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于汉朝,另外一个来自于唐朝。唐朝时期所出现的长安城,在经过修建之后就变成了一座城市,这是两座名字相同的城市,但是完全不同。长安城在创建时还会经历多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着不同的区别。
汉高祖时期
汉朝时期一开始决定在长安定下来会面临一番挫折。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决定创建汉朝,当时刘邦还有临时政府,全部都是留在洛阳,有人建议不如选择留在长安。因为这里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的优势,最终刘邦决定留在这里。汉高祖后期就进入到长乐宫,然后开启创建长安城,在长乐宫的边上还会有一个未央宫,是非常壮观的。
汉惠帝时期
在进入到这一个阶段,主要是在长安城的边上修建城墙,将整个长安城都包围起来。长安城墙在完工之后有了城市的轮廓,而且拥有了整体的框架,但并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方针城墙方会有一些缺憾,总是这里少一块,那里多一块。其实这个城墙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有讲究的。
汉武帝时期
在进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已经迅速的进入到巅峰的阶段,更是体现出国富民强在手里面有钱之后,总会觉得房子怎么看都会有一些不顺眼,因此决定扩大规模创建。在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完善长安的规模规格已经比较齐整,还会修建一些新的宫殿,有一些宫殿已经放不下选择修建到城外头。当时长安最大的一个宫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建章宫,此外还会选择创建昆明池能够有效满足城市的休闲,此时已经形成了大规模。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长安城
长安在 历史 上是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朝代都是长安建都,因此长安的发展非常繁荣。
至于还要建四个陪都之原因,我想是因为当时的唐朝仍处在战乱时期,虽然繁荣,但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战争,“京城”多,更便于指挥作战。谢谢!
大唐设立五都,并没有陪都一说。 在我们中国 历史 上唯一出现在官方文本上的陪都一词。距今也仅仅只有80多年。 在1932年中国 历史 上首次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词——陪都!
而我们所熟知的这个陪都西京市呢,只是一直停留在纸面上。让当地忙活了13年之久。所以他一直对这个十三耿耿于怀。 由于陪都这个形制仅仅出现在公元1932年到1945年之间。 而西京的陪都一直没有落地,从秦始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 上唯一出现陪都一词的只有1932年的西安! 所以说,题主提的唐朝出现陪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在1932年以前是不存在“陪都”一词的,严谨的 历史 逻辑,客观事实我们一定要遵从!
而在唐朝, 高宗常谓机曰:「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始作上阳等宫。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日加营构,而宫府备矣。
高宗时洛阳是——东都,武则天时是——神都,玄宗时是——上都。
而在唐昭宗时期,唐王朝再次迁都洛阳,而长安彻底消逝于 历史 长河,降维为佑国军(《长安志》影印版) 题主要补习 历史 知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推出“免费科普,文化扶贫”项目!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径勤为路!
唐高宗以《建东都诏》昭告天下,历数建都洛阳的优越性,确认洛阳为唐朝法定都城,从此长安已降为陪都,直到唐玄宗后期回到关中为止。其间,武则天登基称帝后,为了打击唐朝遗老势力,又把长安的陪都地位降为普通城市。下面是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旧唐书》对隋唐洛阳城的描述:“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意思是:隋唐洛阳城是隋朝大业元年建成的新都城,在当今唐朝时期是唐朝的都城。
唐高宗说:“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唐玄宗说:“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洛阳是唐朝的都城,既有唐朝皇帝留下的诏书为证,也有唐朝皇帝说的话为证,更有国家正史史书记载为证,而西人们却靠着他们的大嘴巴一张,就想否定洛阳作为唐朝都城的地位,它们的行为岂不是自欺欺人。
用一句我们陕西话回怼你,丢你们先人咧!忘了你祖宗八辈咧!自己学术不精还出来丢人现眼!
中国 历史 上,从来没有陪都之说!
中国自古都是二京制!他们就是东京、西京。
周朝是洛阳与丰镐。
秦朝是咸阳与凤翔。
汉朝是洛阳与长安。
隋唐还是洛阳与长安。
所以才有周王来回穿梭于中原与关中,李世民长年住在洛阳,才有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修运河,才有武则天把洛阳定为神都之举。
道教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诞生了阴阳鱼。这阴阳鱼就是中原与关中,这阴阳鱼的眼睛就是洛阳与长安!
阳鱼是中原,阴鱼就是关中。
秦始皇为什么尚黑,就是因为秦国的二京都在关中。
汉朝以后为什么崇尚黄色,就因为中原属黄色。
中原豫州,神都洛阳。
夏朝称洛阳之地为斟鄩,
商朝称洛阳之地为西亳。
在那个遥远的岁月,
还轮不到周秦汉唐做三陪 !
西安的招牌,源自明朝,才600年。
西安的前身,是元朝的奉元路。
陕西厚重的人文 历史 ,
在宝鸡, 在咸阳 。
宝鸡是西周的发祥地。
咸阳是秦朝的大国都!
河南人爱造词爱改名字,比如:故里、陪都、夏都、雒邑改洛阳、郑县改郑州、鸡窝猪圈海神庙改成庙又改成轩辕庙,零八年又改成故里,三番五次的改。岂不知,河南地域都是陕西人开发所建,周公封候使华夏民族东扩至豫地。偃师为武王伐商歇兵之处而得名,洛阳是陕人周公所建,郑州,新郑是陕西人郑武公迁国所建,安阳是陕西人霍叔所建,上蔡下蔡是陕西人蔡叔度所建,管城是陕西人管叔鲜所建。开封为陕西人毕公高所建,虢城为陕西人姬虢仲所建,许昌为文叔(伯夷后)所建,此外,雍丘,陈县皆为西周陕西人所建。陕西为河南古代文明的开拓者。
长安是唐朝的核心,它是自秦汉以来唯一可代表性的名都,是开启周朝国运的先行地,才引拖出了春秋与战国后来里面出了秦国,秦始皇曾统一六国也是这块地方出发的,它代表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象征。接着汉朝,刘邦在长安建都,也给汉朝迎来不同以往的气象,为了长治久安,去陈换新,不在有先秦时那么分裂和混乱和秦朝残酷至短命,所以他就以长安命名,长久安康,取代了咸阳在关中的决胜地位。
果不其然,长安确实给接下来的王朝带来好运,西汉由内忧外患的一面转而走向前所未有的强盛,首先汉景帝出长安平定了七国之乱,匈奴又被其子汉武帝击溃,赶到大漠数十里,河西走廊被霍去病千里奔袭,使匈奴左翼受挫。自此西域诸国望风臣服,通往中西亚的商路也就打通了,奠定了中国 历史 自秦以来最大版图。所以这两项足以让长安赢得天下帝都的首席。它虽然在东汉魏晋沉默,可是却在南北朝时扮演重要角色,北方前秦苻坚差一点统一了天下,就是由于淝水之战低估了东晋的实力,草木皆兵酿成了后患,说不定第一个少数民族大统一政权就此出现。长安自从北魏拓拔家族后代来此建都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从西魏开始到东周不到半个世纪,开始又走向统一。
公元581年,外戚杨坚夺取争取政权以后,建立隋朝,国力强盛,统一南北,这是自汉朝分裂以来第一个大统一的长久时代,长安自然焕然一新,新建的大兴城成为国都。可是没有多久,隋朝因为其子隋炀帝败坏了隋朝,新建洛阳,开通运河,北征高丽,其中洛阳的兴建,让两汉 历史 重演,所以唐朝继承隋两都是自然的事。可是唐朝的崛起也是因隋末战乱脱颖而出的,隋末走向分裂,因战争和沉重的徭役拖垮了隋朝的江山,导致群雄格局,隋炀帝反而成了扬州一带的王,李唐本来是其中当地军阀,它的发祥地恰恰就在太原,太原一直是唐王李渊的封地,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里长期住过,如果不是李世民拜毕太原晋祠后劝说父亲李渊起兵,也就不会有唐朝出现,太原自然成了唐朝的龙兴之地,它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唐国的所在地,所以唐这个以国代词就深深印刻在这块地方,它正如后来的元朝和林,明朝凤阳和清朝盛京一样,所以太原是陪都不足为奇。618年,李渊延续隋文帝一套后来建都长安,以长安为中心拉开统一战争序幕,结束了隋末军阀格局,也奠定了长安帝都地位不能动摇。
而凤翔和成都,那只是后来唐朝因战乱不得己大战略退缩而已,不得不临时作为驻地,都因内患频繁不得不向西南两个方向逃跑,首先是755年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逃亡四川,这次大的藩镇内乱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疆域收缩,虽然保住江山,可是藩镇和宦官一直左右朝廷,唐庭慢慢被架空。接着783年,唐德宗因藩镇之战,导致泾师兵变,逃亡凤翔。唐朝末年,也就是880年,唐僖宗因黄巢起义,向四川逃亡,这个时期一个黄巢一个朱温一先一后将唐朝带向终结,两个人物同出一门,朱温的反复无常背叛大齐的黄巢又背叛大唐的昭宗,这个唐僖宗给的朱全忠封号恰恰相反是自掘基业。
越争论越感觉到大唐盛世在洛阳
唐朝并没有陪都,陪都一说是近代的说法,因为古代人是以四海为家,四海为家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大舜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大舜有四宅,宅也就是家的意思。
所以再古人心中没有什么陪都一说,后来宅的意思就变了, 《逸周书?作雒解》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四鄙,大县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都鄙不过百室,以便野事。农居鄙,得以庶士,士居国家,得以诸公大夫。
都城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还是经济繁华的大城市,而唐朝的都城最早是两京制,没有五都制一说,五都制是唐肃宗时期才设立的,唐高祖、唐太宗父子俩是从山西太原起兵,这是山西的根据地,只是再唐朝刚建国时并没有将太原作为都城。
唐朝统一后唐朝的国力开始逐步恢复,等到唐太宗即位后就重新将洛阳立为洛阳宫,唐高宗即位后就重新营建洛阳东都,并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为宅玆宇宙,还在洛阳建立明堂,只不过武则天登基后把洛阳的明堂给拆了。
再《太平御览?州郡》中 记载:《五经要义》曰: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也。
龙朔中,诏司农少卿韦机更缮造。高宗常谓机曰:"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始作上阳等宫。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日加营构,而宫府备矣。
那么五都制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是唐肃宗登基后才将成都和凤翔立为都城,要知道唐玄宗晚年老迈昏聩,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唐玄宗带着太子及张皇后等人逃往成都,而太子李亨则与唐玄宗再马嵬坡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
再灵武登基称帝改为至德元载,再灵武登基后便下诏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升成都为成都府,又升凤翔为凤翔府,但是这两个城市只是为了满足唐肃宗登基称帝的政治目的,并非真的想把这两个城市立为都城。
唐肃宗登基实乃名不正,言不顺,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彰显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即位才这么做的,事实上当时成都和凤翔是被当做行宫别苑的,并非真的都城。
唐朝有《建东都诏》没听说过《建五都诏》,有洛阳“神都”一说,没有那个皇帝封“陪都”一说。中国 历史 唯一的官宣陪都就是民国西安,别无分号。
为了降低洛阳在唐朝的 历史 地位,西部编史又出新高度。,盛唐七天建筑的宏伟程度那是西安根本比不了的。毕竟一个是“天子九逃”之地,一个是天子“逐食”“就食”的目的地。皇帝都吃不饱,那还有多于的粮食请人盖宫殿,修一个大明宫基本上从唐初到唐末,每次就修那么一点点。长安城里常有野兽出没,田地森林也在其中,大是真大,就是人不多。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目前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华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编辑]?宫殿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编辑]?外郭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亲城坊。
长安城中遍布着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兴善寺、玄都观等都占据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青龙寺等也都拥有大片地皮。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城内的许多隋唐窑藏,其中何家村(兴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银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状元为什么没有机会当上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