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项羽在彭城本可杀了刘邦,刘邦战败项羽为何不追击

以史为鉴 2023-06-29 19:23:02

项羽在彭城本可杀了刘邦,刘邦战败项羽为何不追击

项羽在彭城本可杀了刘邦,刘邦战败项羽为何不追击?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刘邦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是命运其实也是各种坎坷,项羽也不简单,一世的因明,最后也没能翻盘,其实项羽在彭城是有机会的,当时彭城刘邦战败以后,为何这个项羽不乘胜追击呢?如果追了后果会著名样呢?项羽是不是有更大的机会,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老哥别错过了,速度来看看吧!

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彭城之战后项羽并非没有追杀刘邦,而是一路从彭城追杀到了荥阳,途中数次将刘邦逼入绝境,只是最终没能成功将刘邦击杀罢了。至于刘邦最终成功逃过一劫,除了布置得当、应对及时之外,最重要的在于一场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战役——京索之战。正是由于这场战役,使得项羽最终功亏一篑,错过了击杀刘邦的最佳时机。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刘邦在项羽追击下仓皇逃离

汉二年(前205年),刘邦在一统三秦之地,又大举东扩之后,趁着项羽主力被牵制在齐地的机会,亲率五十六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攻楚,并迅速攻陷西楚都城彭城,彭城之战爆发。

△楚军防线和刘邦进攻路线

面对刘邦的进攻,项羽本打算彻底平定齐地叛乱之后再率军回援,却没想到刘邦进兵速度如此之快,彭城迅速告破。无奈之下,项羽只得冒险将主力留在齐地,造成自己仍在齐地的假象,自己则亲率三万精骑,长途奔袭回援彭城。

刘邦攻陷彭城之后,也在积极应对项羽的回援,在彭城周围布置了极为严密的防线,他将战斗力最为强悍,且最为忠心的汉军嫡系部队布置在了彭城外围,其中吕泽(吕雉兄长)驻守下邑,以彭越为魏相进驻梁地,又令樊哙北攻邹鲁、瑕丘、薛,并驻守在今山东峄县、枣庄、邹县、曲阜、滋阳一带,并将最不靠谱、刚刚归附的各路诸侯三十万联军,留在了彭城附近的肖砀地区。

△刘邦布置防线和项羽回援路线

刘邦并未料到项羽会率领少量部队回援,从而使得项羽迅速突破樊哙防线,利用骑兵快捷灵活的特点,绕过刘邦外围主力,迅速挺进至彭城以西的肖县,并于拂晓自西向东对肖砀地区的诸侯联军发动了进攻。

对于背后突然出现的项羽大军,诸侯联军毫无防备,这支仓促组建、战斗力不强、忠诚度很成问题的军队,仅仅半天时间,便在项羽的攻击下,迅速陷入溃败。

△刘邦败退路线

刘邦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为数不多的亲军撤离彭城,意图重整旗鼓、回头再战,然而项羽根本不给其机会,一路追击不止,又先后在谷水、泗水、睢水等地多次大败刘邦。无奈之下,刘邦只得一路向荥阳方向撤退。

刘邦凭借三条计策,成功从项羽的追击下逃走

彭城之战后,刘邦一路逃亡极为狼狈,不仅导致原本归降的各路诸侯纷纷反叛,而且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也被项羽虏获,刘邦甚至为了逃命多次将儿女赶下马车。那么,刘邦又是如何在项羽的追击下成功逃脱的呢?刘邦使用了三条计策。

△刘邦三条计策成功阻止追击

计策之一:留偏师牵制楚军主力。《史记·高祖功臣诸侯者年表》有载“汉王败走,贺方将军击楚,追骑以故不得进,汉王顾谓贺:‘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由此可见,刘邦败退之际,曾留下祁侯缯贺于彭城一带与项羽主力不断纠缠,为自己的逃亡争取时间。

△刘邦布置两道防线阻止追兵

计策之二:布置两道防线阻止追兵。彭城之战汉军虽然遭遇惨败,但伤亡惨重的其实只是诸侯联军,而布置在彭城外围的汉军主力其实并未遭遇太大损失,因此刘邦在撤退到下邑的吕泽军中后,立即在“丰县-下邑-砀县”一线布置了第一道防线,其中以王陵驻守丰县、以吕泽驻守下邑、砀县守将则不详。之后撤退到虞县,又令靳歙等人在雍丘一代设置了第二道防线,用来组织项羽的追兵,而自己则继续向西撤退。

△英布被成功策反

计策之三:策反英布迫使项羽分兵。在下邑修整时,刘邦曾征求麾下群臣意见,这时张良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策反英布,刘邦听后认为这的确是个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此时项羽的使者同样在九江,隋何用计迫使英布降汉。项羽得知之后,只得分兵派龙且攻打英布。

△项羽只得命龙且率兵攻打英布

我们知道,项羽从齐地回援时手中只有三万精骑,即使楚军的战斗力再强,面对刘邦这三条计策,也已经很难成功追杀刘邦。而刘邦正是凭借着三条计策,成功为自己赢得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使得汉军主力得以安然返回荥阳,就连已经六十多岁的郦食其也都毫发无损地撤回了荥阳。西汉开国功臣,一百四十多个列侯更是无一伤亡。

刘邦组建郎中骑兵,京索之战击败项羽

在见到项羽骑兵的威力之后,刘邦自知仅凭目前的汉军根本无法抵挡,于是决定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刘邦的“郎中骑兵”,主要由大批善于骑射、有骑兵作战经验的关中秦人组成,不但普通士兵多为秦人,就连李必、骆甲、王翳、杨喜、吕马童等各级指挥官同样多为秦人。

△刘邦开始组建“郎中骑兵”

刘邦立足荥阳,一面积极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另一方面命令各路汉军不断向荥阳集结,于是萧何率领着关中援军抵达了荥阳,韩信收拢残兵之后也到了荥阳,靳歙也率领军队赶到了荥阳,各方军力的汇聚,使得汉军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当项羽突破汉军防线,杀至荥阳附近时,刘邦已经在“京、索”地区摆开了阵势。《资治通鉴》有载“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京索地区

楚汉双方在京索地区展开了一场极为激烈的骑兵攻防战,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早的骑兵典型战例。虽然项羽率领的三万楚军是精锐之师,但经过月余的不停激战和长途跋涉,这支精锐楚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楚军后续步兵主力未能及时跟进,前线楚军兵力过于单薄。而刘邦的汉军主力本就在彭城之战中损失不大,再加上从关中来的援军,此时元气已经日渐恢复。此消彼长之下,楚军最终在京索之战中战败。

京索之战,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楚汉战争史上,都算不上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但它在战略上却对楚汉战争的全局产生了极大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了历史走向。此战之后,项羽根本无法越过荥阳再对刘邦展开进攻,双方开始陷入对峙阶段,直到刘邦开辟北方战线,最终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

彭城之战明明项羽大胜,刘邦惨败,为何英布却投靠刘邦背叛项羽呢?

英布投靠刘邦,背叛项羽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而且是必然性大于偶然性,对于投降这种关系到将来地位与生命的头等大事,不可能仅凭刘邦使者随何的几句话就立即做出决定的,英布的背叛早在刘邦派出使者前,就有了蜘丝马迹。

英布出身囚徒,秦末天下大乱时拉起一支军队反秦,很快凭借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得到了番君吴芮的赏识,成为吴芮的女婿。即使在英布投靠梁项时,也是带着一支小队伍前来投靠,很快英布又以卓越的战功和英勇作战获得赏识,当项梁被封为楚国的武信君,英布也被封为当阳君。

英布

《史记黥布列传》就是这样记载的:

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项梁至薛,闻陈王定死,乃立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

翻译:项梁率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发,攻打景驹、秦嘉等人的战斗中,黥(英)布骁勇善战,总是位列于众军之首。项梁到达薛地,听说陈王的确死了,就拥立了楚怀王。项梁号称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

这里就能看出英布的骁勇善战,从地位上看,英布在楚国的地位名义上与项梁一致,实际上还高于刘邦的武安侯,这个地位已经不低了,这还是巨鹿之战前的英布,在楚国内部,英布不是项梁的嫡系,算是一支半独立的武装。

英布骁勇善战

在巨鹿之战中,英布与蒲将军作为项羽军的前锋,率领2万楚军前锋面对数十万秦军,英布骁勇善战、不畏身死,打出了巨鹿之战的首胜,然后才有项羽率领全部楚军主力破釜成舟成渡河与秦军决战,巨鹿之战的功劳,英布至少占一半,凭借的就是英布自身勇猛善战的风格。

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翻译:项羽派英布率先渡过黄河攻击秦军,英布屡立战功占有优势,项羽就率领着全部剩余人马渡过黄河,跟英布协同作战,于是打败了秦军,迫使章邯等人投降。楚军屡战屡胜,功盖各路诸侯。各路诸侯的军队都能逐渐归附楚国的原因,就是因为英布指挥军队作战能以少胜多,使人震服啊!

也就是说:英布在楚军中的战斗力是除项羽本人之外最强的,项羽能够屡战屡胜,有英布一半的功劳,所以在项羽分封天下时,英布以一个战功赫赫,又是相对独立的楚国武装,被封为九江王,英布算起来无论是在分封前,还是分封后,都是与项羽地位相差无几的诸侯,而不能看成项羽的手下。

在项羽分封之际,整个天下唯项羽马首是瞻,根本原因就在于项羽强大的武力,天下无人能及,无论是英布,还是刘邦,都是要臣服于项羽的,无论这种臣服是表面上还是实际上的。

英布与项羽

在项羽分封天下结束后没多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是田荣第一个在齐地反抗项羽,同时拉拢了赵国的陈馀和梁地的彭越,紧接着刘邦在汉中发起攻打关中的还定三秦战役,很快就突破了项羽分封的三秦王,东出函谷,并相继收复了中原的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再加上之前刘邦攻破关中的三秦王,项羽分封的18个诸侯中,已经有8个诸侯王被刘邦收复,整个中原地区全被刘邦占据,整个天下刘邦也占据二分之一。

换句话说,彭城之战前,刘邦的实力远远地超过了西楚霸王项羽,刘邦的势力已经遍布整个巴、蜀、汉中、中原,一直到与楚国交界的彭城地区,二分天下有其一,这一切不过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完成的。

彭城之战前,即使是项羽分封的那些诸侯王,看到刘邦取得这样的形势,也会在心中掂量一下将来的局势,那些所谓半独立的诸侯王,实际上对天下形势非常敏感,大多部是墙头草,谁强跟谁,比如三秦王中的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 、魏王豹等,小部分诸侯王则是原地观望,比如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

英布同样作为诸侯王,自然不想把宝押在会输的一方,所以英布就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当项羽要求英布率领人马与他一起平定齐地的叛乱时,英布没有把宝全部押上,只是派出了四千人马给项羽,一是不敢得罪项羽,二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刘邦打来了怎么办。

英布与刘邦

从英布派出部分人马协助项羽,而没有本人率领全部兵马协助项羽开始,英布已经动摇了,至少开始保存实力,作壁上观了,所以当刘邦率领声势浩大的56万人马攻打彭城之时,英布仍然选择了作壁上观和保存实力,眼看着刘邦打进了彭城。

天下局势在彭城之战后再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邦在彭城的56万大军被项羽率领3万的精锐骑兵杀了个大败,看到项羽打了胜仗,转眼之间,墙头草诸侯们立即用脚对局势进行了投票,比如魏王豹、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又投降了项羽,而那些依然保持中立的诸侯,比如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包括九东山英布只能选择继续观望,等到刘邦与项羽决出个高下再作决定。

刘邦彭城之战大败后,依据占据巴、蜀、关中以及荥阳以西、函谷关以东的的中原地盘,项羽虽然在彭城打赢了刘邦,并且一直向西追击刘邦,直到双方在荥阳对峙,项羽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双方在荥阳对峙,实际上刘邦仍然占有所有荥阳以西的地盘,这些地盘同当年秦国统一天下的地盘是大致一样的,刘邦虽败,但仍然有实力与项羽争夺天下,正是因为双方势均力敌,形成相对的平衡,所以也让英布这样观望的诸侯保持继续观望,而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也许有人说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 、魏王豹怎么投靠项羽了?很简单,这些诸侯王在彭城之战是被项羽俘虏的,战争中的惨败直接就让他们选择投降了,没有保持观望的实力与能力,而英布不同,英布没有参与刘邦攻打彭城的战争,也没有参与项羽对刘邦的军事行动。

英布与项羽

正是因为英布这样的异常的表现,让刘邦阵营的张良等人看到了策反英布的希望和可能性,才会派出使者随何前去说服英布,刘邦派出使者前去说服英布的前提是:英布有保持中立观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或者英布表现得对项羽死心踏地的话,张良与刘邦就会派出使者说明英布,所有的策略都是因人而宜的。

所以不能看到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得惨败,就认为刘邦实力不如项羽,事实上,彭城之战后,刘邦的实力也与项羽不相上下,实力体现在地盘(赋税来源)、人口(兵员来源)、面积(战略纵深)上,而不仅仅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

英布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能以布衣之身成为天下诸侯之一,能力不容小看,身为九江王的英布,必然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也正是英布这些行为,让刘邦阵营的张良看到了机会,有了机会,才有成功说服的可能,于是就有了随何的出现说服。

从英布的角度来看,如果楚、汉两国都派出使者来说服,正确的策略就是:都答应他们,但就是不做出具体行动,因为这样才能两边都不得罪,同时继续观望,直到楚汉之争的平衡被打破,偏向一方,英布就能做出选择,所以刘邦的使者随何刚到时 ,英布不是拖而不见,就是私下答应不见行动。

英布与刘邦

英布之所以最终会投靠刘邦是因为这个叫随何的使者作出一件正确的事情,迫使英布得罪了楚国,迫不得及,英布才选择投靠刘邦,并非出于英布真心,而是被迫答应的,这件事就是身为刘邦使者的随何擅自来到项羽使者的住处,告诉楚国使者英布已经投降刘邦。

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搆,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击之耳。?於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翻译:楚国的使者也在,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协助项羽攻汉,当时楚使住在宾馆里。随何直接闯了进去,坐在楚国使者的上席,说:九江王英布已经归附汉王刘邦,楚国凭什么让他出兵?英布显出吃惊的样子,楚国使者站起来要走,随何趁机劝英布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可以杀死楚国的使者,不能让他回去,我们赶快向汉靠拢,协同作战。英布说: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国罢了。于是杀掉使者,出兵攻打楚国。

随何编造谎言告诉楚国使者说英布已经投降,如果让楚国使者回去告诉项羽,以项羽多疑的性格肯定要对英布大发雷霆,甚至会发兵攻打,英布已经无路可退,这个时候只能被迫投降刘邦,这也就是英布投降刘邦的偶然性因素,而英布在之前保持一系列中立的态度就是英布投靠刘邦的必然性因素。

英布降汉

所以彭城之战明明是项羽大胜,刘邦惨败,为何英布却投靠刘邦,背叛项羽呢?

根本原因总结下来就是:在彭城之战前,英布就由于楚汉双方的势均力敌而保持中立观望的态度,给了刘邦说服英布的机会和可能,这是英布投靠刘邦的必然性因素,才有刘邦派出使者随便何前往说服英布,而随何在擅闯楚国使者住处,告诉楚使英布已经归降刘邦,是导致英布没有退路只能选择投靠刘邦的偶然性因素。

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人大败刘邦56万大军,为何最后还是败给了刘邦?

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与刘邦军事力量强弱对比强烈,刘邦以56万大军对战项羽3万人明显占尽优,项羽运用合理的战术,以少胜多打败刘邦。但最终取得胜利的却是刘邦,如果项羽没有让出关中的土地,我认为他还是不能将刘邦除掉,具体原因如下:

一: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项羽本就有许多机会可以除掉刘邦,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很多机会都被项羽错失了。就如鸿门宴,本身是个除掉刘邦的最好机会,但最终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非但没有杀掉刘邦,反而给了刘邦机遇。

二:疑心重,不能任用贤人

项羽身边基本没有可用的人才,范增多次劝说,却没有听范增的话;况且从小出生富贵,社会经验不足;而刘邦就不一样了,他知人善任,懂得纳用贤才,属于市井青年,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为人处世比较老到。

三:太急于求成,目光短浅,不得民心

项羽急于做第一,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派人杀死了楚怀王,各诸侯国以此为由,反对项羽,项羽军队烧杀抢掠,激起反抗,举兵反楚,诸侯混战起。而刘邦志向远大,目光长远,做事深思熟虑。

项羽到死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过失,抵不过命运,自刎乌江。

所以即使项羽没有让出土地,也会因为自身的种种原因败于刘邦。

为何垓下之战时的项羽无力回天,在彭城之战却能创造奇迹?

彭城之战与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最大的两次战役,都是以项羽少于对方数倍的兵力参战,可是为什么在彭城之战项羽可以大获全胜,而同样的垓下之战却没能迎来同样的命运呢?



汉元年,田荣公然反楚,仅用了三个月就将项王建立的分封体制打乱,楚国震动,项羽大怒起而伐之。汉二年刘邦联合诸侯共同攻打楚国,刘邦命韩信继续留在废丘围困章邯,萧何则呆在首都栎阳处理政务。

刘邦亲自挂帅,以汉军为核心统领将近六十万军队前往楚国首都彭城。刘邦兵分三路,分别是北路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汉军部队作为主力。中路军由汉王亲自指挥,张良为督军。南路军由王陵,王吸等将领由南阳郡北上再与刘邦会合。四月底,三路军会合,在刘邦的号令下,一举攻下彭城,入驻彭城后的军队,日日大摆宴堂,高歌伴舞,饮酒作乐。



项羽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一面令诸将继续攻打田横,造成假象。另一面自己集结三万精兵,悄悄迁回彭城西部,切断汉军退路。还在醉生梦死中的刘邦面对项羽的突然袭击仓促应战,不久联军大败,军心涣散,四处逃窜。趁胜追击的项羽将汉军逼入泗水北岸,斩杀汉军近十万人,刘邦更是狼狈逃亡下邑。



垓下之战发生在汉五年,经过大小战役的刘,项两军都已疲惫不堪,经过五年的消耗,项羽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同盟国,情况很是不利。自彭城之战后,刘邦一直不和项羽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固守和骚扰的方式消耗楚军,撤退中的项羽选择了垓下平原,两军对峙。刘邦甘愿退居二线,韩信亲自摆兵布阵。首战韩信假装失利诱敌深入,项羽军紧追不舍,不料被三十万汉军团团围住,前后夹击。此时项羽军军阵大乱,无法做出有组织的抵抗,几乎全军覆灭,十万楚军,战死八万,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楚汉相争告一段落。



从阵型上来说,在彭城之战中,项羽虽然只有三万军队,但全部都是楚国的精锐部队,作战多年在团队配合上非常的有默契。而刘邦军徒有六十万,但都是联军,彼此的默契度没有那么高,并无保持合适的队形,一击即散。

从综合实力上来说,彭城之战后汉军虽然失败,但并没有灭亡。反而夺得了关中及关东等重要战区,完成了在人力,物力和领土上的数倍扩张。反观项羽,虽然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却损失惨重,不仅大部分的领地被攻占,也失去了主宰天下的霸权统治。被动的陷入长期的消耗战中。



最后一点垓下之战中汉军的核心指挥人物是韩信,六十万军队,在刘邦手里可能会变成混乱的劣势,但在韩信的手里,则是多多益善的优势,不得不说韩信在军事谋略方面堪称是用兵奇才。种种现象表明项羽所擅长的以少胜多的攻击方式再也不奏效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4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