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呢主要的原因有四点

以史为鉴 2023-06-28 15:33:28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呢主要的原因有四点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呢?主要的原因有四点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熟知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的元朝是中国有史以来,幅员最为辽阔的一个王朝。它的疆域十分广阔,足足有现在两个中国那么大。在蒙古帝国极盛时期,曾经国土面积达到了恐怖的3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当今中国还有多!

而我们都知道,元朝帝国是被朱元璋给推翻的,那么,明朝建立后,为何国土面积便大大缩减了呢?

其实,明朝国土面积锐减的原因有很多,小编归结于主要还是4点:

1.当时的明朝实力还不够

朱元璋虽然把蒙古族赶出了中原,但是,那是因为他们在本土作战,有大量的人民群众基础。虽然朱元璋打败了蒙古人,但其自身也是元气大伤,如果率领军队深入蒙古腹地,很可能会再次被他们击败,到时候,不但蒙古收复不了,而且中原也很可能会被蒙军卷土重来!

2.蒙古地区不适合农作

大家都知道,在元末明初的那个年代里,社会还处在农耕时代,粮食是汉人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物,而蒙古的大草原上,没有合适的种庄稼的地方。虽然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很发达,但在中原人眼里,粮食还是排在首位。

3.朱元璋认为蒙古是蛮荒之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先天性的优势,觉得只有中原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深居北方的蒙古地区,在朱元璋认为,只不过是一些蛮荒之地罢了!于是派大军收复这些没用的地方,倒不如休养生息,守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4.打下来也不一定守得住

推荐阅读:春秋时期打仗有多幽默?敌方士兵车轱辘坏了,还帮人家修好让他跑

明朝虽然兵多将广,但如果要守住元蒙的所有领土,还是十分困难的。前朝之鉴历历在目,朱元璋不想让自己像成吉思汗那样,打了一辈子仗挣得了巨大国土,最后全部被叛乱给丢掉了。

明太祖朱元璋有哪些功绩?他北征了几次蒙古?

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绩其实是非常多的,首先经过多年的征战也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时还以强有力的政治手段进行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的统治,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当时的明朝在建立初期,朱元璋还借助了古代经验实行轻税薄赋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开拓荒地,种植经济作物,让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情绪得到了调动,也减轻了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因为朱元璋出生于社会底层,所以知道官场贪腐对于民生的破坏,所以也大力整治官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先后发动了13次的北征蒙古战争。

为什么没有消灭蒙古

为了彻底解除北部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先后发动了将近20次的北伐战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各族,但是还是没有消灭。但是因为蒙古地区地广人稀,所以也给到蒙古更多的活动空间,即使朝廷出动了非常多的军队,但是在短时间内想要找到蒙古主力是极为困难的。而且蒙古族的回血能力也是极为强的,本身就是生活在战马上的不足,所以即使是有战争的,在短时间内,只要人口恢复过来,他们便可以重新进入到战争状态当中。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皇帝当中出生最差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结束了蒙元的统治,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是非常厉害的,元章经过了17年的奋斗与争战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了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大明王朝,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也都进行了改革,让社会生产逐步恢复。

最后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历史上,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直到现在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也是非常多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人生是值得后人了解。

蒙元为什么没有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趁虚而入?

建文元年(133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持续四年之久,明朝的军队分为南军和北军投入战争。但奇怪的是,明朝的死敌蒙元帝国在此期间却并无动静,难道他们不想恢复在中原的统治?明朝内斗之时,岂不是他们的大好机会可以趁虚而入,内忧外患之下,明朝刚建立的基业堪忧,难道蒙古人真不懂这个道理?中原腹地发生如此重大之事,蒙元岂会不知,他们没有趁火打劫,实在是自己也是有苦说不出,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被打惨了,实在没有实力再打。

先看看大明和朱棣在靖难之前,都对蒙古人做了什么,洪武年间,一共进行过八次北伐,前六次都是由开国将帅徐达、蓝玉等担任统帅,特别是洪武二十年的蓝玉北伐,在捕鱼儿海奇袭得手,北元丧师十万,宗室被俘一百多人,连玉玺都被明军所得,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仅以身免,北元已经完全赤膊了,想逆袭也是有心无力。

可能有人会问,蒙古帝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元朝皇帝名义上可是四大汗国的皇帝,怎么说没兵就没兵了呢?蒙古还有很多人口部落不假,但当时黄金家族威信早已大不如前,连逃脱的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兵败之后被宗室也速迭儿杀死,手下仅剩的三千余人为了活命,随后投降明朝,北元从此陷入分裂,哪里还有实力再举兵南下。脱古思帖木儿一死,不仅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孙对于蒙元帝国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蒙元帝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完全解体。



但是这还不算,明朝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统帅,进一步打击蒙古。为何是燕王挂帅?因为他在洪武十三年就就藩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将他封到燕京,本就是要依靠他来戍边。晋王同样也是如此,他的封地在山西太原,也处于抵御蒙古入寇的第一线。

持续不断的打击,加上战场的一再失利,蒙军对明军早就产生了心理阴影,有生力量的严重损耗,更使得他们无力再组织起攻势。



二、自己也在内斗,而且比大明还严重

可以说,捕鱼儿海一战,打散了黄金家族仅存的凝聚力,在追随强者的草原法则之下,原先臣服于北元的蒙古各部落再也不愿被弱者统治,他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黄金家族想东山再起,而瓦剌的绰罗斯家族不愿再臣服于弱者,瓦剌和鞑靼打得这一个热闹,比靖难之役精彩得多。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儿杀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着原来大家默认的汗位继承的基本规则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凭实力说话,通过武力决定汗位归属的混乱状态。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传承非常不稳定,谁拳头硬,谁就能当老大。从时间线上看,早在靖难开始前十多年,蒙古各部族就一直陷入了内战之中,比明朝的内斗要严重得多,内部问题没解决,蒙古如何南下寇边?那和把自己后背交给敌人来捅有什么区别?



三、朱棣的分化与拉拢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辽东,收降纳哈出之后,为了巩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而扩建成为大宁都指挥使司,统辖附近诸卫。在这一地区的卫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个体战斗力较一般汉地士兵为强。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蒙古降人对于自己作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满意,他们不能够继续原来的牧民生活,却只能从事屯田等半强制的劳动。现在有机会跟随燕王一起给明朝政府捣捣乱,一旦能够成功,不仅能摆脱现在的身份,荣华富贵更是少不了的,而草原民族天生崇拜强者,对朱棣的崇拜也使得他们义无反顾加入北军,故此这些蒙古降人以较汉人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难部队。当然,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有明一朝的军队和政府中,从始至终活跃着蒙古裔将士和官员的身影。

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后,兵力还是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拉拢宁王朱权,招诱大宁、朵颜、福余,也就是后来有名的兀良哈三卫的蒙古人,朱棣得到了宁王数万兵马和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解决了自己兵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起兵的后顾之忧,还拉拢了宁王一起下水,一石三鸟,这种妙计确实是雄主级别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