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在唐末战乱时期曾投入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眼看起义军形式转衰,举同州投降唐朝。朝廷认命朱温为同华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朱全忠。
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朝廷又任命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节度使,并加任东北面都招讨使。从此,朱温成为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得力打手。黄巢起义军中许多降唐将领都成为他的部将。此后朱温参加藩镇割据。
朱温势力范围示意图
经过二十余年的一系列争夺,朱温先后兼并了河南境内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山东境内的三位节度使时溥、朱瑄,朱瑾,打败了河东的李克用,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军阀。
李克用割据山西:
李克用祖先是西突厥沙陀部人,唐德宗时内附,居定襄神武川新城(今山西大同西南),有骑兵一万,称沙陀军。
唐懿宗威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在徐州叛变,朝廷发兵攻徐州,沙陀酋长朱邪心率沙陀军义成节度使康成训部下充当先锋。第二年,唐懿宗任朱邪赤心为在同军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此基础建立后唐
但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杀死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反叛唐朝,占据云州。唐懿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唐军击败沙陀军,李国昌、李克用父子逃亡鞑靼。
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在河东监军宦官陈景思的建议下,朝廷召回李国昌父子,唐僖宗任命李克用为代州刺史,沿途征兵至四万人。李克用与各镇兵马共同击败起义军。
唐朝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从此,李克用以晋阳为中心,割据河东。此后,与朱温展开了长期争夺,他在这场长期争夺中虽然不占上风,但始终保住了河东。
王建割据四川:
王建是河南舞阳人,后来投身忠武军当兵。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逃亡四川,忠武军派军八千勤王。每一千人都有一位都头,王建是八都头之一,混入禁军。后来西突厥沙陀人李克用进攻关中,唐僖宗逃亡兴元(今陕西汉中)。
王建在四川建蜀,史称前蜀
这时,由宦官杨复恭掌握禁军,王建被清出禁军,出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王建坐地为王,逐个消灭当地头目,先攻取西川,后夺取东川,最后攻入成都,自称西川节度使,成为独霸四川的割据势力。
杨行密割据安徽:
杨行密是庐州合肥人,黄巢起义军经过安徽境内,杨行密响应起义。作战中被唐军俘虏,留在庐州刺史手下当州兵,逐步提升为牙将。
杨行密割据安徽
后来杨行密杀掉州兵将领,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唐朝廷任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杨行密手下又三十六将,号称“三十六英雄”。杨行密以这批人为骨干,割据淮南,又攻占了扬州。
钱鏐割据浙江:
钱鏐,杭州临安人,私盐贩子兼海盗头子,唐僖宗年间,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攻掠浙东、浙西诸州。临安人董昌等人组织土团进行抵抗,钱鏐在董昌土团中当偏将。
黄巢起义军经过临安时,钱鏐用计骗过黄巢,使临安免受攻击。后来,董昌为杭州刺史,任命钱鏐为都指挥使。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以两万兵力攻击浙西,被钱鏐击败。
钱鏐割据浙江示意图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唐僖宗任命董昌为浙东观察使,钱鏐为杭州刺史。当年,镇海军发生叛变,钱鏐利用出兵平叛为名,攻取了苏州。唐昭宗任命钱鏐为镇海节度使,驻杭州,拥兵十三部,成为浙西强镇。
马殷割据湖南:
马殷是河南鄢陵人,在秦宗权军中当小将。在藩镇混战中,马殷夺得淮南。后被杨行密击败,逃亡洪州,在江西聚众数万。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湖南节度使刘建峰部下杀死,马殷被推举为湖南节度使。马殷陆续攻取湖南各州县,占有湖南全境。后来又攻占广西、贵州部分地区,并将其归入湖南境内。
马殷后建立楚国
刘隐割据岭南:
刘隐祖籍河南上蔡,祖父在广州经商。父亲刘谦为封州刺史。刘谦死,刘隐袭父职。唐昭宗乾宁三年,岭南东道节度使李知柔从长安去广州赴任,行至湖南,广州牙将叛变割据。刘隐起兵杀叛将,迎李知柔赴广州赴任。李知柔任刘隐为行军司马。后岭南东节度使刘彦若死,刘隐被部众推举为岭南东道节度使,割据岭南东道。
刘隐割据岭南后建立“南汉”
唐朝灭亡后,藩镇割据势力就演变成了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期,五代是唐朝灭亡后又在中原建立的五个朝代,而十国是同时期在全国内被割据的十个政权。五代十国虽然只持续了70多年的时间,但却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不小的伤害,战轮、饥饿接踵而来,乱世下百姓是最痛苦的。实际上在五代十国以前,还曾出现过一个分裂期就是两晋十六国,这两个混乱时代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就说来话长了。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之一,五代十国以其混乱无序而闻名于后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统一的辽阔疆域和强盛国力而闻名于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国的华人聚集区也被称为唐人街,足见唐朝大一统时期的荣耀辉煌。
▲盛唐统一的疆域图
然而自唐朝之后,中原大地上硝烟四起,各个政权起起落落,如同走马灯般换个不停,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场,被后世称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区,还有诸多林立的小国,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国,则被后世史学家们统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割图
同为乱世,春秋战国的五霸七雄们虽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战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礼,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国时期则是烽火连天,一派混乱无序的景象—政权更迭频繁,大国勾心斗角,小国朝不保夕。
一、藩镇割据埋祸根
五代十国如此混乱局面的形成,由很多复杂的因素导致,然而追根溯源,则是唐代藩镇割据埋下的祸根。
《旧唐书》记载,藩镇亦称方镇,由节度使掌管军政大权,是天宝年间唐玄宗为防止异族来犯所设立。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称为天宝十节度。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图
然而设立藩镇固然能抵御外敌,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因为各个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大权,若是中央朝廷没有管制的能力,则是养虎为患,遗祸无穷,导致节度使据地自专各自为政,肆意破坏法度的情形层出不穷。
自唐中期开始,节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财政权,渐渐形成了可以与中央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甚至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
譬如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发动叛乱。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安史之乱
即使后来叛乱被平息,皇帝重回宝座,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唐朝后期,各个节度使阳奉阴违,虽然没有公然发动叛乱,但都在自己辖区内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无力管辖,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无力。
若是说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么黄巢起义便是这一局面形成的最终导火索。
公元878年,继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失败后,黄巢组织农民发动了唐末声势最浩大的一场农民起义。虽然这场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它成了压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巢起义路线图
史书有言: 唐代自从唐肃宗以来,藩镇遍布,久成分裂之势,然而中央政府犹有表面上的名分。黄巢起事后则情形骤然改变。
在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再也无力维持名义上的统治,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王: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为帝,建立后唐……五代十国战乱不休的局面开始形成。
著名历史学教授张国刚曾说:五代的历史,仍然明显地受到唐代藩镇割据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政权,与唐末的各个藩镇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五代十国祸乱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镇割据。
二、异族为祸中原乱
中国历史上有句话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语有些过于偏激,毕竟人的好坏善恶与种族无关,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局势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则必然会增加许多纷乱争斗。与之相同,五代十国时期之所以如此混乱,与众多外来异族的参与干涉难脱干系。
正所谓内争必有外患,强盛一时的唐王朝忽然之间分崩离析,必然引来许多异族的虎视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诏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则是异族里最为强大的一个。
▲契丹铁骑
唐中期时,契丹曾和安禄山交过几次手,虽有过几次胜仗,但苦于唐朝强盛的国力,契丹始终被御于国门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说过,各地节度使各自为政,唐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契丹开始蠢蠢欲动,希望借着各藩镇混战之际能谋得些渔翁之利。
在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首领后,契丹战士们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夺一番。然而阻隔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道天堑,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称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带。由于中间有太行山、阴山等山脉阻隔,加上唐朝时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说是抵御外敌的一道坚实堡垒。有幽州阻挡,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夺,也只是痴人说梦。
▲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的形势图
然而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卖国贼的存在让这一切成了现实。后晋皇帝石敬瑭不顾廉耻自称“儿皇帝”,亲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致使契丹铁骑可以毫无阻碍的越过幽州,奔驰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国时期还有诸多少数民族登上中原大舞台。譬如羌族、匈奴、鲜卑、柔然、沙坨等。
▲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分布图
在今天看来,这些曾经的异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当时汉夷分明的情况下,这些进军中原的少数民族像是倒进油锅里的一盆水,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中原之地变得更加沸腾。
三、礼乐崩坏尚武力
《三国演义》里刘备认为天下祸乱的根源在于人心丧乱,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刘皇叔虽然权谋武艺并不过人,然而这番想法却是十分有理。
中国历史几千年,历经商周至明清等诸多封建王朝,历朝历代所真正奉行的并非法律条文,而是礼仪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等诸多法典条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传统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经过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道德便是历朝历代维护统治所奉行的正统思想。
然而帝王们大肆推崇三纲五常、君权神授这些思想道德伦理,并非真正相信这些,只是为了借此用作维护统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说白了,在封建农业社会,只要广大的下层农民们要听话守规矩,好好种地干活,自然国泰民安,动乱息止。而让这些农民听话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接受道德伦理的约束,即要尊长爱幼,侍父奉君。
细观历史上的诸多盛世譬如文景、开元、康乾等等,其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思想上的统一。
▲清朝康乾盛世图
而道德崩坏,思想的多元则是乱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礼乐崩坏,宗法不复,百家思想争鸣,迎来了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代;汉末分三国,传统儒学被挑战,佛学兴起,玄学道教的老庄思想占主导,使得魏晋南北朝纷乱数百年。
与以上两个乱世相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也与思想文化有关。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战国与魏晋时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种学说虽然冲突不断,但却是欣欣向荣。而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却是极度衰弱,与之相对的,是对武力军事的崇拜。
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尽了。”
五代时期各个政权的统治者们不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不明礼乐,轻视文人。他们在意的是武力,是军事。
《旧五代史·史弘肇传》里记载,当时人们认为平定祸乱,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剑拼杀,文人的礼仪教化不管用。正是这种传自少数民族的尚武风气盛行,让五代十国的中原秩序混乱,战乱不休。
因为五代时期尚武风气太重,宋朝建立后大改风气,重文轻武,武官受文官节制。这导致了宋朝军队积弱,战斗力低下,最终被蒙古骑兵所灭。极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极端,治国安民都不可取。
四、纷争缭乱蕴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十分混乱,乱到史学家们也很少去专门研究。因而对五代历史的介绍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后,往往是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缺少系统的介绍
其实五代虽乱,却是乱中有变。各个政权混乱地彼此攻伐间包含着社会结构的大变革。所谓不破不立,在这一场旷世少有的大纷乱之后,迎来的是宋元明清几个世纪的辉煌。
作者: 历史大叔 编辑: Thomas (唐)
唐朝灭亡后,原来的唐朝在各地的节度使纷纷独立建国,称王称帝,先后建立了十个国家。
而中央政权先后更迭五次,为梁、唐、晋、汉、周。
这就是五代十国。
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代周自立,扫平十国,统一中国,建立宋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0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