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欧阳歙是个怎么样的人被捕后千人为他求情为何刘秀还是不放过他

众妙之门 2023-06-29 19:43:49

欧阳歙是个怎么样的人被捕后千人为他求情为何刘秀还是不放过他

欧阳歙是个怎么样的人?被捕后千人为他求情为何刘秀还是不放过他?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汉光武帝刘秀在后人眼中的评价颇高,秉公持正是他受尊敬的原因之一。不过有一件事却让刘秀陷入两难,欧阳歙是刘秀一手培养出来的才干,而且颇有名声。但欧阳歙却以权谋私,而且贪得无厌,这件事让刘秀知道后,直接下令将他缉捕入狱。可是让刘秀万万没想到的是,欧阳歙被抓竟有千人出面替他求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但刘秀并没有因此网开一面,还是按照律法来处置欧阳歙。

建武十五年十一月,一则爆炸性的消息在朝野传开:刚刚就任大司徒(丞相)不到一年的欧阳歙,被光武帝刘秀下狱!罪名是“度田不实”。

所谓“度田”,就是刘秀在建武十五年六月,进行的全国土地丈量和人口普查。在后来的核实工作中,发现欧阳歙在任汝南太守期间,存在弄虚作假,收受巨额贿赂的情况。

欧阳歙是刘秀一手提拔起来的青年才俊,早年刘秀招抚河北,认识了时为五原县令的欧阳歙。刘秀发现,欧阳歙“修政”,把地方治理得非常出色,就不遗余力地提拔他。欧阳歙在汝南期间,获得了“推用贤俊,政称异迹 ”的好评,因而,又被刘秀提拔为大司徒,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把手。

欧阳歙下狱,竟然导致大规模抗议

自己精心栽培的对象,竟然是一个巨贪,不啻于给了刘秀一记大耳光!刘秀一怒之下准备处死欧阳歙。他还没来得及下手,一件让他震惊的事发生了:

“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

一千多读书人,聚集在宫门口,替欧阳歙哀嚎求情,甚至有人做出了“髡剔”之举。“髡剔”就是剃光头,在现代社会是一种时尚,在古代却是一种刑罚,只有犯罪之人才会收到这个待遇。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侮辱!所以,历史上不乏宁可断头,绝不断发之人。

显然,这些人在对刘秀说:为了欧阳歙,我可以不要命!哀求之中,何尝不暗含示威?

为什么这么多人替欧阳歙求情,还摆出誓不罢休的姿态?原来这些人都是欧阳歙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

这就要说到欧阳歙的身份,此人是《伏生尚书》的嫡系传人,一代学术大家。《伏生尚书》是今文尚书学派的一支,是中国儒学的重要学派。伏生当年将他的学术成果,传给了他的弟子欧阳生,从此欧阳家族致力于弘扬《伏生尚书》,逐步形成了新的学术分支——《尚书》欧阳学派。

到欧阳歙整整十一世,连续八世为“尚书博士”!汉代的博士,含金量远远不是现代博士可比的,那时候的博士,是皇帝的决策顾问,只有当世最杰出的学者才有资格担任。

因而,欧阳歙是桃李满天下,欧阳歙有多少弟子,史书没有记载。他有个学生叫曹曾,门下弟子三千人,堪比孔子,窥管见豹,欧阳歙的弟子肯定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难怪欧阳歙刚一入监狱,马上就有上千人围住皇宫大门!可以想象,用不了多久,这股大军会越聚越多。

果然,又一件事发生了:

“平原礼震,年十七,闻狱当断,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歙死。曰:‘伏见臣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当伏重辜。歙门单子幼,未能传学,身死之后,永为废绝,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乞杀臣身以代歙命。’”

十七岁的弟子礼震,千里迢迢而来,请求“代死”,理由是欧阳歙一死,欧阳学派就断了!不光皇帝您留下“杀贤”的罪名,还让后世失去了师承!

礼震的这个说法绝不是夸大其词,事实上,欧阳歙死后,他的儿子欧阳复“世绝经不传家”,从此《尚书》欧阳派系逐渐式微。

按古代法律的巨大弹性来看,像欧阳歙这种政绩显著,政声彰明的官员,被皇帝特赦,也不算什么大事。况且事关学术传承,刘秀本人也是儒生出身,年轻的时候在长安求学,研究的就是《尚书》,不会不知道欧阳歙乃国宝级大师。

遗憾的是,礼震的奏书到时,欧阳歙已经死在狱中了!

一年后的动乱,暴露了欧阳歙之死的本质

刘秀其实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人,善于变通是他最大的优点,为什么偏偏在欧阳歙的问题上,宁可冒着得罪天下读书人的风险,也要决绝地杀了他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欧阳歙的贪污,让刘秀觉得他罪无可赦?

其实不是,一年后爆发的一场全国性叛乱,跟这件事有关系,我们先来说说这件事。

“(建武十六年九月)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短短四十几个字的记载,却是光武帝一朝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刚刚完成全国统一的光武政权,差点在这场全国性的叛乱中早夭。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度田事件”。

这次叛乱的主体是各地的豪门士族地主,驻军和官吏及趁乱作案的盗贼,只是他们勾结利用的工具。对照一下新朝末年的形势,就会发现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一场大动荡来临的前奏,一个颠覆新生政权的阴谋!而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就是“度田”。

刘秀为什么要度田?其实他要为接下来重新规划土地,大量解放奴隶做准备工作。均田废奴,好熟悉的字眼,没错,当年王莽就是这么做的,结果被根本利益受损的士族地主阶级干掉了,现在刘秀刚一动作,立刻被他们闻到了威胁的信号!

趁刘秀还没站稳脚跟,如法炮制!这就是豪门士族地主的叛乱原因。赶在豪门士族地主与新生政权结成共生体之前,削弱他们,这是刘秀的计划!

豪门士族地主阶层哪来这么大实力?实际上,他们的势力大得惊人,刘秀的江山就是靠他们堆出来的!

刘秀何以一年时间,就从一名刘玄帐下的招抚使,变身拥有几十万大军的军阀?这种起家速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了孙悟空没人做得到。原因就是刘秀与豪门士族集团达成了一致,他们心甘情愿地拿手中的武装,作为加入刘秀政权的股本,换取了新政权对他们的分红!

刘秀在河北收编的士族武装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像刘植、耿纯、刘杨这样的家族私人武装。不要小看这一类人,他们数量极其庞大,每个家族少则几百人,多则几万人,甚至刘杨这样的十几万人!另一类是耿况、彭宠这样的前朝遗臣,他们穿着官服,其实是割据军阀,小到县乡,达到州郡,数量更大。

如此一看,刘秀是上天眷顾吗?是“位面之子”吗?是他眼光太毒,一眼看到了决定天下的主导力量,并以他勾画的“股份集团公司”,将他们的利益融入进来。试问,这样的超级“托拉斯”,是刘玄可比的吗?是赤眉军可比的吗?

当豪门士族集团醉心于东汉政权的红利时,他们忘了一件事:豪门士族集团的利益,不等于皇帝的利益,更不等于国家利益!刘秀没有忘,西汉和新朝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正是豪门集团的贪婪,造成了两个王朝的崩溃。所以,刘秀必须动刀,而且必须要快,怪不得他的“背信弃义”!

欧阳歙必死的三个理由,无关贪污

如此一看,欧阳歙的罪行仅仅是一桩贪污案吗?

显然不是,欧阳歙显然充当了豪门士族集团的利益保护伞,在丈量土地及核查奴隶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瞒报数字,他已经触动了刘秀的根本利益!这是其一。

更重要的是,欧阳歙的身份,他就是豪门士族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千乘欧阳氏,自西汉以来,世代官宦,位居庙堂,早就成了帝国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

显然,欧阳歙绝不是“雷锋”,而是为了他自身的根本利益!

暴乱的高频区青州,正是欧阳歙的家乡千乘郡所在地!难道是巧合?身份代表,是欧阳歙必死的第二条理由。

像欧阳歙这样的利益代表者,人数众多。刘秀在杀了欧阳歙之后,又以强硬的态度,一下子处死了十几位太守!这就是刘秀欧阳歙必死的第三个理由,豪门士族集团的影响力,就像变异物种,必须消灭在疯长之前!

在为欧阳歙求情的弟子中,真的都是出于师生情谊吗?真的都是为了学术的春天吗?未见得吧,这些弟子绝大多数也是豪门士族子弟!

处理“度田事件”,刘秀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一、故作姿态,缓和矛盾

按史书记载,当礼震的奏疏送达的时候,欧阳歙已经死了,似乎早到一步,刘秀就会改变主意。其实那是扯淡,很可能正是礼震的奏疏,坚定了刘秀诛杀欧阳歙的决心,拿欧阳歙这样的典型开刀,正是表达刘秀强硬姿态的好机会,他怎么会因为一份不疼不痒的奏疏改变主意?

后来,在欧阳歙下属陈元的建议下,刘秀给予了欧阳歙礼葬,“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

拿欧阳歙震慑豪门士族的目的已经达到,顺手送他们一条擦眼泪的毛巾暖暖心,转过头来一点不妨碍他继续挥动屠刀,刘秀高明!

二、分化敌营,集中火力

刘秀下达了一条很有意思的命令:“听群盗自相纠摘,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让作乱者狗咬狗,只要五个人合伙干掉一名同伙,这五人就免罪。

看起来很雷人,其实很精妙。士族集团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否则就不会有军阀混战。五个杀一个的数字也很巧妙,多了没有威慑力,少了不利于归正者的行动。事实证明,刘秀的小聪明其实是大智慧。

三、拉拢盟友,稳固根基

当地驻军和官吏,显然跟豪门士族集团不是一类人,大多是被利用的工具。刘秀下令,对他们过去的行为一律既往不咎,只要从现在开始尽心讨贼,视后功赏擢。

一道令下,豪门士族集团立刻成了孤零零的靶子,新朝末年群起反抗的局面消失了。刘秀对局势看得很透,并不拘泥于眼前的功过,而是用精准的手术刀,将豪门士族集团单独剥离出来,高!

四、围城露缺,弱敌心智

围城露缺在战争中经常使用,其实是一种瓦解敌人心理的战术。一旦将对方围得水泄不通,就会逼他们拼死顽抗。反而故意露出缺口,给他们一种虚幻的“生路”,无形中瓦解了对方死战的斗志。

刘秀露出的“缺口”就是,只要缴械投降,一律不杀,迁往他乡,由政府配给土地口粮,可以开启新的“幸福生活”。显然,对豪门士族集团来说,新生活不可能幸福,从此沦为平民,不过总比砍头灭族要好吧?

如此,刘秀上下其手,以决绝的心态,和灵活的处理手段,平息了这场危害帝国存亡的暴乱事件!

欧阳歙之死,绝不是孤立的案件,它是东汉政权,从依靠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建立,到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一次摊牌。由此导致的天下暴乱,及暴乱平定,一下子割除了自西汉末年以来,危害国家的毒瘤!

刘秀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死于南宫前殿,享年六十二岁。他所开创的东汉王朝定“光武”二字为其谥号,刘秀遂以光武皇帝著称于史。在重新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刘秀开创出一个在历史上被称作“光武中兴”的时代,真正实践了“复高祖之业”的政治抱负,这同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刘秀有知人之明,识人之能,并善于在用人时扬其长而避其短。早在群雄竞逐,争战激烈,能征惯战的人大显身手,机谋权诈之士见重于世的时候,刘秀就把卓茂置于群臣之首,反映出他以贤才治天下的急切心情,也显示出他在用人问题上“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政治远见。卓茂为人宽仁恭爱,被称为长者,他又研习《诗》《礼》及历数,被称为通儒。西汉末,卓茂为密县令,后作京都丞。王莽做摄皇帝期间,卓茂借口有病,辞官归乡。刘秀即位后,首先派人寻访卓茂。找到卓茂时,他已年过古稀。刘秀仍旧特意颁布诏书:“卓茂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天下平定以后,刘秀更是格外注重擢用所谓的“忠厚之臣”“循良之吏”。而且早在宫室未饰、干戈未休的建武五年,刘秀就已着手先建太学,培养明经的官员,以充实官僚机构。对于功臣,虽然封赏优厚,除了确有经世治国才干的邓禹、李通、贾复等少数几个人仍得参议大政外,一般都不再给他们以实权实职。他这样做当然还有别的考虑,但用人以长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

刘秀还经常借故下“罪己诏”,自称“无德”“不明”,鼓励臣下直言不讳,不喜谀辞。当臣下建议举行封禅泰山的隆重大典时,刘秀即反对说:“百姓怨气满腹,我欺骗谁?欺骗天吗?”他还明确规定:“假如郡国派遣官员给我上寿,胡吹乱捧,一定处以髡刑,罚其屯田。”臣下有所谏争,他则虚心采纳。有一次宋弘看到宫中的屏风上都画着美女,刘秀又经常往屏风上看,宋弘立即气冲冲地批评说:“我未见过好德像好色一样的人。”刘秀马上撤掉屏风,并笑着对宋弘说:“闻义则服,可乎?”刘秀从谏如流,由此可见一斑。

刘秀对人推心置腹,很是诚恳,马援对此很有体会。他曾是隗嚣部将,当时隗嚣曾经对臣服于刘秀还是臣服于公孙述,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派马援先入蜀见公孙述,再去洛阳见刘秀,实地考察一下。刘秀是在一间普通殿房中接见马援的,衣履也很简便。马援一到,他立即笑着迎上去,说:“您遨游于两个皇帝之间,今天能见到您,使我感到十分不好意思。”这同公孙述装腔作势,大摆皇帝架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马援不无感慨地说:“当今这个世界,不仅君选择臣,臣也选择君呢!我与公孙述是同乡,从小就处得很好,可我入蜀看他,公孙述却在阶、殿上列满持戟的武士,而后才宣我进见。我今远道而来,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而简便到如此程度!”马援后来就归附了刘秀。刘秀以诚待人的突出表现,是他用人不疑,就是对长期专兵居外的将领也很少疑忌。冯异久镇关中,有人说他“威权达于极点,百姓倾心拥戴,称他为咸阳王”,警告刘秀应有所戒备。冯异知道后惶惧不安,立即上书解释,刘秀的答复却是:“将军对于我,义为君臣,恩犹父子,有何嫌疑,而有惧意?”刘秀由于信任将领,一般不给他们以任何牵制,使他们拥有很大的行军用兵的自主权。将领无后顾之忧,又不受掣肘,或攻或守,或进或退,都可相机权变,从容制敌,故能常获胜利。将领因此而感恩戴德,效命刘秀,密切了君臣关系。

刘秀曾说:“我治理天下,也想行以柔术。”刘秀对臣属很少以刑杀立威。消灭王郎以后,缴获不少文件,其中有不少是刘秀部下与王郎私下交往,并诽谤刘秀的书信。刘秀故意不去查阅,还令诸将把这些书信统统烧掉,其目的是让那些曾有贰心的人打消顾虑以自安。这反映出刘秀的气度确实不凡。至于部属的一些小过失,刘秀就更能抱有宽容的态度,不予计较。就是有大仇,仇家一旦幡然悔悟,将功折罪,刘秀也能过往不咎。朱鲔坚守洛阳,刘秀派人劝降。朱鲔说:

“大司徒(刘)被害时,我参与了害他的计谋,又劝说更始(刘玄)不要派萧王北伐。我实在知道自己有很大的罪过。”刘秀表示“建立大事业的人,不忌恨小的怨恨。朱鲔现在若能投降,官职、爵位都可保留,又怎能诛罚呢?河水在此,我指河为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官拜平狄大将军,封扶沟侯,“后为少府,传封累代”。刘秀始终没有报复。宽则得众。刘秀仅招降纳叛,就从其他营垒中接纳了一大批有经世致用之学和办事能力的文职官员以及马援、冯异、王常、耿况、寇恂、吴汉等东汉名将,大大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天下平定以后,刘秀不仅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杀戮功臣,还非常注意教育群臣遵守法令,慎终如始,有意保存功臣。这是他以宽柔待臣属的又一表现。

但是,如果官员不称职,或有重大失职行为,刘秀绝不姑息。王梁出任河南尹后,发民开渠,想把谷水引注到洛阳城下,再使其东泻巩川。但渠修成后引不来水,有人即劾奏他劳民伤财,王梁既惭愧又惶惧,主动上书请求免职。刘秀下诏说:“以前王梁带兵征战,众人称赞他贤能,所以把他擢拔到京师任职。建议开渠,为人兴利,但功不成,百姓不满,虽然得到宽恕,王梁却坚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故黜梁为济南太守。”刘秀虽然承认他过去有功劳,开渠的愿望也不错,对他的批评也很委婉,却毕竟给了他以降职的处分。而王梁因功而被擢典京师,又因渎职而被降职,恰恰说明了刘秀的赏罚分明。倘若事涉刑律,刘秀更是很少苟且,概不容情。曾任汝南太守的欧阳歙,世授《尚书》,八世为博士,颇富人望,刘秀也倚之甚重,征为大司徒。但当欧阳歙在汝南太守任上度田不实、贪赃千万的罪行被揭露出来以后,立即下狱,虽有上千名儒生守候在宫门口,请求宽赦,甚至还有人甘愿代他受死,刘秀仍坚决绳之以法,处死了事。有一次刘秀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回城时已是半夜。上东门侯郅恽明知是当今皇帝在外叫门,他也仍旧据关不纳。刘秀没办法,只好转道,从中东门入。第二天,刘秀自知理亏,没有责找郅恽,郅恽反倒上书批评说:“从前周文王不敢贪恋游猎,怕的是万人担忧。陛下却远猎山林,夜以继昼,试问心里还有没有国家?”

刘秀认为郅恽言之有理,对他予以赏赐,并且罚了那个奉诏开关的中东门侯。

“强项令”的故事更能说明问题。湖阳公主是刘秀的亲姐姐。刘秀因其寡居在家,格外怜爱。不想湖阳公主骄纵生事,纵奴杀人,地方官不敢抓捕。有一次,湖阳公主出游,杀人奴为其驾车,被洛阳令董宣中途遇见。董宣不仅对湖阳公主厉声斥责,还将杀人奴当场杀死。湖阳公主向刘秀哭诉,请他代为报仇。刘秀命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过,董宣硬是不跪。刘秀命人按董宣头,董宣两手据地,仍不肯俯。刘秀很是感动,当场称赞董宣是“强项令”,赐钱三十万。湖阳公主对此很不理解,说:“文叔当普通百姓的时候,窝藏逃犯,隐匿死囚,官吏畏惧,不敢入门收捕;现在身为天子,怎么竟连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治服不了呢?”

刘秀的回答是:“天子不与白衣(指普通百姓)同。”意思是说,皇帝比起普通百姓,更应受法律的约束。这当然是虚伪的。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的话就是法律。但是刘秀懂得,如果他带头枉法,势必导致法大弛,危及东汉政权的统治。这说明,刘秀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但是,他起兵反莽,芟刈群雄,完成统一国家的伟大事业;释放奴婢和罪囚,减轻刑罚、徭役和赋税,改善农民处境,缓和阶级矛盾;慎选官吏,裁汰冗员,赏罚分明,善于用人,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兴办教育,奖励名节,培养统治人才;提倡节俭,注重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社会经济,等等,又都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刘秀称得上是一个对当时历史有着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把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一起对比,多少有点儿关公战秦琼的感觉。不过,有时候这种对比也非常有趣。我们就拿刘彻和刘秀来做一番对比吧。



论时代,他们相错了一百多年,刘秀出生的时候,刘彻已经死去八九十年了。论辈分,刘彻是刘秀的高祖辈。刘彻是刘邦的曾孙,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的高祖刘发是刘彻的兄弟。这些事情,都对比不出个什么名堂来。

刘彻和刘秀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皇帝。但是,他们又有所不同,汉武帝刘彻是以太子的身份继承了其父亲汉景帝的帝位而登基称帝的。而光武皇帝刘秀则是以一介布衣,由南阳的一个土财主打下了东汉的江山。当然,刘彻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而刘秀在位时间只有三十三年。刘彻寿近七十,刘秀享年六十二岁。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都算是在位时间比较长,寿命也比较长的皇帝。



若论其个人的文化程度,应该说是不相伯仲,汉武帝刘彻的很多诏书都出自其本人的手笔,司马迁在《三王世家》里曾经赞扬过刘彻本人的文采,司马迁说:“三子之王,文辞可观。”在《儒林列传》里,公孙弘也说汉武帝的诏书:“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司马迁还在《史记》中记录了汉武帝所做的《瓠子歌》,历代都给予了很高度的评价。汉光武帝刘彻虽然没有这样气势磅礴的诗作传世,但是他早年曾经在太学里学习,是一个标准的儒生。



论其在文化领域内的建树来说,汉武帝创建了太学,开创了两千多年中国科举制的先河,从那个时代开始读朝廷规定的书,参加朝廷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做官。而光武帝刘秀则是在建武五年就在洛阳城开阳门外修建起了太学,东汉最辉煌的时候太学生的人数达到了三万多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逐渐明确了以儒家理论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为其专制政治装点门面。光武帝刘秀也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



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上剥夺了诸侯王治理其封地的权力,将地方的豪强迁移到长安就近加以控制。尤其是,汉武帝不满于丞相权力过大,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之外另设内朝,以侍中、给事中的名义将一些中下级的官员引入到政府核心决策之中。光武帝刘秀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东汉不设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行使皇帝职权。同时,光武帝并没有赋予三公以实际的权力,而是将中央的决策权收归尚书台。“虽设三公,事归台阁”。

以上这些,都是汉武帝和光武帝的共同点。


汉长安城

但是,在以下这些领域内,他们就不同了。汉武帝时期曾经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三次对匈奴作战基本确立了汉朝对匈奴的优势。向西夺取了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夺取了西域的控制权。汉武帝也消灭了南越国,将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越南南部。他也消灭了朝鲜王国,在朝鲜半岛设置了四个郡。就开疆拓土而言,汉武帝功勋卓著。光武帝刘秀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拒绝了西域要求汉朝主持西域事务的请求,表示,在国力还没有恢复之前,先做好国内的事情。南匈奴投降之后,光武帝也没有主动发起对北匈奴的进攻,而是采取了羁縻的措施。相对而言,汉武帝好大喜功,而汉光武帝则是比较务实。


汉洛阳城

就个人的军事才能来说,光武帝刘秀应该是远在刘彻之上。汉武帝刘彻虽然以“武”为谥号,但他并没有实际指挥过任何一场战争,他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战斗。光武帝刘秀则不然,他的天下完全是靠他打下来的,他经常身临前线,也经历过许多凶险的战斗。在昆阳,光武帝刘秀一战成名,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光武帝只身踏入河北的土地之后,曾被当地军阀王朗追击,十分狼狈,但最终化险为夷,消灭了王朗,占据了河北。光武帝刘秀在称帝之后,其所控制的区域并不大,当时天下尚存在着诸多割据政权。光武帝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消灭群雄,最终一统天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光武帝刘秀经常御驾亲征。就这一点来说,光武帝刘秀的功绩远在汉武帝刘彻之上。当然,你也可以说汉武帝没有上前线的机会。但是结合其一贯的表现来看,恐怕他并不具备临阵指挥的能力。更不用说冲锋陷阵了。


西汉的疆域

就对待功臣来说,光武帝刘秀也是仁至义尽,他的功臣大多受到保全,云台二十八将被后世传为美谈。而汉武帝的功臣则很难有好的结果,李广难封,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其他的苏建、公孙敖、公孙贺、李蔡等人都是死于非命,下场凄惨。就这一点来说,汉武帝也不如汉光武帝。不仅是功臣,其他的大臣在汉武帝的时代里也不好过。汉武帝的时期,做丞相成了高风险的行业。庄青翟、赵周、李蔡、公孙贺、刘屈氂等人都是被杀于丞相的职位上。张汤、朱买臣、主父偃等著名的人物都死于非命,司马迁就因为说了句话而被下狱处以宫刑。淮南王衡山王都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而被杀,株连数万人。光武帝刘秀则是对待大臣比较仁厚,在位三十多年很少兴起大狱。司徒欧阳歙被下狱最终死于狱中,后来光武帝刘秀在其身后也是赐予丧葬费用封其子为官,而有所抚恤。就这一点来说,汉光武帝刘秀好于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


东汉的疆域

在治理天下的效果上来说,汉武帝刘彻就更不如光武帝刘秀了。汉武帝经常巡行天下,耗费了大量的金钱。有一次,汉武帝突然出巡到了山西,当地官员一看来不及招待皇帝,干脆自杀身亡。他还孜孜不倦地求仙,为了长生不老药,他一再上当受骗,花费不可胜计。汉文帝、汉景帝给汉武帝刘彻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最后被他挥霍得差不多了,朝廷经常为没有钱而犯愁。为了筹钱,汉武帝也是想尽了办法,算缗、告缗等,使得天下中产以上的家庭都破产。到汉武帝去世的时候,天下户口减半。

大汉王朝到了灭亡的边缘。对此汉武帝也认识到了,晚年的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表示要对国家的内外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光武帝刘秀则不然,他继承的是一副烂摊子。夺取天下之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天下凋敝。到光武帝晚年的时候,则已经到了天下基本实现富足的局面。但是即便如此,刘秀也对自己的政绩并不满意。他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当然不是百姓真的不满,而是刘秀自己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历史上被高估最严重的人——刘秀

刘秀的对手太弱。历代帝王里,刘秀面对的对手是最弱的。

昆阳之战纯粹是王邑自己玩死自己。刘秀唯一可以称对手的公孙述,又是一个胸无大志,苟安于一地的货。王朗这些人更是只顾眼前不考虑明天,从头到尾就是瞎折腾。隗嚣这人只有当个地方官的气量。

刘秀这大水货就别出来跟其他帝王比了。历代帝王里,被过度高估最严重的就是刘秀。

刘秀对手,不论是王邑王寻王莽王朗,还是刘玄刘盆子,都难称枭雄。王邑王寻王莽王朗也不是刘縯的对手。昆阳之战靠内外夹击加上对手逗B,换他大哥刘縯来打也是赢。

刘秀远不如刘縯。刘秀大部分靠东汉史官吹嘘。刘秀与汉明帝刘庄改史,与皇后一起写起居注,亲自下手改史,吹捧刘秀。

!!!!!!

有不了解历史的人说刘秀没杀功臣。但是历史事实是,刘秀杀过功臣。刘秀杀的功臣有邓奉、彭宠、庞萌、韩歆、欧阳歙等。?

邓奉、彭宠、庞萌之死,有他们自己的责任。(刘秀的部下吴汉军对邓奉的家乡进行劫掠,导致邓奉反叛,后来邓奉兵败投降被杀。吴汉劫掠百姓逼反邓奉,吴汉却没有受到惩罚。 平狄将军庞萌与盖延共击董宪,而刘秀的诏书却只下达给盖延、不给庞萌,庞萌以为盖延谮己,起疑,反叛,后来庞萌兵败被杀。)

但是韩歆死的冤,韩歆直言,却被刘秀逼死。?

韩歆因战功而封侯,还是一位经学大师,重视古文经学的发展。韩歆又敢于直言。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韩歆上书刘秀,说汉朝要遇到庄稼歉收出现饥民,韩歆指天画地,言辞急切(刘秀这作为帝王的,都特别迷信,那么韩歆说那年出现饥荒,也无可厚非了)。正月二十三日,刘秀正式颁诏,将韩歆免职遣送回乡。即便如此,刘秀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使者去路上继续追责韩歆。按照汉法,对于有罪贬谪的官员,如果在路上被诏书责问,就是逼其认罪自杀。司隶校尉鲍永一再为韩歆求情,刘秀都没有答应。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在路上接到责问诏书,被逼自杀。实际上韩歆之死当时就已经引起天下人的不满。韩歆死于无罪,人们不满。

刘秀苛待功臣马援。

马援南征遇到地形不利以及酷暑,耿弇上书攻击马援,刘秀使梁松乘驿责问马援,因代监军。马援在南征中病死,梁松陷害马援,刘秀大怒,追缴了马援的印绶。有人诬陷马援曾经带回一车珍宝,光武帝听信谗言,更加愤怒。马援的家人非常恐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而是买城西的地槁葬。宾客故人不敢吊会。马援的家人草索相连,诣阙请罪,还六次上书诉冤,辞甚哀切,马援才得以下葬。在光武帝在位期间,马援的冤情并未被平反。

马援死后,刘秀依旧没放过他,还要追回他的印绶,剥夺他的官爵,这实在是刻薄寡恩至极之事。

!!!!!!

经过改史掩饰后,刘秀仍然有掩盖不了的错误。《后汉书》卷二 记载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也承认刘秀留下的情况是 选举弄虚作假、奸邪谗佞之人还在、权贵阶层行请托之风、官吏肆意残虐百姓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百姓愁苦哀怨,无处申诉冤情,此外,郡县官府经常趁征发百姓服役之机,擅自作奸牟利,欺诈勒索贫苦百姓。

“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

!!!!!!

昆阳之战,王莽方面的军队绝对没40万。《论横.恢国篇》汉伐亡新,光武将五千,王莽遣二公将三万,战于昆阳。 《东观汉记》:时汉兵八九千人,留王凤令守城,夜出城南门。二公兵已五六万到,遂环昆阳城作营……

王莽这边,最初计划动员百万,然后计划动员四十二万,最终实际到达的也就五万人(或三万人)左右。

!!!!!!

刘秀在位丢西域、河西走廊、河套大片疆域,匈奴烧杀抢掠他不管,手下大将屠城他不管;国内军阀造他的反他妥协了,从此东汉门阀贵族更加肆无忌惮,门阀贵族垄断社会所有资源的时代。竟然也有人吹刘秀。汉朝巅峰在汉宣帝时期。

刘秀放弃西域,丢弃河西走廊、河套,丧失大片疆域,在位期间比清朝晚期丢的土地都多;杀降、纵容手下屠城、早期士兵抢夺老百姓粮食、逼反邓奉,杀将领也杀了几个;晚年河北军阀造反,刘秀妥协了,承诺不改革了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马援马革裹尸这么悲惨的事迹就是刘秀造成的;

刘秀自从军阀造反之后彻底向门阀贵族妥协了,然后门阀制度和宦官专制时代开启了,之前他只是不敢动阴家、郭家、窦家族,最后汉朝演变成了门阀兼并社会资源,老百姓完全沦为劳动工具;

建武二年,刘秀因为自己是门阀支持上位的想改变代言人地位然后改革,最后四方皆叛,最后刘秀还是妥协了。

而单于骄踞,自比冒顿,【对使者辞语悖慢】,帝待之如初。九年,遣大司马吴汉等击之。【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抄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东,【州郡不能禁】。于是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已东,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匈奴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遂至上党、扶风、天水。二十一年冬,复寇上谷、中山,【杀略抄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

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

匈奴公然指着刘秀叫板起脸,刘秀对匈奴政策都是消极的被动挨打,刘秀时代的汉朝北部边境至少比汉武帝时期收缩了几百公里。对匈奴毫无办法。

刘秀甚至放弃了朔方,代郡大片领土,刘秀对匈奴的作战要么是失败、要么是无功而返,都没能削弱匈奴,到20多年后,靠匈奴自己分裂和遭遇大天灾才勉强收回。严格的算刘秀统一天下花了20多年的时间,是开国皇帝集团中比较慢的。

东汉曾经数度放弃西域,原因之一是摆不平河西的羌人。东汉时期,胡人甚至已经占有了河套。

!!!!!!

1、光武帝刘秀加强帝权,废秦汉时的丞相,把权力尽归尚书台,至后世,权遂入于阉宦之手。刘秀为外戚和宦官专权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

2、

沛太后郭氏薨,因诏郡县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 外加“五人斩一人”。

刘秀的两个手下将军喜欢屠城,不见他阻止。

刘秀苛待马援,逼死功臣韩歆。

马援。

在大多数功臣交出兵权后,还有一位老将军仍常年领兵在外,他就是名将马援,东汉时可以与光武帝齐名的人物,而他的悲剧结局,也实现了自己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豪言。在马援征战武陵时,马援因年老病重为国捐躯,但是今人震惊的是,马援死后,光武帝废除了他的爵位,而他的家人在惊恐中,不敢把他的灵柩送归旧茔而是买下城西荒地草草安葬,宾客故人莫敢吊会,而导致马援声败名裂的原因竟然是梁、窦集团诬告马援贪污,光武帝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光武帝在位期间,马援的冤情并未被平反,直到汉章帝才明了,谥马援为忠成侯。

韩歆。

韩歆出自南阳贵族,归降光武后,因战功而封侯,他是一位经学大师,重视古文经学的发展,但韩歆敢于直言。建武十五年,他听说光武帝在翻阅已故对手傀嚣,公孙述遗留书信,说,亡国之君皆有才,杰,纣亦有才,光武认为他弦外有音,不由发怒,韩歆又预言这年有饥凶之灾,言辞激烈,光武一气之下罢黜他的相位,但光武还没解气,有派使者宣读诏书,韩歆无奈之下,和儿子一同自杀。

3、刘秀的胸襟问题,

歆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尝因朝会,闻帝读隗嚣、公孙述相与书,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 亦有才。”帝大怒,以为激发。歆又证岁将饥凶,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 田里。帝犹不释,复遣使宣诏责之。司隶校尉鲍永固请不能得,歆及子婴竟自杀。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众多不厌,后千乘欧阳歙、清河戴涉相代为大司徒,坐事下狱亽死,自是大臣难居相任。

后大司徒韩歆坐事,永固请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为东海相。

时(建武)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 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 前,【群臣莫敢正言】”。?

马援南征遇到地形不利以及酷暑,耿弇上书攻击马援,刘秀使梁松乘驿责问马援,因代监军。马援在南征中病死,梁松陷害马援,刘秀大怒,追缴了马援的印绶。有人诬陷马援曾经带回一车珍宝,光武帝听信谗言,更加愤怒。马援的家人非常恐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而是买城西的地槁葬。宾客故人不敢吊会。马援的家人草索相连,诣阙请罪,还六次上书诉冤,辞甚哀切,马援才得以下葬。

马援死后,刘秀依旧没放过他,还要追回他的印绶,剥夺他的官爵,这实在是刻薄寡恩无耻之极之事,刘秀小肚鸡肠、耿耿于怀、气度狭小。

晋武帝问刘毅曰:“卿以吾可方汉何主也?”对曰:“桓灵之主。”帝曰:“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理,南平吴会,一同天下。方之桓灵,不亦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乃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刘秀胸襟远不如晋武帝。

4、刘秀处政外加连杀3重臣:

“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时(建武)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

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课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礼稍薄,至有诛斥诘辱之累。任职责过,一至于此】。?

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纷扰,百姓不宁】。

而间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

歙在郡,教授数百人,视事九岁,征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 狱。【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礼震,年十七,闻狱当断, 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歙死】。书奏,而歙已死狱中。【歙掾陈元上书追讼之,言甚切至】,帝乃赐棺木。?

大司徒戴涉坐所举人盗金下狱亽死。?

【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亮的刺眼。

5、布图谶于天下”,作为法定的思想工具。刘秀太过迷信,不要跟我说那时候都迷信,因为刘秀是超越常人的迷信。

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是为刑开二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

【书奏,不省】。

【帝省奏,愈不悦】。

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帝尝问兴郊祀事,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兴对曰:“臣不为谶。”帝怒曰:“卿之不为谶,非之邪?”兴【惶恐】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乃解。【兴数言政事,依经守义,文章温雅,然以不善谶故不能任】。

冯衍:

帝【怨衍等不时至】,永以立功得赎罪,遂任用之,【而衍独见黜】。

论功当封,【以谗毁,故赏不行】。

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

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也复与亲故通。

【书奏,犹以前过不用】。

6、对匈奴、乌桓:

而单于骄踞,自比冒顿,【对使者辞语悖慢】,帝待之如初。九年,遣大司马吴汉等击之。【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抄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东,【州郡不能禁】。于是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已东,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匈奴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遂至上党、扶风、天水。二十一年冬,复寇上谷、中山,【杀略抄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

光武初,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币帛赂乌桓】。

匈奴公然指着刘秀叫板起脸,刘秀对匈奴政策都是消极的被动挨打,刘秀时代的汉朝北部边境至少比汉武帝时期收缩了几百公里,对匈奴毫无办法。

刘秀甚至放弃了朔方,代郡大片领土,刘秀对匈奴的作战要么是失败、要么是无功而返,都没能削弱匈奴。到20多年后,靠匈奴自己分裂和遭遇大天灾才勉强收回。严格的算刘秀统一天下花了20多年的时间,是开国皇帝集团中比较慢的。

东汉曾经数度放弃西域,原因之一是摆不平河西的羌人。东汉时期,胡人甚至已经占有了河套。

7、刘秀杀降过多:

樊崇:其夏,樊崇、逄安谋反,诛死。?

王元:元字惠孟,初拜上蔡令,迁东平相,【坐垦田不实,下狱亽死。】

隗纯:十八年,纯与宾客数十骑亡入胡,至武威,捕得,诛之。?

延岑:明旦,岑降吴汉。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

张步:八年夏,步将妻子逃奔临淮,与弟弘、蓝欲招其故众,乘船入海,琅邪太守陈俊追击斩之。

后大司徒韩歆坐事,永固请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为东海相。【坐度田事不实,被征,诸郡守多下狱。永至成皋,诏书逆拜为兖州牧】,便道之官。

你要是进行了一定的抵抗再投降,败后而降,恭喜你,刘秀给你预定好死期了,不要相信他一开始说的不杀你。刘秀会让你死的其所,以各种罪名被搞死。

大家可以看看王元和鲍永的结局就知道了,同罪异罚,王元被处死,而鲍永当起了州牧。

8、厚颜封禅:

刘秀明知其功绩远在秦皇汉武之下,依旧坚决千方百计厚颜无耻要封禅。封禅之费非古也,徒以夸天下,其秦汉之侈心乎?

9、刘秀纵容部下烧杀抢掠:

吴汉军对邓奉的家乡进行劫掠,最终使得邓奉忿而反叛。吴汉大掠锦官城,屠万计。刘秀

这才肯斥责他们,诏书虽写得文情并茂,惺惺作态,但吴汉的官爵却丝毫并未受到影响。

11、

明断千里?要是明断千里,马援就不会死,王元决围他也不会不提醒,邓禹也不会败得这么惨,上陇大败他也不会不知道,二次上陇也不会疑虑重重顿兵不前。

12、

战略:邓禹就食陇上的战略是正确的,至于邓禹从百万之众到最后24骑,根源完全是刘秀胡乱干涉瞎指挥的缘故。抛去邓禹耿弇等人的战略,刘秀的大局观到底几许?

13、?

废除更戍役制度:过分强调“居重驭轻”,废除更戍役制,造成了东汉兵源减少,战略后备力量薄弱;罢都试之役,使汉军缺乏定期的训练、考核,以致于“每战常负,王旅不振’’,战斗力削弱。

14、

刘秀放弃对西域的控制也不得不说是刘秀的短视,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一直很谨慎的对待与匈奴的关系,与西域友好往来,体现了汉名族在周边少数名族心中的崇高地位,更形成了西域归心,匈奴畏威的良好局面,而光武帝刘秀对内附已久的西域诸国弃之不顾,严重伤害了汉朝的威望,也不利于西域的稳定,这是外交上光武帝的一大失策。

15、

军事,有昆阳之战的大胜,也有被流贼大败于顺水:

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弇频射漤贼,得免。士卒死者数千人。

战王朗部将不利:

王郎遣将倪宏、刘奉率数万人救巨鹿,秀逆战于南 ,【不利】。景丹纵突骑击之,宏等大败。

16、立郭圣通为后,利用完了就废后,改立阴丽华为后。

“刘秀的胸怀和对天下的构想其实只能算中等,他学会了该讨好谁,他的天下,只是豪强们以他的名义完成一次利益再分配罢了,东汉甫一建立,就已经呈现末世的征兆,我们来看一个熟悉的故事,强项令董宣,秉公执法居然被贤明的皇帝勒令低下头颅,东汉的堕落可见一斑,这是前无古人也是 后无来者的。

不过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建武十五年,光武皇帝终于意识到不改革还是不行的,下诏度田,企图从曾经拥戴他的豪强们手中分一杯羹,结果在他赖以平定天下的根据地河北,“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

刘秀对手,不论是王邑王寻王莽王朗,还是刘玄刘盆子,都难称枭雄 王邑王寻王莽王朗也不是刘伯升的对手 昆阳之战靠内外夹击加上对手逗B,换他大哥刘縯来打也是赢。

刘秀大部分靠东汉史官吹虚。

刘秀无非靠豪强地主起家这点优势,还不如白手起家的刘备。 三国时,河北在袁绍手里,刘备开始尝试过,和公孙瓒混过,很快放弃自立门户,就是知道河北不可图。而徐州太狭窄,被曹操搞残了,也没戏,这就一点点远离了中原和两个战略腹地(关中或者河北) 刘秀还真没好意思说跟刘备比, 刘秀对河北快速形成了统治,幽并突骑+河北土地+百万投降贼军+更始帝作死+公孙述和陇西那位**一起作死

唯一能在西汉末年和刘秀一争天下的,就是公孙述,可是他目光短浅,龟缩在巴蜀不愿意出来,如果他听从谋士意见,东取荆州,北占关中,恐怕得上演最早得南北朝了 而刘备白手起家,在取得大士族支持无比重要的魏晋,能做到偏霸一方,已经很不容易了 刘秀如果没有强豪支持他算个什么? 娶郭圣通也是原因之一,云台也多半出自南阳和河北的名门大族为他效力 , 刘备可没这基础

大局观比刘秀强多了,邓禹分析了王莽改制引起天下大乱后的形势,认为天下纷争混战无主的局势,正可利用来建立大有所为之业。当时,全国独霸一方称王称帝的有十多个势力集团。王莽的残余拥有从洛阳到长安的地盘,但王莽倒台后,更始帝及所属绿林军由湖北经河南进入关中,山东的赤眉正从青州、徐州向中原和关中进发,中原及关中正是四战之地,各方势力势必在这一核心地带杀得你死我活,正所谓“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后汉书》卷十六,《邓禹传》)。而刘秀在更始入关时,被委以“破虏将军”的名义,并利用刘氏宗室的身份前往河北招安各地,虽失去了随更始帝入关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但却得到了发展的良机。因为这恰恰使得刘秀可以独立发展自己的势力,避免在羽翼未丰时被他人打垮。邓禹的“深虑远图”,与刘秀的志在天下可说是不谋而合。所以邓禹劝刘秀珍视这一难得的良机,重视河北这一新兴地区的战略地位。 陈亮说“使燕赵未平而光武西取关辅,则遂与(隗)嚣、(公孙)述为敌,而赤眉无所骋其锋矣。与嚣、述为敌,则欲徇燕、赵而彼乘其虚;赤眉无所骋其稀,则已服郡县或罹其毒。是燕赵未可以卒平,关辅未可卒守,河北、河内未可以卒保,而天下纷纷,将何时而一也!”(《陈亮集》卷六,《酌古论二》)陈亮认为这是刘秀最高明之“一定之略”,而这“致之有术,取之有方”的方略正出自邓禹。 所以我更感概刘縯之死 , 连王莽都惧怕的人物,王莽知道刘縯的名字与事迹后,公开悬赏:凡杀死刘縯者,奖励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并赐上公的官位。同时还下令长安的官署及天下乡亭的门侧堂上,一律画上刘演的图像,每天令士卒射之,以发泄他的仇恨。后来,王莽还命人随便抓个百姓,就说是刘縯,游街示众后杀掉。南阳刘縯才是老天都嫉妒得英才。

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闻阜、赐军败,引欲据宛。伯升乃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与尤、茂遇育阳下,战,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尤、茂弃军走

伯升遂进围宛,自号柱天大将军。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刘秀还不如刘邦。刘秀不如他大哥刘縯。

刘縯多次击败莽军 ,刘秀主要是靠他大哥才能入绿林军,不然还真没刘秀哪些事

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王莽篡汉后,他“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刘縯普遍被认为最像刘邦的人

昆阳之战前刘秀不过抱他大哥的腿, 刘伯升之强捍连刘玄都怕

他大哥死的太可惜了被暗杀, 如果真没死刘秀还真没资格当皇帝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刘縯将全军分为六部,借助黑夜的掩护分进合击,一举夺取官军的后勤基地,“尽获其辎重”。第二天早晨刘縯率兵自西南方向攻击甄阜军,下江兵自东南方向攻击梁丘赐军,双方拼死搏斗,激战早饭时,梁丘赐阵脚先乱,士卒溃逃。甄阜军见状,顿时也失去抵抗的勇气,纷纷逃窜,义军紧追不舍,逃散的官军被逼至黄淳水边,欲渡无桥,欲战无力,被杀或溺水死亡者近两万余人,甄阜、梁丘赐也被杀死

刘縯与绿林军联合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不仅消灭了王莽在南阳的精锐之师,而且夺得了大批军器粮秣

刘縯的军事才能应该在刘秀之上

!!!!!!

韩歆之死。刘秀这作为帝王的,都特别迷信,那么韩歆说那年出现饥荒,也无可厚非了。最多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先问问刘秀为什么那么迷信吧。

司马炎被人说成是不如桓灵,有人用桀纣说秦始皇,这比指天画地严重的多,但司马炎、秦始皇不处罚这么说的人。

有人用桀纣说秦始皇时,秦始皇面有惭色。刘毅说司马炎不如桓灵这两个昏君的时候,司马炎不发怒,反而大笑。而韩歆指天画地,就被刘秀逼死。

歆好直言,无隐讳,【帝每不能容】。刘秀捶扑牵曳大臣,到了【群臣莫敢正言】的地步。【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

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韩歆上书刘秀,说汉朝要遇到庄稼歉收出现饥民,韩歆指天画地,言辞急切。正月二十三日,刘秀正式颁诏,将韩歆免职遣送回乡。即便如此,刘秀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使者去路上继续追责韩歆。按照汉法,对于有罪贬谪的官员,如果在路上被诏书责问,就是逼其认罪自杀。司隶校尉鲍永一再为韩歆求情,刘秀都没有答应。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在路上接到责问诏书,当即伏剑自杀。

吴汉可不是韩歆这样被免职遣送又被诏书责问的。韩歆被逼死,责任几乎全在刘秀。

韩歆哪里骂刘秀了?韩歆没骂刘秀,反倒是刘秀将韩歆免职遣送并追加诏书责问,逼死了韩歆。

哪里有人说韩歆太偏激?韩歆不偏激。实际上韩歆之死当时就已经引起天下人的不满。韩歆死于无罪,人们不满,刘秀也后悔了。

马援的策略,皇帝刘秀是认可的,“帝从援策”,然而遇到“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有人把这责任全怪到马援,难道刘秀这么没有担当?

不用外交手段而派军队去,这根本上是刘秀这个皇帝决定的事,如果认为不用外交手段而出兵是错误,那么主要责任也是刘秀的,而不是马援的。

哪来的某些人说的给两万士兵的家属交待? 当年刘秀的部下吴汉率军军对邓奉的家乡进行劫掠,导致刘秀的另一部下邓奉被逼造反,双方攻杀,死了那么多军民,然而吴汉却没有受到实际的重罚,怎么不见给死去的那么多军民的家属交代?

刘秀收回马援的新息侯印绶,不是要给士兵的家属交待,而是刘秀听信了梁松“陷”马援,“会援病卒,松宿怀不平,遂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

哪里记载两万士兵家属的怨气?当年刘秀纵容吴汉劫掠邓奉的家乡,导致邓奉造反,死了那么多军民,那些军民家属的怨气呢?刘秀怎么不管了?

倒是刘秀这收回马援新息侯印绶,明显把责任推给马援,满朝政敌的怨气(如果有的话)倒是真要被导向到马援家属了。

另外有人诬陷马援当年带回一车明珠文犀,结果刘秀不查明事实,就信了,大怒,导致马援的妻子与孩子惶惧,不敢把马援的灵柩送归旧茔,而是在城西买地草草安葬,宾客故人不敢吊会。马援的家人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多次上书诉冤,才得以下葬马援。在光武帝在位期间,马援的冤情并未被平反。

“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