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六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春申随质若王图,为主轻生大丈夫。女子异心安足听,功成何更用阴谟。——周昙《咏史诗·春秋战国门》
说到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不少人会想到曹操,毕竟有句俗语叫做:说曹操曹操到。
在战场上,跑得快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当敌人围困攻城,如果带领士兵增援的将军跑得快,那就可能扭转战争的局势,但如果正在攻城,碰到不利战况,将军带兵扭头就跑的话,那就会是截然相反的结果。
古代战争场面
本篇飞鱼要说的就是后者,这类“跑得快”的将军,其实有很多,那么春秋战国时期“跑”得最快的人是谁呢?你可能想不到,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
说到黄歇,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前一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芈月传》中,就塑造了一个痴情的黄歇,但那只是虚构,而并非真实的历史。
战国时期,秦国崛起之后,山东诸侯深感秦国的威胁,于是纷纷思索抗秦之策,而诸侯国合纵则不失为一条“妙计”,而山东诸侯也进行了五次合纵抗秦的尝试,其中孟尝君和信陵君拉起的合纵,还取得了相当傲人的成绩——逼迫秦国割地求和。
但这两次却不是对秦国威胁最大的合纵,要说最能颠覆秦国政权的,当属最后一次合纵。
春申君黄歇
那么最后一次六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不是秦国难打,还是因为春申君跑得太快了,且听飞鱼细细道来。
秦灭周室。
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名气相当大,他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为何他们有“四公子”的美誉呢,这不仅因为他们是贵族出身,皆爱养士而门客三千,还由于他们都是合纵抗秦的积极拥护者。
战国四公子中,最后去世的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是当时山东诸侯中十分有影响力的人物。
秦国的对外战争
当吕不韦在秦国一手遮天的时候,山东六国为此惶恐不安,因为秦国毫无顾忌地灭掉了周王室,这时候秦国吞并天下的心已经暴露无疑。
想想也是,连名义上的老大都敢灭,如果对山东诸侯放出“没有称霸之心”的言论,估计连傻子都不会信,山东诸侯国的君主并不傻,所以才会人人自危。
庞煖合纵。
既然察觉到了危险,自然要有所行动,六国合纵抗秦,再一次被搬上了台面,而这次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是赵国的庞煖。
什么,这人你不熟?其实庞煖是战国末期赵国十分厉害的将军,但他觉得自己并不够资格号令联军,这种名义上的统帅自然要找六国中最有威望的人,庞煖想到了依然在世的春申君。
战国四公子
因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中,只有他,还活着。
春申君得到了庞煖的请求也不推辞,就这样实际的统帅是庞煖,名义上的精神领袖是春申君,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的队伍就被拉扯起来了,除了齐国没有参与,其余诸侯早已磨刀霍霍向秦国。
春申君的逃跑。
庞煖此人还真是有名将天分,他绕过了秦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从赵国北部越过黄河天险,直接进攻秦国腹地,带领联军打到了距离秦国国都咸阳70里的地方,这可以说是秦国自东出争霸以来最被动的一次防御战。
面对此情此景,秦国丞相吕不韦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他认为,既然是联军,那就是会有隔阂,联军之间驻扎营地一般也会分开一定距离,吕不韦以敏锐的洞察力,决定从楚国开始入手,因为春申君是联军的精神支柱,灭了楚军联军自然会不攻自破。
影视中的芈月和黄歇
吕不韦趁着夜色朦胧,利用了离间计,差遣使者假装投靠春申君,并且把秦国要偷袭楚国的消息告诉了春申君,这种战争局势上的真真假假,让春申君一时辨别不出秦国会有何打算。
但接下来春申君的举动令所有人都石化了,包括吕不韦,因为知道这个消息后,春申君带着楚国的大军,连夜从秦国跑回了楚国,这种速度那是相当的快,等到秦国士兵去攻打楚国营地的时候,楚国只剩下了叽叽喳喳的老鼠们,在享受楚国士兵们遗弃的残羹冷炙。
飞鱼说:
春申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逃跑之后,秦国把矛头对准了庞煖率领的队伍,结果庞煖和秦国两位还未成名的名将王翦、李信打得不分上下,这里也足见庞煖之威。
尽管赵国没有输,但战斗力已经被消耗了,其余参与伐秦的诸侯一看,名义上的统帅春申君跑了,实际上的组织者赵国的战斗力被消耗了,这还打个什么劲,于是纷纷撤出秦国。
战国时期战争场面
就这样,战国历史上最有可能打残秦国的最后一次合纵无疾而终了。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春申君能够争气一点,当他知道秦国要进攻他的消息之后没有选择逃跑,而和其余诸侯提前通气,把营寨聚集在一起,或者空营以待来个反包围,那么这场战役,或许就是山东六国的转机。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春申君也应该为这次合纵攻秦失败而买单。
这位春申君是不是和您印象中不一样呢?但这就是历史上最为真实的黄歇。
第一次是惠文王当政时期,在公元前的318年,魏相公孙衍他发动了魏国、赵国、韩国、燕国、楚国一起合纵攻秦,还推举了楚怀王成为了合纵长。
战国形式图
公孙衍他还说服了义渠去攻打秦国的侧背。楚国、燕国因为暂时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大,所以他们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的侥幸。实际出兵的仅仅是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联军攻打到函谷关的时候,被秦军大举击退了。所以第一次五国攻秦失败。
第二次是在秦昭王在位时,在公元前287年的时候,魏国和赵国合谋,派李兑去联络各国,准备一起反秦。著名合纵的鼓吹者——苏秦,鼓吹其他国家共同反秦,使天下的人“爱齐而憎秦”,以此可以乘机兼并到当时的宋国。因为当时的五国目的其实各不相同,还各有打算,进攻时,互相观望,都不肯去第一个进攻。秦国为了破坏五国的联盟,主动去取消了帝号,还归还了一部分的土地给这些国家,以此使这些国家联军撤退。
第三次也是在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47年的时候,魏和赵,韩和楚,以及燕国,这五国又重新组成了联军,由魏国的信陵君——无忌,他指挥各国进攻秦国,在河外地区大败了秦军,并尾追到了函谷关之后撤军。由此,这次的合纵攻秦获得了胜利。
五国攻秦一共有五次,以上是比较著名的三次。 /d15/11620959.html参考资料
我认为六国人虽多,兵将虽众,但是人心不齐。每个国家都想以最少的人员伤亡,换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失败的原因。成语“朝秦暮楚”就是很好的说明。在外部,秦国也乘机游说各国,合纵连横不断变换,加剧了六国的分裂。因此,有百万之众的六国无法攻秦
公元前362年,秦和魏在少梁大战,秦献王中箭而死,赢渠梁仓促即位。此时,秦国已近十数年一直处于秦献王的带领下东征西战,国力已经衰退,秦都城栎阳一片萧条,王公贵族出门都是步行,连一个象样的四轮马车都没有,可想老白姓的生计更加艰难。国府库中可用金已只剩下五千,整个秦国的军事实力仅有五万精锐骑兵,其他步兵都是参差不齐,战车已全是旧的坏的。
当时的秦国处于风雨飘摇中,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前来攻击,都有可能置秦国于死地。
在此情况下,魏国上将军庞涓向魏王献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那就是联合燕、韩、赵、齐、楚五国共结联盟,推举魏王为盟主,一起分秦。这个计划对魏王来说,真可是百利而无一害,既灭了秦国,得到秦国的土地,在其他几个国家中又当了老大,是既有了面子,又有里子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在魏王的支持下,庞涓开始策划六国会盟,在紧张的筹划中,六国于逢泽会盟。正如庞涓谋划的,其他五国共推魏王为盟主,同意六国谋秦计划。各国一番唇枪舌战,各国均得到了秦国灭亡后理想中的土地,这算是达成了共识。此后只要共同努力,一起攻打秦国,秦国灭亡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那么会盟中瓜分的秦国土地就是囊中之物。
这样一件利于各国的好事,各诸候国都是一致同意的,为什么最后却是半途夭折?
1、各国攻秦,心不齐
齐国距离秦国千里之遥,既使分得秦国的土地,也鞭长莫及,无力管理。战国时期,可不象现在,有飞机有高铁,一千多里,一两个小时就到了,那时一千多里,套上马车估计得走几个月。要到这么远的一块土地,有什么用?所以齐国的齐威王对攻打秦国并不热衷,根本不会实实在在的出人出力去攻打秦国。
楚国的国君是楚宣王,长的特别壮硕肥大,四驾的马车都容不下他,他需要六驾的马车,吃饭喝水都需要人喂,常年挥汗如雨,需要两个侍女常年为其打扇。这样的一个国君,你想让他日夜辛劳的勤于国事,勤于政事,勤于军事,也就想想吧。
况且,楚宣王是一个既自卑,又自负,既精于算计,又缺乏大器局的人,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励精图治的攻打别国,想都别想。在大家都打的情况下,出点人,出点粮食,出点兵器是可行的,不会主动攻秦,只会滥竽充数。
燕国势弱,一直得处于与赵国的战争中,如果不是暗中得到魏的支持,早被赵国吞并。在六国分秦计划中,因为齐国距离秦国较远,需要将燕国一百里肥沃土地划分给齐国。在魏国同意的情况下,燕国只能委屈求全的同意,实则心中不甘,所以绝对不会主动攻秦。
韩国与燕国一样,是比较弱小的国家,不会主动攻秦,只是跟着其他国家同意这个六国会盟而已,仅算是人云亦云,不会为攻打齐国实心的出什么力气。
赵国是一个有实力的国家,在会盟上赵候提出了一个策略,六国大军压境,同时策动秦国西方的戎狄叛乱,此时秦国东西同时受到夹击,秦国绝对是回天无力。这本来是一条绝妙的主意,在坐的诸位都称一个“妙”字。
但是庞涓听了心中很不是滋味,此次会盟分秦是自己提出来的,但是自己却没有想到这么好的主意,反而是别人想到的。从个人建功立业的角度考虑,不利于自己。从魏国的利益考虑,这么好的策略是赵国提出,对盟主的权威和战后的利益分配皆不利于魏国。于是庞涓否认了此绝妙主意,只是称其为点缀,实力才是分秦的正道。
为此,赵国虽然在实施策反戎狄叛乱,但是却不是很积极,所以有了秦国小将子车英的奇计,引诱戎狄叛乱,然后一举歼灭。戎狄被歼灭,也是各诸候国不再热衷于分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个国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五个国家对分秦都不积极,只剩下一个魏国,且看看魏王的态度。
2、魏惠 王只顾享乐
有一句话叫“兵贵神速”,既然敲定了攻秦计划,就要快速集结军马,向秦国进发。
魏惠王是一个非常精于享乐之道的君主,六国会盟结束,不是想着攻秦,而是要来一场大型围猎,以庆祝这样的盛典,秦国还没有灭,西戎还没有被策反,各国的军队还没有集结,你这是庆典的什么?真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庞涓紧急晋见,报告赵国策动西戎叛乱迟滞,要求魏惠王敦促六国从速集结兵马,结果换来魏惠王大手一挥,然后说“上将军,明日再议不迟,围猎大事须得谋定”。
在围猎场中,魏王向齐王炫耀国宝,指着自己的王车说“我大魏国虽然立国刚刚百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大珠“。并且讥讽齐国没有一件国宝。结果齐王却说:”国宝者,国家栋梁之才也“,一句话说的魏王面有难堪。
魏王在围猎时得报”公叔丞相病势危重,请大王回宫陈明大事“,魏王听了不是急急慌慌的回宫探望公叔痤,而是颇为不耐的说”久病在床,有何大事可言?“
魏王勉强回宫,第一件事不是立即去看望丞相,而是先回宫歇息,第二天中午才缓缓来到丞相府。对于公叔痤举荐卫秧接替自己为相,如果不用则杀之。这绝对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况公叔痤已经多次向魏王举荐卫秧了,可是魏王却是寥寥敷衍,根本不要算用卫秧并且连见都不打算见,以致于公叔痤抑郁而死。
这样一个视人才如无物,只顾享乐,只顾炫耀国力,炫耀所谓的国宝,不务国本,更不会渴求人才的君主,心中根本没有国事,根本没有攻秦的动力,只想享乐,更不要提什么“兵贵神速”了,这样的一个领头羊,能不能打败秦国都是未知数,何况灭秦了。
3、秦国的全力应对
一方是六国各不积极,一方是秦国倾全国之力,应战此次危机。
秦孝公赢渠梁不拘一格的采纳副将景监的瓦解六国灭秦计划:秘密游说六国,重金收买权臣,分化六国,延缓时日,使六国分秦盟约自行瓦解。
一方面赢渠梁带头倾尽私库的金银和全部宝物,用来收买六国权臣,有这样的国君,大臣将领岂不用命。另一方面兵行险招,把全部五万骑兵交与赢虔,向西秘密进发,一举歼灭叛乱的戎狄。
景监亲自奔赴魏国,用秦国统帅赢虔的天品宝剑——天月剑贿赂了魏国的公子卬,使得公子卬保证秦国两月无事,这给秦国争取了时间。
秦国是全国上下一心,全力迎战,一方面消灭戎狄一战成功,解决了西部的隐患,另一方面收买权臣也得到了成效。可以从容的布置,一一分解六国计划。
4、庞涓的有心无力
庞涓一力促成了六国灭秦计划,一直迟滞不前,这既有六国各自的原因,秦国瓦解六国同盟的原因,其实也有庞涓自己的原因。
庞涓想要全权调遣灭秦大计,魏王就是不给他这个权力,使得他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
世间凡是喜欢实干做事的人,总是官运艰涩。原因只有一个,要做事就要出错,出错就要遭到攻击,攻击多了必然下台。而庞涓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干实事的人,并且在朝会上总是谋划一个主意又一个主意,抢了别人的风头,其他重臣只是默默不语,但是人家肯定心里不舒服,背后就会千方百计的非议他。这样日积月累的非议,使得魏惠王这样一个一心享乐的主难免起了疑心,所以在灭秦计划中,不给他权力,还处处限制他,这使得他有满腹的抱负,却施展不出来。
庞涓是上将军,除了军事上的才能,对如何讨好魏王却是一窍不通,这也使得魏王不太喜欢他。而公子卬却是处处讨魏王的喜欢,围猎计划中,庞涓阻止魏王围猎,而公子卬却处处替魏王想主意,帮着想细节,帮着让魏王出风头。除了这些,公子卬还迎合魏王的心思,怂恿魏王迁都到大梁,这正中魏王心思,有了迁都大梁的计划,哪还有心思管秦国。
于是,秦国一举歼灭戎狄的消息传来,魏王彻底息了攻打秦国的计划。秦国在其人几个国家的计划也有了成效,其他几个国家也莫名其妙的发生了内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五国哪有心思管秦国。
庞涓费劲心力谋划的六国灭秦计划,就这样半途夭折。
2019-3-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8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嘉庆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