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灭赵之战真的很难打吗,为什么会此战会持续八年之久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10:15:49

秦灭赵之战真的很难打吗,为什么会此战会持续八年之久呢

还不知道:秦灭赵为什么会持续八年之久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战国历史上秦王嬴政继位的时候,经过此前秦国君主的不懈努力,秦国对六国的战争,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是,六国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只要假以时日的话,六国复振军威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当时南方的楚国,明显有复振的局势。这也是为何《战国策》开篇即言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除去楚国外,当时秦国还有一个劲敌,即北方的赵国。

历史上的赵国,可以说是秦灭六国过程中,最为难啃的一块骨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灭赵之战开始,到赵王迁被秦军俘获,赵国抵抗之猛烈,一度让秦军濒临失败的边缘。秦灭赵之战,总共持续了达八年之久,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达4年的时间,这过程中赵国强力遏制住了秦国的东进步伐。而第二阶段则在公元前229年至228年,算上秦军因为第一阶段作战失利休整的3年时间。战国时期的秦灭赵之战,总共持续了八年之久。那么,秦灭赵之战,为何持续八年之久?

首先,赵国所以抵抗如此之久,抵抗如此之烈,同名将李牧有着很大的关系。“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一直以来都不是一句虚言。在秦灭赵之战中,李牧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力挽狂澜的存在。在秦灭赵之战的第一阶段,李牧在肥与番吾两次击败秦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军不得不暂缓灭赵的攻势。而在李牧因为“离间计”死后,整个赵国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一切抵抗都被秦军瓦解。

由此可见,赵国所以能够在秦灭赵之初,抵挡住秦军的攻势,同赵国有李牧这样卓越的军事将领,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得以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时,保有一战之力。而在李牧因为奸佞而殒命之后,赵国也在之后不久,彻底的灭亡。这样的情况,完全可以说是属于赵国的一大悲剧。

当然,赵国能够抵抗如此之久,除了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外。实际上,还有这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秦灭六国之战中,赵国抵抗最为激烈,很大程度上,同长平之战后,两国建立的深仇大恨,有着很大关系。当时,秦赵长平之战后,赵军四十万降卒,悉数被秦将白起坑之。一时间,赵国人口锐减,家家皆办丧事。这样的情况下,赵国对秦国的怨恨,已经到达了深入骨髓的地步。以至于,秦灭六国之战中,属赵国军民的抵抗最为强烈。

同时,赵国所以能够抵抗八年之久,也在于秦军受挫后,必须休整一段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在秦灭赵之战的第一阶段,李牧率领的赵军给予了秦军以极大的打击。当然,秦国需要面对的威胁,不仅来自于赵国,还在于南方的魏、韩与楚。如果屡败屡战,并不休整的话,难免会予以其余山东列国,以巨大的机会。正是这样的情况下,秦灭赵之战不得不迁延一些时间。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到清楚了,在秦灭赵之战的第二阶段,秦军先是离间赵国君臣关系,继而命秦军四面出击,最终彻底击溃了赵国。如果秦军不进行三年之久的休整的话,显然无法做到速克赵国的战略目标。

历史上的秦灭六国之战中,灭赵之战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以至于,迁延了八年之久。而也就是在灭亡赵国之后,其余山东列国,近乎秦军一到,抵抗便被彻底瓦解。而赵国的灭亡,最终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赵国是怎样被秦国消灭的?

从《史记》上看,秦王十七年灭韩前后主要是在同赵国作战。

虽然赵国在抗争秦国时,不是坚持时间最久的国家。但相比魏楚两国来说,赵国让秦国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苏洵在曾《六国论》中说道:“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赵国与楚国相比,刚直了许多。楚国与秦国交战,屡战屡败,曾多次割地求和。而赵国多次与秦国交战,二败而三胜。即使是在长平之战输掉后,答应割让六座城池。但赵国在经过大臣们的讨论后,最终决定不予割让城池,转而开始备战。

在邯郸之战中,秦军损失了20多万人,不仅没有拿到赵国答应的土地,还丢失了大量占领各国的土地。根据史料记载,秦军灭赵是以五将军统兵,兵分三路,北路由李信自太原出发攻略赵北边.郡,中路是王翦、桓畸、羌瘪攻打李牧之主力赵军于井陉口,南线是杨端和大军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鞠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 羌痍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瘪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中军事实力最强的秦国和赵国大战一触即发,两国都将全国的兵力投入了长平之战中,规模之大,在历史上也非常罕见。

而这场战役对于赵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可能决定着以后是否还能和秦国一较高下。其实赵国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战役。而是赵国国内的内乱。赵武灵王的两个儿子为了王位互相争斗,使赵国从内而腐败。

在赵国被灭国之后,其他国家就像一盘散沙一样,很快就被秦国歼灭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识不足可能有所偏差,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给我提意见。

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为赵杰出的将军,曾经于公元前233年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卢龙),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将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间计,用重金收买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于是造谣说李牧与司马尚想谋反。幽缪王赵迁自幼昏庸,素无德行,听了谣言不加分析,就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秦军闻李牧已死,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一仗就杀了赵葱。秦军长驱直人,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将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国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军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亡。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秦朝统一之战

更新1: 战国时期至统一/...


前214年-前213年-秦蒙恬攻匈奴之战 前209年-秦末农民战争 前209年-戏之战 前208年-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前207年-巨鹿之战 前207年-漳污之战
zh. *** /zh-/%E6%88%B0%E5%9C%8B 重点 可能有流失 。前279年楚国被秦军于鄢之战 (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 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 」之策。秦昭王接纳,于前262年出兵伐韩,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前260年,秦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施以反间计,使赵国以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秦国同时秘密调来大将白起。长平之战 以赵军惨败, 前258年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信陵君也于后来率军于函谷关外大胜秦军, 其他如上
灭韩?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灭赵?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 ?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灭魏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灭楚?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 ?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城下。 ?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项燕败退至长江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 灭掉楚国的王翦大军继续南下,造战船渡长江,消灭项燕余部和昌平君,并于前222年攻陷楚国南部的会稽,俘虏分散于江南的原越国王族后裔。秦在越地设会稽郡。灭燕?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 ?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 ?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齐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既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灭韩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灭赵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 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灭魏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 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 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亦不与交战,项燕只好带兵东归,秦军趁楚国撤退之时迅速出击,并在蕲大败楚军,又强渡淮水,直抵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城下。 前223年,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秦在楚地设九江郡。项燕败退至长江以南,立昌平君为楚王。 灭掉楚国的王翦大军继续南下,造战船渡长江,消灭项燕余部和昌平君,并于前222年攻陷楚国南部的会稽,俘虏分散于江南的原越国王族后裔。秦在越地设会稽郡。 灭燕前228年,秦军破赵以后,王翦屯军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攻打燕国。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准备以献督亢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于期的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望造成秦国混乱,以解被灭亡的危险,结果阴谋败露,荆轲被杀。 前226年,秦王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后燕王喜杀太子丹,将其头献秦。 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军辽东,歼灭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齐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使齐国既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秦灭六国战役秦灭韩之战 | 秦灭赵之战 | 秦灭楚之战 | 秦灭魏之战 | 秦灭燕之战 | 秦灭齐之战
参考: zh. *** /w/index?title=%E7%A7%A6%E6%9C%9D&variant=zh-

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赵国还能够再撑数十年?

长平之战是秦国被动向赵国发起的挑战,在秦国的对外兼并中,赵国很不幸的被卷进第二席位。但也不可否认,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秦灭六国的进程中也是赵国的抵抗最为顽强,且给秦国造成巨大阻力,以至于秦赵之间的主要战争皆是以离间的策略获胜,而非军事上的获胜,所以说赵国雄厚的家底儿,并不是秦国想打就能打下的。

胡服骑射

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引领了变法的步伐,最著名的就是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赵国的变法并不彻底,但它的变法非常实用,由于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三晋之中较为特殊的,它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赵国饱受边界少数民族的侵扰,这样一来,它也没有精力对付国土内包围着的中山国,甚至还受到中山国的侵扰,这使赵国不得不寻求军事上的改革。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史记》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他执政的前期还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君主,他认为赵国被动挨打并非因为赵国国弱民衰,而是在于军队军装不适合骑兵和车战的作战,于是才有了效仿胡人的着装形式,算是一种学习敌人长处的改革思路,而这种改革也只是军事上的,所以后世的梁启超评价这个改革是“军国主义”。赵武灵王推行易服改革是至上而下强制推行,手段相当强硬,不仅让军队换上了易于作战的服装,而且令全国人民皆穿胡服,这又在无意中促进了普通民众的生产力提高,农民穿上这种短袄长裤后,劳作时的效率远比长衫方便,这也是由军事改革带动了经济生产。

胡服骑射带来的另一个益处就是赵国主要兵种的改变,战国时期各国的兵种大体上都是以步兵与战车为主,赵国也不例外。因常年受制于胡人弓弩的威力,故而这次改革将胡人的骑射技艺引进国内,这就产生了区别于中原其他国家的一个兵种轻骑兵。赵国的轻骑兵配备的装备就是短剑和强弓,机动性远比战车高,杀伤力又远比步弓强。所以这一改革刚实行一年,就打到中山国的宁葭(河北获鹿县北),随后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以至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

赵国在胡服骑射的改革下不断开疆扩土,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至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彻底灭掉中山国;与此同时,赵国向北进深,将凶悍的匈奴击溃,以至于“攘地北至燕、代”;向西则对林胡、楼烦用兵,将领土推至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内蒙古包头市)。后世的史学家评价胡服骑射的时候讲到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赵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因为胡人与汉人的融合,不仅是为军队注入了更凶悍的血液,更是打破了春秋以来的“君子”战争模式。

“起虽胜,然折兵五十万”——《史记.武安君列传》

春秋时期各国打仗的军队皆是贵族组成,平民与奴隶是没有资格上战场的,而交战双方不仅要互相下达战书,而且是打回合制,也就是等敌方战车冲一波,我方战车再冲一波,所谓的斗将,也是春秋战争的一大特色。这种战争模式到战国时期发生重大转变,交战双方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两军交战就是勇者胜,这与游牧民族的野性融合是分不开的。所以赵国的骑兵带有很大的异域特色,在战场上活跃且凶悍。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赵国45万大军全军覆没,前提是断粮近两个月。而这一战秦国的军队直接战死者据说有50万之众,这个说法虽然争议很大,但不得否认赵军的战斗力并不比秦军差。

赵国名将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与李牧皆出自赵国,这只是赵国名将的代表,诸如司马尚、赵奢、庞煖等皆是一等一的名将。为何说秦统一六国最艰难的是赵国,因为赵国在对秦的战争中并未落过下风。长平之战廉颇的策略使秦军寸步难行,其实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就对赵国的军事进行过试探,在前269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这次试探是被赵奢领兵击溃,到了长平之战,秦国苦于廉颇的据守策略,故而采用离间计换下了这位名将,同样的手段也用在了李牧身上。?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是采用了割地求和的缓兵之计,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耗也过于严重,故而同意了赵国的求和,这一点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很多人认为秦国如果继续攻打赵国,很可能就一波带走了。但事实上半年之后,赵孝成王反水,并没有割地给秦,而是积极备战,所以说赵国的家底儿厚是有原因的,半年的时间硬是组织起三四十万的守备军,秦国这才举全国之力伐赵,据说是将五十万人的家底全部搬了出来。


秦军在这一次战争中直接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但在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获得楚国支持后,邯郸才在联军的支援下得保,不得不说,联军未到之际,平原君赵胜提现了顽强的一面,组织邯郸人民上城抗敌,始终没让秦军入城。待三国联军大败秦军后,将秦军赶至河西,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秦国面对联军的攻击,又是采取离间计,迫使魏无忌被撤下,联军才失去了主心骨,否则秦国国土也有可能受到联军攻击。

邯郸之战以后,赵国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秦国则进入短暂的修养时期,这时候赵国并没停下脚步,它要对付一直在后背捅刀子的燕国。燕国属于这个时期最大的搅屎棍,赵国本是燕国的屏障,但秦攻赵之际,燕国总会在背后袭击赵国,因而在赵孝成王十五年至十八年,赵国狠狠的收拾了燕国。但在此期间,秦国又趁机捅了刀子,夺取了赵国在山西境内的37县。

此后成长起来的名将庞煖替代了出走的廉颇,廉颇的出走也是由于秦国的离间计,秦国收买赵国两朝元老郭开,当赵王派使者去探望廉颇时,郭开安排使者回报赵王说廉颇饭量还是非常大,但“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以矣”。也就是说廉颇坐不住,总上厕所,这样一来赵王当然不敢再用廉颇。而庞煖就成了首屈一指的将领,赵悼襄王六年,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亦领军十万御之,结果是“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

另外一位名将李牧则是防御匈奴的一哥,而到了战国后期,李牧也随着秦攻赵的战事趋于频繁而被调往内地。赵幽缪王三年,秦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李牧将其全军歼灭,桓齮本人逃至燕国,更名为樊於期,也就是后来荆轲刺秦王献上的那颗人头。而秦灭赵的最后一战则由秦国名将王翦率领,赵国则由李牧,司马尚应战,战争初期,王翦依旧打不过李牧,战国四大名将未有败绩的就是李牧和白起。秦国则再一次买通郭开,离间君臣关系,最终李牧被赵王处死,司马尚也被撤下,至此再没有能够抵挡秦国的名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