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官”和“吏”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举制度,很好的解决了我国封建社会官员的来源问题,并保证了其质量。要想做官,便需要参加科举。官员在处理政务时,衙门里还会有很多的吏员进行帮助。
那么,“官”和“吏”有什么区别呢?当官需要科举,要想当吏,需要通过哪些途径呢?
其实,吏的产生非常早。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录,《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吏,治人者也。”而古代的“官”,也是用来治理人民的。事实上,先秦时候,“官”和“吏”是常常不分的。
《左传》:“王使委於三吏。”这里的“三吏”就是指三公,也就是“太师、太保、太傅”, 杜预注解说:“三公者,天子之吏也。”可见,“吏”的地位非常高。
《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西晋孔晁注解:“三吏,三卿也。”三卿,也即司徒、司马和司空。虽然地位略低于三公,但是在朝堂上,也是很高级别的官员。
《史记·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这里的“小吏”是“小官”的意思。
《国语·周语上》:“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这里的“百吏”是指公卿以下的百官。
由以上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吏”就是“官”,不论官阶高低,都可指代。所以它们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世袭制,一种是按照军功授予。
到了秦汉时期,官和吏逐渐有了区分。《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皆秦制也。”
县令、县长属于长官,县丞、县尉属于长吏,斗食、佐史属于少吏。县令(长)是一县之长,县丞、县尉作为副手,共同治理。这时,吏的地位已经逐渐低于官了。至于斗食、佐史等少吏,则地位更加低了,和后期“吏”的地位差不多。
这时,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一是“推择为吏”,即推举选拔人才为官。《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贫无行,无得推择为吏。”意思是,早年韩信因为贫穷和品行不端,不能被推举为官。
二是考试取吏。即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为官,颇有点像后世的“科举取士”。《高祖本纪》记载:“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就是通过考试,做的亭长。
三是通法入吏。即熟悉法令者,考核通过即可做法吏等官职。汉朝建立后,萧何制定了《汉律九章》,熟悉此律者,就可以做官。
虽然吏员的官阶比较低,但是他们手中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周勃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平定诸吕叛乱,有功于汉朝,曾两度拜相,历史上,真正做到出将入相的寥寥无几。但是后来却被人诬陷造反,被逮捕入狱。
周勃很恐惧,不知道如何解释。虽然他之前战功赫赫,地位尊贵,但是现在入了监狱就不一样了,狱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频频欺负他。最后迫于无奈,周勃只得低头,拿出千金贿赂狱吏。这时,狱吏才转变态度,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周勃的长子娶公主为妻,让公主向太后去求情。
狱吏的方法果然有效,后来,周勃出狱,十分感慨的说道:“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意思是:“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而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就是因为不想面对刀笔吏的羞辱,才畏罪自杀。
后来,到隋唐时,“官”和“吏”正式分开。吏的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不入流,即“不参官品”。这时的吏,不在政府的行政体系内,不享受朝廷的俸禄,是由政府官员雇佣他们,给他们发放俸禄。
清人陈宏谋曾述及官、吏关系曰:“有官则必有吏,有官则必有役。周官有府史胥徒之名,唐汉以后名称不一,职掌则同。盖居官责无旁贷,事有兼资,抱案牍,考章程,备缮写,官之赖于吏者不少。”这里还表明了“吏”的职责,更多的侧重于文书方面的工作。
因为“吏”的地位非常低下,很多的读书人,宁愿穷其一生,也不愿去当“吏”。因为吏员的子孙,不得参加科考,也很少有人能升迁做官。
《水浒传》中的宋江,做押司时便是刀笔小吏。他把这个身份经常挂在嘴边,碰到有威望的或者朝廷降将,便要让出梁山寨主之位,就是因为他“刀笔小吏”的出身比较低,他有点妄自菲薄。
这时,吏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召募、罚充、轮差。地方官需要吏员了,便会贴出公示,有意者前来应聘。虽然吏员身份低,但是毕竟也是一份正式的职业,很多农夫或者科举无望的生员,还是很乐于从事此工作的。报考吏员,也需要考试,合格的者才会被录取,此为召募。罚充是指官学中,对于多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会被罚充作吏。而轮差是指大家轮流当吏。召募,是最常见的吏员来源的途径
古代的文人,因为想做官,便会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读书上。这就会导致,他们做官后于人情世故不精通。而吏多是读书不好,并且由当地人担任,他们在人情世故方面更加练达。一般情况,都是官员具有决策权,而吏更多的去执行,两者相得益彰。
但是,也正是因为吏员做官无望,仕途有限,素质又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欺压平民、鱼肉百姓身上了,造成古代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贫苦。
参考资料:《战国策·齐策》《说文解字》《左传》《史记》《汉书》《高祖本纪》
在现代人看来,所谓的官吏都是属于公务员的行列,都是属于为人民服务的团队。但事实上,在古代,官吏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而且他们的关系并非正常合作,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关系属于对抗的关系。
在古代大多数的官员属于朝廷命官,是有品级的流官,他们有品级,有俸禄,被朝廷派往牧守四方。
而吏在各个朝代在规定上有所不同,他们在一些朝代甚至都没有俸禄,他们在衙门之中做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们的上升空间有限,但在地方上确是实实在在的地头蛇。比如梁山之中的宋江,宋押司就是这样的角色。
官员是代表着皇帝,代表着朝廷的威严,牧守四方监督朝廷法令的实行,但这些法令要落实,却需要吏员去执行,收税,抓贼,公文往来都是吏员做的事情。官员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做监督吏员的工作。
官员大多数是流官,他们在一个位置上一般只能担任几年,就会被调往其他的地方,官员是流动的,他们很难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实力,而且官员一般是不能在自己的家乡为官的。而吏员则不同,他们的职位很多是在家族中代代相传,把持着这个职业经过多代经营是真正地方上的地头蛇。
官员与吏员的关系,就是强龙与地头蛇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存在一种合作与对抗交织着的关系,在古代一个官员是否有能力,在很多时候是看这个官员到底能不能压制住吏员,让他们以自己的意志办事。
官员虽然可以打吏员的板子,可以罢免吏员的职位,但作为地头蛇的吏员因为是事情的实际执行者,他们比官员更了解地方上的真实情况,于是挖陷阱下绊子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些长期在衙门之中打滚的吏员,常常也会给官员挖坑,甚至在自己占了便宜之后将蒙在鼓里的官员背锅。
对于吏员来说,如果官员愿意合作,那么就该孝敬的孝敬,大家一起闷声发财,把官员供起来,但实际的控制权还是他们在把控。
如果官员不懂事,那么就想办法通过栽赃等事情,把官员拉下马。
如果遇到能力强的官员,那么他们就听话忍耐一下,毕竟官员只能担任几年而已,总是要调走的。
这就是官与吏的斗争关系,在民间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吏员怎么想给海瑞一个下马威,反而被海瑞所整治的故事啊。
官和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身份不同、职务不同、级别不同。
1、身份不同。
官的身份等级要比吏的更高,他们通常由中央统一任命。吏则等级更低,并且大多都是由官招聘,他们是服务于官员的。
2、职务不同。
官拥有一定权力,可以治理一方百姓。吏是各衙署之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于官的人。
3、级别不同。
官通常都是九品及以上。吏则低于九品,无品阶。
古代官员级别
我国古代的政府官员级别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阶,总共有九品十八阶。
朝廷里的太师、太傅、太保等荣誉职务,是正一品;宰相一般是二品或三品。知县是正七品,县丞是正八品,主簿是正九品。最低一级的官员,如州府里的“照磨”(全称“照刷磨勘”,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县署的“巡检”都是从九品,他们虽然品阶很低,却是参加科举有“功名”的,至少是贡生或荫生出身,由朝廷任命,属于有品阶的官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