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蒙古帝国起初以掠夺为主,后期他们改变了政策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2 05:16:15

蒙古帝国起初以掠夺为主,后期他们改变了政策吗

蒙古帝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对外掠夺,是蒙古帝国得以起家的秘诀。因为这一点,保证了蒙古的军事强盛。但是,随着蒙古帝国的版图庞大,到了忽必烈时代,蒙古帝国改弦更张,放弃了原本的''成功经验'',这其中原因何在?

1、 蒙古的成功

13世纪初年,蒙古帝国崛起,并且给整个欧亚大陆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震荡。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远征之下,整个欧亚大陆,几乎都出现了蒙古军队的铁器:在亚洲,除了热带地区各国和日本得到幸免以外,其余的国家悉数被蒙古帝国征服。甚至蒙古的兵锋在征服了东欧以后,一度准备进军西欧和非洲。其实蒙古帝国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和当时的那个时代是分不开的。

在13世纪的世界上,骑兵是天底下最无敌的一个兵种。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灵活。

甚至于可以这样形容:

对于蒙古的骑兵来说,对于自己的敌人,如果能将他们打败的话,蒙古的骑兵会利用战马的机动灵活,针对所有的敌人进行追杀。但是如果战况对于蒙古的骑兵出现了不利的情况,那么蒙古军队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撤退。并且蒙古军队在起初,并没有考虑地方治理的问题,因此蒙古军队往往不需要考虑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只要蒙古军队可以攻下一座城池,那么蒙古军队就可以获得这座城池的财产。并且当时的蒙古帝国就依靠这样的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强大。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着另一个和蒙古帝国十分类似的国家。

那就是战国时代的秦国。秦国之所以能够打败其余的诸侯国,原因就在于:商鞅变法的时候,商鞅把整个秦国变成了一座战争机器。而其他的国家面临专业的战争机器,如果不能够在文明阶段上面做到碾压这样的战争机器的话,那么结局就是被战争机器所征服。这也是后来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的秘密之一。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其实就是秦的翻版和加强版。因此,蒙古帝国可以横扫整个欧亚大陆。不过这些情况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而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2、 治理问题

蒙古帝国奉行分封制度。因为对于成吉思汗来说,成吉思汗由于受中原的文化影响较少,因此成吉思汗对于大一统的观念并没有太强烈。所以成吉思汗在临去世之前做出了这样的安排:那就是把蒙帝国分给自己的4个儿子。就是后来蒙古的四大汗国的前身。并且成吉思汗还留下这样的传统:那就是将来蒙古的大汗,需要经过蒙古贵族的会议推举产生。当然这个范围是在成吉思汗的后人里面选举。按照成吉思汗的意思:成吉思汗打算把蒙古帝国留给自己的是儿子窝阔台汗。

但是,成吉思汗所最为器重的,却是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托雷。并且,按照蒙古的传统:托雷有权利继承成吉思汗的财产。对于蒙古社会的传统来说,蒙古皇帝的江山,那蒙古皇帝的私人财产其实是两个范畴。而如果窝阔台答应成吉思汗的意思,那么,自己的这个蒙古大汗,其财富,只怕还没有托雷高,因此,托雷在莫名其妙中死去了,并且留下了四个儿子。在世界的历史上,托雷在这4个儿子其实也都不是泛泛之辈。

窝阔台在位的时候,窝阔台隐隐约约觉察到了蒙古之前的行为,并不能给蒙古带来持久的强盛:因为蒙古的掠夺迟早有一天会推行不下去,但是一旦推行不下去的话,很有可能导致蒙古被打回原形:因为毕竟蒙古人不能保证,蒙古骑兵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并且蒙古的皇帝对于享乐也有了一定的意识。而掠夺战争不一定能够为蒙古提供最大化的财富。不过,虽然如此,窝阔台汗时代,蒙古依旧奉行掠夺模式。

3、 帝国的分裂

蒙古历史专家时常产生这样的一个论点:那就是认为如果忽必烈不是通过非法的手段取得的汗位的话,蒙古帝国就不会发生分裂。但其实从方方面面的角度来说,蒙古的分裂都是世界历史的必然。首先我们可以考证一下蒙古帝国以及元朝的版图面积。蒙古帝国的北部到底抵达到哪里,在当下已经是一个未解之谜:毕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蒙古的统治已经抵达了北冰洋。而元朝在南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爪哇岛建立了势力。这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可以将政治影响加给爪哇岛的王朝。

从如此巨大的版图面积来看,蒙古帝国的统治范围已经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状态。但是在古代那个没有高铁和飞机的年代,蒙古的皇帝想要统治这样大的版图,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蒙古皇帝只能采取分封的模式:把蒙古分封给王爷们。而这些王爷割据着不同的地区,久而久之,也都和蒙古的总部,产生了背离的意识。因此即便是历史上没有忽必烈这个人,但从蒙古帝国的庞大来看,蒙古帝国的稳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4、 不约而同的改革

蒙古帝国分裂以后,蒙古的力量也遭到了分散。这些也都意味着:蒙古帝国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依靠掠夺来维持政权的运作。甚至蒙古帝国旗下的各个国家,也都纷纷建立了本土化的政权,并且通过税收等各种渠道,来筹集政权运作的经费。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朝。

忽必烈当上元朝的皇帝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了以往的掠夺模式,改而奉行征税等方式。不过和以往的封建王朝不同:以往的封建王朝对于农业税十分的重视,而元朝十分重视商业税。

蒙古帝国之所以放弃了原先的模式,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毕竟原先的模式无法长期维持。

怎样评价蒙古人西征

蒙古三次西征,不论对中国或是西欧等地方都极具影响。蒙古人三次西征,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亦使东西经济及文化得以文流,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促使了各地的民族大融和,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蒙古史学家认为由于成吉思汀及其子嗣的西征行动,将中国的三大发明逐渐传到西方,间接也影响到欧洲日后的文艺复兴。

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西亚各族穆斯林的艾因·贾鲁战役失败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蒙古的西征,带给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是一场空前的人祸,蒙古的铁蹄征服的地区达到了近3000万平方公里,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蒙古灭亡南宋则不算在西征之内。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 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
、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础。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成吉思汗与花刺子模帝国的决裂促成第一次西征。花刺子模帝国是一个新近成立的政治集团。虽然宗主沙或算端摩诃末的统治权很脆弱,但由于它承受了阿拉伯和波斯的辉煌文化,国家面积广大,故令人对它产生错觉。成吉思汗也将花剌子模的势力估计过高,故寻求和它建立最友好的外交和商业关系。正因为这个目的,成吉思汗于1218年派一个庞大的商队和个人的代表前往花剌子模建立邦交。可是,当这些使者和商人抵达花剌子模的管辖区讹打剌时,讹打剌守将指责他们是成吉思汗的间谍,把他们杀了。成吉思汗知道后十分忿怒并要求赔偿,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成吉思汗准备攻打花剌子模,展开了第一次西征,这次西征以蒙古人完全的胜利结束,花剌子模国王在逃亡途中被抓后处死。
蒙古西征的第一次西征成功后,蒙古帝国又在1235年展开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仍由花剌子模的余孽挑起的。花剌子模国王谟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在蒙古灭花剌子模时从印度逃到高加索,成吉思汗认为他没有政治能耐不必提防。岂料扎剌勒丁乘蒙古军离去后,又潜回今日伊朗,而伊朗与伊拉克境内的突厥族人竟奉他为领袖,让他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国。在蒙古发动灭金战争前一年,扎剌勒丁与邻近的回教国家作战,国力耗虚不少,蒙古军乘时把扎剌勒丁的军队打败。扎剌勒丁遂逃到曲儿忒地方,被当地乡民刺死,花剌子模国才真正灭亡。蒙古军打败花剌子模国后,乘势推进,占领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亚、曲儿忒及谷儿只国。后再进兵中亚细亚,欲使这一地区的国家成为蒙古的外藩,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了第二次西征。
蒙古于1253年进行第三次西征。当时,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既不肯对蒙古称臣,也不肯朝贡。这些行为对于当时已经扬威地中海的蒙古帝国是极之不尊敬的,为了惩罚这个国家,宪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担任西征统帅,带同将领布而嘎、不花铁木耳、贝住等出征木剌夷国,展开史无前例的第三次西征。当时俄罗斯地区的基辅罗斯公国也成为了侵略的目标,罗斯人与其他民族的联军同蒙古人在卡尔卡河畔对峙,联军被打败,数以百计的基辅王公被杀,此后罗斯人也臣服于蒙古,开始了长达400年的被统治的时期。

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2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窝阔台不合时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黄种人就统一整个欧亚大陆了
大规模的战争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1]
部队的机动性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像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重装甲骑兵
当时,欧洲的贵族重装甲骑兵把人和马用厚厚的铠甲包裹起来。 首先是一件保护身体长袖锁子甲, 头上也要戴上锁子甲防护帽,还要戴上铁面罩。头和身体保护好之后,他们还要系上锁子甲裹腿,好保护脚。这种装备有点像航天员穿的航天服。这样一套铁盔甲重达64斤! 骑兵的负重还不止这些,这还是保护装置,打仗还要有武器,他们右手还要拿着长矛和大刀。另外左手还要拿着沉重的盾牌。这样一下来,欧洲骑兵每人大概要拿起一百五六十斤的东西,没有一般的体力那是很难胜任的。 骑兵还不是最吃亏的,最吃亏的还是他们的战马。欧洲的重骑兵的战马是专门饲养的,只有专门饲养的马,才驮得起这么重的东西。 这种重骑兵和步兵结合的战术当然有一定优势,但是,也有致命的缺陷。致命弱点就是笨。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严重的互相践踏。因此,只要他们的阵型一旦被打乱,就会互相践踏。有很多人误解当时蒙古人的重甲比西方防护力轻,实际上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制造盔甲,同时期西方重甲骑士也仅有锁子甲,双方的防护力在同一层次上,而且欧洲骑兵也仅有一部分着甲,至于绝大多数应征入伍当步兵的西方农民,是什么甲也没有的. 蒙古西征
射人先射马
蒙古士兵使用的弓是向后弯的复合弓,由木材、牛角和筋层叠在一起,射程可达270多米,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射中敌人。另外,大多数蒙古骑兵射箭技术非常高超,在飞奔之中射箭也极其准确,能够反过头向后精确射中追来的敌人,比起奥运会射击冠军不会差很多, 每个蒙古武士在一场战斗中要佩带至少60支箭,可以有效杀伤至少30名敌人。 因此,蒙古军队一和敌人交锋,首先就是撤退,和敌人拉开距离,用弓箭射杀敌人。这样,敌人的刀剑无法对付远距离的弓箭,蒙古军队就完全占据了优势。 蒙古骑兵的弓箭无法穿透欧洲骑士的盔甲,箭射到他们的铠甲上没对他们造不成任何伤害。看到敌人的盔甲能够有效防住他们射出的箭,他们就改射敌人的坐骑,掉下马的骑士就成了蒙古骑兵随意砍杀的肉鸡。因为他们沉重的盔甲使他们爬也爬不起,跑也跑不动,只能伸着脖子等死。
动摇队形混乱
欧洲联军的骑士们开始冲锋,蒙古人总是将欧洲的骑士引入散漫的追击,并始终保持在欧洲弓箭短小的射程以外,并不断用箭雨覆盖追击的敌军。追击中原先整齐的阵形变得散乱不堪,步兵远远地落在后面。 当欧洲骑士在盔甲的重压下疲劳时,蒙古人使用火炮和装有巴豆和砒霜的毒药球对其进行轰击。那些跌落马下的欧洲骑士由于盔甲笨重,行动不便,往往只能束手待毙。蒙古骑兵用长矛和马刀一个一个地结果了他们的性命。 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在《波兰史》一书中记载了蒙古大军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的情况,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那时就亲自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利用结冰时发起战争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 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 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 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特殊的装备蒙古马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 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中原的新式武器。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像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 成吉思汗
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 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军事化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 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 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 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原因总结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

古代,蒙古帝国是靠什么“横扫四方”的呢?

大家都知道,蒙古帝国曾经横扫亚欧大陆,而且还入主中原建立元朝。那蒙古人是靠着什么来横扫四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兵强马壮,战术高明

蒙古最有名的莫过于他们的骑兵了,蒙古铁骑骁勇善战,战斗力极强。被欧洲人影响的比喻成“上帝之鞭”。

蒙古骑兵军事素质很高,往往听从指挥一起行动。还有就是蒙古马,蒙古马虽然矮小但耐力极强,有了蒙古马的加持,长途奔袭的作战对于蒙古人来说可谓是轻而易举。

蒙古人战术高超“鸦兵撒星阵”、骑队围突战术、箭骑协同战术、牲搅敌阵战术、疲劳战术……这些战术无一不体现着蒙古人的智慧。

还有就是蒙古骑兵装备精良,装备有长弓,马刀。刀和弓巧妙搭配,发挥出了极大的威力。

领导者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

大家都知道,个体即使再强也成就不了大事业,一个好的队必须有个好的领头人,为什么蒙古在成吉思汗,忽必烈之前没有横扫四方呢?

这就和没有强的领导人有关。成吉思汗之前蒙古各个部落相互独立,有时候部落之间还会发生战争。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蒙古人哪有心思去横扫四方呢?可能都忙着窝里斗呢。

所以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再加上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蒙古才可能横扫四方!

之后的元朝正是由于领导者的无能,短短99年就灭亡了。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蒙古如果没有好的领导者,那他们就是一盘散沙!

对手的无能也成就了蒙古帝国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那为什么呢?让我来看看当时蒙古帝国崛起时蒙古外部的形势。

我们先来分析蒙古南面的宋朝,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军事实力很差,再加上朝廷的无能面对蒙古的侵略,只能割地赔款。随着蒙古的步步紧逼,当时的宋朝丢失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这就更加助长了蒙古人的嚣张气焰。

蒙古人靠着从宋朝掠夺来的财富,才有了横扫欧洲的资本!如果当时的宋朝硬气一点,和蒙古对抗到底。可能蒙古会迫于宋朝的压力而放弃攻打欧洲。

还有当时的欧洲主要就是城堡,军队都掌握在贵族手中,士兵也是从农民中临时征召进来的,战斗力更是没法和蒙古骑兵相比较。再加上欧洲人打仗根本没有战术可言,虽然欧洲骑兵有着坚固的铠甲,但面对战术高超的蒙古士兵还是束手无策。

而且最为关键一点的是,整个欧洲当时就像一盘散沙,一点也不团结。各顾各的,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也是蒙古轻松战胜欧洲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蒙古帝国之所以能横扫四方不仅是靠着自身的强大,外部环境因素也是蒙古崛起的一大重要原因!

揭秘长子西征的经过及结果

是大蒙古国的第二次西征,揭秘长子西征的经过及结果

长子西征,又称蒙古第二次西征,是蒙古帝国第二次对西方发动的大规模军事战争。这次西征以十五万兵力横扫欧亚,这次战争征战最远,灭国最多,是蒙古征战中最辉煌的一次。这次西征让蒙古帝国版图空前庞大,将蒙古帝国推向了顶峰,这次西征具有深远意义。

长子西征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后,为了巩固统治,成吉思汗通过确立了一系列政策巩固了政权,另外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在1219-1225年蒙古帝国进行了第一次西征,这次战争摧毁了花剌子模国的根基,扩大了蒙古帝国版图。由此掠夺而来的财富、土地、人口也膨化了他们进一步扩张的野心。

1235 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派遣术赤系长子拔都(其实拔都不是长子)、察合台系长孙不里(长子在第一次西征战死),窝阔台系长子贵由、托雷系长子蒙哥四系长子出征,“凡征进去的诸王、驸马、万千百户,也都选出长子出征”,因而也称之为“长子西征”。此次西征,拔都为帅,以大将速不台辅佐。

大会结束后, 诸王返回自己的驻地, 为远征做准备, 等到来年春天从自己的领地出发, 在保加尔边境会师。蒙古第二次西征所投入的人力, 总数大约有15万。

1236 年春,贵由、蒙哥等率军西进,同年秋天到达不里阿耳,与前来的术赤家族拔都、斡鲁朵、昔班等汇合,开始西征。

对钦察草原、不里阿耳的征服

以速不台为首的蒙古大军在公元1236年春天开始出发,在行军接近不里阿耳之后,于夏季与拔都、斡鲁朵、昔班、唐兀惕会合于不里阿耳境内。速不台率领主力部队首先迎战伏尔加河上的不里阿耳和巴失乞儿惕,1236 年冬他们成功占领这里。“作为对他人的一个警告,蒙古大军大肆屠杀百姓,掠其为奴。

1237年春,速不台自不里阿耳境移师南下,助蒙哥一臂之力。八赤蛮听闻速不台即将到达,深感恐惧,逃往海中。蒙哥率大军进攻宽田吉思海(今里海)岛屿,俘获八赤蛮并将其处死。蒙哥并在该处度过夏天。由此里海及外高加索山以北诸部震服。拔都把咸海周围地区分给斡鲁朵,此地以“阿黑斡耳朵”著称,而昔班分得南乌拉尔地区为“阔克斡耳朵”,两者名义上都臣属于拔都。

对罗斯的征服

1238 年夏天,蒙古大军进入钦察草原,一为了激战后得到休整,二来为了补充兵力。此外也是由于蒙古征服者起了内讧。不过蒙古人在钦察草原休整期间,也与钦察人发生了军事冲突。钦察汗忽滩被打败后,带着残余势力逃往匈牙利。1239年,以蒙哥、贵由率部镇压阿速叛部,拔都则经略伏尔加河以东诸地,并休整军队。

从1239年春季起,蒙古大军向南挺进,先后攻下了彼列亚斯拉夫尔和切尔尼戈夫及周边地区。同年,蒙古人几支军队从伏尔加河重新出现在东北部,侵占了莫尔多瓦人地区,火烧穆罗姆纳、戈罗杰茨,渡过克里亚阿兹马河。在占据这些地区之后,蒙古人返回至营地。 1240 年,蒙哥统帅鞑靼蒙古军进入基辅。蒙哥为这座城市的美丽和宏伟大为惊奇,决定就该城的降附问题展开谈判,派使者前往劝降基辅人及基辅大公米哈伊尔。

拔都的军队后来与其他蒙古军队汇合,目的是拿下弗拉基米尔.沃伦尼亚。在这之后,第聂伯河西部的几个王公没有任何反抗,向蒙古人投降。直到1241年,加里奇和沃伦尼亚为蒙古人所占有,也是拔都的冬季营地。

对北高加索和南部草原的征服

在1223-1224的远征,蒙古人打败了阿兰人和钦察人,但没有征服这些地区。速不台没有在这个地方留下驻军。但是他们战胜这个地区部落,这更多削弱了未来的阻力。蒙古人在1238年继续着他们的活动。在12月,拔都派分遣队去肃清任何残留的与弗拉基米尔接壤包括穆罗姆城镇的敌对力量。

随后蒙古人采取间接的方式统治高加索北部。投降蒙古人的领导者仍然保留着权力,而那些没有屈服的领导者遭遇死刑处决。蒙古人建立探马赤军,派遣达鲁花赤来管理控制该地区。在1240 年的征服之后,蒙古人让阿兰人对付叛军。但叛乱依旧盛行,特别是在达吉斯坦,钦察人常常逃到这里并偷袭蒙古人。此外,列兹金人和阿兰各派系仍然是叛逆的。

对波兰、匈牙利的征服

蒙古人征服钦察部以后,钦察人不得不向西迁徙。蒙古人摧毁罗斯后,向西进军,下一个目标便是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241年蒙古人入侵欧洲腹地。1241 年春,拜答儿率领的北线军队开始向波兰发动进攻。

1241年4月初,亨利二世率军出战,蒙古军佯败撤退,亨利二世尾追。蒙古军趁亨利二世所率部队疲劳倦怠之时,突然发起反攻,德波联军全军覆灭,亨利二世被俘斩。蒙古军乘胜南下,攻入摩拉维亚,焚掠诸地后,六月底进兵匈牙利与拔都会合。

蒙古人在拔都的带领下,横扫从加利西亚-沃里尼亚到通往东欧和巴尔干的西南部沿线,毁灭了罗斯的南部和北部。

西征结束

1242年4月,当大汗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传来,蒙古军才结束了在匈牙利的战事,停止进军东欧。历时七年的长子西征至此结束。

为出席忽里勒台,选举继承人的会议,拔都率军东返,经瓦剌吉亚、穆尔达维亚等地,于1243年初到达并留驻伏尔加河下游的拔都斡耳朵。至此,蒙古第二次西征基本结束。尊奉成吉思汗生前的指示,窝阔台把这一大片领土分给了术赤的儿子们。长子斡儿答分到了额尔齐斯河与乌拉尔河之间的领土,次子拔都分到了斡罗斯诸公国和西部钦察草原。

长子西征是一次有政治目的和周密计划的侵略性战争。这次远征, 从保加尔边境一直打到亚得里亚海东岸, 一路击败了保加尔、 钦察、 罗斯、波兰、 匈牙利, 并且攻入了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 波希米亚、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近郊。 通过这次战争, 蒙古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大, 从太平洋至亚得里亚海, 从北冰洋到波斯湾。

影响

这次西征开通了欧亚大陆交通线,便利了中国与中亚、西欧、东欧地区的交往,使得国际关系更加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在此次西征之后,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东方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蒙古帝国也派遣使节、商队前往欧洲。在蒙古帝国第二次西征的过程中,蒙古人、汉人、钦察人和其他民族的人西至欧洲,也有因西征而东迁的不同民族的人,这种迁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残酷的,但正是她们的迁徙扩大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技术的交流。

蒙古帝国的征服活动以及统治给罗斯地区甚至欧亚大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带来极大的影响。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前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展。

蒙古帝国第二次西征对东南欧地区进行毁灭性的征服,造成大部分城市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文化凋零,震慑了整个基督教世界。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把世界范围变得更加广阔。蒙古大军的西征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也加速了东西方的交流,对西方世界的近代化过度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快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但是无论如何, 这场战争是人类军事史上一次成功战例,长子西征将永远彪炳史册。

什么是蒙古帝国的扩张战争?

1221~1402年的蒙古帝国的扩张战争十三世纪二十年代到十五世纪初,蒙古帝国进行了历时两、三个世纪的对外扩张、征服战争,占领了欧洲和亚洲陆地的绝大部分地区,包括西到波斯湾、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北纬60°线以内,统治达两个世纪之久,实属历史罕见。

在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后逐渐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广大土地上。这就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中有称谓的蒙古族。大约12世纪,以放牧为主的蒙古族开始出现家族制。家族的代表建立起亲兵队伍,他们为了扩大各自的利益常常互相混战,互相侵伐,彼此掠夺,不仅使蒙古族人养成了勇猛、强悍、好战的习性,而且还学会了远距离机动、包围、穿插、冲击等一系列战斗动作。

蒙古族在部族兼并、统一国家,称霸世界的过程中,成吉思汗起了卓越的作用。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畔蒙古乞颜,孛几只斤氏贵族家庭。少年时,部落之间互相仇杀,其父被塔塔儿人毒死,随母月伦过着艰苦的游牧生活。战乱环境使他养成了坚毅、倔强的性格。他在各部族趋向统一的历史潮流中,起兵征战。在战争中他不仅亲自培养将领、谋士,还重用忠心效力的降将。在创建和统率蒙古军队中,使之纪律森严,既善野战,又能攻坚。在众敌面前,他善于利用矛盾,联此击彼,各个击破。在战法上,能充分发挥骑兵特长,避实击虚,迂回突袭,长于在野战中歼敌。攻城时,运用火攻、水灌、炮轰等手段,以达速决。他的指挥艺术和治军之道,在同代人中无与伦比。

蒙古当时才完成由氏族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经常从事战争,许多牧民惟一收入就是靠战争后的掳获物。因此,成吉思汗统治全蒙古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侵略性远征。蒙古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出征时“只是着马随行,不用运饷”,羊食尽则射猎野兽,不举烟火。所以行军迅捷,“来如天坠,去如电逝”,定居的人民往往难于防御。他们又从汉族学到先进的军事技术,使用火包和飞火枪等攻城武器,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当时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处于分裂混战局面,内部矛盾重重,因而更难制止蒙古的侵略。

1211年,趁金国内乱之机,成吉思汗率军南下,迫使金军30万投降。1215年洗劫了金中都(今北京)。1234年,蒙军灭亡金朝。俘虏数百汉族工匠,强迫他们以奴隶身份制造攻城武器。

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商队一行450人出使花剌子模(今里海东岸),在到达花剌子模的边境论答刺城时为守将所杀,只留一人东归报信。这一事件成为蒙古进攻花剌子模的直接导火线。1219年秋,成吉思汗亲率大军20万入中亚。花剌子模国王对王子和统帅都不信任,部下离心,因之虽有40万军队和精良武器,却不敢集中兵力与蒙古军决战,反分兵驻守后方各城。蒙古军对花剌子模的孤立城市实行各个击破,相继占领。首都乌尔建赤坚守了半年多,城破后,王子札阑丁退入阿富汗,后在印度河畔为蒙古军所败。中亚各城居民除工匠俘往蒙古、妇女儿童沦为奴隶外,成年男子多遭杀戮。征服者于屠城之后,又决阿姆河堤,引水灌城。人民在兵火之余,又遭洪水之害。中亚的肥沃地区,因灌溉设备和堤防破坏,变成一片荒土。

花剌子模灭亡后,蒙古先头部队进入顿河流域草原地区。在进攻伏尔加河时,为保加尔人所挫,1223年底,经里海北部草原退回蒙古。

1227年,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京城中兴府时死去。1229年春,窝阔台继位为大汗,于1231年征服高丽,1234年灭金。这时蒙古统治的疆域已扩展到黄河流域、朝鲜半岛、中亚和伊朗大部、西伯利亚南部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以和林为首都。

1235年,蒙古军决定远征欧洲,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拔都于1237年侵入俄罗斯东北部。当时俄罗斯各公国内讧,不能一致御敌。里亚赞、科罗姆纳、莫斯科、弗拉基米尔等城都遭摧毁。

1242年,拔都引兵攻掠亚德里亚海东岸以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领土,然后折回伏尔加河下游,以萨莱为都,建钦察汗国(1240~1480年)。因其帐殿为金色,俄罗斯人称为金帐汗国。

至13世纪50年代,中亚和伊朗东部、南部以及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也都属于蒙古。巴格达以及叙利亚一带亦为蒙古兵锋所及。13世纪40年代,窝阔台死后,蒙哥即位。1252年,蒙哥弟旭烈兀受命西征伊斯兰教国家。1258年,蒙军占领巴格达,在巴格达城内劫掠7日,居民被屠杀数10万人。阿拔斯朝的艺术珍品和华丽的建筑都遭焚毁,这座著名的古城受到彻底破坏。旭烈兀还在伊朗、阿富汗、两河流域和中亚阿姆河西南地区建立伊儿汗国(1258~1388年),然后继续西进,企图占领叙利亚和埃及。叙利亚分裂为几个封建小国,无力抗御。1260年,蒙古军攻陷阿勒颇和大马士革。

1259年,蒙哥死,其弟忽必烈自立为王,1267年改国号称元。1276年,忽必烈灭南宋以后,于公元1274、1281年两度派兵进侵日本。公元1287年征服缅甸,1292年侵入爪哇,至此南洋各部落和部族全被降服。

居住在西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蒙古人同化于突厥族。跛子帖木儿即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1370年,帖木儿推翻撒马尔罕的统治者,成为西察合台的苏丹。他利用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组成的强大军队,开始侵略邻近国家。约十年左右,帖木儿完全控制了河中地带和花剌子模。帖木儿据有肥沃富庶的河中地区后,梦想追随成吉思汗,建立大帝国。1380年起,帖木儿开始进攻伊儿汗国,战争延绵多年,夺取伊朗和阿富汗、巴格达、亚美尼亚等。1398年,帖木儿进兵印度,在德里附近击败图格拉朝的军队,攻陷了德里,屠杀居民近10万人,并掠夺大量战利品回到撒马尔罕。1399年,帖木儿侵入小亚细亚,于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与奥斯曼帝国发生激战。据当时人估计,此役双方集结军队达百万人。帖木儿的侵略战争使各地遭受破坏,每下一城,除俘虏少数工匠带走外,几乎屠杀全部居民。花剌子模首都乌尔建赤陷落后,全城夷为废墟,播种燕麦。帖木儿晚年还梦想远征中国,当1405年集结大军越过锡尔河时,在军中病死,帖木儿帝国迅即衰落。1500年,北方的游牧部落兹别克人占领了其全部领土,帖木儿帝国灭亡。

由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经忽必烈和帖木儿的再度外征,占领了欧洲和亚洲陆地的绝大部分地区,并对其中很大一部分地区统治了1~2个半世纪,这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

两个世纪的征战,侵占如此巨大的面积,足见蒙古族之强盛。通过对外侵略,蒙古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技术与人力资源。在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兵器后,再对外发动侵略。在战争过程中,接受先进的科技文化的影响,或被外民族所同化,这样循环往复,使得蒙古族随着征服地域的扩展而不断壮大。蒙古族军队对各个国家征伐的过程中毁灭了欧、亚大陆许多灿烂的文明,罪孽是深重的,对人类社会发展曾产生了严重的恶果。同时,蒙古族的对外征战中,客观上也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蒙古在征服各地后建立了许多完善的驿站制度。在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等地所建各汗国,也都注意保护商道。一向不曾处在统一控制之下的东西交通,到这时畅通无阻。

另外,蒙古人善于远距离奔袭,把骑兵战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其骁勇、善战、耐劳等优良的尚武精神,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