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裂各国以削弱诸侯,刘邦则联合诸侯为击败项羽,恢复了战国格局?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所谓分封,就是将自己的地盘分于他人,封爵建国,这也正是所谓的分茅裂土,封爵建国。不过,项羽做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分封,这是因为那些地盘本就不是他的,而是其他人的。
巨鹿之战前,六国就已经全部复国,这是在陈胜死后就已经形成的局面。但在六国之中,楚国实力最强,所以当时的局面是六国承认楚国为六国反秦联盟的盟主。而巨鹿之战的情况是,秦军在章邯率领下,正在围攻赵国,各国都派兵救援,但楚国军队实力最强,所以其它五国都为楚国马首是瞻。但在地位上,各国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下之别。
项羽杀死宋义,在巨鹿之战中一举击破秦军,并逼降章邯所率的二十万秦军。在这之后,其它五国军队的将领才匍匐而进,来见项羽。同时,刘邦率楚军从武关进入关中,绕开了秦国出中原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函谷关,迫使秦王子婴向他投降。而子婴在被赵高扶立之后,就已经自去帝号,降称秦王了。但因为楚军是灭秦主力,所以,其它各国共尊楚怀王为义帝,但大体上的格局仍然是六国各自为政,楚国只是盟主。
也就是说,在巨鹿之战前后,六国都是各自独立的,并不是楚国的下属,只是在反秦这个共同立场之下结盟,而楚国为盟主,楚军是反秦主力。即便是楚怀王被尊为义帝,六国也仍然是各自独立的,楚国并没有直接命令其它各国的权利。各国的国王也基本上都是原来战国时期的王室后人,和楚国是一样的。
此时,唯一被楚军控制的无主土地实际上只有秦国的故地,也就是关中地区。按照楚怀王在项羽和刘邦出兵之前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应该是由刘邦当秦王的,项羽在完成灭秦任务之后,应该退回楚国,继续当他的将军。但项羽在逼降章邯的时候,曾对章邯承诺过,只要章邯投降,入关之后,要立章邯为秦王。这样,就和楚怀王的约定相冲突了。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一面约法三章,恢复关中秩序,稳定局面,一面派兵占领函谷关,也就是不想让其它各国和项羽的军队进入关中,准备按照楚怀王的约定,自己在关中当秦王的。但项羽背约,率兵攻破刘邦军队驻守的函谷关,并且拆毁了函谷关,强行进入关中,并焚烧了秦国宫室,大肆抢掠,之后又率兵出关,回到中原。
就在这个时候,项羽进行了所谓的分封,实际上他并不是分封,因为他分的都不是他自己的地盘,而是六国王室的地盘,主要是把各国的地盘都分别划分为几个国家,以分其力,便于他自己控制。比如秦国被一分为三,算上刘邦的汉王,实际上是被一分为四,齐国一分为三,赵国分为两个,魏国分为两个,韩国分为两个,战国时最弱的韩国也被分为两个,楚国也被分为四个,除了他的西楚,还有临江、衡山和九江三国。
这样,各国普遍都感到不满。比如刘邦,认为自己应该当秦王,王关中,却被封到了汉中去当汉王,他当然不满意。齐国被一分为三后,多出来了胶东王和济北王。齐国在战国时期本身就是大国、强国,又和项羽给自己留下的西楚国相邻,所以齐国是非常不满的。分封刚结束,项羽刚回到自己的西楚国都城彭城,齐国故地上的三个国家就打起来了,项羽赶紧率兵去平定。
刘邦进入汉中才四个月,就又从汉中出兵,还攻关中,接连击败章邯,迫使章邯退守都城废丘,困守孤城,塞王和翟王很快就直接投降了刘邦。接着刘邦就发布檄文,号召各国一起讨伐项羽。其中原来六国王室为王的诸侯国很快就倒向了刘邦,与刘邦结盟,共同反楚。还有一些诸侯原本是各国的将领,也被项羽封王,这些诸侯中有些忠于项羽,成为刘邦的主要进攻目标。
所以,从当时的局势来说,战国时期的各国都已经恢复了战国时期的格局,但项羽以武力为后盾,强行调整诸侯封地,增加了一些小国,削弱了原本各国的势力。相对于秦国直接灭六国建立郡县制的做法来说,项羽虽然是向后退了一步,但和战国时期相比,实际上是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而刘邦当时的做法则是,承认原来各国对各自领土的主权,希望建立以刘邦为盟主的反楚联盟。
在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当时的格局实际上也是这样。除了一些在楚汉战争时期早早投降或支持刘邦的诸侯国保留下来了之外,其它六国大多数恢复到了战国时期的格局,只有楚国的衡山、九江两国留下来了。但与战国时期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各国国王都不是原来战国时期的王室了,而是刘邦自己分封的自己的子弟,以及极个别的他手下的将领,比如卢绾和韩信。
从数量上看,项羽强行调整各国封地之后,在全国出现了十八个诸侯国,除去作为霸主的西楚,还有十七个。而在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当时反而还有十个诸侯国,其中齐国、赵国、燕国、韩国基本上都恢复了战国时期的版图格局。诸侯数量少了,各国实力自然更强大,对汉朝中央的威胁自然也就更大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楚汉战争刚结束没多久,齐王韩信就先被降封楚王,接着又被降封为淮阴侯,就是因为齐国地盘大、实力强,如果韩信造反,对汉朝中央是潜在的巨大威胁。
也是因此,刘邦本来打算定都在洛阳,陆贾劝他不要定都洛阳,而应该定都关中,理由就是,在当时各诸侯国分立的局面下,万一再次出现六国联合反秦或者刘邦主导的各国诸侯共同反楚的局面,也就是关东诸侯结盟,一起对抗汉朝中央,汉朝并没有全胜的把握,洛阳无险可守,容易受到攻击。而定都关中则意味着恢复战国时期的格局,汉朝中央就处于秦国的局面,即便出现关东诸侯联合反汉的局面,汉朝只要依托潼关进行防御,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从这个角度说,项羽的想法和意图其实和秦始皇是一样的,也就是削弱各国,逐步走向全国大一统局面,但秦始皇的做法比较激进,消灭了六国就直接建立了郡县制,而项羽的做法则是稍微后退一些,先把诸侯国划分为众多小国,然后再逐个消灭,建立郡县制的大一统国家。但项羽的这个渐进的做法也同样失败了,刘邦又恢复了战国的格局。这个时期,每个诸侯国都包括几个郡的地盘和人口,实力是比较强的。
一直到汉景帝时期,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也还是继续调整,把诸侯国划分得更小一些,大体上这个时期的诸侯国的版图相当于汉朝直辖的一个郡。但汉武帝时期,再通过推恩令,进一步缩小,基本上诸侯国的面积就只相当于一个县了。而且,从汉景帝时期开始,不断迫使各国把自己的郡县献给中央,到汉武帝时期,各诸侯国就基本上处于周围中央直辖的郡县的包围之中了,也就无力作乱了。
中国人有个说法很好,不患寡患不均,再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项羽失人心,又被人心算计自然没有诸侯出兵!
羽垓下团灭秦军主力继而坑杀二十万后,秦朝的的军事力量基本灭亡后,项羽携此威风入主中原,而在到底该如何分这块蛋糕的事情上犯了个致命错误,我们都知道项羽是不会学习秦始皇来称帝的,毕竟自己刚刚才推翻了秦朝嘛?
于是项羽做了霸王,学习周朝分封天下的做法,自己做老大,土地给天下诸侯,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执行了三条原则共分别是有亲厚封、有功必封、有仇不封,这个做法简直就是告诉天下人,你有没有功劳不要紧,只要你跟着我项羽就有肉吃,这和他的老对手刘邦在情商上差了不止一个级别。
于是本来大好的局势一战而定天下的可能性被他错过了,再加上在此次分天下的过程中,他把自己封在彭城这个地方,此地简直从地理上来说放弃了对关中地区诸侯的管理,关中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各自发展,于是又生了重回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局面,那么在各地诸侯心中如何削弱占有绝对优势的项羽和刘邦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所以诸侯是不会出兵的,他们巴不得项羽和刘邦斗个你死我活的才好。
1;烧杀抢夺丑态百出:项羽入都城咸阳时,先是杀死杀子婴,后焚烧阿房宫,项羽作战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他不只是杀士兵甚至有时候会屠杀很多贫民,我们一起来看看项羽进入咸阳城后都一直忙着做什么事儿,烧房子、杀贵族甚至杀平民百姓、抢钱抢美女,总结起来其实和土匪没有什么两样就是烧杀抢夺,和近代史上的侵略者没有什么两样的,史书之描绘了项羽的武力盖世,却不知道那时候的天下不是我们想象中这样的,秦统一天下之前,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而始皇帝统一天下才多少年,汉族的同化力量再强也有楚人赵人老秦人的说法,你项羽屠城对于本地人来说你就是侵略者,这事儿他做的还不是一两回。
刘邦怎么会敢到自卑?其实在刘邦在打败项羽后,他始终没有闲着,主要是因为:1、异姓诸侯王问题急须要解决。那些异姓诸侯王在项羽败亡之后成为刘邦最大的威胁。要知道这些人原先都是与刘邦平起平坐的人物,他们臣服于刘邦只是暂时的,一旦刘邦那边出现一点点问题,他们都会效法刘邦对项羽的做法。刘邦在下定决心解决他们则是在白登之围之时。当时刘邦诏令各诸侯王出兵为他解围,但是那些异姓诸侯王一个个都是冷眼旁观,根本就不出兵。各独霸一方的异姓诸侯王可以说是严重威胁汉初政局的稳定,刘邦要做的就是要铲除这些异姓诸侯王,消除国家再度分裂的隐患。2、国内经济秩序的恢复。由于自战国以来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以说汉初的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刘邦要做的就是尽快恢复国家的经济。但是由于战国的政治体制,商业则畸形繁荣。那些大商人往往利用自己的财势,大肆进行土地兼并,把原来的自由农民变他们的奴隶。致使汉秦末汉初的奴隶规模大于以往任何朝代。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刘邦任内多次颁布限制打击大奴隶主大商人的政令。这一政策一直到汉武帝时仍在强化这一措施。3、功臣们的奖励问题。汉高祖本人的能力不强,但是重用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功臣。这些功臣之所以愿意为刘邦卖命,是想取得个人的荣华富贵。当战争结束和平到来,如何处理这些功臣就是第一首要任务。处理的好,这些功臣会继续为刘邦出力;处理不好,后果很严重,极有可能引起社会的极大动荡。而且这些功臣既早年就跟随刘邦的狐朋狗友,也有新降的军事将领。他们经常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拔剑相向。但刘邦处理的很好,他迅速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平息了功臣之间的纷争,使的大家皆大欢喜。在对待开国功臣问题上,刘邦可以说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做的最好的。跟随他打天的开国功臣除了少数几个被杀外,绝大多数安享晚年。他们的封国只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被大规模的取消。这些功臣还基本上左右了汉初前50年的汉朝政局,这在历朝历代中罕见的。4、接班人的问题。项羽败亡后,刘邦经过几年的征战,削平了除长沙王吴臣以外所有的异姓诸侯王。国家政治和经济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也开始走向正轨。但是他宠爱的戚夫人挟宠想让刘邦立她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十分喜爱这个儿子,而不喜欢仁弱的太子刘盈。但是当他把种想法向大臣们提起时,遭到了大臣们一致强烈的反对。要知道这些大臣都是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刘邦拿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而且支持太子的人还有张良、周昌这样人物,因此刘邦只好放弃改立太子的念头。对戚夫人,他只有唱那首自己做词做曲的《鸿鹄辞》来表达自己的无耐与歉意了。5、自己死后政权的稳定。直到死,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临死时,吕后问他死后相国的人选,他做最后的人事安排:萧何之后为曹参,曹参之后为王陵,但是王陵为人太过耿直,让陈平作为他的副手,出任左丞相。周勃出任太尉,并对吕后指出“安刘者,必勃也!”在他死后,吕后基本上按照刘邦的遗嘱定相国人选,从而保持了汉初政局的稳定。当然,吕后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刘邦的来。曹参死后,按照刘邦的安排,王陵出任右丞相,陈平出任左丞相,担任王陵的副手。但是在吕后封吕氏为王的问题上,遭到了王陵的坚决反对。王陵的意见基本上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功臣派的意见,吕后如果不搞定他,想封她的外戚吕氏为诸侯王根本不可能。但她又不能象对付韩信那样杀掉王陵。于是吕后耍了个手腕,她把王陵明升暗降,任命王陵为有虚名无实权的太子太傅,罢去了他的相位。王陵一怒之下回到了家,从此不在上朝。从此吕后大封诸吕,大肆屠杀刘氏皇族。但是当吕后末期,经过原陆贾和平原君朱建等人的活动,开国功臣派达成了内部的团结,并与刘氏皇族联合起来。当吕后一死,以陈平、周勃为的开国元勋和以朱虚侯刘章等为首的皇族立即发动了政变,把吕氏外戚斩草除根。政变成功后,功臣派与皇族派在立谁为皇帝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功臣派们经验老到,把皇族派那帮毛头小伙子们涮了一把,他们先下手为强,立了代王刘恒为皇帝。刘恒是为后来的汉文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5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