的话,发动战争几乎没有意义。只能够徒增国家和百姓的负担,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每次北伐之后,都会在所到之处将当地的民众前往蜀汉,就是为了刺激蜀汉的发展。
其实在曹魏当中还有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那就是曹魏的继承人的寿命不长。当蜀汉灭亡的时候,才仅仅第二代。从曹丕到曹睿再到最后的曹奂,曹魏早已经好几任皇帝了。这对曹魏的政权而言,并不适合发动大型的战争。
更加适合老老实实的发展经济更为妥当,事实证明,曹魏所采取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更何况有关川蜀大地的地形来说,自古就有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对于曹魏来说,显然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不仅在战争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军费,同时对于曹魏来说,在后期也就只有司马懿一位大将。对于司马懿这个人,曹魏的当家人一直都是心存忌惮的。
其实三国时期,曹魏的地位也是颇有些尴尬的。没有盟友,只能老老实实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并且在国家领导人方面,也是频繁的换人。在加上后来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更是让曹魏的内部斗争到达了顶峰。其实不是曹魏不想讨伐蜀汉,而是各种原因的堆砌,让曹魏没有办法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老老实实在那里趴着,等自己做大做强之后,然后在挨个收拾蜀汉和东吴,实际上最终曹魏也是做到了。
武侯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对武乡侯诸葛亮的感慨,亦是很多人对诸葛孔明一生的最大感想。
诸葛亮身负托孤重任,在恢复蜀汉国力和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之后,遂于228年春(蜀汉建兴六年)至234年冬(蜀汉建兴十二年),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中一次是曹魏的反击,真正出兵祁山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
北伐示意图
诸葛亮坚持北伐是否正确?这一点在史家中一直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如果避免战争把主要精力投入建设蜀汉,使蜀国休养生息,在蜀汉国力强盛时再出击,会不会好一点?在此,笔者认为诸葛亮乃至后来的姜维一直坚持北伐是正确的战略方针。
隆中论天下
在谈坚持北伐是否正确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实际中的北伐和隆中对中的北伐是不同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隆中对中的北伐策略可以简化为一个“钳形攻势”,大致就是蜀汉东西并进,对两地进行重点进攻,西线部队进攻关中地区,东线荆州部队进攻曹魏集团的统治中心地区。
可当诸葛亮进行北伐时,隆中对中的北伐策略已经完全不可实现,荆州的失去对蜀汉的北伐大业来说就是致命性打击,再加刘备伐吴损失了蜀汉的精锐力量(此处暂且不谈)。
王业不偏安
诸葛亮北伐时,仅仅占有益州和汉中二地,正如《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敝”,而蜀汉集团又要奉行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誓言。但是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王业不偏安”只是表面现象,“益州疲敝”才是根本原因。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文献通考》:
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口;汉昭烈章武元年,有户20万,男女90万;蜀亡时(263年),户28万,口94万,带甲将士,吏4万;吴赤乌三年(240年),户52万,男女230万,吴亡时(280年),户53万,吏32000,兵23万,男女230万
天时:荆州失守,曹魏篡汉,夷陵惨败,益州疲弊;
地利:蜀汉北部(今秦巴山区)虽然成了防御的天然屏障,可也成为了北伐大军的天然阻隔;蜀汉所拥之地为曹魏五分之一,孙二分之一;
人和:蜀汉人口与曹魏之间的差距也是十分悬殊;原荆州集团的精英基本上损失殆尽,益州本地集团的士族习性偏安,蜀汉内部斗争。
估计大家可能更加疑惑了,蜀汉既然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皆不占优,为何还要坚持北伐?
我们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既然蜀汉弱于曹魏,曹魏远强于蜀汉,那么,蜀汉如果不坚持去北伐,去不断地袭扰魏国,休养生息的不仅是蜀汉,最大赢家恰恰是曹魏。跟一个国力远胜于自己的国家比休养生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由此可见,北伐牵制曹魏,虽然耗损了蜀汉自身,但也另曹魏损耗颇多。坚持北伐,虽然不能一举克复中原,但能够使曹魏不能于短期进攻蜀国,保证了蜀汉尚有益州和汉中二地以图存,通过进攻魏国来维持相对平衡的局势,曹魏所占据的北方,一旦安定下来,发展潜力相当巨大,只能使其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才能守住益州的暂时安宁,实为“以攻代守“。
三国形势图
诸葛亮乃至后来姜维坚持的北伐,虽然都因为诸多原因导致没有成功,笔者认为在费?主政时期,蜀汉应该坚持北伐策略(同时期司马氏和曹爽势力斗争,魏国内乱,此时是一个绝佳的北伐良机),但是蜀汉主战派的坚持北伐、以攻代守的战略是正确的。
从古至今,偏安一隅从未有成大业者,偏安一隅最多只能求得暂时的安宁,面对的结果必将是国破家亡,面对强敌,只能拼死抗争,决不能求一时的苟安,无论到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当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收复南蛮各族,储备足够的兵甲物资后,便开始准备北伐中原。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蜀军有五次北伐,可是没有一次能成功,反而大耗人力物力。如果把这些资源投放到内政上,等到蜀国实力更强大一些再出击,结果是否会更好?其实,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1.减缓北方恢复速度
据《晋书》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万人,魏国有443万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万人。当然,以上只是三国郡县编户的数据,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世家门阀的佃户、部曲等没有统计,这些不是重点。只是为了说明,北方人口多远南方,而且这时在三国末期,经过北人南逃之后的数据。如果是在三国初期,北方人口更是远大于南方,毕竟那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
经过东汉末年的中原混战,许多北人南逃,这让益州、荆州、扬州纷纷得益。江东的张昭,就是从北方来的;刘璋是外来人,之所以能坐稳益州,靠的就是荆州流民组建的东州兵。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中原一旦恢复起来,吞并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魔兽争霸,蜀国有1个矿,吴国有2个矿,可是魏国有5个矿,魏国一旦暴兵,蜀国就完蛋了,所以用北伐减缓北方的经济恢复速度,是很有必要的。
2.消耗北方国力在《三国志》上可以看到,蜀军每一次北上,总能引起中原的动乱。诸葛亮仅仅凭着一州之地,带着数万人马北伐,为什么就造成中原慌乱?其实,这与魏国的兵制有很大关系。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经常发生士兵逃跑的现象,曹操想出了一个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有仗打就出去,没仗打就在家种田,这便是屯兵制。
老婆和孩子都留在屯所里,一旦丈夫在战场上战死,老婆就会改嫁给其他士兵。这种屯兵制不仅让曹操有了稳定的兵源,也让魏国的人口逐渐稳定,可是有一个大缺陷,那就是出兵的成本非常高。比如汉中之战,曹操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调到汉中,这自然引起士兵的不满。虽然诸葛亮北伐的道路不好走,但是魏国调兵也要很大的成本,这无疑消耗了魏国国力。
3.压制内部矛盾蜀国内部原本有三大势力,随着刘备、关羽、张飞的去世,只剩下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以李严为首的益州系。刘备之所以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平衡内部矛盾。在刘备的设想中,用荆州人来管理益州,用益州人来管理荆州,这个结果对两个势力都有利,可是东征失败了,蜀国只剩下益州一块地方。
对于益州本地势力来说,刘璋和刘备都是一样,与其供奉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魏国一个州来得划算。这也是邓艾兵力成都时,刘禅在兵多粮足的情况下选择投降的主因之一。诸葛亮的北伐,是用外部矛盾来转移内部矛盾,达到压制益州势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因为蜀国人才匮乏,通过北伐可以锻炼和培养人才。
还有一点原因,只要诸葛亮在西边战线闹的动静越大,孙权在东边动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待吴国和魏国真正大战时,蜀国才有一线机会争霸天下。所以,诸葛亮北伐是以稳妥为主,这也是每次北伐规模并不大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五次北伐,并没有伤害国力,入股不算诸葛亮去世,最大的损失就是丢失街亭,其他三战都是局部战争。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2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