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败了,为何后人觉得很自豪

以史为鉴 2023-06-29 11:03:54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败了,为何后人觉得很自豪

怛罗斯之战,是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帝国军队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发生的一场“遭遇战”。

这是一场双方兵力极度失衡的战役,阿拉伯帝国的兵力超越唐朝三倍之多,虽然唐朝军队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强悍的作战实力,却深深的烙印在了阿拉伯帝国的历史中,大唐铁骑虽败犹荣。

双方兵力对比 据阿拉伯史集《通典》、唐史《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怛罗斯之战阿拉伯帝国参战总人数约十万人,唐朝参战人数约三万人。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

双方兵力悬殊,而且打的还是毫无准备、毫无预兆的遭遇战, 双方连续交战五天,唐朝军队虽然败退,但却在劣势中消灭了近七万阿拉伯部队,唐朝军队也损失了约两万人。

唐军败退的原因并不是“认输”,而是由于唐朝的附属国“葛逻禄部落”突然背叛,葛逻禄部首领协大军进攻唐军左翼,阿拉伯军队进攻右翼,唐军左右受敌,最后不得不撤退。

“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综上所述,唐军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弱势,但仍旧勇猛的和阿拉伯队部开战,并且重创对方,即便最后以败退收场,但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威风,这一战可谓虽败犹荣。

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 怛罗斯之战过后,阿拉伯帝国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兵力上高于唐军三倍的阿拉伯军队损失了近七万人,却不能全歼唐军呢?

在经过研究之后,阿拉伯帝国得出了一个结论:

唐军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排兵布阵,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如果在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下,阿拉伯军队将毫无胜算。唐朝最常见的野战阵型叫做“锋矢阵”,锋矢阵是由“敢死队”两千五百人、轻装骑兵五千人、布兵一万两千五百人、弓弩兵两千五百人、甲兵两千五百人,五大兵种组合而成的“万能阵营”。

作为阵首的“敢死队”身穿重甲、左手持圆盾、手持陌刀,勇猛无比, 陌刀是一种双刃长刀,是唐朝军队独有的武器,陌刀的杀伤力强大,特别适合冲锋陷阵,历史上评价为“如墙而进”。

作为第二梯队的骑兵装备马槊和横刀,身披重量轻、防御力高的“唐十三铠”,数量最多的步兵配备长枪、腰刀、短匕、弓箭四种武器,是唐军的中坚力量,

弩兵使用的“唐驽”有四种,伏远弩射程约五百米、擘张弩射程约四百米、角弓弩射程约三百米、单弓弩射程约二百四十米。在手持陌刀的“敢死队”冲锋之前,弩兵部队会向敌军发射漫天箭雨,削弱敌军士兵的作战能力,为“敢死队”创造突破口。

唐朝军队的装备之精良,战斗能力之强悍,是现代电视剧体现不出来的,了解历史还是要多看一些有干货的书籍。

冷兵器时代的阿拉伯军队的作战装备以盾牌、长矛、弯刀为主,面对武器精良、阵法多变、作战勇敢的唐军实力不在一个层面上。

怛罗斯之战中,若不是葛逻禄部落突然反叛,唐军未必会败退。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阿拉伯帝国认为与军事实力强大的唐朝为敌没有意义,而大唐也因为内乱而无暇去反攻阿拉伯帝国,两国的博弈到此为止。像是一对激情过后便分道扬镳的男女,唐朝虽然战败,但却从心理上征服了阿拉伯帝国。

怛罗斯之战,唐朝以寡敌众,虽败犹荣!

值得一提的是,安西军对外战争和唐朝中央没多大关系,完全是节度使调动地方力量在和周边国家掰手腕,而且还胜多负少。唐朝虽然在怛罗斯失利,但是这仅仅是一场境外战争的失利,对唐帝国的国力影响甚微。

而且这是阿拉伯与大唐多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战胜唐朝,怛罗斯之战后唐帝国依然对西域拥有主导权。安西军没有受到怛罗斯之战的影响,不仅实力尚存,全军上下的士气仍然高昂无比。怛罗斯之战结束后的第三年,安西副都护封常清率领唐军远征大勃律,一举攻破了这个国家。

唐朝对外的荣光失色,那是在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疲敝得大唐,难以为继,主动的放弃了西域。

怛罗斯之战唐军为何失败?

怛罗斯之战唐军为何失败?

怛罗斯之战唐军为何失败?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并且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事后的许多历史研究者和军事家对此感到困惑,高仙芝的数万中国军队是如何在面临高原缺氧、且几乎没有补给可能的情况下翻越帕米尔高原(时间长达2个多月)?而这样一支理应疲惫不堪的军团还能在达到目的地后与拥有地利人和、数量数倍于己的阿拉伯军队作战,这本身已经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了。

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由于唐军将士极其英勇善战,加上强弓硬弩的技术优势,高仙芝曾经占得上风,阿拉伯联军先后7次进攻均被唐军步、骑兵压制住。阿拉伯军队一味依赖轻骑兵突击的弱点再次暴露无疑:这种战术在训练有素、阵形整齐的敌人面前很难凑效,19年前他们在欧洲的图尔之战中正是败在了坚守阵地的法兰克人手下,停止了对西方的扩张。但这次由于阿拉伯联军兵力实在太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斗持续了五天,双方仍是不分胜负。然而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重要时刻,形势发生突变。在第五天傍晚的激战中,葛逻禄部雇佣兵见势不妙突然叛变(事后有人认为是被阿拉伯人买通的结果),这成为战役的转折点。叛军从背后包围了唐军步兵,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唐军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

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但唐军也重创了阿拉伯部队,杀敌7万余人。慑于唐军所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进一步失守。

怛罗斯之战时唐朝为什么会失败?

从六世纪到八世纪,欧亚大陆的三大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唐朝、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在七世纪中叶被阿拉伯帝国打败,开始停止扩张。阿拉伯人把目光转向唐朝,首先征服了印度,然后是塔里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和中亚的其他广大地区。开元三年,阿拉伯人与吐蕃结盟,进攻巴哈纳。巴哈纳位于中亚的锡河上,是唐朝的属国。这一消息传到了唐朝,唐玄宗大怒。唐朝的三万大军在锡尔河上击溃了八万阿拉伯大军,第一次战役以阿拉伯人的惨败而告终。然而,阿拉伯人不愿意被打败。公元749年,他们召集全国精英和中亚几十个小国的联军,共30万人,向中亚的塔洛斯进军,准备与唐朝作战。

唐朝的西域指挥得到了中央王朝的认可。聚集了西方安全部队和西部地区联军的精锐部队,共计两万多人。唐朝的盟军进行了长达700多里的长征,最终在怛罗斯遇到了阿拉伯和中亚的盟军。一场空前的战争就此拉开帷幕!唐军虽然只有两万人,却迅速包围了塔洛斯城。阿拉伯人已经在准备进攻安西的四个城镇,他们一接到进攻的消息,就动员了十万军队支持塔洛斯,并在塔洛斯河进行了决定性的战斗。大唐先锋队李思野率领大唐精锐部队三千人夜袭阿拉伯帝国军营,冲垮了阿拉伯帝国盟军的左翼防线,但参与战争的阿拉伯军队达到30多万,李嗣业虽然冲垮了其左翼防线,但很快重组并发动了反击。

李嗣业寡不敌众,只得退至大营,但唐军的战斗力举世闻名,双方在百里长的战线上浴血奋战了五天,从未失败过。曾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内竟然出现了背叛者。唐朝联军葛逻禄部突然投奔阿拉伯帝国,唐朝军队前后,卷入战争的军队数量少,加拉卢部的投奔更甚!与此同时,大唐国内爆发的疫情导致大唐溃败,只有数千人返回。尽管塔拉斯之战以唐朝的战败而告终,但阿拉伯帝国的伤亡人数却超过了7万人。

公元754年,唐安西都守军集结了3万精锐和数以千计的西方精锐骑兵,准备再次作战。安西都护府大总督郭信和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等待朝廷的指示,准备再次远征阿拉伯帝国,为怛罗斯之战报仇。就在安西军准备出兵的时候,唐家内部突然震动了天下的混乱,安斯军只好放弃西线,回内部救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大唐安西军还是有能力再一次和阿拉伯人长一段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整体实力和其在西部地区的影响没有受到战争的失败。战争期间,唐朝仍然控制着西部地区,并继续在中亚地区扩张。阿拉伯帝国赢得战争后,立即派使者以真诚的态度与阿拉伯帝国讲和。

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唐朝的?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战后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唐朝的?

中国与阿拉伯人的交往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当时阿拉伯人将来自印度洋的中国货物,运抵埃及,然后转运到西方。

成书于一世纪的《印度洋航海指南》中提到,“在马六甲半岛(Chryse)之北,在海之极端,有一国家名秦(Thin),其中有一大城称秦尼 (Thinae)。棉花、生丝和丝绸都从此经大夏而抵婆罗羯车,另经恒河水道而抵麻离拔”。

这本书是希腊文书写,为何希腊人会用“Thin”称呼中国?原因在于,在阿拉伯语中“Sin”代表中国,由于希腊语没有“S”音,所以就用了“Th”音。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与阿拉伯人经贸往来更是频繁,还爆发过多次战争,那么阿拉伯人眼里的唐朝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尤其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又如何看待唐朝?

在唐玄宗之前,阿拉伯史料中的唐朝记载极为少见,其中最主要一则描述的是世界地理位置,夹带了描述中国。

埃及占领者阿姆尔之子阿卜杜勒,死于公元675年,他对世界地理有过一段论述,法基赫的《各国志》中收录了这一段记载:

世界景象分成五部分,犹如鸟首、两翼、胸部、尾部。世界之首为中国,背后是瓦瓦,瓦瓦之后的民族,只有真主知道。右翼是印度,印度背靠大海,大海之内无生物。

左翼是可萨,可萨后面有两民族,其一是孟沙与摩沙,在他们后面是雅朱者和马朱者,胸部是麦加、西贾兹、叙利亚、埃及与伊拉克。尾部是从扎特一胡玛姆(亚历山大港附近)至马格里布。

从这一记载中,很难判断阿拉伯人对唐朝的态度,但阿拉伯人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对中国的地理描述一定程度上的准确的。由此可以判断,阿拉伯人与中国交往较为频繁,对中国应该比较了解,否则很难做出这一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阿卜杜勒的这篇记载,应该就是最早称呼中国为“Sin”的阿拉伯文献。而阿拉伯之所以称中国为“Sin”,很可能是从古印度称中国“Cina”而来。

唐玄宗晚期,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阿拉伯的黑衣大食与唐朝发生了多次战争,其中怛罗斯之战最为中国人熟知。我们都知道,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惨遭失败,黑衣大食俘虏了不少唐朝士兵,其中一个叫杜环的士兵后来还游历了非洲,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那么,怛罗斯之战后,作为胜利者的阿拉伯人,又如何看待唐朝呢?

对于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当时阿拉伯史书上几乎一片空白,直到大约中国南宋时期,阿拉伯人伊本·艾西尔的《历史大全》中才有所记载:“(伊历133年——公元751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

这一记载准确性无疑值得商榷,因为唐朝参战部队只有2万左右,更为重要的是,记载中只是简单描述了战争,并未评价唐朝与唐军,因此很难知道从阿拉伯人的史料中直接得知他们如何看待唐朝。

然而,虽然阿拉伯史书没有记载,但中国史书记载的阿拉伯人的一个举动,却显示出他们对唐朝的态度,证实唐朝果然强的可怕。

唐朝史料《册府元龟》中记载:“(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二月黑水大食谢多诃密遣使来朝”,天宝十二年(753年)来了四次,战后6年中每年均有黑衣大食使臣来朝。根据中国史书记载统计,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中,

黑衣大食使臣来华一共有17次,最晚一次为公元798年,当时唐朝已经衰落,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已于790年被吐蕃占领。

黑衣大食打赢了怛罗斯之战,为何还会连年“遣使来朝”?原因很简单,这个举动充分说明唐朝太强太强太强,黑衣大食反而担忧唐朝会调集更强兵力与之作战,因而才会外交斡旋,以缓和两国关系。更何况,在怛罗斯之战中,唐朝实际上虽败犹荣,黑衣大食虽胜却恐。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怛罗斯之战是一场里程碑式的失败,但实际上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边境冲突,对唐朝而言历史地位并不高。

在中亚地区,阿拉伯与唐朝一共发生五次边境冲突,唐朝只输了怛罗斯之战,赢了其余四场。而且,当时安西都护府总兵力只有2.4万,抛出守备部队等,真正参与怛罗斯之战的军队数量不会超过2万,而黑衣大食总兵力二十余万,最终唐朝只损失了数千人。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与黑衣大食疆域都没有变化,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并且继续扩张。二年之后,安西都护府的封常清,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754年,唐朝在中亚地区的势力到了极盛,唐玄宗也准备调兵再与黑衣大食打一场。

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中断了西扩,于是在很多人印象中,仿佛是怛罗斯之战失败,导致了唐朝中亚战略的衰败。

或许,也因为这些原因,阿拉伯人知道怛罗斯之战失败对唐朝不值一提,所以不仅没有夸耀怛罗斯之战,反而还在战后立即派出使者朝拜唐玄宗。

阿拉伯人眼里的唐朝,除了强大之外,还非常富裕。讲述这点之前,先看一个历史背景。

客观地说,唐朝对待外国海商并不是太友好,我们可以透过三条法律来看。

1,贞观二年,李世民发布一条政令:“诸蕃使人娶得汉妇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李治继位之后,也发布过类似律令。简而言之,就是外国人娶汉妇为妾没问题,但不准将“汉妇”带回国,就是禁止“汉妇”外流。

2,海商在唐朝去世之后,财产如何处理?唐朝规定:“海商死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诣府,则没入”。妻子与儿子在三个月之内没来官府处理,那么唐朝就将没收其财产。但很多海商妻与子根本不可能在三个月之内到达唐朝,所以被后人批评为“故立苛例以归利”。

3,834年又出一条新规:“死波斯及诸蕃人资财货物等,伏请依诸商客例,如有父母、嫡妻、男女、亲女、亲兄弟元相随,并请给还,如无上件至亲,所有钱物等并请官收,更不牒本贯追勘亲族。

”范围不仅仅是海商,还包括“波斯及诸蕃人等”。更狠的是,“元相随”的家人申请归还财货才行,而且还不发公文去寻找他的亲族。

即便如此,阿拉伯人还是趋之若鹜,争相来到唐朝定居经商。安史之乱时的将军田神功,在到达扬州之后,《旧唐书》记载“田神功至扬州,大掠居人资产,鞭笞发掘略尽。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

黄巢起义之后,在广州大掠胡商,传说杀死十余万胡商,其中很多是阿拉伯人。可见,即便在安史之乱与田神功大掠扬州胡商之后,唐朝局势比较混乱了,阿拉伯人还是川流不息的来到唐朝经商定居。

更夸张的是,历经田神功、黄巢之后,阿拉伯人还是愿意来华,十世纪的阿拉伯著作《黄金牧地》、《事类汇编》等书籍中,都记载了阿拉伯人来华经商。

综上而论,身为西亚文明的领袖,阿拉伯人尽管没有直接评价唐朝如何,但阿拉伯人“遣使来朝”与大量定居唐朝,充分证明了唐朝强的可怕、富的可怕,唐朝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还要富。

不仅如此,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唐朝已经远去,只是中国历史上王朝之一,甚至不少学者贬唐捧清、贬唐褒元等,但在海外地区,唐朝又富又强的影响力却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海外华人聚集之地,为何不叫“宋人街”、“元人街”、“明人街”、“清人街”,往往都叫“唐人街”?

怛罗斯之战唐朝战败原因

怛罗斯之战唐朝战败原因

唐朝是中国最强盛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朝代之一,当时万国来朝、文化政治军事空前繁荣昌。唐朝也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一个未修建长城的大统一中原王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盛名远扬海外。鼎盛时期的大唐铁蹄几乎所向披靡,与同样雄盛的阿拉伯帝国交战,战果如何呢?

公元六到八世纪,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时期,分别是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唐太宗、唐高宗时期众多西域小国投降于唐朝、或被武力灭国;唐朝从此建立了西域统治体系。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阿拉伯帝国成为了唐朝之外影响中亚的另一力量。

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应许他的两个大将,谁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是中国的长官,但是两位大将谁也没能踏上中国的土地!

天宝九年(750年),唐朝西域大都护高仙芝带领他大军击破了石国(现今乌兹别克斯坦),并掳走了石国国王极其部众献给了唐玄宗,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求助黑衣大食国(阿拉伯王朝)。

高仙芝打算先发制人,率领着唐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里,最后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军队相遇。当时高仙芝的大军仅有三万人,而阿拉伯军队达十万余人,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展开交战。

据史料记载,第五日傍晚,葛逻禄番兵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了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阿拉伯军队趁着唐军陷入混乱之际,出动了重骑兵主力突击唐朝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和葛逻禄两面夹击,无力支撑,最终溃不成军只能撤退。三万唐军仅剩下数千人返回,损失极其惨重。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仅过了两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了当地的势力。封常清率领着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如果不是安史之乱,那么西域唐军将有机会和阿拉伯人再次一较长短。754年唐朝在西域、中亚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只可惜安史之乱爆发,只能退出中亚。

纵观唐朝的扩张史,遭遇挫折并不少见,而战败后卷土重来也是唐军惯用的战略。只可惜安史之乱让大唐就此转折,随后崛起的吐蕃、复兴的突厥、西南的南诏,以及内地的藩镇叛乱一点一点蚕食大唐的根基和资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3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