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干什么的

以史为鉴 2023-06-29 11:03:27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干什么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诸葛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木牛流马的确是存在的,这是有史可据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而《三国志·后主传》也曾记载: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神乎其神的描述却不完全可信。

《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的描述是这样的: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方腹曲头:身体程方形,头部程曲形。 木牛流马的主要用途是运输粮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载粮食物资的容器,头部更像是装饰,或者是能够控制方向的机关。

一脚四足:木牛流马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有一只脚。 为什么是“脚”而不是蹄呢?因为“脚面”的抓地面积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学原理。

头入领中:“领”就是脖子,木牛流马的头缩在脖子中。 木牛流马还有脖子?我认为脖子就是方形的身体,所为“头入领中”,表示了“头”和“身体”几乎是无缝相连的。

垂着牛舌:木牛流马的舌头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个止动装置,就像是自行车的保险叉一样。

载多而行少:装的多,但跑的慢。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适合大批量的物资运输,如果仅仅运送几担粮食没必要使用。

特行者数十里:满载货物之后,大约能够行驶数十里路。

转者牛足:牛足可以转动,这个“转动”应该是指牛足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进行“变向”运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可以向左右摇晃变换方向。

覆者为牛背:牛背上有个盖子。

曲者为牛肋:有类似“肋骨”的条状物体对牛腹进行保护。

牛仰双辕:木牛流马在呈站立状时,是一个头部比尾部高的状态。双辕是指马车前左右两边架马的两根直木,在我看来,木牛流马身上的“双辕”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是两根推车用的杆子,就好比车把手。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较小,一尺约600px。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前后四足各向前迈一步(四足各迈一步一共四步)的距离是1.45米,如果说迈出四步的时间大约在1秒左右,那么木牛流马每分钟行驶87m,每小时行驶5220m。

载一岁粮:“岁”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365天,并不是一个重量单位,在这里的“一岁粮”,指的应该是365斤粮食。 但是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老师说“一岁粮”指的是600斤粮食,至于他怎么得出来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是需要人来操纵的,并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械。

以上便是我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所解读出的木牛流马的大致情况。

我不敢确定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因为武侯的智慧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揣测的,所以我把锅,交给专家们来背……

历史学家李约瑟老先生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有一个牛头作为装饰的独轮车。《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老先生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有四只脚作为支撑的人力独轮车。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木牛流马的每只脚上都有一个能够转向的小轮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够更加快去的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是不是对木牛流马有些失望?三国时期的运输车都是两轮驱动的,而诸葛亮能够制造出“大轮负责驱动,四个小轮负责支撑和辅助移动”的木牛流马,已经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了。

而且木牛流马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过往在栈道上运输粮草,全靠人力背负粮草,比如一伐前后魏延提出子午谷时说“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而诸葛亮四伐五伐,分别使用了木牛和流马,因为带了轮子,所以说是“人不大劳”。

三国时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

三国时期,著名的文臣武将层出不穷,有像周瑜一样能文能武之人,有曹氏父子一般兼顾文学与政治之辈,但是说起最全能的人,还是非诸葛亮莫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战场上算无遗策。

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另外还掌握了科学技术,跻身了发明家之列,他研发的“木牛流马”在当时解决了运输粮草的问题,到了后世更是传得神乎其神。那么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木牛流马,在很多小伙伴的印象中木牛流马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们是《三国演义》中的传说:“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这根本就是不需要能量的全自动机械啊,现代科学表明这种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据古籍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木牛每天能走二十里,推木牛的人不会感到疲惫。此外,《三国演义》上还说,每一木牛可以携带十个人一个月的口粮。

根据相关计算,汉代一人一年平均口粮大约是六百五十斤。而木牛可以承载着这样重量的粮食在崎岖山间小路上轻松的行走。要知道,这个重量无论是肩挑,还是背扛,一个人都无法承受。

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木牛流马在蜀道中可谓如履平地,遇到一人宽的小路的时候,只需要一人便可以推着度过,下山之时,险要之处便可以以绳索滑轮放到山底,不用废太大的力气,连运输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了。蜀国从此不再受到粮草的制约,可以放开手脚进攻了。

绞盘索道直到如今,依旧是四川、云南很多山区必备的交通工具。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诸葛亮集》中那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可以理解为,人推动木牛流马前进,每天可以行二十里路,却不会太累。在北伐之前,诸葛亮曾率兵平定南中,可能在路途中听过或见过此物,于是活学活用,运用到了北伐中。而因为这一运输工具,对地形有特殊要求,不适宜大面积推广,所以不仅他自己用的少,也没有大幅推广。如此看来,这一说法倒也说得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3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