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尉迟恭为何一定要杀李元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尉迟恭,又叫尉迟敬德,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猛降,比秦叔宝还有厉害,而且更加忠心,他的忠心不是对大唐,而是对李世民个人,唐朝江山虽然是李渊开创的,打大部分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李世民却并非太子,为了夺权于是引发了玄武门之变。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他早年原本跟着刘武周,后来败在李世民麾下,投降之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差点被单雄信俘虏,幸亏尉迟恭在千钧一发中救了他一命,尉迟恭还有一次大功于李世民,就是玄武门之变时杀了李元吉。
尉迟恭跟秦叔宝不同,秦叔宝虽然也曾经是降将,但他更多的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而尉迟恭是身家性命都卖给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差点也被李元吉杀死,李元吉也是统帅万军的骁将,最终却被尉迟恭吓退,最终被杀。
为什么尉迟恭一定要杀死李元吉呢,有人会说这是李世民授意的,虽然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乃是尉迟恭跟李元吉两人,早年曾经有一段旧仇,尉迟恭是个嫉恶如仇的人,所以他杀李元吉是为了给自己报仇。
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尉迟恭善于使槊,槊是一种兵器,跟矛有点像,属于长兵器,威力十分巨大,尉迟恭不仅善于使槊,他还有一项本领,就是能够空手入白刃,可以单手把敌人的槊夺过来,并且把敌人杀死,这是很厉害的功夫了,称之为"解避槊"。
李元吉是身经百战的猛降,他也是个使槊的高手,他自认为没有任何人能从他手上把槊夺走,可他听说李世民麾下有个叫尉迟恭的人,最擅长夺槊,于是他就像领教领教,本来武功高手之间,难免会有争雄之心,这也可以理解,李世民也同意尉迟恭跟弟弟动手。
两人交战之前,李元吉表示要把槊上的槊头拿下来,因为万一刺到人会受伤的,可尉迟恭却表示不用拿,而且大言不惭的说对方根本刺不到自己,李元吉大怒两人交战,果然他刺不到尉迟恭,但尉迟恭毕竟是唐朝臣子,而李元吉是皇子,尉迟恭虽然能轻易击败李元吉,但还是给他留了面子,两人战斗百余招,似乎还不分胜负。
李世民在一旁看着,他直接命令尉迟恭夺下李元吉的槊,有了李世民的命令,尉迟恭只得出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李元吉的兵器夺过来,搞得李元吉十分没面子,从他怀恨在心,后来李元吉还诬告尉迟恭有二心,李渊差点就杀了他,幸亏李世民苦苦求情,才保得他命,从此尉迟恭把李元吉当成眼中钉了。
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终于等到报仇的机会,他终于杀了李元吉,算是报了之前的仇,但也有人说当初了两人比试武艺时,本是随意切磋,李世民却故意让李元吉没面子,他这是让尉迟恭跟李元吉有间隙,为日后夺权做准备,这样说来李世民当真是个心机boy啊,故意挑拨尉迟恭与李元吉的关系,你觉得呢?
在《说唐》中,李世民击败五王,破了洛阳,得胜班师长安。进得金殿,李世民朝见李渊,把“众将归降册”和“功劳簿”呈上,李渊一看,立刻封秦琼为护国公、罗成为越国公,徐茂公为镇国军师英国公,一看归降册,当即传旨,将程咬金、尉迟恭推出去斩。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那“众将归降册”和“功劳簿”分别写着众将归降的经过和立功的经过,程咬金在“归降册”上记有“月下赶秦王,斧劈老君堂”之事,李渊说程咬金犯了大罪。程咬金伏地大叫,说当初是各为其主,我只知有李密,不知有秦王,万岁爷如何怪我?李渊听程咬金说得有理,忙看功劳簿,见上面记了程咬金不少功,于是饶了程咬金死罪,封为总管。程咬金死里逃生,乐坏了。
李渊看到“众将归降册”里的尉迟恭,日抢三关,夜劫八寨,追逼小秦王,三跳红泥涧,传旨将尉迟恭速速处斩。李世民赶紧上奏,说尉迟恭归唐后,曾在御果园独马单鞭救他,还屡建大功,求李渊开恩。李渊觉得李世民说得有理,就想饶了尉迟恭,可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干,说李世民是胡说。
李世民百般解释,李建成说,如果尉迟恭真救过李世民,就让他再演一回,若能救得,就算是真。其实,李建成和李元吉想借此害李世民和尉迟恭。他们让王云假扮单雄信,在御果园中追杀李世民,而尉迟恭大冬天在河里洗马,也得冻个半死。徐茂公给尉迟恭身上涂了药,又喝了药酒,下河一点都不冷。王云要杀李世民时,尉迟恭单鞭相救,打死了王云。这一切李渊都看得清楚,于是免去尉迟恭死罪,封为总管。
在玄武门之变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人们思考,那就是当时李世民把李建成一箭射死,后来尉迟恭又把李元吉杀掉,但是两人被杀之后,李世民还安排尉迟恭把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头都砍下来了。
很多人觉得李世民实在是太过于残忍了,明明都已经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为何还要残忍地将两人头砍下来呢?实际上这个举动在整个玄武门之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信我就跟你讲一讲。
玄武门之变前的准备
李世民与李建成经过三番五次的较量,已经成功引起李渊的注意,为了让李建成能够坐稳太子之位,李渊不得已开始对李世民的将士进行裁撤,这让李世民十分绝望。更加严重的是,原本一直都是李世民带兵打仗,这次居然叫李元吉去打仗,还要把李世民的一些猛将带走。
长孙无忌以及房玄龄等人都劝诫李世民该下手了,结果李世民有些犹豫,刚好这个时候,有人给李世民通风报信,说李建成与李元吉打算在趁着李世民给自己的猛将送行的时候,在昆明池发动兵变,把李世民灭口。
事已至此,李世民无路可退,接受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的建议。大家正在商量着玄武门之变的具体事宜,又有人来叫李世民去玄武门,说李渊召见李世民。李世民慌慌忙忙前往,一去李渊就问李世民是不是要造反,李世民被这么一问,差点问蒙了,但是转念一想,要是李渊有证据说自己造反,肯定早就对自己动手了,怎么还会召见自己交谈呢?
李世民断定李渊没有证据,肯定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诬陷自己,所以李世民话锋一转,就说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诬陷自己,因为自己发现他们与李渊的妃子在后宫私会。李渊听到这样的话,瞬间心情复杂起来,告诉李世民第二天再来,他要把李建成与李元吉找来对质。
玄武门临别之际,李世民看到守卫常何,此人原本是李建成的手下,李世民一直对他比较好,所以李世民觉得现在是时候利用一下常何了,就与常何私下讨论了第二天的安排与计划,当然李世民没有提及自己要造反,毕竟这种事情是不能让太多人知道的。
这边李渊的妃子张婕妤无意间听到李渊与李世民的对话,就迅速告诉李建成,说李世民找李渊告状,说他们与李渊妃子私会,李建成明白李渊叫他们第二天去玄武门,一定就是为了这件事情,但是自己又必须要去,一旦不去就更说不清楚了。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第二天,李世民提前去到玄武门,常何早已被李世民买通,就放李世民的人马进去提前埋伏好,要知道李世民麾下仅有不到一千可调动的人马,李建成与李元吉加起来有三千多人马,要是硬碰硬,李世民毫无胜算。
看守玄武门的另外两位将士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两人本来就对李世民比较崇拜,所以在此时保持中立,没有管他们的人马进出。李建成与李元吉没有多久也迅速来到,刚进玄武门,就被李世民埋伏的军队伏击,李建成与李元吉觉得情况不妙,掉头就要跑,李世民一边喊李建成的名字一边追。
李元吉趁着慌乱,对着李世民连发数箭,未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对着李建成发射一箭,李建成被射中而毙命,与此同时,李世民的马受到惊吓迅速朝着树林跑去,李世民被树枝挂到,坠落在地,李元吉看到李世民在地上,迅速过来想要用弓箭将李世民勒死。
万分危急之时,尉迟恭带领人马前来援助李世民,看到李元吉在试图杀害李世民,尉迟恭迅速冲过去,几下就把李元吉杀了。事情进展到这个地步,原本距离胜利已经很近,但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马冯立以及薛万彻等人得知李建成受害,迅速带领2000人马往玄武门冲去,冯立还说“以前受过太子恩惠,如今太子有难,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
常何以及敬君弘等人看到李建成的人马来了,张公瑾臂力过人,迅速将门关上,不让李建成的人马进入玄武门,敬君弘与吕世衡觉得是机会站队支持李世民立功了,就带着一队人马冲出去与冯立等人大战,常何劝诫他们“如今事情还未见分晓,你们不要着急”,但是两人不听,因此毙命,被冯立等人斩杀。
此时李世民觉得情况不妙,遂叫尉迟恭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砍下,随后提着站到城楼上给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下属看,告诉他们太子与齐王已经去世,你们作鸟兽散去吧。大家看到事已至此,纷纷散去,冯立也说杀了敬君弘等人,也算为太子报了一点仇,就带着大家离开了。
尉迟恭看着大家逐渐远去,听从李世民安排带了一队精兵,朝着李渊处赶去,控制住了李渊,让李渊没有机会动用禁军,李渊看到尉迟恭铠甲上沾着血,就问尉迟恭外边发生了什么,尉迟恭回答:“太子与齐王造反,秦王正在平叛,请求陛下给秦王禁军兵权,以帮助秦王平定叛乱”。
李渊久经沙场,当然明白此时意味着什么,也就交出禁军兵权,随后李世民前来跪而吮其上乳,李渊明白一切已经结束了,就叫李世民答应自己不要杀害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儿子,可是这句话刚好提醒了李世民,次日李世民就把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共计10个儿子全部杀掉,以斩草除根。
为何李世民要砍下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
通过上边对整件事情经过的详细描写,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当时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部下聚集在玄武门外,敬君弘以及吕世衡已经战死,李世民的人马总共不足一千,根本就打不过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三千人马。
但是此时的李建成以及李元吉已经去世,只要将人头砍下来,让大家看到,冯立等人就会自觉离开,古人都讲究擒贼先擒王,老大都死了,他们在那里继续挣扎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所以说砍下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人头这个举动,至关重要,虽然看起来有些多此一举,但是却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战争,也为李世民去控制李渊争取了更多时间,要不然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将会是一个未知数。
结语
高手过招,往往都是一招就决定胜负的,李建成与李元吉虽然去世了,但是手下不知道,还在继续苦苦挣扎,这个时候砍下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让他们看到,将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得不说李世民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足够果断,才能取得造反的成功,要不然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致命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的父亲唐元,更喜欢他的长子李,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是太子和未来的继承人。李世民是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他处在一个奶奶不疼,叔叔不爱他的尴尬境地。我不知道李是害怕尊贵的动摇他的皇子地位,还是不愿意屈居第二,想更进一步。不管怎样,兄弟俩陷入了内讧。俗话说“无毒不丈夫”,公元926年夏,和他的文臣武将们上演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和弟弟李元吉,然后进宫。当尉迟恭提着李和李元吉的首级时,李渊正在帝都度假。当他看到这个样子时,李渊非常害怕,他立即宣布他将让位于李世民,他去后宫做皇帝的父亲。
只说夺了皇位,杀了太子李就够了。为什么连李元吉都不放走?毕竟他是自己的亲哥哥!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被杀的两个人以为他们是兄弟,但他们并没有把李世民当成兄弟。为什么?
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是一个资深的太子党党员。自始至终,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李。唐李渊和妻子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次子,三子,四子李元吉。历史上的李元霸死于十六岁。历史书上没有提到他的成就。即使他真的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超能力,可惜英年早逝,求救无门。
还是把重点放在李四身上吧。此人是太子党第二势力。毫不夸张地说,李元吉可以算是一个资深的太子党党员。请注意我的语言老手。李元吉之所以被称为老党员,不是因为他的年龄,而是因为他入党的时间最早,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李程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拥护李。
为什么?
首先,程健和元极兄弟的关系从小就非常融洽,兄弟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
李的四个兄弟中,长兄体格英俊,次子世民也是个高个子。虽然老三元霸早年死了,也不觉得太惨,但是这个李四丑得出奇。同母所生,形象差异怎么会这么大?真的很邪恶。俗话说,孩子对母亲不嫌丑;其实反过来也一样,母亲也不算太丑。但是这个定律在李元吉这里失效了,因为李元吉长得太丑了,连亲生父母都不想理他。
虽然父亲不爱母亲,但李元吉依然顽强而执着地活着。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有一件事对李元吉来说很重要,那就是:玩。但是,和谁玩,或者和谁玩,是个问题。父母没想到,三哥死的早也没想到。二哥不爱吃喝玩乐,只爱行军打仗,只好找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大哥。
好在这一次,李元吉没有一如既往的失望。因为,在李这里,他找到了他作为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快乐,甚至找到了他从未体验过的父母关爱。
因为李也很闲。与不同,李是的长子。他是将来唯一能继承王堂头衔的人。他是李家未来的希望。所以,他必须像珍稀野生动物一样受到保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次出征都把李留在家里。这样,李就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情感交流。
正是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李元吉和李走到了一起。
各位博主,告诉我,李元吉对谁的感情比较深,是整天一起吃饭睡觉玩的大哥,还是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的二哥世民?
尉迟恭
评书《隋唐演义》是单田芳先生的名作,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一部演义小说,《隋唐演义》推崇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三十六友侠肝义胆,十三条好汉武艺高强,瓦岗寨众将替天行道,对武功的细致描写和单田芳先生的倾力表演,使隋唐英雄们深入人心。近来,此类电视剧越来越多,前有《隋唐英雄传》,中有《隋唐英雄》,后有《隋唐演义》(据说有单田芳先生投资),一时再度掀起隋唐热。那么,这些英雄真有其人吗?他们真实的经历是怎样的呢?
隋末唐初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同秦末、汉末一样,时势造英雄,乱世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各为其主,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统一天下。
也许有些观众会认为,程咬金这样一个人物是小说家虚构的。但还真不是,而且他就叫程咬金,不过这个名字显然太俗,后更名为程知节。《旧唐书》有他的本传,载:程知节,本名咬金。他的兵器也不是大斧,少骁勇,善用马槊。
程咬金的经历倒是与演义有些相像,但他可没当过什么混世魔王。他先投靠李密,李密手下有八千勇士,分为四队,程咬金领一队。先是打败了王世充,待李密失败后又投靠了王世充。但他看出王世充并非人主,于是与秦琼一起投奔大唐。此后为大唐南征北讨,东挡西杀,以功封宿国公(演义中是鲁国公)。后被李渊猜忌,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中,程咬金也参与其中。李世民登基后,不断升迁。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去世,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可见,正史中的程咬金没那么二,是一个规规矩矩的武将,记载也不多,总体上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也许小说家需要这么一个人物,正好在《旧唐书》里他与秦琼、尉迟恭同传,因此就选他了,把普通的武将程知节塑造成个性鲜明的程咬金了。
秦琼是《隋唐演义》中人品最好的(没有之一),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黑白两道都有朋友,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宋江。
《旧唐书》载,隋文帝时,秦琼在隋朝大将来护儿(演义中四猛之一)手下。秦琼丧母,来护儿遣使吊唁。士卒问来护儿为什么其他人的丧事不吊唁,独吊唁秦琼?来护儿说: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后来正如来护儿所言。
隋末农民大起义,秦琼跟随隋将张须陀。张须陀一万人被十万敌军包围,秦琼主动请战,与罗士信(演义中第一猛将,傻小子,秦琼干弟弟)率千人袭击敌军大营,敌酋仅以数百骑逃窜。秦琼一战成名,由是勇气闻于远近。
后来他与程咬金的经历差不多,先投靠李密,后投靠王世充,最后投奔大唐。李世民对其厚加礼遇,拜为马军总管,功最居多。
秦琼的武功似乎比演义中要高,他随李世民出征,敌军中有骁将耀武扬威,秦琼跃马提枪(秦琼马上使枪,演义如是),必刺之万众之中。
秦琼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拜左武卫大将军,天下平定后多病(与演义一样),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病逝,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秦琼的功劳太大了,可以说是大唐第一开国元勋,李渊的话最能够说明问题: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皇帝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真可谓是得秦琼者得天下。因此小说家对他浓墨重彩,把所有优点都加在他身上,也就不足为怪。
在《隋唐演义》中,尉迟恭洛阳城外单鞭夺槊是非常著名的一段。李世民观察敌情被单雄信包围,尉迟恭大战单雄信(单雄信手使金钉枣阳槊),单鞭夺槊,这可是真事。李世民洛阳城外被王世充包围,尉迟恭刺单雄信于马下。而且尉迟恭特别善于夺槊,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抢了人家的槊刺人家,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齐王李元吉不信,与尉迟恭比试,俄顷三夺其槊,这个演义里也有。
尉迟恭的经历与演义颇似。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收买尉迟恭不成,诬陷下狱,被李世民救出。如果说秦琼、程咬金只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那尉迟恭就是真正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在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力劝李世民下决心政变;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射死李元吉。贞观元年,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去世,年七十四,陪葬于昭陵。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演义中,尉迟恭也是个大老粗,与程咬金是好朋友。但从玄武门之变前夜的谋划来看,尉迟恭绝对智勇双全。可能是演义中需要这种性格,也可能是正史中晚年的他颇看不起文官,行为失当,因此为小说家埋下了伏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5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