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樊於期是谁樊於期为何愿意自献人头助荆轲刺杀秦王

众妙之门 2023-06-29 18:06:10

樊於期是谁樊於期为何愿意自献人头助荆轲刺杀秦王

樊於期是谁?樊於期为何愿意自献人头助荆轲刺杀秦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樊於期。荆轲最后献给秦王嬴政的,出了督亢地图,还有一个就是樊於期的人头。当时,樊於期正在逃往,因为受到了秦国的追杀,幸亏有燕太子丹救下了他,他也正是为了荆轲能够顺利接近秦王才甘愿自杀。不过,樊於期当时做了什么,和秦王有什么仇恨,以至于秦王要下令追杀他呢?

荆轲拜会樊於期的一段文字,非常精彩。荆轲此人,虽然剑术平平,但是辩才无双。荆轲对樊於期说:“秦国对将军您真是太狠了。我知道自从将军您离开秦国之后,秦王竟然杀掉了将军全家。现在还悬赏天下,用千金和万户侯来追捕您。我真是为您感到痛心啊。”樊於期听到荆轲说起往事,内心悲痛。而荆轲的言语之间对自己的深深同情,又让樊於期很是感动。

樊於期和荆轲说出了压抑在心中多日的话,“先生,其实我每天都会想到这些事情,经常骨髓都是痛的。可是,我一个人流浪在外,根本不知道又什么方法可以报仇啊。”荆轲上前一步,说:“樊将军,现在我有一个方法,既可以解决燕国眼前的祸患,又可以为将军报灭族之仇。将军您觉得如何呢?

樊於期一听,立刻拉住荆轲说:“先生您有什么方法,有任何需要,我都绝不会推迟。”荆轲笑了,说:“我希望能够借得将军的头颅一用。这样我就可以取得秦王的信任。那时候,我就可以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出匕首,刺入秦王的心脏。这样的话,将军您的家仇就可以报了,而燕国受到秦王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洗刷了。不知道将军您愿不愿意呢?”

樊於期一听立刻站了起来,激动的说:“既然先生已经谋划妥当,我怎么会吝啬我的性命呢!”说完,樊於期拔出佩剑,横剑自刎。荆轲看着血泊中的樊於期,一脸哀伤。荆轲派人去通知太子姬丹,樊於期的头颅现在已经取得了,马上就可以出使秦国,完成姬丹的计划了。

太子一听,急忙忙来到樊於期府上。姬丹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嚎啕大哭,泪流不止,说了很多自责的话。身边的从人听了,都感动万分。左右的人劝说太子,樊於期能够得到太子的收留,心中一定感激,现在能够自杀,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唯有荆轲,站在一边,看着一切。面对泪流满面的太子丹,荆轲忽然觉得有些厌倦。荆轲把樊於期的头颅割下,用盒子装了,放上一些防腐剂,准备不久就出行。荆轲又要求太子给找一把匕首。有了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可以靠近秦王。可是秦王多疑,经常贴身穿着一件宝甲。普通刀剑根本刺不进去。太子派人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位叫做徐夫人制作的匕首。匕首不大,不足一尺,刚好符合荆轲的设计。太子姬丹让人把匕首淬毒,为了保证见血封喉,还特意拉了几个死囚犯做试验。现在匕首也准备好了。

当时,荆轲还想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一位剑客。有人认为就是战国时期的第一大剑客——盖聂。荆轲的剑术平平,当时一流的剑客鲁勾践也曾经嘲笑荆轲。荆轲知道自己的剑术如何。可是,太子总是催促荆轲。荆轲就告诉太子,自己缺少一位副手。荆轲最合理的设想,是由自己作为正使,然后由精通剑术的朋友担任副使,这样的话两个人同时上殿,接受秦王的接见。自己控制局面,而朋友劫持秦王。

荆轲有口才,有急智,但是武艺平平。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太子姬丹的耐心也渐渐的失去。姬丹就告诉荆轲,在我们燕国有一位叫做秦舞阳的少年,勇猛无双,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了人,用眼睛瞪人的话,人家都不敢对视。这样的勇士来充当副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荆轲听了,长叹一声,点点头,答应了。

秦王为什么要杀樊於期呢?

史书上没有记载,甚至在秦王悬赏捉拿他之前都没有提到有这么个人,所以有各种说法,仅选一种比较靠谱的.

史学家认为樊於期就是秦国将领桓齮。桓齮是个人物,指挥过好几次数十万人规模的战役。后来桓齮鼓动公子成蛟政变,结果事败,之后史书上就没有再提到桓齮,而出现了与秦王结怨的樊於期。秦王杀了樊於期全家,于是樊於期就以报仇为己任了。

秦王怎么得罪樊於期了,樊於期究竟为什么要反秦王?

在荆轲刺秦的历史当中,除了为万千百姓舍身去刺杀秦王嬴政的荆轲,他的好友高渐离,燕国太子燕丹等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人物,那就是樊於期。正是因为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刺杀计划才能得以实行。这个樊於期到底是谁,为什么秦王当时要通缉他,他究竟做过些什么事情才给自己引来这场杀身之祸呢?

1.荆轲刺秦中的樊於期

在史书当中,樊於期的相关记载非常少,基本上就只有在司马迁写荆轲刺秦这件事情的时候提到过,而且也没怎么交代他的身份背景,只是通过荆轲的话告诉我们,秦王当时在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而他就在燕国,如果能够用他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到时候就是完成刺杀大业的时机。

而后,太子丹不忍心,还是荆轲去找了樊於期,和他说说燕国的困境,再说说自己的计划安排。樊於期一听说有办法能够解除燕国的祸乱,当然要听一听,尽管荆轲最终说出来的是要用自己的命,樊於期也是眉头都没有皱一下,直接拔剑自刎,成就了荆轲刺秦王的美名。

2.历史上的樊於期

在真实的历史上,樊於期留下的事迹也不多,基本上都牵涉到他日后会被秦王通缉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前期。公元前240年,吕不韦派兵攻打山东五国,蒙骜张唐伐赵,成蟜樊於期后继。然而樊於期一直对吕不韦心怀憎恨,所以当蒙骜没有击败赵军,派张唐催促成蟜派兵的时候,樊於期就开始在不谙军事的成蟜耳边说话了。

他说,吕不韦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事,现如今的秦王根本不是先王的儿子,只有成蟜才是,吕不韦分明就是想除掉你,我们不如假意说即刻发兵,再发一篇檄文针对吕不韦。成蟜照做了,张唐连忙回到咸阳,那秦王见到这样的檄文,脸色能好吗,吕不韦自然也一样,于是派出王翦去讨伐成蟜。

3.樊於期为何得罪秦王

成蟜最终投降赵国,但樊於期或许没有受到什么很严重的惩罚,因为前237年,他又被任命为将军,第二年与王翦一同攻打赵国,这一次取得了胜利。然而前233年樊於期再次攻赵,他的对手不是之前的扈辄而是李牧。樊於期兵败,自己不敢回秦国,于是逃往燕国避难。

但是秦王怎么会放过他,他不在,但他的家人都在,于是父母宗族都被杀害,樊於期也列入了悬赏行列。其实,如果樊於期回到秦国,至多一死,但是他逃了,不敢面对自己的错,不仅自己家人被杀,自己最终还是一死,这究竟意义何在呢?

荆轲刺秦王,樊于期为何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不怕死吗?

樊於期这个人充满争议,由于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楚霸王项羽火烧咸阳,以及楚汉争霸4年战火肆虐,导致大量文章典籍失传,这就导致汉代之前的历史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一点也是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的动力来源之一。

历史书籍的大量断层,导致战国时代的很多故事都无法考证,其中就包括桓齮的最终去向和樊於期的来历,比如说名头很大的秦将麃公仅在卷城斩首3万赵军一战成名,就再也没有任何记载了!是地名、是爵位,这个爵位是非常高的,麃公应该是地位非常高的人,可就这样一个人连正规的名字都没有记载!

关于樊於期的记载也是这样,有史家说他深信吕不韦“进妾盗国”的传闻是真的,因此策动驻扎在上党郡的嬴成峤拥兵叛乱,最后兵败逃亡燕国;

如果只是这样准确的记载也就算了,但还有史家认为,嬴成峤虽然兵败被杀,但作为其帐下大将的樊於期并没有受到牵连,仿佛是完全和嬴成峤叛乱没关系一样。

此后的10多年里樊於期仍然受到重用,屡次领兵作战,还杀死了赵国的大将扈辄,斩杀10万赵军,最后在肥下败给了赵国名将李牧,因害怕被追查兵败的责任而逃亡燕国避难,最后被刺客荆轲说服自杀,献出头颅帮忙刺杀秦王。

如果只是这个记载咱也能接受,但史学家笔下又出现了一个人物,这就是桓齮桓齮被认为是秦国大将,曾一度碾压了王翦的地位,扈辄和那10万赵军都是桓齮杀的,最后败给李牧的也是桓齮,逃亡燕国并献出头颅给荆轲的也是桓齮,只不过他改了名字叫樊於期

不管是曾经的秦国第一战将,还是痛恨吕不韦窃国的正义将领,樊於期这个人物都不像是怕死之人,他更像是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悲情人物,一个敢打敢拼的热血男儿。

如果樊於期是那个痛恨吕不韦和嬴政窃国的将领,斗争失败后客居燕国的他,肯定是不怕死的,要是怕死他就会像王翦、杨端和那样老老实实当个将军,一个怕死的人怎么可能跟着17岁的嬴成峤带着5万人造反呢?敢这么干的人肯定是个敢打敢拼不怕死的人。

而且,毕竟樊於期的家人都被害了,活着的信念就是复仇。但在秦国一强独大、各大诸侯国都躺着等死的大背景下,樊於期即便是被拜为燕国上将军,他除了借酒消愁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将自己的头颅赠给荆轲帮他刺杀嬴政是唯一的选择,毕竟当时秦相吕不韦已经饮鸩酒自杀,他的仇人只剩下嬴政。

或者,樊於期是改了名的桓齮,这个大秦曾经的第一战将(绰号小白起),一战斩首10万赵国主力,因为一次战败就输光了所有,还被嬴政杀光了全家,这就好比白手起家的超级CEO因一次失败就只能回家种地,那种痛苦是个人就死的心都有了,怕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2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