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最后的北伐希望:冒险而实际,却被陆逊阻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孙权的统一梦想和策略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周瑜、鲁肃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马超的西凉军联合攻魏国。《三国志·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隆中对》,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后来刘备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孙权曾派吕蒙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曹丕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启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期间诸葛亮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张辽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南北朝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辽史》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珍宝、财物。《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睿。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三国志.孙皓传》记载,东吴灭亡时,晋朝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跨海作战能力,风云莫测的大海上依然危机四伏。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是相对的,难道在陆地上作战就没有风险吗?
对于将一统天下为志向的孙权来说,这种风险以及其损失,是否会超过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陆地冒险呢?
美国军事理论作家曾经分析了一场公元前200年的战争,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实力强劲却最终失败。马汉在《海权论》里评价: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发时所率领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战的士兵,就不会损失掉33000人了。(《海权论》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欧阳瑾译)
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环球,所用的船只也不过是帆船,三国时东吴的帆船已经有了许多横渡千里大洋的经验,远征公孙渊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大。孙权和陆逊的退缩,更多是在于对未知的畏惧,即使这种风险可能比陆地上还要低。
从军事上看,来自海上的进攻,时间、地点飘忽不定,地面难以防御。清初海霹雳施琅多次从海上发动对清军的偷袭,杀敌斩将,还能就地夺得补给。
综上,如果孙权大胆践行跨海征辽东的想法,成功的几率相对地面北伐,是要较高的,届时不仅可以获得战马,实现拒南北夹击魏国,还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线对魏国直接攻击。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称霸海洋,其原理就在于此。
《三国志》中,一个带领“三千徒众”的海贼管承,曹操亲征都难以歼灭,最后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三国志·何夔传》)
如果是孙权大军从来上来,魏国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了。
自然,陆逊是农业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拦孙权也是好意。不过对于“亲射虎”的果敢孙郎来说,偏安难以接受,理想重于一切,远征公孙渊,当是他生涯最后能够一统中国的机会了。
很多人其实不理解,为什么陆逊那么厉害,那么的好,孙权却硬生生的逼死了陆逊呢,是因为孙权这个人性寡情,还是因为他为人多疑,或者是陆逊功高盖主,孙权不得不杀掉陆逊呢?
这其实,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有,或者,我们可以看看三国魏蜀吴的情况还有东汉的情况,兴许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来说东汉的情况,东汉的刘秀其实一直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豪强的问题,他一度想处理这个问题,但却有更多的反弹,他只能压下没管,所以东汉的朝廷其实并不强,后来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有很大方面是因为这个原因。
比如荆州豪强支持刘表,益州豪强支持刘焉,还有江东士族支持孙策,另外曹操,袁绍,袁术,本身都是豪强。
东汉中后期,一般都是由宦官和外戚来把握的,尤其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先有十常侍,后有外戚何进,不过两边打得热火朝天,反而被西凉董卓沾了便宜。
而整个魏蜀吴,都没有出现宦官与外戚的问题,但是都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权臣的问题。
即使在蜀汉,也有,诸葛亮虽然是忠臣,但同样也是权臣,只是基于对刘备的感激,还有自身的忠义自洁,诸葛亮虽权但是仍忠,所以蜀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动荡,刘禅在位四十年。
而在曹魏,显然,最后曹魏宗亲的力量不是士族司马家的力量,最后导致司马代魏,建立了晋朝。
而在江东,同样出现了权臣,出现了权臣诸葛恪,孙家宗室孙琳,孙峻,导致孙权的幼子孙亮被废除。
江东有四大家,分别顾陆朱张,这里面的陆自然是陆逊家,而孙策还杀过陆逊的叔祖,当然孙策的女儿还嫁给了陆逊。
江东士族的力量十分强大,让孙权很是担忧,尤其陆逊的能力和号召力,实在是十分强大,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太子继位,那么陆逊的话语权绝对是最大的,甚至可以取代孙家,这个就是孙权害怕的地方,他不能允许这情况出现与发生。
公元229年,孙策弟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公元280年,孙吴政权覆亡。 从孙策略有江东至孙吴王朝灭亡期间,江东的士族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本土士族,他们是原住民,二是东汉末年从北方来到江东的士族。 在本土士族中,以吴郡陆氏与顾氏家族,他们与孙吴政权的关系最密切。
吴郡陆氏家族的祖先大约在西汉前期,从北方逐渐迁移到江东,部分族人在江东吴郡的吴县(今江苏苏州)定居。 汉末三国时期,吴郡陆氏家族中,以陆逊父子的表现最突出,对孙吴的政治与国防影响最大。
陆逊,公元183年出生,十岁丧父,二十二岁的时候,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浙江余杭东南)屯田都尉,代理县令职务。 陆逊在海昌任职期间,由于开仓赈济受干旱影响的灾民,加上又「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当地百姓称陆逊为「神君」。
陆逊成功征讨暴民,拥有自己的部曲,并且拜为定威校尉。 会稽太守淳于式诬告陆逊,陆逊却以德报怨,得到孙权的钦佩和器重,并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荆州空虚,孙吴大将吕蒙认为这是夺取荆州的最佳机会,举荐陆逊为荆州督,令关羽对孙吴防松戒备,结果吕蒙兵不血刃取得荆州,而陆逊率军出击,积极配合吕蒙,收降数万荆州军队。 孙权因而升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
出于替关羽报仇,并且重夺荆州,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不久,亲自率领近十万大军东征孙权。 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陆逊领兵五万迎敌。 他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率军撤至湖北宜都市长江南岸的夷道和北岸的猇亭,并且坚守不出,而刘备亦屡攻不下,双方相持长达半年,其间孙吴将领认为陆逊怯敌,要求主动出击,不过陆逊没有动摇,等待最佳时机。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前期在刘备东征的那一段时间,陆逊跟孙权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好,恨不得穿一条裤子。然后很信任陆逊,基本上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了陆逊。最后陆逊也没有辜负孙权的信任。在夷陵用了一把大火,把刘备所有的希望都给烧得灰飞烟灭,刘备的死因跟这场大战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自此以后东吴就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
但是夷陵之战结束以后,陆逊回到东吴就慢慢不受孙权的待见,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宗族问题引起的。这个问题孙权一直没有解决好,并且在他刚上位的那几年中可以说也是为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努力。
因为东吴不像曹操或者说刘备他们这样都是靠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孙家今天的一切可以说就是靠着那些东吴那些宗族的顶力支持,才可以在江东这里打下很好的基础。所以那个时孙权就很怕陆逊的家族的实力发展起来,然后威胁到孙家的统治,于是就想方设法的削弱这些宗族的势力,那个时候东吴有四大宗族。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陆逊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介入了太子之争,因为陆逊想要支持那个人和孙权想要立的太子人选不一样,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但是陆逊这个人非常的倔强他还固执上书给孙权,想要孙权采取他的建议,最后把孙权惹恼了,以至后来二宫之乱,把陆逊他们全都迫害至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3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