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和唐朝可以说与高句丽较上劲了。从隋文帝开始到唐高宗结束,连续两个朝代四位皇帝。无论是千古明君的隋文帝、唐太宗,还是亡国之君的隋炀帝,还是政治平庸的唐高宗,都要和高句丽打一架。这四位皇帝,就像跑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一直到把强大的高句丽消灭为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那么,这四位皇帝,为何一定要与高句丽较劲,为何感觉不灭掉高句丽,他们就像寝食难安呢?
(隋文帝画像)
我们先来看看四位皇帝攻打高句丽的情况。
隋文帝和高句丽打,败得很惨。《资治通鉴》记载:“师还,死者什八九。”也就是说,十之八九被打死了,由此可见,隋文帝败到哪种程度。
隋炀帝上台以后,不服,发动了一系列与高句丽的声势浩大的战争。隋炀帝先后三次征讨高句丽,第一次就动用了兵力一百一十多万人。这还是兵力,参与后勤保障的,可以说不计其数。《资治通鉴》描述了当时的情况:“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就是说人多地挤满了路,而且是白天晚上都有人在走。路上死了的人一个个堆叠在一起,满路都是污臭的味道。
可见,隋炀帝为了征讨高句丽,发动的人之多,手段之粗暴,境况之惨烈,都是空前绝后的。
实际上,从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开始,老百姓就因为不满,全国各地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但是,隋炀帝根本就没有当回事,还要继续征讨高句丽。征讨了第二次,又征讨了第三次。最终,由于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隋炀帝没有把高句丽灭掉,反而自己的国家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和诸侯造反给灭亡了。
(隋炀帝画像)
唐太宗上台以后,十分注意自己不要重蹈隋炀帝的覆辙,避免二世而亡。但是,他依然不忘打高句丽。而且他还为自己征讨高句丽狡辩,说:“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哉!”他的意思是说,兴兵前往征讨高句丽,都是老百姓自愿的。本来只征集十个人,却有一百个人自愿来参加;本来只征集一百个人,却有一千个人自愿来参加。
唐太宗打高句丽,虽然胜利了,但是代价也不小,以至于连他自己都不满意。还感叹说,如果魏征还活着,绝对不会让他干打高句丽的事情。说是这么说,但打高句丽这事,他丝毫不含糊。
唐高宗政治上比较平庸,很多政务都要仰仗武则天。但奇怪的是,在攻打高句丽上一点儿也不含糊。而且他在攻打高句丽上,也是四个皇帝中成就最高的。最终,高句丽被灭,高句丽百姓,有些被强行迁入中原内地,有的逃跑去与突厥融合,只有少数还留在原地。由此,高句丽灭亡。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隋唐的皇帝们,一定要把高句丽打趴下为止。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国家不允许强邻环伺。
(唐太宗画像)
中国古代中原国家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之间,是一种朝贡关系。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会奉中原国家为宗主国,他们则成为宗主国的藩属国。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代社会将非常平稳。
但是,这种朝贡体系,只有在中原国家十分强大,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比较弱小的情况下才会成立。如果中原国家比较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很强大,则周边少数民族国家肯定不服,两国之间必然发动战争。
这种战争,首先是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向中原国家挑战。中原国家自然要应对,并给予打击。
隋唐之前是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这些国家都比较弱小,高句丽因此发展起来。但隋唐建立后,中原国家就成了统一的强大国家,自然不允许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强大。因此,要对高句丽进行猛烈打击。这种打击,和秦汉时期打匈奴,是一样的道理。当年汉朝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强大起来以后,就是对匈奴一阵穷追猛打,不把匈奴打得“远遁”,决不罢休。
当然了,隋唐之所以一定要打高句丽,还有一个原因,是高句丽所在的辽东,和匈奴、突厥等民族所在的漠北及河西是不一样。漠北与河西从来就不太平,而辽东则从来都比较稳定,至少在隋唐以前,基本上没有强大过,也没有试图侵扰中原国家。因此,中原国家对高句丽的强大,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不把他打下去,那口气就顺不过来。
在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里,隋朝是一个引起无数历史爱好者兴趣的朝代。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历史中,隋朝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惊人的,特别是隋朝两位皇帝采取的治国策略。但是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问题:隋朝两位皇帝为何要灭掉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即使最后拼到国家灭亡也不回头?
说这个原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高句丽。“高句丽”史称“高句骊”,俗称“句丽”或“句骊”。高句丽政权开始公元前37年,止于公元668年,前后持续了705年之久,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设四郡统辖辽东及朝鲜半岛的北部,这里面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就是高句丽人的聚居地。
众所周知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他手上统一了中国,刚开始高句丽十分的害怕隋朝,毕竟这是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因此俯首称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句丽也开始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因为在隋朝的威慑下没有那个敢攻打高句丽了,但是强大的高句丽相对隋朝来说还是非常弱小的,但是高句丽却开始膨胀了,在背地里与南陈和突厥勾搭在一起了。
高句丽的王元率领四万大家进攻辽西。虽然高句丽没捞到好处,但却让隋文帝杨坚很愤怒,坚定了杨坚杨广征讨之心。当时,隋文帝说了一句话,“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正因为如此,杨广才不惜代价,也要搞定高句丽。否则,高句丽盘踞一方,国势蒸蒸日上,未来必会威胁到中华!那么,在杨广心目中,真正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只有五个字:“勿遗子孙忧”!从这五个字可以看到,杨广和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差不多,都想为后世子孙剪除威胁,让后人太太平平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从杨广角度看,他做的没有错,只是运气、谋略等方面,或有些背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杨广的很多举措光耀千古,大运河、科举制等,都惠及后世。所以,杨广并非昏君,但也许是他操之过急,使得国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所以四处才怨声载道,百姓起义。
隋炀帝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暴君,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京杭大运河,更因为他的穷兵黩武,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征服高句丽,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其实杨广之所以要执着的攻打高句丽,是有着深远的考虑的。
当时的高句丽是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威胁到了中国东北部,如果任由其发展更会严重的威胁到中原的统治,因此隋炀帝为了避免后患就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早在杨坚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派兵攻打高句丽,只不过没有成功,杨广只不过是完成他父亲的遗愿而已。
来到了唐朝,李世民和李治也派人攻打过高句丽,事实证明,隋炀帝的政治眼光是正确的,后来宋朝的灭亡和明朝的灭亡都是来自于东北少数民族,可惜他一直被我们误读了好几千年。
隋炀帝第1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动用了100多万的大军,除此之外还有200多万的农夫,由于一直在水中造船,导致很多人皮肤溃烂。并且由于高句丽坚守城池,隋朝军队久攻不下,去的时候100万人回来的人却寥寥无几。
第2次攻打的时候高句丽继续坚守,但是隋朝家里面发生了造反的事故,这是时候隋炀帝不得不撤军。平定造反之后,隋炀帝就去第3次攻打高句丽,这个时候全国各个地方已经爆发了不少的农民起义,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去打,最后隋朝也不得不像高句丽议和。正是因为连年向高句丽征战,才导致百姓负担加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4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