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人的套路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自古以来,王公贵族的爵位财产结为一体,且由于实行一夫多妻制(确切的说是一一妻多妾制度),子女众多,为了解决死后爵位财产继承问题,维护社会的秩序稳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大禹把王位传给儿子启,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传统,自此:夏朝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到了商朝,制度有所变化,前期实行兄终弟及,后期改为父死子继。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定下了一项制度,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由此几乎奠定了此后中原王朝3000年的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周公。周公制定礼乐的时候定下了一项制度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开始。并在中国历史持续了将近3000年。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代表了古人选择继承人的先后顺序。古人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三妻四妾。这样每个人生的孩子地位并不同,分了三六九等。妻子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地位最尊。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选择嫡长子继承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继承纷争。
我们知道,汉代有个《推恩令》,就是诸侯王死后,皇帝把死者的国土平均分给那个死者的所有孩子,相当于强行给死者分家,这样,每个儿子分得的国土小了,财力削弱了,就很难有造反的实力了。所以,贵族为了家族兴旺起见,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分家的,那么,家产给谁不给谁呢?如果没有一个规矩,势必造成家族纷争,大打出手,血流遍地。这时候,实行嫡长子制,就是一种最优选择。嫡妻生的孩子有优先权,这仿佛天经地义。长子年龄最大,有优先权,这仿佛也天经地义。别的儿子想争,谁叫你母亲不当嫡妻,谁叫你不第一个来到人世呢?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大家也没脾气。
嫡庶 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各个妻子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为什么重视嫡长子,这个原因就是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从家族角度来讲,嫡子是两姓之好的产物,对嫡子的重视是家族稳定传承的基础,从父母角度来讲,长子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几乎占据了父母所有的期待,受到的关注是最多且唯一的,父母肯定更倾向于培养他,而培养好嫡子也有带头的作用……嫡长子会继承整个家族的财富和地位,承担了更多责任,一般情况,都会不遗余力培养嫡长子
总之,嫡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确定唯一的,可以保证家族的稳定和延续。
至于皇位交接,只能说“天家自当别论”,毕竟家底后,折腾几次也不容易撼动整个根基,而且皇帝位置这个收益太大了,大到可以让很多人铤而走险,至少让很多人不那么坚持原则;
事实上,虽然一直说什么“父传子家天下”,但从秦以后,能连续五代实现父子相承的朝代都不多【记得之前无聊翻了个遍,好像只有唐朝中后期以及清朝前中期两个朝代的皇位传承实现了连续五代以上的父传子】,父传子都很难贯彻,更不要说嫡长子继承了,只能感叹投胎皇后的儿子也不是天生的皇帝命啊。
? ?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满族的前身是靠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女真族。通常来说,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继承制度大相径庭,汉族多采用嫡长继承制,而少数民族却流行幼子继承制,例如蒙古族的幼子守灶。可清朝既不照搬嫡长继承制,也不采用幼子继承制,而是独辟蹊径,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 ?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六部九卿面谕曰:“我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康熙帝驾崩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康熙帝临终前一言而定大计,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由于事发仓猝,不由得令人心生疑窦,以致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成为清史上的一大疑案。
? ? ? 接下来,雍正帝话风一转谈到建储之事,宣布将御笔亲书传位诏书,密封后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意味着今后将不再公开册立太子,改为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在儿子中不分嫡庶长幼选择一位,亲笔写于传位诏书之上,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开启查验,继而宣布储君人选。
? ? ? 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此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实录》
? ? ?秘密立储制度摈弃了嫡长继承制不分良莠的弊端,改良了幼子继承制主少国疑的隐患,不分嫡庶长幼扩大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不公开册立避免了朝臣依附而形成权力集团,是清朝前所未有的一大创新。
? ? ? 雍正帝之所以创立秘密立储制度是因为其自身在继位过程中遭受到百般猜疑,同时也充分吸取了前代继承制度的种种弊端。
? ? ? 中原王朝一贯承袭的嫡长继承制始于周朝,以《春秋公羊传》中的表述最为经典,“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子就是正妻(皇后)所生之子,庶子就是妾侍(妃嫔)所生之子。在嫡长继承制中,先论嫡庶,再看长幼,在这种制度下,嫡长子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继承权。但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不分良莠,唯嫡唯长,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25个儿子,其中不乏精明强干之辈,可碍于嫡长继承制,司马炎最终选择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从而酿成导致西晋亡国的八王之乱。
嫡长子继承制的完整表述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确定继承人,就是要以长不以贤。除了嫡子还有庶子,在嫡子和庶子中确定继承人,就是以贵不以长。
所以,无论长贤嫡庶,最后肯定要落到嫡长子身上。嫡长子,就是天然合法的继承人。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的渊源,是周朝的宗法制。
宗法制下的天子、诸侯和大夫,都要按照这个制度确定继承人。周天子,一般理解为?天的儿子?,但也可能就是?大儿子?,最大的嫡出儿子。
在周初的时候,嫡长子继承制还一直被坚持的。但是,到了春秋,已经礼崩乐坏了。基本上就没人再把嫡长子当回事了,原因是竞争太激烈。
首先破产的是宗法制。在当时的晋国最明显,晋国宗族各种手足相残。先是小宗干掉大宗,篡权的小宗就各种残害同宗。因为这些人都可能原样复制,所以能杀掉就杀掉,杀不掉就赶跑。国君独揽大权之后,也就没有什么宗室亲戚可以任用了,更不可能搞论资排辈。于是,就有了?尊贤尚功?的观念,根据才干和军功给出爵位和权力,完全不是?亲亲尚恩?的讨论。
接下来要破产的,肯定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了。大背景已经尊贤尚功,家族里再不立贤而是立长,那就等着被灭。
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顶级家族是智家。大族长智宣子,在选拔继承人这件事上,可是费了老劲。为什么费劲?就是要选贤,在一群儿子中,选出一个最有能力的。然后,让这个人带领整个家族走向辉煌。智宣子好不容易选中了智瑶,但同族的智果不同意。但他反对的理由并不是智瑶没有能力,而是认为这家伙能力太强但不够仁义。也就是所谓的才胜德,能力越大责任不见得越大,但破坏力肯定越大。所以,智果认为,智瑶一定会给智家带来灾难。既然大族长一意孤行,那我就只能分家另过了,即?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从智家选拔继承人来看,就能够发现他们根本就没用嫡长子继承制。大家争议的焦点,不是智瑶是不是嫡长子,而是智瑶到底够不够贤。智宣子认为贤就是有能力,带着家族出去跟人搞斗争,肯定不会吃亏。但智果却认为贤是才德匹配,智瑶有才但无德,所以不算贤。
智家是这个德性,那同时期的赵家呢?也差不多,大家都是立贤不立长,甚至立贤不立贵。嫡长子,不仅长子不算优势,就是嫡也没啥用。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在这两个儿子中,赵简子搞了一套历时三年的考试。简单说就是把自己治家的人生经验刻在两枚竹简上,然后伯鲁一枚、无恤一枚,让他们认真学习。三年以后,赵简子突然组织考试,问这两个认字自己的治家格言是啥。结果长子伯鲁答不出来,当初的竹简也找不到了。而次子无恤却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而且那枚竹简就在袖子里装着。考试结束,谁贤谁不贤也就知道了,自然是立赵无恤。
春秋时代,已经这样。所以,战国到秦朝这段时间,就根本没嫡长子继承制啥事。嫡长子,可能还是一个参考标准,但按不按照这个标准确定继承人,那就不一定了。比如秦始皇,从他自己到他老子,都不算什么嫡长子。秦始皇的年龄没啥优势,而且他母亲的身份只是吕不韦的歌姬,要长不长、要嫡不嫡。秦始皇死后,长子扶苏没能继位,而第十八子胡亥却继位了。但在当时,大家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事儿。
汉高祖刘邦的确是嫡长子继承制,庶长子刘肥没能继位,嫡长子刘盈继位了。但,刘盈能继位、吕后能当皇后,主要是因为吕氏家族的背景太深。就尊贵程度来说,吕后一个农家女,根本比不上戚夫人这个贵族之后。
搞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更是这样。他母亲王娡一家,早就是平民了,而且还是个二婚。先前嫁给了平民金王孙,还生了一个女儿金俗。好来,基本上算离婚了,而且还是女方提出分手,王娡直接甩了金王孙。之后,就是嫁给了汉景帝,生了汉武帝。但汉武帝只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上面有一群哥哥呢。
嫡长子继承制,在儒家壮大之后又逐渐兴盛起来,成为牢不可破的制度。这一点,在西晋就显出了威力。晋武帝的嫡长子司马轨去世以后,嫡次子司马衷自然升级。但司马衷是个白痴。按照春秋秦汉的套路,死活也不能立司马衷当继承人。但,嫡长子继承制就必须这么干,白痴也得立。
皇位传给嫡长子,也是为了避免王朝权力交接时候出现内斗,这一种内斗引起叛乱,当内战的出现,就会消耗国家的实力,使国家陷入支离破碎的状态中。这一种情况在我国古代皇位继承上是经常发生的,欧洲国家王室也由于王位继承上也发生给战争。可以总结,嫡长子继承皇位,也是一种出于国家稳定需要。
一个国家实施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嫡长子一出生就注定是未来的皇帝和国君,自然也能逐渐培育支持他的力量。而且,旧国君为了让嫡长子能够更好治理国家,也会教他学习处理政务,给嫡长子受良好的教育,扶持支持嫡长子的力量。这样,在良好教育环境和有扶持他力量的背景下,这个嫡长子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成为一个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国君。
而且,嫡长子是皇后的大儿子,皇后在封建王朝中都是母仪天下,也是皇帝精心挑选出来的。无论在相貌、才华、家庭出身、背景上都是胜过其他普通女子。再加上皇后也有着强大外戚的支持,太子也由此有着母亲外戚家的背景,在有稳定的人脉下,继承皇位也是理所当然的。
退一步来说,选嫡长子也是代表一个国家外戚势力的利益。因为,嫡长子的背后是皇后的政治力量支持,皇帝为了国家稳定和治理国家,也会按照强大势力的要求选择嫡长子,在皇位权力交替时候也不会有政治混乱局面的发生。可以总结,嫡长子继承皇位,也是一种名正言顺的继承方式。
当然,每一种制度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缺陷。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缺陷,就是以出身来决定皇子的皇位继承权,放弃了对君主德与才方面的考察。
实施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嫡子能够继承皇位现象也不多。根据有关学者统计,秦汉两朝一共出了二十八个皇帝,嫡出的仅仅是三人,东汉皇帝则全部为庶出。在宋代十八个皇帝中,只有三个人嫡出。明朝十六个皇帝中,只有五个皇帝逝嫡出。这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很可能由于外戚专权或者宦官把握朝政,使皇位流落其他庶子上。同时,也可能有其他庶子起着非分之心,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事变”,把嫡长子的皇位抢走。
我们也可从历朝历代皇帝继承制度中,观看我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的演变。如汉朝是嫡长子制度,唐朝是嫡子制度,明朝是长子制度,清朝是皇帝秘匣制度。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我国古代皇位继承,是很难实现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