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汉人王朝吗?可是杨坚是鲜卑人这是这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很多人说起隋朝,都会自动的将它归为一个汉人王朝,认为历史上只有两个是非汉人的王朝,那就是元朝和清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名字听上去也的确是汉人的名字,但是如果了解一些隋朝之前的历史就知道,隋朝其实是取代了鲜卑族的周,杨坚也是鲜卑族人,那为什么隋朝还是汉人王朝,不被看作是外族呢?
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因为人口爆炸,整个社会彻底崩溃。最发达的黄河流域,人口大部分都死亡了,还有许多人往四处逃散。当时,在东北兴起了一个民族----鲜卑人。他们以自己居住的山为号,所以,鲜卑人最早在大兴安岭北部生活,后来他们慢慢的开始了南迁。557年,西魏变成了北周,北周的杨坚篡权,之后,建立了隋朝。
都知道,隋唐时期是我国的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可是,却有一种说法认为隋唐是鲜卑族的王朝。这种说法曾经一度非常流行,并且,在日本侵华时期的中国学术界还曾经因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因为,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而日本学者提出隋唐的皇族是鲜卑族,所以,隋唐是鲜卑王朝。
之后,这种说法得到一部分的中国学者认可,可是,大部分的学者还是无法同意。因为,一旦认同这种说法,这不仅会给中国隋唐时期的皇室血统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我们的民族团结也是非常不利的。可是,这种说法却一直没有消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种说法的来源。
隋唐的皇室是不是鲜卑,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母亲是什么民族。隋朝中的文献皇后即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就是鲜卑族的后裔,元贞太后是鲜卑族贵族的第四个女儿,而她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生母。而唐高祖还有一位纥豆陵氏的皇后,这个皇后也是鲜卑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也是鲜卑族。
这么算下来,隋唐的母系血统中,其大多都是鲜卑族,那么,他们的子孙肯定也会有鲜卑的血统。
其实,不仅隋唐皇室血统里面有鲜卑族的基因,唐皇室的姓氏 “李”的本源也有很多说法。在唐皇室自己内部,自称作自己是陇西的李氏,甚至,更称自己是汉代抗击匈奴的李广的后代。可是,在关于唐室血统的一本著作里,一个叫做法琳的僧人就指出:李唐皇室所称的自己是陇西的李氏的说法有一定的异议,甚至,他宣称李唐的李氏是拓跋达阇。
“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为何一个僧人居然敢质疑皇室的正统位置,这种言论在当时绝对可以被拉走砍头,可是,这个僧人不在乎这些。然而,法琳当初敢这么做,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宗教氛围。
当时,李唐皇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力推道家思想,以此打击佛教的传播,而且,他们还宣传李唐皇室是道家老子的李氏后人。这种言论让僧人法琳找到了打击的机会,都说僧人“四大皆空”,可是,这并不是说什么时候都要隐忍退让,该出手时就出手。至于这个说法是否有史料证实,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过,唐王朝的李氏还是有一些疑惑的。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李渊的家族和陇西望族李氏毫无关系。他引用陈寅恪的论文作根据,李渊的家族是河北赵郡的李氏。这里,隋唐皇室的姓氏宗族中存在鲜卑渊源,我们也可以从隋唐制度中捕捉到有鲜卑族的民族特点。隋唐制度中很多延续周朝制度,其中,非常重要的“府兵制”和“均田制”就是来自鲜卑族的制度。
府兵制本是西魏鲜卑族设立的管理兵制,因鲜卑进入中原后,为了统治汉人,规定汉人只可以务农,而胡人才可以当兵。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旦被选为府兵,不仅本人终身都要当兵,而且,还会世袭,可以说,以后他们的后代都必须是府兵。
而汉族中的兵役制度大多是征兵或是募兵,这种制度下的兵种是有服役年限的,一旦服役期限到期,这些当兵的就可以回老家继续种地,过着平头百姓的日子。可是,到了隋唐时期,隋文帝推行兵民合一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农民和士兵的户籍合并一起,而且,汉人也可以当兵,不再严格规定只有胡人当兵汉人种田。
这样的话,即方便管理户籍又可以大量招兵。而且,这种制度更接近府兵制,一旦当兵就要终身为兵。这种府兵国家给予土地,而且,还优先于没有招募当兵的普通农民。所以,更有了鲜卑族府兵制的特点。兵民合一自然就要当农民,当农民就会涉及耕田的制度,这就沿袭到了均田制的一些政策。
均田制首先是北魏时期孝文帝执行的按人口分田制度而设立下来的制度。之后,隋唐的兵民合一制度就是需要结合这种均田制来实行,当兵的百姓得到国家分的耕地,就有义务在战时当兵上战场杀敌,平时还需要缴租、交税。
可以说,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朝代,无论政治版图还是经济发展都可以说是 远超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至于,隋唐是否是鲜卑王朝,其实,这并不影响隋唐的历史地位。放眼现在,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也在祖国各地发挥着各自的特色,一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所以,无论什么民族,什么种族,只要能为国家或是为人类作出贡献就可以值得让后世人尊敬。
隋唐时期,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鲜卑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