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汉室是怎么错失自救的机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东汉自中后期开始长期陷入外戚和宦官的争斗之中,这两大集团的对峙是东汉走向没落的根源之一,汉灵帝时期更是江河日下,184年的黄巾起义把东汉进一步推向了深渊,不过东汉也并非完全没落,自汉灵帝189年驾崩后,汉室至少有两次自救的机会甚至走向中兴也有一定可能,可是最终却被这两个人一一浪费,来看看他们出了哪些昏招?
第一个人是大将军何进:汉灵帝死后虽然朝局更加混乱,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的宦官势力同何进的外戚势力再一次火并了起来,这一次兵权在握的何进占据了绝对上风,可是他最后仍然死于十常侍之手,而且引狼入室把汉室推入到了万劫不复之中,原因何在?
首先,何进优柔寡断:原本在汉灵帝死后何进迅速铲除了西园八校尉之首的宦官蹇硕,收缴了内廷兵权掌握了洛阳内外兵权,此时如果何进乘胜追击,十常侍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可是十常侍重新投靠了何进妹妹也就是何太后,在何太后的劝说下,何进错失良机,放过了诛杀宦官势力最好的机会。
其次,何进一边缺谋少断,另外一方面却听从袁绍建议召地方诸侯进京,试图借助地方诸侯的力量逼迫何太后同意铲除十常侍,结果此举引来了董卓这头恶狼,其实朝廷上下无不支持何进诛杀十常侍,何进只要顺水推舟又有兵权在握,铲除十常侍并没有多难。
最后,何进谋事不密:原本诛杀十常侍事涉机密,可是何进保密工作没做好,被十常侍得知后先下手为强,以何太后名义召何进入宫反而先杀了何进。何进一死,董卓进京,兵权落入董卓之手,自此汉室再无好日子过了。
何进浪费了大好机会,如果他能果断一点彻底诛杀十常侍,至少不会引狼入室,在黄巾起义已基本被扑灭,没有宦官势力掣肘和天下仍然心向汉室的情形下,至少汉室还有机会自救。
第二个人是王允:王允铲除董卓对汉室是有大功的,不过他在获得巨大声望和权力的同时,却也接连犯下了几个错误。
首先,王允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后汉书》称其:“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不顾朝廷众人的劝阻,执意杀了罪不至死的名士蔡邕,使得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王允因之失分不少。
其次,没有处理好和吕布的关系,《后汉书》记载:“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一文一武原本应该携手共度难关,可是王允却看不起一介武夫的吕布,将相不和兵家大忌。
最后,处理董卓旧部举措失当,董卓死后如何处理其旧部凉州军是重中之重,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原本朝廷有两种意见,一是赦免西凉军上下,二是西凉军虽然骄悍,但是当时有一人可以压制得住他们,此人就是皇莆嵩,当初平定凉州韩遂等人叛乱时皇甫嵩是主帅,董卓是副将,所以朝廷有人建议让皇甫嵩统领凉州军,这也不失为良策。
可惜王允一个都没采纳,反而火上浇油要严惩凉州军,这才导致在贾诩的献策下李傕和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最终王允被杀,吕布败退长安,汉室也失去了最后自救的机会,再也没有机会振兴了。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海瑞和张居正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是,在清廉和贪腐的群体之中,并非仅仅只有他们两个。所以,如果只看他们两个人的事迹,那就会以偏概全,最终导致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一、清廉和贪腐的是非问题
公平、公正,是我们的社会追求的一大终极目标。虽然我们知道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条件下,还是相对容易实现的。
比如高考,对于考生的录取,那就应该在大家认可的规则之下进行。再比如项目的招投标,也应该根据需求和规则,择优选用。
这时候,是清廉的人,更容易公平处理;还是贪腐的人,更容易公平处理?恐怕不言而喻。贪腐的人,正是通过破坏公平、公正,来为自己渔利。所以,清廉绝对是值得提倡与弘扬的优秀品质。
二、清廉的于谦,挽救了大明朝
如果说清廉的海瑞,没有贪腐的张居正贡献大,以此来证明清廉无用的话,我们仅仅只需要举出一个反证,就足以推翻“清廉无用”这一论断了。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率蒙古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国难当头,于谦挺身而出,利用劣势兵力,击退了也先的进攻,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如果没有于谦,恐怕明朝会提前进入南明时代了,更不会有数代之后的张居正改革,迎来万历中兴了。
于谦的清廉,恐怕没人会否认。他去世之后,家无余财,唯一贵重的物品,竟然是明代宗朱祁钰赐给他的盔甲和剑器。
那为什么清廉的海瑞,却不及贪腐的张居正呢?
三、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的方向,决定了取得的成就
海瑞的能力相比张居正而言,当然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他们的人生成就,之所以形成了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个人能力和努力方向问题,并非清廉与贪腐问题。
两人的出仕过程
海瑞相对而言,比较“愚笨”。他考秀才考了十余年都没考上,直到28岁,才考入县学,成了一名生员。然后,又考到36岁,才中了举人。接着考进士吧,却是屡考不中。最后,海瑞只能以举人的身份,以及40岁的高龄,做了一名县教谕。教谕,类似于现在担负有教学任务的县级学校的校长。
再看张居正,简直就是“神童”一个。他12岁考中生员;13岁考中举人,还是主考顾璘有意磨砺他,故意让张居正落了榜。可是,到了下一次考试,张居正又成功登榜,16岁时二次中举。七年之后,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而且是二甲第九名,全国第十二名,光荣入选了庶吉士,成了大明首辅的培养对象。
张居正虽然年少海瑞11岁,可是当海瑞还在为中举挣扎之时,张居正已经光荣的进入了明朝的中枢机构。
嘉靖朝的无奈
海瑞1553年,从南平教谕做起,在他的贵人朱衡的提拔和保护之下,又历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一直到1564年,11年之后,才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了一名正六品的京官。
然后,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海瑞,给自己备好了一口薄棺,抱着必死的决心,给嘉靖皇帝上了一篇有名的札子《治安疏》。
海瑞所写的内容我们就不赘述了,总之,海瑞是把嘉靖皇帝给骂了一个七窍生烟,满脑袋的乌云闪电。原本,盛怒之下的嘉靖要把海瑞就地正法,可当他听说海瑞已经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木,就又把札子反复看了数遍。这次,嘉靖看到了海瑞的忠诚与正直,然后,下令将海瑞给关了起来。直到嘉靖去世,海瑞都没能再踏出监狱半步。
此时的张居正呢?一切顺利。
张居正利用自己高超的交际手段,与本属不同派别的严嵩、徐阶、高拱,甚至是宫内的宦官,都处得非常好。
张居正同样给嘉靖皇帝上了一个札子《陈六事书》,陈述了自己对时政改革的意见。虽然嘉靖、严嵩等人并未重视,却也没有给张居正带来什么麻烦。此后,张居正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海瑞与张居正之间的差别。同样,也给了我们很多提示。想要办好事情呢,最好是对事,不要对人,否则,惹怒了人,还办不了事。
张居正在嘉靖年间,虽然也没有什么作为,却找到了一个靠山,那就是裕王朱载垕,就是后来的隆庆帝。张居正成了朱载垕的侍讲伴读。
隆庆朝的奋起
嘉靖皇帝去世之后,海瑞终于被放了出来,先后在户部、兵部、大理寺、通政司任职。到了隆庆三年,升任右佥都御史,成了正四品大员,外放应天巡抚。此时的海瑞,倒是做了一些实事,治理南方水患,颇有成绩。
正是在担任巡抚之时,海瑞丝毫不顾徐阶曾救过他的旧情,要求徐阶退还十余万亩所占的田地,换来了一个“海青天”的称号。
再看张居正,为了实现自己改革弊政的目的,扳倒了严嵩,逼走了徐阶,同高拱一起,入主内阁,成了大明宰辅。
海瑞和张居正,明显在向不同的方向狂奔。
万历朝的果实
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成了真正的权臣。他先是联合宦官冯保,驱逐了高拱,自己登上了大明首辅的宝座。然后,开始实施变法。
张居正先后出台了考成法,整饬吏治;然后,又推出了一条鞭法,清理丈量土地,改革赋税。为了加强统治,他还禁毁了许多名山书院,严禁批评时政。另外,又大力裁撤冗官,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加强边防。
海瑞呢?凉了。
海瑞最初,还握有实权,全力支持张居正变法革新,大力推行一条鞭法。海瑞的清廉,为他在百姓中赢得了非常大的名气。可是,也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只是,摄于海瑞的名望,没人敢惹。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到了万历十三年,海瑞被架空了。
海瑞被人推荐为了南京右佥都御史,然后再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大明朝有两套官员的班子,北京一套,是有实权的,而南京的一套,基本上就是摆设。所以,从此之后,海瑞到死,都是一尊被供奉起来,没人敢招惹的“活阎王”。
努力的方向很重要
有时候,能力的些许差别,并不足以造成两个人所做贡献的巨大差别。但是,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同,那差别可就大了。
张居正自入仕之后,就一直都在观察大明朝所存在的弊政。虽然中间遭遇过挫折,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改革弊政的初心。不管是他的暂时隐忍,还是朝堂的激烈竞争,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张居正登上大明首辅之位时,他将自己的目标付诸了实施。
而海瑞呢?他的眼光一直在做实事之上,他所看到的只是某个人、某件具体的事情,是一头勤劳而自律的老黄牛,哦,更确切说,应该是一头倔强的小毛驴。
张居正的做事方法,是通过改革弊政,制定新的制度和规则,来约束人,提高执行力和效率,进而改变社会。制度可以影响全局,成功之后,带来的效益自然非常巨大。
而海瑞的做事方式,是通过他的努力,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或者通过他的监督,让某个人遵守现有的制度。海瑞解决了江南水患,造福了一方。他针对嘉靖、徐阶、胡宗宪等具体的人。海瑞试图通过让人遵守制度,来改变社会,给百姓带来利益。但是,所带来的收益,毕竟有限。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是决策者、制度的制定者和领导者;一个是执行者。无论如何,执行者的功绩,都很难超越领导者。
结论
清廉是一项非常优秀的品质。
毕竟很少人能有张居正的机会,去进行国家级别的改革。大多数人还是要做螺丝钉,干好自己所负责的具体事情。
这时候,公平、公正就非常重要。清廉的人,相对更无私,就更容易做到。而贪腐的人,主要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就很容易成为社会蠹虫。当蠹虫非常多的时候,整个社会恐怕就会生病,就会崩塌。
海瑞与张居正的成就,更多的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与目标。只要贪腐不影响终极目标,那至少对这件事就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自然就不会影响到目标实现后的功绩了。
但是,张居正的贪腐,却可能对某件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产生影响。比如,他因为通州知县张伦行贿了他的母亲,就将张伦升为了户部员外郎。户部管财政,恐怕这位张伦会变本加厉的把送出去的给贪回来。
人因为能力和个性的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职业,取得不同的成就。海瑞适合做监察工作,而张居正适合做制度改革。至于成就的大小么,尽全力,拼搏过了,奋斗过了,至少无愧此生了。
而清廉无用论,以及清廉的人所做出的成就,不如贪腐的人所做出的成就大,这完全就是错误的。
东汉自中后期开始长期陷入外戚和宦官的争斗之中,这两大集团的对峙是东汉走向没落的根源之一,汉灵帝时期更是江河日下,184年的黄巾起义把东汉进一步推向了深渊,不过东汉也并非完全没落,自汉灵帝189年驾崩后,汉室至少有两次自救的机会甚至走向中兴也有一定可能,可是最终却被这两个人一一浪费,来看看他们出了哪些昏招?
第一个人是大将军何进:汉灵帝死后虽然朝局更加混乱,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的宦官势力同何进的外戚势力再一次火并了起来,这一次兵权在握的何进占据了绝对上风,可是他最后仍然死于十常侍之手,而且引狼入室把汉室推入到了万劫不复之中,原因何在?
首先,何进优柔寡断:原本在汉灵帝死后何进迅速铲除了西园八校尉之首的宦官蹇硕,收缴了内廷兵权掌握了洛阳内外兵权,此时如果何进乘胜追击,十常侍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可是十常侍重新投靠了何进妹妹也就是何太后,在何太后的劝说下,何进错失良机,放过了诛杀宦官势力最好的机会。
其次,何进一边缺谋少断,另外一方面却听从袁绍建议召地方诸侯进京,试图借助地方诸侯的力量逼迫何太后同意铲除十常侍,结果此举引来了董卓这头恶狼,其实朝廷上下无不支持何进诛杀十常侍,何进只要顺水推舟又有兵权在握,铲除十常侍并没有多难。
最后,何进谋事不密:原本诛杀十常侍事涉机密,可是何进保密工作没做好,被十常侍得知后先下手为强,以何太后名义召何进入宫反而先杀了何进。何进一死,董卓进京,兵权落入董卓之手,自此汉室再无好日子过了。
何进浪费了大好机会,如果他能果断一点彻底诛杀十常侍,至少不会引狼入室,在黄巾起义已基本被扑灭,没有宦官势力掣肘和天下仍然心向汉室的情形下,至少汉室还有机会自救。
第二个人是王允:王允铲除董卓对汉室是有大功的,不过他在获得巨大声望和权力的同时,却也接连犯下了几个错误。
首先,王允居功自傲、独断专行,《后汉书》称其:?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不顾朝廷众人的劝阻,执意杀了罪不至死的名士蔡邕,使得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王允因之失分不少。
其次,没有处理好和吕布的关系,《后汉书》记载:?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一文一武原本应该携手共度难关,可是王允却看不起一介武夫的吕布,将相不和兵家大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8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