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黄巢是个怎么样的人作诗都带着杀气!

众妙之门 2023-06-29 15:56:16

历史上的黄巢是个怎么样的人作诗都带着杀气!

历史上的黄巢是个怎么样的人?作诗都带着杀气!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黄巢成年后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却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后,便离开了长安城,之后,继承祖业成为盐帮一员。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原来,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出自黄巢这个“反贼”啊,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看到黄巢的“杀气”。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真不是这一首诗,而是他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中,“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才是真有气势,本来,这菊花就是九月重阳前后才开的,可是,黄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战,“今后我要是当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这一现象改过来”,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看看,这得有多狂妄。

那么,历史记载的黄巢,到底有多“暴”,这里,我们不妨再研究一下。

翻开《旧唐书·黄巢传》,有一段话“贼怒坊市百姓引王师,乃下令洗城... ...流血成渠。”黄巢,公元881年,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旧唐书中这段记载,是指其在公元882年再度进入长安,由于,不满百姓“背弃”他,进而,下令屠屠城,长安城内的男子几乎“殆尽”了。

这个事件,以及结合他之前的“杀人”经历,也让后人将他评为了“杀人魔王”。

他贩卖私盐出身,后来,响应王仙芝的农民起义,二人分道扬镳后,独立作战,王仙芝兵败身亡后,他成了统领,征战南北。他率部来到广州后,有资料称,广州城内一片烧杀抢掠,就连各国在当地的教会,也被波及。有人推测,当时死亡的人数,不下于12万人。

公元881年,长安城陷,黄巢进城时,当地的百姓“夹道相迎”。他忙着建立自己的政权,很快军中的粮食告罄。四处调拨粮食受阻后,他不得不让自己的军队——吃人。而目标就是长安城附近的老百姓。第二年,唐朝将领王处存率兵攻城,黄巢弃城出走。

当然,没有粮食应该也是主要的原因。

知道黄巢已经离去,城中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但是,王处存太大意轻敌,认为其不可能再折回,哪知,当天夜里,黄巢杀了个回马枪,再度占领长安。此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惩处那些背叛他的老百姓。据史料记载,这一次的屠杀中,人数超过了8万。

更让人发指的是,围攻陈州时,他下令,制造无数“巨碓”,类似于现在的肉类加工厂。无论男女,不分老幼,都被放入“巨舂”之中,瞬间成“肉糜”。河南等数十州的乡民,都成了黄巢军队的口中食,当地鲜有人幸免。这个数据也有人统计,不下于30万。

当然,他最后的下场,也是身首异处,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所杀。所以,民间就有了一句俗语“黄巢杀人800万,在劫难逃。”

也就是说,从其起义到灭亡的七年时间中,800万人死于其手。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粗略估计,至于“在劫难逃”的出处,是指法号在杰的和尚,在洛阳城外救过他一命,还算出此人会屠杀众生,包括他自己。当然,民间故事,自有它的成因背景。

历史上由于战争,而遭受屠城的事件,并不在少数,但是,黄巢对长安城的“洗劫”,为何却是让人如此耿耿难以忘怀?还有就是,这些数据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也许,当时普通人的一些看法更有说服力。唐代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如是描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起义军进城后,开始的目标只是一些“大官”,如:宰相崔沆。至于后来吃人,应是缺粮,军纪败坏。

围兵陈州,吃人无数一事,对比史料,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旧五代史赵犨传》记载“储蓄山峙”,《新唐书赵犨传》记载“储粮为持久计”。赵犨,当时的唐军陈州守将。当时的黄巢,因缺粮弃长安,在后面的军事作战中,应该非常重视军队的补给问题。

当时,围城300日,部队人数数10万,单靠“吃人”,哪能维系这么长的时间。更何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30万的数据,是不太可能成立的。

那么,为什么会让他背这个锅?其实,这主要还是立场的问题。

有人就说,他杀尽长安3万儒士,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代,比秦始皇“坑儒”更甚。还说,他因为自己屡次落第,故而心怀不满。事实上呢?《新唐书》记载:“巢入闽,俘民绐称儒者,皆释。”还说了一个故事,军队经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时,他下令,此人为儒者,“灭炬弗焚”。可见,他对儒士,是极其尊重的。从这里也可看出,他对于治国还是有自己的理念的。

分析、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持有客观、公正眼光,方可做到不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农民起义,为历代朝廷所“忌讳”,故而,一些史料记载中,言辞出现偏颇,也算情理之中。拨开这些迷雾,去探究“真相”,也就更需要我们,不但有发现的眼光,更要有思辨的大脑,不可一味盲从,更不可自以为是。

历史,讲究的是考据,即使被文字“篡改”,真相的痕迹却是难以抹去的。

史上最有「 ”杀气”的菊花诗,诗人屡次落第,心有不甘写下千古名作

文/张强强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 ”: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振臂高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此,中国历史便埋下了「 ”普通人也可以改变历史”的种子。此后几千年,又有无数的底层小人物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改变,最后为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成为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 在这些人中,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黄巢便是最杰出的一个。关于黄巢,史书上的说法纷纭不一。《旧唐书》说他出身微寒,天生就有造反的基因,而《新唐书》则说他是一个家境优渥的纨绔子弟。事实上,无论黄巢什么出身,都改变不了他是一个有着不凡抱负的普通人。 然而,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很多人对于黄巢多数只停留在「 ”敢于造反”的层面,根本不会把他跟文人跟诗歌联系到一起。其实,黄巢并不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底层人物,而是一个有才学有抱负的落第文人。一首《不第后赋菊》成为史上最有杀气的菊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朝末年,政治黑暗,中央 *** 的势力渐渐衰弱,各地的割据势力于是纷纷崛起。一时间,风起云涌,时局动荡,战乱不断,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很多底层的文人失去了科举仕进的机会,四处飘零。 黄巢不过是这许多失意文人中的一个。这一天他又一次名落孙山,形单影只地徘徊在长安的街头,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他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隐隐约约间,一股不甘不平之气从他的心中涌出,他脱口而出,写下了这首杀气腾腾的《不第后赋菊》。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就会盛开,而别的花却早已凋零。一个「 ”待到”二字充满凌厉之气,气势激越,言语中满含可望又可及的肯定自信,有种迫不及待的情绪。 而第二句「 ”我花开后百花杀”更是豪气万丈,杀气腾腾。它即说明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又用菊花顽强的生命力来暗示了一场风暴的来临。在诗人心中,此时的唐王朝早已腐朽不堪,会像霜打后的百花一样,很快就会变成枯枝败叶。 诗作三四句「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面上是写菊花盛开,香飘长安,实际上是在预见一种胜利远景。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是幽香高雅的,而黄巢笔下的菊花是「 ”冲天香”的。一个「 ”冲天”二字就写出了史上最具杀气的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气势非凡。 在「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句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一丝一毫花朵的影子,分明感觉到一场战争即将爆发。「 ”满城”的菊花无处不在,就像身披黄金铠甲的战士,在寒门中傲然怒放,英武非凡,杀气十足。此时的菊花已不仅仅是普通的花朵,更像是一把把火炬,即将点燃整个长安城。 古往今来,热爱菊花的文人非常多,而黄巢为什么喜爱菊花呢?也许和菊花的时令有关。深秋,万物肃杀,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凌寒开放,藐视众生,像天子一样居高临下。而且,菊花的颜色是黄色,也喻示着他想当皇帝的梦想。 公元880年,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就这样,一个屡次落第的落魄文人,凭着自己的一腔杀气,为自己杀出了一条血路,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印迹。然而,他嗜杀成性,将30万人屠宰成军粮,一句「 ”我花开后百花杀”便成了史上最鲜血淋漓的诗句。这样的「 ”英雄”,不做也罢!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为什么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带着杀气?

?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诗出自《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唐朝末期的黄巢。在黄巢写完这首诗后,便开始了为期数年的起义之旅,因此,这首诗才会透露着浓重的战争意蕴,让人读后觉得有些杀气。

《不第后赋菊》是黄巢在考取功名失败后所写的诗,他在诗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虽然是写菊花的,但是诗中的?杀?、?冲?、?透?三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沙场上的战役,而黄金甲这个意向也正是行军打仗使用的铠甲,因此,这首诗歌才会有一股浓浓的杀气。

再来看这首诗的背景。黄巢生在唐朝末期,那个时候唐朝的政府黑暗至极,朝廷上都是贪污腐败的蛀虫,在那个动荡又充满黑暗的年代,黄巢选择了考取功名。结果却因为官场黑暗而没能中第,基于这样的经历下,他写下了这首诗,写完没过多久他便开始参与了起义,用行动来对朝廷的黑暗和无能发起挑战。

诗中那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更是一种强烈的暗示,一方面是在称赞菊花开放的季节百花都已经凋零成空,另一方面则是在讽刺唐朝朝廷,将唐朝朝廷比作百花,而农民起义则是菊花,农民起义爆发后,唐朝的朝廷也会很快落幕。

诗中最后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黄巢的一种暗示,农民起义将会获得成功,新的时代就像菊花布满大地一样,即将到来并笼罩整个天下,同时也是黄巢对未来起义胜利的宏伟景象的深切刻画,因此这句词才会充满了?杀气?。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何朝代的哪位农民起义领袖写的诗?

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即黄巢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杀害。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诗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黄巢一生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当了皇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可是长安却经历了一场浩劫。黄巢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黄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军赶出长安之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长安控制权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切齿痛恨,下令屠城。屠城之后,黄巢的部队失去了食品来源。在唐军四面合围下,只得“以人为食”,持续了一年多。
败退出长安后,黄巢一度围困陈州,陈州刺史赵死守不退。黄巢的军队缺粮严重。最后将掳掠到的百姓、战俘、以及战死的士兵尸体,都作为了“军粮”吃了。公元883年6月,黄巢起义惨遭失败。在泰山狼虎谷,犯下反人类罪行的黄巢挥剑刎颈自尽。
菊花在无数文人笔下是人格高洁的象征,比如陶渊明田园诗里的菊,黄巢却赋予它气势逼人的杀气。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黄巢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