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王辅臣为什么最先被康熙平定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三藩之乱中,不仅有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藩王势力参与其中,也有不少原先的明朝将领跟随吴三桂或者康熙。其中,就王辅臣来说,就让康熙、吴三桂都抢着拉拢。康熙帝即位后,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被清朝调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在三藩之乱爆发后,王辅臣先是跟随吴三桂,并且攻占了平凉各州府。对此,清朝康熙皇帝调集兵力征讨王辅臣,率先解决了王辅臣势力。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一
首先,根据《广阳杂记》的记载:“(王)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也即王辅臣不仅在长相上神似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而且,和吕布一样,王辅臣也是勇冠三军,所向披靡。就王辅臣的勇猛,清朝顺治皇帝曾表示: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在此基础上,在明末清初之际,王辅臣获得了“活吕布”的称呼。王辅臣(?—1681年),本姓李,山西大同人。在明朝末年,王辅臣先是参加起义军,不久之后,王辅臣投靠大同镇总兵官姜瓖,成为大同部将王进朝的谊子,改为王姓。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除了在长相、勇猛上媲美吕布,王辅臣也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也即在明末清初的各个势力之间摇摆不定。
二
在明末清初之际,王辅臣跟随姜瓖起兵反清,兵败投降英亲王阿济格,免于刑诛。多尔衮死后,王辅臣因为勇武,所以被清朝顺治皇帝欣赏和重用,授一等侍卫,经大学士洪承畴保举,官至总兵官。对于如此勇猛的王辅臣,吴三桂自然也是极力拉拢,带着他一起擒获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吴三桂镇守云南等地后,王辅臣自然也受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重用,被调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派人拉拢王辅臣。比较有意思的是,面对举兵造反的吴三桂,王辅臣的第一反应是向康熙皇帝告发吴三桂。不过,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为利益问题,王辅臣选择背叛清朝,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
三
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等藩王几乎在初期就攻占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此背景下,王辅臣决定以位处陕甘要冲的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基于此,如果坐视王辅臣势力的壮大,清朝真的会有满盘皆输的风险。对此,清朝康熙皇帝果断调整策略,选择首先解决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当然,康熙一开始的策略是派人去拉拢王辅臣,也即只要王辅臣你弃暗投明的话,那么清朝就一定会既往不咎的。不过,王辅臣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自然没有放弃抵抗。于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图海,隶满洲正黄旗,为清朝初期名将。
四
最后,能够派出图海这一名将来征讨王辅臣,显示出康熙皇帝势在必得的态度。在清朝精锐力量的进攻下,王辅臣逐渐式微。更为关键的是,图海曾经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这在后期的攻心行动上,可谓事半功倍。于是,对于有勇无谋、唯利是图的王辅臣,眼见无法继续抵抗下去了,所以选择再次归降清朝。进一步来说,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并没有反清复明的决心,只是利益使然,才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所以,在三藩之乱中,王辅臣也成为康熙率先平定的一方诸侯。面对再次归降的王辅臣,康熙皇帝虽然依然任命他为平凉提督,但是,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图海的严加看管之下,王辅臣最终选择了自尽,以此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清朝康熙皇帝果然没有对他的家人赶尽杀绝。对此,你怎么看呢?
归顺又能如何,朝廷封授的铁帽子王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更何况王辅臣假意归顺,实有谋反之心。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辅臣并不是死于康熙下令的凌迟之刑。
王辅臣两次与清朝作战,他自己知道朝廷已经生他的气了。他现在仍然拒绝放弃的原因是吴三桂还没有摆平,清军仍然需要王辅臣好好生活,以吸引更多的人投降。但当吴三桂投降的时候,王辅臣的剩余价值将不复存在,等待他的只有凌迟处死。但是这并不会像耿精忠一样,自己被凌迟处死,然而家人也没有能躲过一劫。
在王辅臣自己结束生命以后,他的家人没有被灭满门,只是儿子在朝廷的官职,被康熙皇帝给削了而已。其次康熙刚刚平定了吴三桂的其他势力,坦率地说打败了前明朝的叛乱者,再次征服了汉人。王辅臣不仅是明朝前的人,也是吴三桂的老部下。杀了这个不忠实不公正的人,不可以解除自己的仇恨,还可以在百姓的立场上确立自己的权威,甚至在汉族人中确立中立。
也正是因为这样,王辅臣材成为了康熙的“替死鬼”。而且相传他背叛了康熙,那时候皇帝要求让他去给吴三桂说一说,停止没有任何必要的反抗,大概意思就是只要你投降,我非但不杀你,而且还给你加官进爵。这典型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然而吴三桂也不傻。也没有回应康熙皇帝,在和自己的老部下畅聊一晚上以后,康熙就认为王辅臣叛变了,必须处死他。
清朝的活吕布,也就是大臣王辅臣,此人在清朝的名气非常的大,但是最后却落了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下场,为什么他会被这样处置,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因为他不够忠心。
王辅臣是清军入关之后一名非常出名的猛将,当时明朝有很多的将士以及官员,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所以也就非常识趣的投靠了清军,虽然背负了不少的骂名,但是也不得不说这是一些识时务者的俊杰,而王辅臣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担任过陕西提督,而且在在职期间,康熙还曾经册封他为太保,也就是太子的老师。
他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活吕布,是因为他的长相非常像当时流传的吕布的画像,除了长相英俊之外,他的能力也非常强。他在抗击清军的时候多尔衮两次都没有拿下他守卫的大同,除此之外,吴三桂同样也非常欣赏王辅臣,还曾经向顺治提起,想要将王辅臣归到自己的麾下,所以他的能力是大家所公认的。
虽然王辅臣确实能力超强,但是他却并不能够称之为是一个忠臣,他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参与了叛乱,当时王府城停止攻打吴三桂,并且还向他投降,之后又借由自己所掌控的力量,占据了清朝的不少州、县。后来又在清军的威逼利诱之下,他再次降清。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得不到康熙的信任了,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之后就将王辅臣下旨处死,但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就饮鸩而死了。所以,一代能臣之所以会被凌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忠诚的问题。?
虽然康熙皇帝免了王辅臣的罪,但是王辅臣最后还是自杀了。那是因为他参加过叛乱,知道自己早晚难逃一死,为了能够保全家人还有自己的部下,所以他提前自杀了。
王辅臣早年的时候,参加过农民起义,因为他长得高大威猛,而且武功很高强,还有人称他为“活吕布”,先是投奔了明朝的军队,后来又投降了清朝,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他和吴三桂,还有洪承畴等人的关系处的比较不错,他们一起立了很多战功。吴三桂对他也很好,给了他很多钱财。后来王辅臣和吴三桂的侄子闹得不愉快了,于是就打算离开,离开的时候吴三桂又给了他很多钱。
过了几年,吴三桂造反了,还派了一名使者,给王辅臣送了一封信,叫王辅臣和他里外接应,但是王辅臣没有同意,还扣下了使者交给康熙皇帝处置。而康熙皇帝派莫洛去平定战乱,可是王辅臣和莫洛之间有很深的矛盾,他们两个人打了起来,莫洛被打死了,而王辅臣也正式的参加了叛乱。后来康熙皇帝又派其他人平定了这场战乱,王辅臣投降了,康熙皇帝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让他官复原职。
康熙皇帝越是这样,王辅臣的心里越是忐忑不安,毕竟自己参加了叛乱,还杀了康熙皇帝最喜欢的大臣莫洛。所以后来康熙皇帝召王辅臣进京的时候,王辅臣也知道自己的末日来了,所以他提前把家人遣散,然后又和他以前的部下交代了一些事情,就选择了自杀。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家人还有他的部下。
有一个人,号称?活吕布?,这个人就是王辅臣。
这个王辅臣实际上最初并不姓王,而是姓李,叫做李辅臣。他本来是一个赌徒,嗜赌成性。后来他的姐夫加入了明末的农民起义军,也带上了他。可谁知道这个李辅臣还是死性难改,经常去赌博,还总是输得精光,而且不知悔改。气急败坏的姐夫搭弓准备射死他,结果被李辅臣给反杀了。这下好了,起义军也待不下去了,李辅臣只好四处逃亡。实在没地方去了,李辅臣投到了山西大同守将姜瓖的麾下。
李辅臣在姜瓖这里表现很好,被一个叫王进朝的人所欣赏,刚好王进朝没有儿子,便收了李辅臣做义子,还让他随了自己的姓,从此以后,李辅臣便改名王辅臣。因为王辅臣生的白净,而且身材高大,人们觉得他看起来和三国时期的吕布有些相似,于是称他为?活吕布?。
清朝建立后,姜瓖带领王辅臣投降清廷,无奈清廷并不重用他们,于是他们又脱离了清廷。多尔衮派兵围剿,王辅臣奋力杀敌,清军在他那里完全占不到便宜,反而被打得屁滚尿流。清军被他的英勇所震慑住了,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马鹞子?。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因为欣赏王辅臣的才能,对他进行提拔、重用,后来还任命他做了总兵官。吴三桂也对他欣赏有佳。康熙继位后,哈任命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投了清廷之后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但是后来因为得罪了朝中官员,被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被逼无奈的王辅臣只好起兵反叛,他就是历史上三藩之乱的势力之一。这一反便注定了王辅臣结局不会太好。眼看三番之乱就要被平定了,自己的死期也到了,王辅臣在家中饮鸩自杀。不过他主动自杀倒是保了他一家老小的平安,康熙见他已经自杀,便没有再追究他家人的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4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