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张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为了缓和与孙权的矛盾,诸葛亮提出将荆州的长沙、江夏和桂阳三郡还给东吴,同时请孙权出兵合肥,以消除曹操对益州的威胁。刘备依计而行,派伊籍来到江东面见孙权。
得到了荆州三郡,令孙权喜出望外。他随即下令鲁肃收取长沙三郡,命吕蒙、甘宁、凌统等将领在秣陵集结,准备向合肥发动攻势。吕蒙向孙权建议,先攻克朱光把守的皖城,然后再向合肥进攻。孙权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东吴大军在吕蒙的率领下向皖城进军。经过数日激战,终于攻克了该城。按照原定计划,东吴大军又开始向合肥发动攻击。
镇守合肥的张辽正在为丢失皖城而心中烦闷。此时,曹操突然派薛悌送来一个木匣。木匣上写有“贼来乃发”四个字,里面则装着曹操的一封亲笔信。曹操在信中表示,如果孙权攻击合肥,则由张辽和李典两人出战,乐进留守城池。张辽随即与李典和乐进一起商议退敌之策。
李典与张辽不和,对于张辽提出的战术默不作声,乐进也在一旁提出质疑。张辽非常不悦,表示自己将独自一人出城迎战。此刻,李典慨然而起,赞成张辽的决定。三人随即商议,由张辽出城与孙权正面作战,李典引一军埋伏在逍遥津以北。
没过多久,孙权率部来到合肥城下。张辽突然杀出,孙权猝不及防,吴军全线败退。在众将的掩护下,孙权好不容易逃至桥边,却发现桥板已被拆除。危急时刻,孙权纵马飞渡,终于惊险地到达对岸。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逍遥津之战,在历史上确有发生。不过,小说却将两次战斗混为一谈。首先,张辽出城与孙权交战是双方的首次较量,孙权纵马过桥则是另一次的交锋。
按照《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此次合肥之战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爆发的。当时的对阵形势是:孙权总兵力达到十万余众,而以张辽为首的合肥守军仅有七千多人,双方可谓实力悬殊。不过,在双方的首次较量中,张辽竟然以八百勇士大破孙权,给了孙权一个下马威。
张辽为何能取得首战的胜利呢?原因在于张辽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趁着孙权立足未稳突然发动攻击,而且进攻的目标直指孙权。这显然是一种不要命的打法。孙权没想到张辽使出这一招杀手锏,准备不足,因此遭遇惨败。客观来说,张辽的这一仗对孙权所造成的损失非常轻微,只是起到了一个鼓舞士气的作用。对于孙权而言,虽然此战失利,但并不影响合肥之战的大局。因此,孙权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向合肥展开了围攻。
那么,此次合肥之战为何以孙权的失利而告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合肥防御工事坚固。经过十余天的较量,东吴大军无法突破守军的顽强防御。最为致命的是,当时在东吴军中传染性疾病开始蔓延,很多将士因患病失去战斗力,这才是孙权下令全军撤退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以这种方式结束合肥之战,对于孙权而言也并不是一场惨败。但是,孙权在撤退过程中犯了一个致命失误,导致满盘皆输。在撤军命令下达后,围攻合肥的东吴各路大军开始撤退。作为全军统帅的孙权却久久滞留在逍遥津北岸,未能及时渡河,身边也仅有一千多名将士。一直在合肥城头查看敌情的张辽终于发现了这一难得的战机,立即与乐进一起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向这支孤悬于逍遥津北岸的东吴大军发动猛攻。
此时,孙权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也没有布置相应的防御工事。因此,突然发现敌军出现在面前,孙权大惊,一边下令将士奋力抵抗,一边派人渡河,让南岸的吴军渡河回援。不过,张辽的攻势越来越猛,孙权身边的将士伤亡惨重。
在这关键时刻,猛将甘宁和凌统的拼死抵挡终于让孙权有了逃命的机会。甘宁掩护孙权后撤,凌统则率领三百将士拼死挡住曹军。孙权的随从谷利狠狠抽打孙权的坐骑。孙权骑马越过仅剩几块木板的浮桥到达南岸,终于脱离战场,但负责阻击的吴军伤亡惨重,凌统属下的三百将士全部阵亡,凌统本人也身负重伤。
以十万之众的兵力败给了七千守军,这是孙权军旅生涯中最为惨重的失利。孙权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大意。如果孙权在不贸然来到前线,就不会出现被张辽七百人击败的情形;如果早点渡过逍遥津,也就不会有被张辽追杀的惨状出现。
除了大意之外,疾病的蔓延也是孙权失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正如数年前的赤壁之战一样,实力占明显优势的一方遭疾病影响,丧失了大部战斗力;兵力占绝对劣势的一方以逸待劳,等待对方出错,然后发动致命一击。赤壁之战如此,合肥之战亦是如此。只不过小说只是突出了张辽的勇猛和孙权的失误,却故意没有介绍当时吴军疾病盛行的情况。故此,这一事实不为后人所熟知。
当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对峙的时候,孙权的态度至关重要。
如果孙权趁机偷袭荆州,刘备集团估计会当场崩盘。但孙权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趁机谋取淮南,曹操的处境不容乐观。
当时守卫淮南的军队无法得到曹操的增援,因为此刻的曹操亲率大军远征汉中,实在无暇顾及淮南的守军。
淮南争夺战的结果如何?当时很多人都看好孙权,因为双方实力悬殊。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孙权大败,张辽威名远扬。
回顾这一场战争,是从一招“上房抽梯”开始的。
曹操给张辽等守军留下一个锦囊,等孙权打过来的时候再看。等孙权大军压境的时候,张辽等人打开了锦囊,里面的大意是说:“假若孙权到来,张、李将军出战迎敌,乐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
很多人把曹操的这个锦囊吹得神乎其神,但在我看来,曹操这一招就叫“上房抽梯”。
曹操的意思就是:事已至此,你们想打败孙权,还是自己想想办法吧。
张辽、乐进和李典都是第一流的将领,在短暂的失望之后,还是得承认曹操这一手玩得高明。如果没有这个锦囊,此时的合肥城恐怕早已乱作一团了。所以即使被曹操耍了,张辽等人也得硬着头皮神话这个锦囊,摆出一副“一切尽在丞相掌握之中”的姿态,以安军心。
军心是安定了,但现实是孙权已经大军压境,张辽等人该如何应对呢?张辽的想法就是:趁孙权立足未稳之时率先发动攻击。张辽这种做法非常危险,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换而言之,如果不置之死地而后生,想要以少胜多守住一座孤城,实在是太困难了。
而在孙权看来,张辽等人一定在想方设法地加强城防。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孙权不相信张辽敢出城找死。但张辽就是出其不意地率军杀出,直接把孙权打了个措手不及。
孙权虽然号称拥有十万大军,但十万大军不可能完全集结于此。此时身处合肥城下的,只是孙权的先头部队,而这支部队显然无法抵挡张辽精锐骑兵的冲击。
旗开得胜,曹军的士气空前高涨。这似乎可以证明,曹操留下的锦囊真是太神奇了。张辽按曹操的锦囊行事,居然以弱胜强了。
反观孙权一方,这一仗等于把他们的自信全打没了。因为在出征之前,孙权定的基调就是:趁曹操无暇顾及淮南的时候偷袭淮南,这是必胜之战。一旦战局不利,对于军队的士气打击是极大的。
初至合肥城下就遭到如此重挫,孙权现在需要重新思考,此次出征是否值得。
在这这种并不适合水军作战的地方,张辽以一支孤军就可以把东吴陆军打得满脸都是血。如果对垒曹操的军事主力,结果还用多说吗?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只是打败了曹操的水军,并没能和曹操的骑兵过招。思虑至此,孙权十分心虚。
所以,孙权在经过十多天的进攻之后,终于决定撤军了。这次失败,对后来的历史影响深远。为什么呢?
但孙权趁机夺取淮南,才有了这一次军事行动。但张辽的迎头痛击,给孙权上了一课。而孙权在撤退时,为了挽回军心士气,决定亲自断后,却再一次遭遇了张辽的伏兵。
在此次伏击中,孙权差点死于非命。最后连滚带爬地逃离了战场,也成就了张辽的赫赫威名。让孙权亡命逃窜的地方叫逍遥津,所以“张文远威震逍遥津”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传奇故事。
正因为张辽表现得如此出色,曹操的锦囊也因此被吹得神乎其神。曹操不但可以驾驭张辽这样的绝世将才;还能够发掘张辽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更进一步。说曹操是不世出的英主,似乎不算过分。
此时的曹操,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看看天下大势:西部凉州和汉中已经收入囊中;东部以偏师击败孙权的军事主力。继续发展下去,谁敢说曹操不是真命天子呢?
但现实就是如此地戏剧:不久之后,汉中失守,夏侯渊被杀;再过不久,襄樊危机四伏,于禁被俘,庞德被杀。
三国历史为什么精彩?就是因为戏剧性的转折实在是太多了。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5 年(建安二十年),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对于合肥来说,扼守江淮,成为曹魏进攻东吴的重要跳板。所以,就孙权和东吴来说,无疑将曹魏占据的合肥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为此,在进攻合肥上,除了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贺齐、蒋钦等东吴将领明确参战之外,当时驻东吴守于江淮附近的东吴将领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应参与此役,可谓名将云集,甚至说是东吴精锐全部出动了。在此背景下,合肥之战以及逍遥津之战也爆发了。
一
首先,就逍遥津之战来说,是合肥之战的组成部分。在逍遥津之战中,面对东吴的10万大军和众多名将,曹操因为主力在征讨汉中和对战刘备,所以在合肥只有7000守军。因为曹操的主力来不及支援合肥,所以,在逍遥津之战中,东吴在各方面可谓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这场战役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逍遥津之战中,张辽从7000守军中挑选了800壮士,并且在夜晚突然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对于孙权和东吴将士来说,对张辽的突袭根本没有什么准备,所以迅速溃败开来。
二
此战,张辽率领800壮士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为了保护孙权撤退,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根据史料记载,陈武孙权部下的猛将,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也即陈武之于孙权,就好比赵云之于刘备。在陈武的奋力抵抗下,孙权获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为了躲避张辽的追击,孙权丢掉主帅麾旗,逃跑到山冢。众所周知,在古代战争中,一方主帅的麾旗丢失的话,无疑会让己方的阵营大乱。所以,对于10万东吴大军,也因此全都披靡溃败、望风而退、闻风丧胆。
三
在逍遥津之战的后期,张辽继续率领精兵追击东吴将士,并且再次击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在此背景下,孙权这位诸侯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免于被张辽活捉。由此,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对战中,张辽凭借800将士让10东吴大军溃不成军,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奇袭是张辽以少胜多的关键。在曹操给张辽的信中,核心内容就是要趁东吴10大军还没有集结完毕的时候来突袭对手。对于曹魏在合肥的守将——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在商量完毕后悄悄召集了800壮士,在凌晨的时候突然进攻还在熟睡中的东吴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权仗着自己的兵力优势,对张辽的偷袭根本没有什么准备和防备。
四
最后,对于东吴来说,虽然在进攻合肥上投入了10万大军和众多大将,但是,相对于蜀汉和曹魏,东吴的兵力组成上,往往来自于各个将领的部曲,也即这些兵力平时都在各个将领名下,需要战斗时才由孙权等人集中在一起。由此,对于这10万大军,不仅没有集结成阵,彼此之间也缺乏足够的配合和协防,这是张辽能够成功突袭的重要原因。而且在逍遥津之战中,本来东吴可以在后期凭借兵力优势围堵张辽的,但是,因为主帅孙权只顾逃跑,促使东吴大军失去了指挥。总的来说,逍遥津之战化解了合肥之围,,是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中最耀眼的一位将领。
? ? ? ?逍遥津之战,张辽就只用了八百士兵就成功打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这场战役,让孙权彻底惨败,而逍遥津之战的真相却是什么呢?
? ? ? ?首先,对历史稍微有点研究的就知道,当时,合肥是曹魏非常重要的地方。当然不可能真的就只有八百个人镇守啦,毕竟曹操又不傻,但是这个总兵力其实也差不多才七千余人。
? ? ? ?即使是这样,双方兵力还是差距很大的,那张辽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 ? ? ?01:天时地利人和。
? ? ? ?当时,吴军包围了整个城,曹军趁吴军的主将还没全部到,就带着八百个精兵拦截了他们的吴军的主将,以此来阻挡吴军。后来,吴军攻城失败,突然爆发了疫病,而不得不撤兵,随着疫病的扩散,无疑给吴军出现了很大的难题,导致十万人的军队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而这时,张辽趁机偷袭吴军,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就差一点点就虏获孙权了,但是孙权还是很有谋略的,顺利逃走。但是,这场战役曹军还是取得了胜利。
? ? ? ?02:张辽令人佩服的谋略。
? ? ? ?虽然吴军的人相对与曹军来说,相差十分的悬殊。但是,在三国时期,骑兵的战术思想和谋略是十分厉害的,尤其是当年曹操击败蹋顿之后,更加重视发展骑兵的战斗力,因此,这八百个兵应该也是不简单,很可能就属于骑兵。
? ? ?? 而张辽又很聪明,知道迎面而上肯定会失败,他选择先击败敌军的核心将领,让他们的军心大乱。于是,他首先击败了吴军而第二核心,就直奔孙权去了,还好孙权足够灵敏才逃跑了。
张辽威震逍遥津是有一些前提条件的,张辽在和蜀汉交战的时候不具备这些条件。张辽虽然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但是在逍遥津战役之前,他一直都那么的默默无闻,显得那么的暗淡,所有的人都以为张辽是一个欺世盗名之辈。逍遥津之战让他彻底的名扬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曹操确实没有用错人。
逍遥津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经典战例。虽然这次战争的影响不大,但是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孙权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他认为自己的兵力远远超过张辽。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孙权之前是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只是听人说过战争的过程。他率领的这些军队如果指挥得当。是他取下战争胜利的最大助力,如果指挥不当,可能会反噬自己,成为自己失败的最大助力。
孙权的部队在水上是王者,但是到了陆地,他们的战斗力就下降了很多。孙权打响合肥之战,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有很强的军事能力,他想把军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孙权跑了这么老远,其实是想为自己立威,劳师远征也是孙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张辽的部队也是在这里吃饱了喝足了等着孙权的军队,孙权大老远的跑过来首先想的就是休息。
张辽就是抓住了孙权的轻敌冒进和劳师远征两个弱点。所以他选择了主动出击的战略,没有太多战争经验的孙权打死也想不到张辽敢做出这么大胆的举动。张辽只有几万人,而自己这里有几十万人,一般人是不会选择这种自杀行为的。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事实证明张辽是一个天才,张辽趁着夜色突然发起猛烈进攻,很多东吴的士兵在睡梦中就不省人事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