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皇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国就进入封建王朝,而历朝历代都是家天下的模式,为了王朝的延续,皇帝在临死之前会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一个皇子,这个人必须要有治国的谋略,否则无法延续王朝的命脉,那些被皇帝看中的皇子会被立为太子,一旦皇帝驾崩就会继位成新君,而从太子到皇帝看起来只有一步之遥,但很多太子在没登基的时候就死了。
比如秦始皇在临死前原本想将皇位全给公子扶苏,最后被中车府令赵高篡改遗诏,没过几年秦国就灭亡了,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据原本被立为太子,可是因为巫蛊之乱也被汉武帝杀死了,唐太宗因为自己不是太子就杀死了哥哥和兄弟,篡位登基登了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因为皇位被自己弟弟杀死了,明太祖朱元璋也逃脱不了魔咒,临死前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导致靖难之役。
而在清朝同样也免不了这样的悲剧,在清朝有一个皇帝叫道光,他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父亲是嘉庆,爷爷是乾隆,从小的时候就希望能够做一个好皇帝,在他年轻的时候和府里面的一个丫鬟生了个儿子叫爱新觉罗,奕纬,这原本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是道光皇帝非常不高兴,原因很简单,他的母亲是丫鬟出身,地位非常卑微,但是嘉庆皇帝却很高兴,立刻封孙子为多罗贝勒,等到道光帝登基的时候,所有的儿子都受到了封赏,唯独奕纬还是贝勒的称呼。
道光皇帝对这个儿子非常不待见,主要是因为他的出生问题,在童年的时候,奕纬并没有受到父爱,后来道光皇帝的两个儿子相继夭折,奕纬成为了唯一的继承人,皇帝这时候才开始对他重视起来,可是奕纬早就养成了顽劣调皮,放荡不羁的性格,并没有皇长子的修养和尊贵,从现在的话说:你不管我20多年,现在过来管我,你凭什么?难道就凭你已经没有儿子了,我是你唯一的继承人吗?
为了让奕纬能够懂事,道光皇帝还给他找来了老师,老师也好心劝奕纬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好好当皇帝,奕纬却直言不讳的说,我以后要是当了皇帝,第1个就把你给杀了,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戾气太重,立刻向道光皇帝告状,谁知道道光皇帝听后非常气愤,立刻火冒三丈训斥了奕纬,还踹了他几脚,没想到下手太重将自己的儿子给踢死了,奕纬也成为了清朝最可怜的皇子,被自己的父亲踹死了。
要说胤也是康熙正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那可是嫡子!可这位太子胤却两次被废,与皇位仅一步之遥,却最终与之失之交臂。
如果让人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那康熙大帝必定会被人提及。他削三藩、平准噶尔、战沙俄, *** ,开创了清王朝的盛世辉煌。就是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英明皇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继位要从婴儿抓起
胤人生的第一步比起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不费吹灰之力就只离龙椅一步之遥。复杂的环境让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一位太子!
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的时候难产,在胤出生两个时辰后便去世了。这让刚得了儿子就死了老婆的康熙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悲喜交加。
在安葬完皇后赫舍里之后,康熙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立还是婴儿的胤为太子。之所以说是惊人决定,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几任大清皇帝,没有一个是先被立太子然后当皇上的,他们都是宗室们开大会讨论的结果。虽然有点民主集中制的意思,但在康熙看来这可是件危险的事。
当年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由于没有选定继承人,在开会讨论时差点大动干戈。最后,在各大势力妥协下,福临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试想,如果万一没有愿意妥协的,那自己内部就要兵戎相见!
另外,当时三藩叛乱,吴三桂把大明的朱三太子搬了出来。一个搞不 *** 假的朱三太子就让大家一呼百应的,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一个朝代有了太子做继承人,就意味着王朝后继有人。为了让将士们对平三藩这场战争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须立太子。别管为了什么,反正胤被立为皇太子。
第一次被废
皇太子如果没有兄弟之情,更不懂得尊重皇帝老爹的隐私,确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虽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权、削弱宗室、稳定人心的各种好处,却也让这个本来就娇生惯养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娇纵。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长寿皇帝,这也让胤这个皇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几年。他还曾对人发牢骚时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康熙对胤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这可是侵犯隐私权,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皇帝。于是回京之后,康熙就把胤这位皇太子给炒了鱿鱼。
可以说,康熙是借着这次出游时发生的事,把对胤的所有不满全发泄了出来。要不这点小事怎么可能让康熙发这么大脾气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可不是那种看到大臣斗争就手足无措的窝囊主儿,相反,他觉得这种斗争能够帮助他平衡朝中各大臣势力,有利于他的统治。可平衡是一种极致追求,达到却很难。
当时朝中的索额图和明珠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的外叔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的外叔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罢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皇长子党,为皇太子胤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康熙对这个皇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想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帮儿子继位扫清障碍。可惜党派之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形成一家独大。胤的皇长子党是被康熙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的是 *** 力量的壮大。
当时,索额图想帮太子树立权威,稳定太子的地位,极力为太子争取荣誉和地位。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也纷纷加入到太子的队伍里来。在康熙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简直就是狼狈为奸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宗人府查办了。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窥视门。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清朝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多尔衮不但整死了侄子豪格,还将他的老婆给抢了,就问你够不够狠。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还要三岁。
据记载,豪格相貌魁梧,弓马娴熟,十几岁就开始在战场上历练,还立下不少战功,因此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豪格长大之后,参加了许许多多战役,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是皇太极十分喜爱的一个儿子。
1627年,皇太极被推举为大汗。
当时后金采取的是努尔哈赤创立的贵族共和制度,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或者叫八王共治制度,皇太极的权力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他的兄弟和侄子们也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
为了加强大汗权力,也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唯一选择,皇太极开始大肆削弱八旗旗主贝勒的权力,经过他一顿猛操作,贵族共和制度最终走向没落,皇太极也得以独掌大权。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清朝,豪格被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那时候豪格是皇太极儿子之中唯一成年的,又是军功最为卓著的皇子,皇太极因此对他寄予厚望。
不过,皇太极犯了个错误,他没有及时确立太子,在生活上还不懂得节制,结果他当皇帝不到十年,就因为身体肥胖引发心血管疾病而暴毙。
因为皇太极去世得太突然了,以至于他没有来得及确定皇位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共和制度再次抬头,皇太极的兄弟和侄子们也开始参与皇位的争夺战。
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最有实力竞争皇位的却只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睿亲王多尔衮。
从实力上来说,豪格有皇太极生前掌握的两黄旗兵力,多尔衮则有两个亲弟弟掌握的两白旗兵力,实力不分上下。
当时朝中许多大臣都比较倾向于豪格继承皇位,就比如说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和塔瞻等人就明确支持豪格,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表示豪格作为皇长子继位比较稳妥,甚至连掌握两红旗的代善也倾向于豪格继位。
不过,作为豪格竞争对手的多尔衮实力也十分强劲,他本人战功卓越,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很强,是皇太极建立清朝的最大功臣,他的亲信更是遍及朝廷。并且多尔衮的两个弟弟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他们也是支持多尔衮夺取皇位的强大支撑。
1643年8月14日,多尔衮召集皇亲贵戚和大臣们举行皇位归属的会议,会议上两派势力剑拔弩张,各不退让,委决不下。
在会议上,除了两白旗之外的其他六旗最终都明确支持豪格,但多尔衮掌握的两白旗终归是个迈不过去的坎,豪格要是强行继位,多尔衮怕是不会答应。
而多尔衮就更难受了,自己明明功劳最大,按照满清的贵族共和制度,自己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可是以豪格为首的六旗偏偏跟他过不去,所以他也无法自立为帝,不然内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谁都得不到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遗孀孝庄站了出来,他派人说服了多尔衮,让多尔衮同意拥立她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从而化解了一场事关清朝存亡的危机。
有人说,是因为孝庄跟多尔衮有过一段故事,所以多尔衮才同意让出皇位的,至于真相如何就没人知道了。
对于多尔衮而言,他失去皇位是因为豪格,所以十分痛恨豪格,他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会让豪格得到,所以选择福临就成为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对于豪格而言,同意立福临为帝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跟多尔衮的态度一样,自己当不成皇帝,对方也别想。
所以说,福临这个皇位局势白捡来的,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福临登基之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被推举为辅政大臣。
为啥不是豪格成为辅政大臣呢?因为他的资历不够,所以让支持他的济尔哈朗就代替他成为辅政大臣了。
很明显,多尔衮和豪格多尔衮都没有当上皇帝,但最后的结果对多尔衮更有利,因为他至少是辅政大臣,而豪格则在他之下,要听从他的号令。
根据当时商议的结果,济尔哈朗是第一执政,而多尔衮则屈居第二。
但因为济尔哈朗的精力和才能都不及多尔衮,而那时候清朝又在同明朝作战,济尔哈朗就有意主动让出权力,便下令说凡事先向多尔衮上报,自己则不再过多干涉朝政了,多尔衮因此掌握了所有权力。
豪格因为是皇太极儿子中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一个,但她却在多尔衮的干涉下与皇位失之交臂,新词心中十分憋屈,平时没少说多尔衮的坏话,结果被人告发,多尔衮那这件事大做文章,革除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
多尔衮下手虽然狠,但是他也知道,那时候清朝正处在同明朝作战的关键时期,要想最终入关并平定全国,各种有才能的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像豪格这样优秀的将领,也不能轻易就废弃不用。
所以在多尔衮在率军清军入关的时候,豪格也被他安排在军中效力,并立下战功。
随着清军的入关,形势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清朝既要面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又要面对南明势力,还要在占领区对汉人实行剃发令,因此人手有些捉襟见肘,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也是有所匮乏的。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表现出了宽容的一面,他恢复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并任命他为靖远大将军,让其率军入川同张献忠作战。而豪格也不负众望,经过数月征战,四川基本被平定,张献忠则被豪格亲手射杀。
当时李自成已经被平定,张献忠再被消灭,清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明小朝廷了,所以豪格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的个人声望因此达到鼎盛。
随着豪格的风头越来越深,多尔衮作何感想呢?
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就把顺治帝给接到北京去了,他本人也自称为叔父摄政王,并立下刻有“永垂功名于万世”的石碑来表彰自己的功劳,其权势因此凌驾于诸王之上,顺治帝对其也无不服从。
后来,多尔衮又将顺治帝的皇帝印玺也拿到府中,大臣们都不去皇宫上朝了,而是直接去多尔衮府中议事。
多尔衮还在生活上积极跟皇帝靠拢,出行的依仗比皇帝还要威风,穿得衣服也跟皇帝也没什么差别,他见到顺治帝都可以不用跪拜了,大有取顺治帝而代之的趋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清朝皇帝虽然是顺治帝,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是多尔衮,孝庄太后和顺治帝母子的处境因此十分不妙,甚至有传言说,孝庄太后为了保全顺治帝而委身于多尔衮。
而从多尔衮的种种行径来看,他是很想当皇帝的,但他担心一些握有军权之人反对,所以一直没有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
就比如说刚刚平定了四川的豪格,他就手握重兵,在军中的威望就很高,多尔衮如果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绝对是豪格。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是不会再继续放任豪格继续做大做强的,因为这会让多尔衮未来在走上皇位之路上变得更加艰难。
顺治五年二月,豪格西征四川班师回朝,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设宴犒劳豪格,兄弟二人在宴席上有说有笑,关系十分亲昵。
多尔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恨在心里,他知道要是再不弄死豪格,以后就更难了。于是在庆功宴举办完不久,多尔衮就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
很显然,多尔衮是有意在找豪格的茬儿,就这么点小罪,以豪格的功劳来说,足以抵消了;再者说了,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又是亲王,就因为这么点罪过,多尔衮就将他关进大牢,显然有点过分了。
更为离奇的是,豪格被关进狱中之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死在狱中了,死时年仅四十岁而已。豪格正值壮年,身体强健,为何会突然死在狱中,我想明眼人一想就明白了。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豪格身份尊贵,势力又大,为何这么容易就被多尔衮给弄死了?
其实,这一切跟豪格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当初在跟多尔衮争夺皇位的时候,他明明已经取得了六旗的支持,最后还是与皇位失之交臂,就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候说了一句话,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这句话一下子就暴露了豪格性格柔弱的特点,他明明占据优势,却畏惧叔叔多尔衮的权势,不敢当皇帝。
关于这件事,豫亲王多铎后来就批评过豪格,他说当初济尔哈朗拥立豪格为帝,但因为豪格性情柔弱,所以让济尔哈朗也没有信心继续支持他了,所以最终同意了多尔衮关于立福临为帝的建议。
还有当时位高权重的两黄旗将领,他们想要立皇子为帝来维持自己的权势,豪格虽然是最佳人选,但因为他性格柔弱,导致两黄旗将领们不再专注于他,最终也同意了多尔衮关于立福临为帝的意见。
因此,豪格之所以丢失皇位,不完全是多尔衮与之争夺,也在于他本身的性格弱点。
后来,豪格在清朝入关和平定四川的战役中居功甚伟,权势因此大大加强,他原本是有机会待在四川继续经营的,但多尔衮却以四川久经战乱,民生凋敝,大军无法长期驻扎为由,让他班师回朝,他竟然同意了。
豪格当时对多尔衮的野心是很清楚的,他也知道贸然回京是有危险的,但因为他性格柔弱,不敢违背多尔衮的命令,所以率领大军返回北京,还将军权交了出去,结果被多尔衮抓住了机会,随便罗织了几个罪名就将其下狱并处死了。
所以说,性格决定成败,豪格原本有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稀巴烂,自己还搭上了一条性命,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不争气。
豪格死得不明不白,他的家人因此也都变成罪人家属,他的几个貌美的福晋更是被多尔衮给接到家做了小妾,实在是悲惨而又屈辱。
豪格死后,多尔衮加速了冲击皇位的步伐,他开始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所有政事都不再禀告给顺治帝了,而且他的所有命令都以诏书的形式下发,俨然以皇帝自居了,而顺治帝作为皇帝的最后一点尊严也没有了。
不过,或许是孝庄太后从中斡旋的结果,多尔衮始终没有对顺治帝怎么样,他自始至终也未称帝。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不幸坠马,不久之后竟然不治身亡,顺治帝因此收回所有权力,并展开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多尔衮被毁墓掘尸,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而对于被多尔衮害死的哥哥豪格,顺治帝明察秋毫,为他进行平反,追封他为和硕肃亲王,让他的儿子继承。和硕肃亲王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著名的川岛芳子就是末代和硕肃亲王善耆的女儿。
就这样,当初最有资格成为皇帝的两个人,最终都没有当成皇帝。福临虽然白捡了个皇位当,但事实证明他还算个不错的皇帝,而且他的儿子玄烨,孙子胤_和曾孙弘历也都是不错的皇帝,这是清朝的幸运。
继位要从婴儿抓起
胤人生的第一步比起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不费吹灰之力就只离龙椅一步之遥。复杂的环境让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一位太子!
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的时候难产,在胤出生两个时辰后便去世了。这让刚得了儿子就死了老婆的康熙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悲喜交加。
在安葬完皇后赫舍里之后,康熙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立还是婴儿的胤为太子。之所以说是惊人决定,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几任大清皇帝,没有一个是先被立太子然后当皇上的,他们都是宗室们开大会“讨论”的结果。虽然有点民主集中制的意思,但在康熙看来这可是件危险的事。
当年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由于没有选定继承人,在开会“讨论”时差点大动干戈。最后,在各大势力妥协下,福临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试想,如果万一没有愿意妥协的,那自己内部就要兵戎相见!
另外,当时三藩叛乱,吴三桂把大明的朱三太子搬了出来。一个搞不 *** 假的“朱三太子”就让大家一呼百应的,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一个朝代有了太子做继承人,就意味着王朝后继有人。为了让将士们对平三藩这场战争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须立太子。别管为了什么,反正胤被立为皇太子。
虽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权、削弱宗室、稳定人心的各种好处,却也让这个本来就娇生惯养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娇纵。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长寿皇帝,这也让胤这个皇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几年。他还曾对人发牢骚时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康熙对胤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这可是侵犯隐私权,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皇帝。于是回京之后,康熙就把胤这位皇太子给炒了鱿鱼。
可以说,康熙是借着这次出游时发生的事,把对胤的所有不满全发泄了出来。要不这点小事怎么可能让康熙发这么大脾气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可不是那种看到大臣斗争就手足无措的窝囊主儿,相反,他觉得这种斗争能够帮助他平衡朝中各大臣势力,有利于他的统治。可平衡是一种极致追求,达到却很难。
当时朝中的索额图和明珠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的外叔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的外叔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罢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皇长子党,为皇太子胤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康熙对这个皇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想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帮儿子继位扫清障碍。可惜党派之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形成一家独大。胤的皇长子党是被康熙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的是 *** 力量的壮大。
当时,索额图想帮太子树立权威,稳定太子的地位,极力为太子争取荣誉和地位。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也纷纷加入到太子的队伍里来。在康熙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简直就是狼狈为奸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宗人府查办了。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窥视门”。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清朝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6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郝普,关羽手下的废材,两次投降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