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渑池会盟”秦赵达成了什么协议蔺相如其实只争取了表面利益!

以史为鉴 2023-06-29 17:40:26

“渑池会盟”秦赵达成了什么协议蔺相如其实只争取了表面利益!

“渑池会盟”秦赵达成了什么协议?蔺相如其实只争取了表面利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多次出兵攻打赵国,赵国虽然整体实力不如秦国,但一时半会也难以征服。所以秦国打算把重点放在外交攻势上,秦昭襄王主动邀请赵王在渑池会面,但赵王担心有诈不敢前去,此时蔺相如为赵王壮胆,准备同他一起去。秦昭襄王本来还想羞辱赵王一番,还好有蔺相如在,他迫使秦王击缶,双方博弈有来有回,十分精彩。不过最后算是达到了谈和的目的,双方决定停止交战。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渑池会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了,这个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也编入了小学教科书当中。本文主要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透过这个故事来谈一谈当时的战国局势,以及分析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大国博弈。

根据史料记载,秦赵渑池会盟发生在公元前279年,此时各大战国的情形大体如下所述。

此时的秦国为秦昭王二十八年,国力极其强盛,雄主秦昭王,强臣魏冉,战神白起,明君强臣名将强强组合,齐心协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兵锋所指,令其余战国不寒而栗。

此时的赵国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国力也比较强盛,此前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赵国国力大增,加之赵惠文王也是一位难得的礼贤下士的明君,赵国文武大才兼备,朝局生气勃勃。为我们所熟知的有名将赵奢、廉颇,国尉许历,名臣楼缓,国政有文武兼备的平原君赵胜,邦交有后起之秀蔺相如,堪称明君强臣济济一堂。

此时的齐国为齐襄王五年,五年前由于当时的齐湣王骄横无道,激起列国公愤,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齐,齐国完全被打垮,此时仅余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孤守,奄奄一息。

此时的燕国为燕昭王三十三年,此前的燕王哙、子之主政时期,燕国惨遭齐宣王血洗,国力大为削弱。虽经燕昭王奋发惕励,重用乐毅变法,并获得攻齐的巨大成功,国力有较大程度的恢复,但仍然不够强大。

此时的魏国为魏昭王十七年,韩国为韩釐王十七年,此前韩魏两国遭到秦国白起的猛烈攻击,特别是伊阙之战,韩魏联军大败,损兵折将,韩魏两国差不多被打垮,此时的韩魏已是孱弱不堪。

此时的楚国为楚顷襄王二十年,大约在二十年前,秦昭王邀请当时的楚怀王到武关会盟,结果楚怀王遭到秦国劫持,楚国国力有一定的削弱,但实力尚存。

从以上各国的大体情形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燕、齐、魏、韩已沦为弱国,不足以对秦国的扩张构成威胁,而此时的赵国则成为秦国的头号劲敌,楚国则处在中间的尴尬位置。

在以上的战国格局下,秦昭王向赵国发出了会盟修好的邀请。对于这一突兀举动,赵国君臣心存疑虑,因为楚怀王的前车之鉴,担心秦昭王又故伎重演,使赵王做了楚怀王第二。虽说目下赵国之强大远非昔日楚国可比,然则秦国对山东六国之威压欺侮也是远远甚于从前。万一赵王有失,对赵国便是无可估量的一击,届时纵是兴兵攻秦,邦交尊严国事衰颓也是无可挽回了。

但上大夫蔺相如主张赴约,他认为:赵虽实力稍弱,然大体与秦国正当均势斡旋之时,军事兵争犹不退让,邦交安可畏敌如虎?至于邦交尊严,只要事先谋划得当,并无太大风险。赵惠文王本来也怕秦王有背后图谋,不欲应约,然则经蔺相如一番剖析,又觉得不能示弱于秦,思忖再三,最终决意赴约。

会盟开始之后,双方见面行礼,然后饮酒叙谈。秦王以强凌弱,胁迫赵王鼓瑟且令记入秦国国史。蔺相如愤然而起,请秦王击缶,秦王怒而不允,蔺相如正气凛然迫使秦王击缶,亦令记入赵国国史。秦王随员恼羞成怒,让赵国割让十五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寸土不让,则要秦国献都城咸阳做赵王寿礼。

这场会盟便在这样尴尬的气氛当中匆忙结束了,似乎没有取得什么建设性的成果,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从故事的表象来看,似乎只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与秦国君臣进行了有理有节、争锋相对的斗争,维持了赵国的外交尊严,并最终和谈成功。但背后实际上隐藏了大国之间深层次的外交博弈。

先来谈谈秦国这一方,从上述的战国格局来看,赵国已成为秦国在中原的头号劲敌,所以秦国的很多行动自然也是围绕着削弱赵国来进行的。这次的渑池会盟自然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极深的用意,秦国的意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外交分化、孤立赵国。确切地说,是秦国在山东六国孤立赵国的谋划。也就是说,秦国通过这次会盟,将赵国变成与秦国同等的超强战国,使其余战国将赵国也看成与秦国同样雄心勃勃要统一天下的强敌,进而不敢靠拢赵国,而秦国便能全力与赵国对抗。

稳住赵国,全面攻楚。秦国认为目下的赵国比较强大,此时全面与赵国对抗时机尚不成熟,所以当前先解决掉另外一个次强敌楚国,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是如果全力攻楚,势必会遭到赵国的干涉,到时候局势就不好控制。所以秦国使出了自己的惯用伎俩,先派白起佯攻赵国,一来以战迫和,二来麻痹楚国。再来看看赵国这一方,虽然是被迫应约,也不是完全没有诉求。赵国的诉求是什么呢?赵国需要时间,准确地说是需要继续深入变法的时间。赵国虽经赵武灵王变法,国力迅速增强,但还远远不够。而时间的核心,是没有秦国这般强敌所能引发的举国大战。虽然与秦国会盟,会有在山东战国中变成孤家寡人的风险,赵国依然得跨出这一步,尤其在秦国主动示好的情势下更不能拒绝;根本原因便在于:秦国之强,发动大战可使赵国有倾覆之危,山东五国疲弱,赵国即便一时孤立,也完全挺得过去。

这便是邦交,唯以利害为根本,两害相权,取其轻也。这样的会盟,盟约形势比盟约内容更重要,只要修好意愿昭示天下,盟约议定的具体条款反而无足轻重。

从之后的历史进程来看,秦国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全部达成。首先是,会盟之后秦国全力攻楚,赵国没有干涉,秦国迅速攻取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占领了楚国西部大片领土,并且焚烧了楚国王室的陵园。其次,若干年后,秦赵全面对抗,秦国发动长平大战,赵国在弹尽粮绝的情况没有获得山东战国的救援,赵国精锐主力大军由此被全面摧毁,国力大衰。山东战国之所以没有救援赵国,很难说不是坐山观虎斗,一个秦国就已经让山东六国头疼不已,再来一个赵国,岂不是暗无天日。最好两强火拼同时衰落,对大家都好。

而赵国的意图显然是没有很好的达成,在秦赵停战时期,赵国虽然也攻取了齐、楚的一些土地,但是没有利用好这段和平时间,继续进行深入的二次变法,使赵国更加强大。

最后再说一点,秦赵的渑池会盟,赵国对当前的形势把握还不够,只注重形势利益而忽视了实际利益,如果在会盟过程中,蔺相如能够威胁秦昭王瓜分一部分伐楚利益给赵国,在秦国需求大于赵国需求的情况下,这部分要求很大可能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为何说秦赵之间的博弈是秦国完胜?

导读:?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这件事的起因是,赵国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得知此消息后修书于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于是赵王便派蔺相如持玉赴秦。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没有以城换玉的诚意,于是接连使计,最终将和氏璧又完整的送回赵国,之后秦赵两国修好,于渑池会盟。会盟之上,在秦王逼迫赵王为其鼓瑟以此来羞辱赵王的情况下,蔺相如一如既往的发挥神勇,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再次替赵王挽回颜面。

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虽然被蔺相如的忠勇机智所折服,但似乎也能感受到秦王的容忍与大度,毕竟面对蔺相如的几次无礼犯上,秦王当时并没有迁怒于赵国和蔺相如。所以我们不禁会想,秦国如此一反常态的退让,秦王表现的又如此大度,是秦王心胸确实宽广无比还是另有他故?事实上,在历经商鞅变法,张仪纵横捭阖之术后秦国已经成为当世强国,根本无需忍受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国的欺骗与羞辱,而就在完璧归赵之前,山东六国亦曾多次合纵攻秦,但均为秦国所败。可以说,秦国与山东六国构衅已久,以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孱弱,秦国自然可以无需顾及赵国的感受而肆意的羞辱赵国,但秦国没有这么做,反而还主动与赵国结盟,表面上看,这是秦赵两国博弈下赵国所取得的一次外交胜利,但若细论起来最终的赢家其实还是被蔺相如接连?戏耍?的秦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国结盟前后各自的战略态势及发展走向去了解。

结盟前的赵国赵国原属于春秋时期中原第一强国晋国的一部分,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中原也随即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率先称霸,魏国也凭其强大的国力构建了韩赵魏之三晋联盟,在此期间,赵国作为三晋联盟的一员一直追随在魏国左右御秦抵楚,虽有南下争霸中原之心,却无争霸之实力,直到公元前341年,魏国于马陵之战大败后霸业日衰,赵国才始有崛起之希望。

及至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鉴于秦国日益强大,山东诸国数次联合伐秦失败之教训,决心先发展本国国力,并一改往日山东诸国伐秦之策,为日后的伐秦做准备,为此赵武灵王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将赵民训练成矫捷善骑射的勇士,提高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件事,进行对外扩张之战。灭中山国收其地,败林胡占榆中地区(今天的陕西与蒙古交接一带)。 第三件事,亲自为使,入秦国,勘察秦国地形及内部虚实。 可以说赵武灵王做的这三件事,件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伐秦。以胡服骑射改革来提高军队战斗力;对外扩张占领榆中地区,从这里以高屋建瓴之势南下伐秦,则可以绕过秦国重点防御的崤函地区,如此便大大提高了伐秦获胜的几率;亲自为使,入秦勘察,这更不必说,亦是为伐秦做准备。

所以说,赵武灵王为赵国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及战略走向,虽然后有沙丘之变,赵武灵王饮恨而终,但即位的赵惠文王也算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君。所以赵国尚可凭借两代君王的努力跻身当时一流强国的行列,国力虽不及秦国,但若作殊死之搏斗,胜负亦未可分,而这也是秦国对赵国的忌惮之处。

事实上自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至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这段时间,秦国与韩魏楚齐都交过手,唯独没有与赵国交手(至于燕国则是地理因素原因使然),对此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期间秦国出兵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启胡服骑射改革

公元前304年,秦国伐韩魏

公元前303年,秦国败韩魏齐三国联军

公元前302年,秦国执楚怀王而伐楚

公元前293年,秦军于伊阙之战大败魏韩联军,斩魏韩联军二十四万

公元前283年,完璧归赵

公元前280年,秦国三路伐楚,夺楚之上庸,汉北,黔中等地,并围攻楚之国都郢

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秦国攻入郢都,楚国被迫迁都陈

通过上面这段总结不难发现,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其实力已经达到连秦国都要忌惮的地步,所以,渑池会盟之前,秦国的对外战争目标一直都是韩魏齐楚四国,而对于赵国,秦国还是以交好为主。

以上便是秦赵渑池会盟前,赵国的一般形势。

至于秦国结盟前的形势,通过上面的秦国对外战争总结其实也能窥知一二,即秦国自开启对外扩张战争后,其前中期的主要目标是韩魏齐楚四国,那么秦国当年又是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呢?

结盟前的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秦惠文王时代,秦国北灭义渠,南并巴蜀,秦国扩地千里,实力跃居众诸侯国之上,及至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开始执行对外扩张之方略,而制定此方略者,为秦相魏冉。

公元前304年,魏冉主政秦国并为秦国制定东出之策,即北攻赵,中攻韩魏,南攻楚。

其中由于赵国正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且秦赵之间有黄河与云中山,吕梁山,太岳山等晋北山地之阻碍,用兵最为艰难,在韩魏尚有些许实力伺机伐秦的情况下,魏冉决定先出兵中路与南路,待削弱韩魏楚三国之实力后再与赵国一较高下。

那么秦国这么做难道就不怕赵国趁秦国东出之际攻秦吗?毕竟赵武灵王也是伐秦的积极倡导者。

其实这个问题,魏冉并不担心,首先当时赵国还没有能单独伐秦的能力,其次当时的赵国正用兵中山国与北方林胡、娄烦等外族,根本无暇南顾。魏冉鉴于赵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断定秦国若出兵韩魏,赵国必不会发兵来救,而事实也证明了,魏冉的判断是正确的。

此后,秦国以外交和用兵相结合的手段,接连削弱了韩魏楚三国实力,这也展现出了秦国远超其他诸侯国的战略眼光,如今看来,依旧佩服之至,这里总结了魏冉主政后秦国具体实施的对外扩张战略,从中也能体会到秦国为何会与赵国结盟,具体分四步:

第一步,先取和楚国而后攻韩魏。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与楚怀王会盟于黄棘,归还秦惠文王时期被秦国夺走的原楚国上庸地区。而后秦国发兵攻韩魏,夺取魏国蒲坂、阳晋、封陵,韩国武遂等地,而楚国由于与秦国交好,背离之前的合纵盟约,导致第二年韩魏齐三国联军伐楚,楚国不敌求援秦国,秦国出兵救楚,三国联军退兵。这样一来,楚国便与韩魏齐三国结怨,而这也是秦国最想看到的结果,乃是秦国的离间之计。 第二步,在楚国与韩魏齐三国结怨后,秦国立即转而交好韩魏,与韩魏会盟于临晋,并归还前一年夺取的魏、韩旧地,而后发兵攻楚,并诱执楚怀王。最终秦国出武关攻楚,斩杀楚军五万,夺取楚国十六城。 第三步,伐楚之后,秦国再伐韩魏。公元前293年,秦国以白起为将,出兵伐韩魏,于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韩魏精锐尽失去,自此再无力对抗秦国,韩魏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于秦国,秦国势力遂正式深入中原腹地。 第四步,韩魏衰败后,秦国再伐楚国。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齐国几乎败亡,此时楚国已成孤立之势,秦国有鉴于此,于公元前280年兵分三路南下伐楚,秦国此举誓要彻底削弱楚国,消除楚国之威胁,公元前279年,秦军攻入楚国国都郢,楚国被迫迁都陈。

秦国通过一些列的伐交手段从而达到离间山东各国,最终给予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其手段之高明,实为当时各国所无法睥睨,而从秦国攻伐各国的时间段也不难看出,秦国对于赵国的示好也是其整个战略的重要一部分。

公元前280年,秦国开始伐楚,第二年破楚,而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渑池会盟则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秦国破楚之前。

也就是说,在魏冉当初制定秦国扩张之略时定下了最后伐赵的基调后,秦国一直都是按照这个大略方针持续展开的,待到赵武灵王改革成功,赵国实力大增后,秦国更加不可能转而攻赵了。及至秦昭襄王决定伐楚之时,赵国已经占据榆中,此时赵国若举全国之力南下攻秦,秦国将腹背受敌,基于此,秦昭襄王便决定向赵国抛出橄榄枝,而?以十五城换和氏璧?也只是敲开赵国外交大门的一个由头而已。

至于是否真的会拿十五城换一块玉,想必秦国已经有了答案,因为?完璧归赵?的最终结果是,和氏璧还是在赵国手中,十五座城也依旧在秦国手中。秦王不仅没有归罪蔺相如,还按照正常的礼节招待了蔺相如,若说秦王心中没有怨恨,那肯定是假的,但秦国此时需要交好赵国,以此来换取伐楚先机,而蔺相如纵然忠勇,到头来也成了秦国手中的一颗棋子,一颗助秦实现外交战略的棋子。

而在面对秦国的示好后,赵国一时也没了主意,究竟接下来该如何处理与秦国的关系,成了摆在赵国人面前最纠结的问题,然而很快他们就不需要纠结了。

秦国在向赵国示好后,又随即派白起由云中攻赵,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攻赵只是一个试探性的进攻,最终两国并没有爆发大规模交战,然而此次攻赵,秦国依旧取得数次胜利,夺取了赵国几座城池,如今看来,秦国此举实为向赵国示好后的一次示威。

历代以来,只有做到了恩威并施,才能迫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国真正的对自己俯首帖耳,秦国此时并不需要赵国对自己俯首帖耳,赵国此时也不可能对秦国真正的俯首帖耳,但秦国只需要让赵国意识到与秦国会盟交好的必要性便是成功了,很显然在这方面,秦国依旧获胜了。

秦国攻赵后再次向赵国抛出了橄榄枝,赵国便不再纠结而予以肯定的回应,于是两国国君会盟于渑池。

渑池会盟后,秦国再无任何顾虑,于是空国而出,围攻楚之郢都。

郢都被破后,楚国东迁,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破郢之后,随即挥师南上,攻魏国国都大梁。

从地形上来看,大梁无险可守,乃中原四战之地,当秦军破楚围魏后,赵国便已经意识到与秦国会盟的恶果开始显现了,但纵然如此,赵国依旧执行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即趁秦国攻魏之时,令廉颇攻取赵魏边境之魏地。赵国认为魏国亡国就在眼前,也意识到魏国一旦败亡,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赵国,所以趁机攻取魏地,扩大赵国土地才是保全赵国的上策。

可惜赵国此时竟然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就在赵国随同秦国伐魏之时,韩、齐两国接连出兵救援魏国,但均为秦国所败。直到公元前273年,赵国才意识到救魏的重要性,于是赵国与秦国绝交,转而发兵救援魏国,然而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于华阳之战大败魏赵联军,斩敌十三万,赵国的补救措施失败了,魏国被迫割让南阳乞和。

秦国接连击败楚、韩、魏、齐四国,其势力已经深入中原中心地带,尤其是华阳之战后秦军之威中原各国更是无人可挡,虽然楚国时有复苏之像,但实属回光返照,当时唯一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便是赵国了,随着四国接连败给秦国,赵国便成了秦国下一个打击的目标。

公元前272年,楚国春申君出使秦国,秦楚两国握手言和。公元前270年,秦国决定伐赵,由此开启秦赵两国十数年之战,最终赵国兵败长平,自此也避免不了灭国的命运。

而观于赵国兵败前的种种外交决策上的失败不难发现,其灭国之祸早已从渑池会盟之时便已经埋下。

结语所以,我们最后来看,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秦赵两国的交好都只是秦国对外扩张战略的一部分而已,赵国虽然在一些礼节上令秦王低了头,但这绝对不是赵国的胜利,而是秦国有意为之。实际上,当秦国以这种手段,将赵国从韩魏楚齐的联盟中剥离开来后,就意味着秦国已经取得了胜利,而赵国却并未发现秦国的阴谋,只觉得?强令秦王为赵王击缶?实为赵国外交上的一大胜利,殊不知赵国已经落入秦国的圈套之中。

而纵观魏冉为秦国制定对外扩张之方略后秦国具体的实施也不难发现,离间山东六国是秦国惯用的伎俩,且屡试不爽,究其原因就在于秦国实力远远凌驾于六国之上。长久以来,六国数次合纵攻秦都无法取得成功,久而久之,山东六国便有了?恐秦?心理,继而面对秦国的主动示好,均表现出?趋之迎合?的心态。

而就是在?伐秦,御秦,恐秦,迎秦?的反复转变中,六国一直被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中,虽然偶有阏与之战这种回光返照式的胜利,但六国实力一直在被削弱,终究逃不过被灭的命运。

眷眷中州情·洛阳之旅·渑池·蔺相如智斗秦王

眷眷中州情·洛阳之旅·渑池·蔺相如智斗秦王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于渑池会盟。在会盟过程中,秦王恃强凌弱,要赵王鼓瑟助兴。赵王胆怯,竟听命于秦王。陪同赵王的蔺相如当即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缻,以互相娱乐。秦王大怒,拒绝击缻。蔺相如道:“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逼得秦王只好击缻。蔺相如为赵国保全了尊严。秦赵会盟因秦国缺乏诚意,不欢而散。今渑池县城西约1里处有一座秦赵会盟台,据传即为会盟遗址。

在此之前,蔺相如还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出色完成了一次艰巨的外交使命。秦王曾答应以十五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和大臣知是欺骗主张不换,蔺相如则认为如赵国不换则亏理,而秦王不给十五城则秦亏理。于是带璧去秦。秦王接见时,欣赏“和氏璧”之美却并无给十五城之意。蔺相如说:“这璧上有瑕疵,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璧交给他,他即正色说道:“赵国大臣开会时,大家都说秦王贪婪 *** 不守信用,主张不给,我则以为大国之间不会说话不算数的,所以带璧来此,为的是两国友好。如今看大王并无割地之意,所以我才取回了璧,如果大王逼急了我,我宁愿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后来他派人把“和氏壁”悄悄送回赵国,秦王无奈只好放他回去。蔺相如回赵国之后,因出色完成外交使命,被拜为上大夫。不久,秦赵交兵,赵国战败,在渑池会盟秦王非常骄横,但在蔺相如巧妙斗争之下,只好平等相待。后蔺相如为相,老将廉颇不服,蔺相如以国家大业为重,忍让团结,感动了廉颇,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动人一幕。蔺相如的政治家风度为后人所景仰、叹服。

在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谁赢了?为什么?

赵王蔺相如赢了
1.渑池会上无所谓秦王或赵王谁赢。只是蔺相如保护了赵王没有丢尽颜面。
回答者: 栖云山 - 秀才 二级 3-2 20:

2只是零令相如得到高官。
分析一个事情的失败和成功应该看,是否达到事情发生前所预期的目标。
那么我们看,秦王要求会盟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有野心的,想的就是要劫盟,虏获赵王至少威胁赵王献地。这一点从秦国大臣宴中要求赵王献地可以看出。大臣如果没有国王的授意,是不会也不敢说出这种话的。
而众所周知赵王是不情愿去的。之所以去,是得到了大臣们的鼓励和支持。这也说明了赵王并不希望能从盟会中得到什么,能平安的回来就是胜利了。
最终,赵王的目的达到了,秦王的目的落空。所以我认为赵王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