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比如:光绪皇帝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比如:宋朝苏东坡,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鲁国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比如:卫国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考古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唐朝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历史悠久,在古代的社会都是非常封建的,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低下,受到很多伦理道德的限制,其中,贞洁观便是贯穿整个古代历史的最为落后、对女子坑害最大的观念。在古代结婚有着详细的习俗,必须按上面的步骤走,不然总感觉不完整。这习俗一般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国古代,娘家往往会给新娘准备些什么吗?常规而言,就两件:白手帕和神秘图册。
一、白手帕
古代对女子贞洁极为重视,哪怕是在名声上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女子一生,娘家为了证明女子贞洁,通常会在陪嫁品之中带上一块白手帕,古代女子在新婚之夜后要出示沾有落红点点的白绫以证明其清白,当然,这种证明丈夫自己知道就好,通常是不会外传的,但是必要的步骤还是有的。
二、神秘图册
这个神秘图册也是这种畸形产物之一,为了对女子进行婚前教育,保证洞房顺利进行,娘家会为女子准备图册以用来学习,女子在出嫁之前,对于房事是一窍不通,为了能保证早生贵子,让女子知道男女之事,结婚之前,娘家会拿出图册让女子悄悄地看,当然女孩是很害羞地看。
古代结婚其实也很不容易,除了丰富的彩礼和嫁妆之外,还有众多的规矩。而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愈来愈高,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剩女剩男”的现象,甚至元朝曾经因为嫁资、聘礼不菲而出现“彩礼税”。
不得不说,古时候的人们还真不好,在两个都不认识,而且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结了婚,如果双方都对对方满意那还好,如果说,都合不来的话,那可是要受一辈子的罪,所以庆幸生活在现代的美好生活中,不用古代那么多封建规矩!
古代婚嫁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例如一直被年轻人诟病的彩礼和嫁妆就是从古时候遗留下来的,不过对于女方来说,还需要准备三样东西才能让自己顺利出嫁,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三样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出嫁必需品呢?其实这也和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古人非常看重“德”“行”二字,特别是在一些有文化或者有地位的家庭,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婿或者媳妇也有好的修为和学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不过女性一次只能有一个老公,而男性还能娶妾,这就有点不是很公平了。
古女子出嫁必须准备三样物品才行。第一件是一本书,一本都会选择《女则》或者《列女传》。这些书籍相当于是一本妇女史,里面通过很多故事,高度赞扬了历代妇女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升至还有反抗精神,算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了。其实这样做也是为了提醒自己的夫君要好好对待自己,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给个朝代都有进步。还有就是通过这些书籍,让女性学会当妻子的规矩,毕竟这是古人最看重的东西,如果一个女子不懂规矩,可能会让整个家族感到蒙羞。
第二件是睡衣,古代称为内衣或者贴身的那一件衣服。因为古时候,男方是不会为女方把合适的衣服准备好的,而且结婚之前也不能同居,有的可能连见都没见过,所以女方必须把自己的贴身衣服带着,可以是新衣服也可以是旧衣服。也表示了女方洁身自好的意思,如果是家里条件比价一般的话,也会选择带一件衣服,只是数量上的差距而已。第三件就比较特殊了,也是一本书,不过是专门教男女如何行房的书。毕竟古人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保守的,很多新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性行为,所以需要这一本书用来学习。
古代女性对于自己的贞操是非常看重的,只有在唐朝一段时间里大家会比较开放,婚前性行为也多了起来,但大部分时间都以保守居多。如果古代女性出嫁时准备了这三样东西,那说明还是非常有心的,而且在某些朝代,别的嫁妆都可以不要,但这三样物品是必须的。
虽然目前已经把很多古时候婚嫁的陋习给废除掉,不过也有不少的礼节被保存了下来,所以也会有一种叫“卖女儿”的说话,主要是老一辈的人还没把自己这种观念给改正过来。很多情侣最终也是因为彩礼问题导致没能走到一块,相比西方婚姻,中国结婚并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所以问题就会多出不少。家庭观念重虽然也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只有要有一方出现矛盾,可能就会产生一个连锁反应,特别是婆媳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能解决的办法,都可以算是一个历史问题了。
古代非常讲究礼仪,所以当时嫁女儿的嫁妆是非常丰富的。在大户人家当中女儿的嫁妆品种尤为多样,并且女儿的嫁妆代表着到男方家里的底气,所以有钱的家庭一般小到马桶,床柜大到棺材。甚至还有一些大家闺秀的家里考虑比较周到,连后半辈子的生活费都已经准备嫁的时候带过去,因为那样的话嫁到夫家中不会低声下气的看人家的脸色。
一些常用的嫁妆就是些鞋子,衣服,枕头,被套之类的,因为当时的物资也比较匮乏,所以平常百姓家的家中就只有一些床上用品。只有一些达官贵人家的女儿或者是经商人家的女儿才有钱,给她们做一些柜子和一些家具去夫家。柜子可谓是最常见的一种嫁妆了因为当时的柜子是很小的,一般是正方体,而且还会带锁,所以里面可以装一些从娘家带过去的首饰和金银财宝,以便不时之需。
还有一些人家里会给带子孙宝桶。这个统寓意着多子多孙的祈福之意,也是现在很多南方地区的婚俗之一。除了一些物品,有些小姐出嫁会带自己的贴身丫鬟,因为那时候小姐的贴身丫鬟一般都是从小陪着她长大的所以在小李出家的时候,丫鬟也会一起陪嫁过去。
最后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准备女子的丧服和一些房事用品,房事用品,大多都是一些男女之事的图画。因为在古代文化的传播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很多人在没有结婚之前都不会接触到这种事情,所以需要准备些图画来引导他们传宗接代。总之女性的陪嫁品在古代看来是女方娘家的面子,所以说陪嫁品一般都是比较丰厚的,而且在不必要的时候是不会拿出来用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