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诸侯彼此攻伐不断,百姓也因此苦不堪言,最终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既然有战争的存在,自然也会有众多军事将领在战争中大放异彩。蜀汉有关张马赵黄,江表有江表十二虎臣,曹魏又有五子良将。而张辽便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他曾追随董卓吕布,后来在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
后来更是在曹营中参与了官渡之战、辽东之战和赤壁之战,有斩杀蹋顿、射伤黄盖之战绩。而其与太史慈的一场大战更是有名。那么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在合肥之战中,张辽反计太史慈,太史慈身中数箭,随后重伤而死。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时马邑之谋的发起者聂壹的后人,为避讳,其家族改姓为张。张辽的武力过人,是曹魏的名将之一。
而其敌手太史慈却也是东吴阵营中不可多得的武将。其实远在合肥之战前,张辽与太史慈便曾经交过手,二人在战场上大战五十回合,也仍然未分出胜负。可见这二人的实力相差不多。在之后的合肥之战中,还是张辽用计才反杀太史慈的。
公元215年,曹魏派薛悌前往合肥带给张辽一函,命令驻扎合肥的张辽镇守疆土,力保不失。之后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征讨合肥,张辽也是不负众望,尽管处于兵力不足的极大劣势中,但乘东吴大军尚未集结之前,出其不意,率八百壮士突袭吴军,立斩数名将领。
扰乱了敌方的军心,以后多日攻打合肥,围攻张辽,也没有能够打下张辽。之后孙权撤退之际,张辽更是乘胜追击,大杀吴军。而此时的太史慈更是中了张辽之计,攻城时遇到埋伏,身中数箭,重伤而死。
第二,从演义及正史角度,分析张辽一战斩杀太史慈的真实性。
据演义记载,太史慈在跟随孙权攻打合肥的过程中,部下戈定与后槽献计,欲趁曹军大胜之际攻击曹军,但却被张辽识破,并依计破计,引诱太史慈前来。
而太史慈也并不知此为计,见城中有火,又大开城门,只觉得自己的计谋成功了,于是挺枪纵马先入。但没想到一入城中,张辽埋伏好的弓箭手便万箭齐发,太史慈急退,但因躲闪不及,身中数箭,虽有麾下陆逊,董袭杀出,营救太史慈,但其最终也是身受重伤,不治而亡。
但这样的结局,仅仅是演义中所描述的,与历史事实极不符合。张辽虽然与太史慈有过几次对阵,但太史慈的死却也不是中了张辽的埋伏才死的。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在其临死之前,太史慈曾说道: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可见其对自己出身未捷身先死的无奈与愤恨。而既然太史慈公元206年就死了,那又怎么会参加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呢?所以说,张辽一战斩杀太史慈有演义夸张的成分,不可当真。
第三,张辽身为曹魏大将,为曹魏南征北战,在作战过程中不幸病逝江都。
张辽一生可谓是所向披靡,否则他也不会成为曹营五子良将之一。那么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呢?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此时掌权的曹丕派遣侍中刘晔带著太医审视其疾,据《三国志》记载:
汉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辽位未至公,而遣侍中,盖宠之也。
可见张辽在曹营中的地位。而此时的张辽之病久未痊愈,也为后来张辽病逝江都埋下伏笔。
而张辽病中,孙权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张辽乘舟到海陵临江驻防。或许是合肥之战给孙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知晓张辽出兵作战时,即使张辽处于病中,仍然对其忌惮不已,告诫麾下众将不要因其病重就轻视,对待张辽要十分小心谨慎,不敢轻举妄动。同年,张辽与诸将同破吴将吕范,但也因此,使得他的病情更加严重,最后终于在江都逝世,而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涕,谥曰刚侯。
由此可知,曹魏大将张辽是用计反杀太史慈的,但毕竟只是演义,并没有什么依据。而张辽的结局,也是逃不过战死沙场的宿命,最终病逝江都。
张辽将太史慈射杀时在演义当中。那是在合肥之战之时,太史慈献计里应外合偷袭张辽,即先派内应混入城中,再到晚上于城中制造混乱,打开城门,策应大军。
但内应却被张辽发现并识破,张辽于是将计就计打开城门引太史慈入城。太史慈入城后,顿时间万箭齐发,虽然紧急撤退了,但依旧中了数箭,身受重伤,战后不久便逝世了。
但这只是演义中的说法,其实太史慈的死与张辽是无关的。正史上的太史慈性格为人和演义差距不大,不仅勇武过人,而且相当忠孝,曾为救对母亲有恩赐的北海太守孔融,单骑突围到平原向刘备求援,最终求得了援兵,解救了孔融。
解救孔融后,太史慈前去投奔了与自己同郡的扬州刺史刘繇,在其手下做了一个侦视军情的小兵。当时正值孙策来攻打刘繇,太史慈与一个小兵两个人在侦查军情时恰好遇到了同样勘察敌情的孙策等人,孙策当时虽然带的人也少,但都是黄盖、韩当这种级别的人物,两边差距还是不小的。
但太史慈完全不惧怕孙策,与孙策对战,两人不分上下,孙策抢了太史慈的颈后手戟,而太史慈也拿下了孙策的头盔,两人斗在一起,等两家军队赶到,单挑才被终止。
之后刘繇被孙策打败,太史慈被俘,孙策与太史慈单挑过,深知太史慈的勇猛不在自己之下,于是十分诚恳的请太史慈协助自己打天下,最终将太史慈感动。
太史慈降孙策后,跟随其平定了整个江东,还镇压了不少骚乱的山贼。孙策死后,孙权任命太史慈建昌都尉,都督建昌、海昏等六县,抵御屡次侵犯的刘表之侄刘磐。刘磐因骁勇善战,令孙权相当苦恼,因此孙权将太史慈派去震慑他,刘磐忌惮太史慈勇猛,果然不敢再前来骚扰。
此后太史慈一直镇守于此地,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仅四十岁!临死之前,太史慈曾相当不甘心的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颇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那种无奈感伤。
太史慈很早就死了,他并没有如演义那般,参加过赤壁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他去世之时,刘表还没去世,曹操还在平并州,东吴的大敌还是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演义中将他的死延迟到了公元214年,后调了八年之久,可能是不愿意将这样一个名将的死写的太过于简单吧!
《三国演义》不仅安排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了七十回合,张辽用计射杀太史慈,还安排了张辽也被东吴将领丁奉射杀。
张辽跟随曹丕以大船征伐江东,被东吴徐盛击败。曹丕登岸逃亡时,吴将丁奉从岸边杀来。张辽为保护曹丕上前迎敌,却被丁奉以箭射中腰部,回营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罗先生之所以这么描写,恐怕不是随意为之,或许有其用意,就像演义里其他故事一样,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在豹眼看来,张辽与太史慈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演义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添加一些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然后去比较他们的人生经历,品味、思考人生所应该尊崇的道义。
说一点与太史慈相关的、有趣的桥段吧。
曹操听说太史慈是忠义双全、有勇有谋的猛将,就打起了他的主意。
于是,给太史慈写了一封信,以箧筐封存好,内无别物,只是放了少量当归。
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辗转来到江南。曹操的意思是想告知他,归来吧,漂泊天涯的游子,归顺朝廷,回归故乡。可见曹操对他也十分器重。
看看人家老曹挖个墙角,都搞得这么高大上,文绉绉的,不愧是文学青年。
太史慈病逝后,孙权十分悲伤,对其子厚待有加,可以说孙权对待太史慈不薄。
上面已经介绍了张辽患病,曹丕日夜牵挂,遣医问疾,十分上心。
人都是有情感的,包括帝王。有时候也不能仅仅以帝王之术、笼络人心来看待君臣相得。利益固然重要,但有时候,情感却是最有效的手段。
曹魏能够成就霸业,孙权能够坐镇江东四十多年,不完全依靠利益诱惑。曹丕、孙权都是情商很高的帝王,能够成就这样的事业,也并不足奇。
张辽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自从曹操帐下外姓武将第一人,左将军、假节钺的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战败投降关羽,晚节不保,地位下降之后,于是张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五子良将之首。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
正史中的张辽,武艺高强,勇猛善战,最开始是跟随丁原,为从事,先后追随过何进、董卓和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杀死之后,张辽率领部下投降了曹操,随后被曹操重用。
此后的张辽,从在吕布手下默默无闻,到曹操手下,却大放异彩,如同开挂了一样,张辽的战绩,非常突出。平昌豨之乱,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登天柱山灭陈兰、梅成,张辽的人生的巅峰之战是合肥之战,以七千人击败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活捉了孙权,吓得江南小孩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哭,留下“张辽止啼”的典故。
张辽征战一生,几乎没有败过,不仅会统兵打仗,而且,武力也是非常厉害的,正史记载,张辽武力过人。然而,在演义中,张辽却在战场上输了两次。
这里只讨论演义中张辽的武艺。
在演义中,关羽曾对张飞说过,张辽的武艺,不在你我之下,由此可见,关羽对张辽的武艺是非常欣赏的。
张辽在演义中,输了两次,当然,被擒投降曹操时,这个不算,这个不是和对方将领单挑输的,是被水淹的,因此不算在内。
那么,张辽究竟输了哪两次呢?
第一次张辽输给了文丑。
官渡之战,白马之围时,袁绍派大将颜良和文丑进攻曹操,关羽在万马军中,斩杀了颜良,文丑带兵来给颜良报仇。两军阵前,文丑挑战,张辽和徐晃飞马齐出,双战文丑,文丑可不含糊,一箭射中张辽头盔上的簪缨,紧接着,文丑第二箭射倒了张辽的战马,张辽摔下马来。
文丑正要来杀张辽,危急时刻,幸亏徐晃挡住了文丑,但徐晃也不是文丑的对手,很快也败了,最后,关羽赶来大战文丑,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而走,被关羽赶上,脑后一刀,斩于马下。
第二次张辽输给了丁奉。
曹丕伐吴时,孙权派徐盛等人抵挡魏军,徐盛在建业周边百里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草人,在江面设置浮船,曹丕看到吴军不计其数,于是,心中起疑,开始退兵。
吴军得知曹丕撤军,立即追击,曹丕在逃跑途中,遇到了东吴大将丁奉,张辽立即上前应战,谁知,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徐晃赶紧救了张辽,一起撤退。张辽回到许昌,箭伤发作而死。
张辽征战一生,遇到很多强敌,虽然有些打成了平手,比如,五十合战平张辽,五十合战平凌统,七十合战平太史慈,但是基本没有败过,却偏偏两次输在了弓箭上,最终还因箭伤太重而死(正史中为病死),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和遗憾。
张辽受箭暗算,和关羽非常相似,关羽也多次在战场上因中箭受伤而吃亏。
太史慈和张辽都是汉末三国名将,太史慈和张辽曾在战场上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然而,在合肥之战中,太史慈中了张辽之计,进城时遇到张辽埋伏,身中数箭,回去死了,而后来张辽在一次交战中,被丁奉射中腰部,回去后也死了,东吴也算扳回了一局。
当时,太史慈用计,说他手下有一个人叫戈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被责,心里怨恨张辽,派人来说,晚上举火为号,刺杀张辽,太史慈率兵作为外援。没想到,张辽将计就计,赚太史慈入城,埋伏了兵马,太史慈中计了,身中数箭。
关于太史慈之死的经过,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比及屯住军马,太史慈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死的很亏,武艺高强,箭法精良,就这样死在乱箭之下,只有四十一岁,太史慈和孙策一样厉害,如果不死,东吴孙权肯定会给太史慈更大的发挥空间,取得更大的战果。
后来,张辽随曹丕讨伐江东,被徐盛击败,曹丕逃跑时,丁奉杀来,张辽为救曹丕,被东吴丁奉射中腰部。
《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在正史中,太史慈和张辽都是病死的,但是在演义中,都是中箭而死,死在战场上,马革裹尸,这是大将最好的结局,比张飞和孙策等人死在小人手中,强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3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孙权最后的北伐希望为什么会被陆逊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