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为什么能成功?离间计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楚汉相争最为胶着之时,谋士陈平为刘邦献上了一个离间计,陈平要离间项羽和范增,若项羽失去范增,就有如失去左右手,如项羽失去季布、钟离眜等人,就有如失去左膀右臂。
为了使陈平的离间计成功,汉王刘邦给陈平四万金,让陈平随便使,随便用来贿赂楚军中的贪财好物分子,使流言尽快地散布于整个楚军之中。
最后,陈平的离间计效果惊人,不但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而且逼死了范增。为什么陈平的离间计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恩?
按照陈平的解释,是因为项羽的性格有缺陷,好猜疑。我们不能否认项羽的确在性格上有缺陷,更不能否认陈平对项羽性格的洞察力,但除了这一原因之外,恐怕是因为,陈平发现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要从鸿门宴说起。
鸿门宴开始前,项羽的确是要杀刘邦的。但经过项伯的劝说,项羽突然明白过来,刘邦是友非敌,如果贸然击杀刘邦,会使他项羽陷入不义的境地,到那时,得利者既非他项羽,更非刘邦,而有可能是远在彭城的楚怀王熊心。
想到这一层,项羽决定,只要刘邦甘愿俯首称臣,他项羽就不动刘邦的一根毫毛。
刘邦也果如项羽期望的那样,一到鸿门,就明确地向项羽表达了俯首称臣的意思,项羽也甩锅曹无伤,说他项羽之所以会下达击杀刘邦的命令,纯粹是因为小人曹无伤从中作梗,伤了他和刘邦之间的兄弟情。
眼看一场将起的干戈化作玉帛,亚父范增坐不住了。范增找到项庄,跟项庄说,如果不杀了刘邦,日后你们项家人都会成为阶下囚。
项庄当然不想做阶下囚了,于是就按范增说的办。由此有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戏码。
鸿门宴发生时,陈平是在场的。
虽然当时的陈平并不是楚军中的核心人员,但事后回想起惊心动魄的鸿门宴,陈平一定有着比樊哙更深的观感。
或许陈平也从这深深的观感中意识到,或许项羽和范增是貌合神离的。
范增其人,好奇计,但从项羽阴杀宋义到项羽于巨鹿大破秦军到项羽逼降秦将章邯到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从来都没有范增的身影,有的只有当阳君英布、蒲将军、陈馀等少数几人,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关键的决策,项羽都没允许范增参与。
为什么项羽不允许范增参与?为什么鸿门宴上,项羽明明已经改变了主意,不想杀刘邦了,却不让范增知道?
说明项羽一直疑心范增的,项羽一直疑心范增是跟楚怀王熊心一伙的。
所以项羽根本就不会让范增参与到非常机密的军国大事中来。
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范增是项羽的楚军的二号人物,但实际上,项羽根本就是既用着范增又防着范增。
陈平想明白这个秘密之后,就主动请缨,请求汉王实行反间计。
但是,陈平总不能跟刘邦说,我的反间计之所以能成,是因为项羽本就不跟范增一条心吧?如果陈平这么说了,还怎么能显示出陈平的高明来?如果陈平这么说了,只能证明他陈平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信息,陈平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行使计谋,计谋的科技含量也就少了很多。
所以,陈平得跟刘邦说,说项羽这个人疑心病大,总是用项家人和外戚,除此之外的所有人,他项羽都不信任。
这么一说,陈平的高明之处就显现出来了,陈平并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行使计谋,而是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在行使反间计,反间计的难度也会显得很大。
但实际上,正因为项羽一直都怀疑范增,所以陈平的反间计才能成功。不然,为什么陈平离间项羽和季布、钟离眜等人就没成功呢?
因为其实这个锦囊其实并不是给项羽的,说着是给项羽,但其实范增早就知道项羽应该不会打开锦囊的。作为他的亚父,他对项羽非常的了解,项羽是一个宁死也不会苟活的人,所以给他保命锦囊他也不会用的。他知道最后这个锦囊肯定会落入刘邦手中,其实这个锦囊就是为刘邦准备的。这个锦囊上是一条两败俱伤的反间计,也是他对刘邦的惩罚。
说实话,项羽的死也算是他自己导致的,上天送给了他一个十分出色的谋士,他的亚父范增来辅助他。然而他却不珍惜,最后没有正真相信他。最后也导致了自己的失败。项羽这个人就是有些刚愎自用,其实他身边有很多人才,而他却没有加以运用,白白浪费了很多的人才。
当时范增看出刘邦有谋反之心,于是便提醒项羽让项羽注意刘邦。当时有人向刘邦告密,刘邦就和谋士一起商量,又商量到了一个计策,就是使用反间计。挑起项羽和范增的矛盾,让项羽开始怀疑范增。因此设了一个圈套,也就是历史上出名的鸿门宴。经过了这件事情,他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后来项羽开始猜忌范增,两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低。最后,范增也知道项羽已经不再信任自己,他非常的痛心,但是又无可奈何,对于项羽的这种行为,他对项羽已经失去了信心。他后来就以年龄太大为由,辞去了官职,请求回到老家。项羽同意了范增的请求,让他回家了。只可惜范增在回彭城的路途之中,由于疾病导致他不幸逝去。项羽也因此失去了一名得力干将。
范增生前留下的那个锦囊,实际上是为了离间刘邦和他的手下的计策,刘邦是一个非常猜忌的人,他不信任任何人。只要将猜忌的种子埋在刘邦的心中,总有一天他会发芽的。果不其然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就将自己的臣子全部都杀害了。这其实也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办法,因为只有项羽死了以后,刘邦才能看到。锦囊内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我已经和张良韩信商量好了,在您危急的时候,他们就会带兵过来救您,到时候杀掉刘邦,我们和他们共分天下?。也就是因为这样,刘邦最后也是什么兄弟都没有了。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刘邦被围困荣阳,断绝外援,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为了解燃眉之急,陈平建议刘邦使用反间计,以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他们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项羽多疑,疏远了二人。并派人去刘邦处刺探,陈平热情接待,给他上等食物,并询问范增的一些情况,后来使者说出自己是项羽的使者,陈平故作惊讶,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并命令将上等食物拿走,换上粗茶淡饭,自己则拂袖而走。使者如实上报,项羽开始怀疑范增和刘邦私通。范增建议项羽应该加紧攻城,项羽拒不听从。范增也知道了外面的谣言,感到自己已不再被信任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项羽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次反间计的直接目的是解荥阳之围,但没有达到目的,刘邦在荥阳之战中战败,但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范增是西楚第一谋士,被尊为“亚父”,轻易就被陈平离间了的原因:因为刘邦此人天性就很多疑,尽管称范曾为亚父,但是他不是完全信任他,因此陈平一请人散布谣言,他便内心摇摆不定,逐渐敏感多疑,成功挑拨了自己。秦末农民战争中义军大将基本上都是行伍出身,范曾的加盟,不单单是杰出人才的提升,而且改善了领导人员集团的能力结构,对燕国的反秦斗争大有益处。范曾辅助刘邦的大爷曹参,并做出立熊心为楚文王,以号令天下的指导方针,得到很多人的回复。曹参牺牲后,刘邦即位,范曾变为刘邦的主要谋士献计献策,楚军所向披靡大败秦军,制霸天下,被刘邦称为"亚父"。常说“基层党组织无党,君主意识,基层党组织无派,千奇百怪”,范曾出山时,刘邦的堂兄曹参是楚地众大将位居,按理说能够独立为“楚文王”,但范曾却找了一个“楚文王”,压住了曹参身上,使曹参不得已自号为武信君。
与汉高祖不一样,刘邦自号西楚霸王之后,继任的是一个繁琐的领导班子,项伯、项庄这类项家族人当然就是自己人,可以赏识,龙且、季布、钟离昩是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大将,可以信赖,可以赏识,但范曾、吕臣、吕青等楚威王旧臣,到底是情系楚威王的,或者情系项氏的,刘邦拿不准,虽然拿不准,但这些人早已经干大,拥有一定势力,刘邦又非用不可。
因而刘邦对这样的拿不准的人,是不仅用还要防,稍微有一点声响,刘邦就会疑神疑鬼,陈平曾在楚营曾效力,对范曾民主党派隶属问题和刘邦猜忌事情都有着十分清晰的认知,因而陈光就给着这俩层面,建立了离间计,让刘邦猜忌起范曾来,猜忌范曾可能是楚威王的人,在楚威王被消灭而汉高祖又搞出为楚威王复仇的幌子之后,范曾早就背地里倒向汉高祖,与汉高祖相通款曲。
当年,刘邦用四万斤黄金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失去范增之后的项羽一路败走麦城,刘邦从而一霸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万斤黄金起到了开创西汉的作用,也预示着西汉是一个多金的年代。
金饼,又称饼金,为汉代货币之一。黄金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作为货币和馈赠的记录,至战国时广为流通,主要用于赏赐、馈赠、酌金、罚金、赎罪、买爵以及大宗交易和军事支持等各个方面。在汉武帝之前,黄金货币以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饼金为主要形制。大致形状为圆形饼状,正背面皆实而不空,形如干柿,便于携带和储藏。秦汉时期的金饼铸造多以陶质容器的器底为模型,将金液浇注其内而成,而且是一次性使用,因而金饼的大小不完全一致。加上铸地不同和工匠的技术问题,造成金饼的厚薄、大小、形制都会有差别。
当年,刘邦用四万斤黄金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失去范增之后的项羽一路败走麦城,刘邦从而一霸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万斤黄金起到了开创西汉的作用,也预示着西汉是一个多金的年代。根据史书的记载可以发现,西汉时期的“黄金储备”数额之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属罕见,可说为历朝之最。《魏晋南北朝史》载:“西汉初期,黄金的应用总数量在百万斤以上。”如果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考据的西汉时1斤折合今日248克来计算,西汉的百万斤即今日的248吨。而2013年3月公布的中国黄金储备为1053吨,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我国现在黄金储备的近四分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