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八面玲珑,智足饰奸,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汉武帝一朝的丞相几乎都不得好死。
三个被杀,两个自杀,其中田蚡被免职惊吓的精神分裂而死。
公孙贺听说武帝要他做丞相时,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相比之下,始终被汉武帝青睐的公孙弘不仅得了善终,而且无军功仍封侯,算得上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一丞相。
公孙弘的一生,三起三落,养过猪,做过牢头,六十岁参加高考,最后官至丞相,堪称传奇。
但同时期被汉武帝评价为社稷之臣的汲黯,却痛骂其是老戏精,其中是非曲直,恐怕难以一文详述。
所以,今天我们只讲关于他的五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记录在《西京杂记》。
发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孙宏76岁的时候。
公孙弘年轻时一直过穷日子,起初当过狱卒--薛县监狱民警,还算是公职人员。
后来不知为何被炒了鱿鱼,只好到海滨给人家放猪。
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实在太穷了,一直熬到四十岁才开始读书。
后来历经两次高考,被汉武帝赏识,从此青云直上,终于在70多岁时当上了丞相。
当时薛县有一小吏名叫高贺,和公孙弘曾是好哥们。
此时看到公孙弘飞黄腾达,便从家乡薛县赶去投靠。
公孙弘当丞相后,广招天下门客,对待自己这位老乡自然也是热情接待,吃住都安排好了。
但是没几天,这位老乡就愤怒告辞,出了大门也不急着走,而是在大街上四处败坏公孙弘。
高贺说:“我这位丞相老乡,太会装了。里面穿着绫罗绸缎奢侈名牌,外面却故意披着粗布麻衣。自己偷偷吃蒸鱼煎熊掌,对外却只做个辣椒炒肉接待客人。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有多勤俭呢!”
“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云何示天下!”
高贺由于太气愤,一直败坏到天黑才起身返程,一时间,京城无人不知公孙弘人品有问题,是个沽名钓誉的老戏精。
公孙弘下班回家,听说了此事。
贵为丞相的公孙弘并没有去追究老乡高贺的责任,他一声叹息,留下千古名句:宁逢恶宾,不逢故人!
不怕操蛋的客人,就怕老家的熟人啊。
那么公孙弘真的如老乡所说,是个人品低下,好东西藏着的隐形富豪吗?
还真不是,公孙弘虽然位极人臣,但日常生活居然很俭朴,公孙弘睡觉盖粗布被子,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主食都是粗粮,薪水奉献给亲人门客,从来没有私人存款。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俸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这样的穷日子,连乡下人高贺都过不下去,以为丞相公孙弘藏着一手,但却是丞相公孙弘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公孙弘的“俭”。
虽然这种生活水平连老乡都看不起。
第二个故事,记录在《史记》里。
发生在公元前126年,公孙弘74岁的时候。
那时候,公孙弘还不是丞相,刚刚被汉武帝任命为御史大夫。
还是因为公孙弘节俭的名声太大,同朝为官的汲黯忍不住吐槽公孙弘,他对皇帝说:
“公孙大人太能作秀了,身居高位,年薪丰厚,手握实权,却故意过的如贫民,还广为传播,弄的天下人人皆知,太奸诈了。”
汉武帝一想,平时上朝,大家都西装革履,唯独公孙弘粗衣粗布,一身擦玻璃工人打扮,确实有些奇怪。
汉武帝便主动叫来公孙弘问话:汲黯说你平时节俭,是故意耍诈,对不对?
这是一句十分严厉的问话,说明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可公孙弘却出乎意料,他不但没有丝毫惶恐,反而欣然承认。
公孙弘答道:汲黯说的没错,朝廷之中,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还是他了解我,我之所以节俭,确实是在作秀。
这一下子把汉武帝弄糊涂了,作秀还敢这么嚣张?
公孙弘接着解释道:
“臣听说历史上,管仲作齐国丞相,极其奢靡,但仍使国家称霸诸侯;
后来晏婴作丞相,极其俭朴,国家治理的照样很好。
既然作丞相的不管奢华与朴素,都能治理好国家,我为什么不能效仿晏子呢?
我俭朴,并努力宣传,正好引领下级官员效仿,一起省钱,这对于国家绝对是好事情啊。”
汉武帝一听,频频点头,觉得这种作秀确实是一件好事。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那也只能说明公孙大人艰苦朴素、应变一流。
但公孙大人的政治水平绝对不限于此,他接下来的一番话,直接镇住了汉武帝,让皇帝认识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公孙弘说道:“而且,我为陛下感到高兴,陛下有忠诚正直的臣子,我才有机会和陛下有此番交流,汲黯,是个大忠臣啊。”
高,实在是高!
公孙弘这是告诉汉武帝,我不仅艰苦朴素,而且忠心耿耿,更会团结同事,从不记仇。
从此,汉武帝便知道公孙弘谦让,不久,破例提升其任汉丞相。
“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第二个故事,与其说展现了公孙弘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倒不如说,暴露出公孙弘的一个“深”字。
具体原因,要从第三个故事说起。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4年,公孙弘76岁的时候。
这一年,右内史(首都市长)的位置空缺,公孙弘奏请皇帝,隆重的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上面他所说的老铁——汲黯。
他对汉武帝说:“首都皇亲国戚多,一般人惹不起,非德高望重敢作敢为者不能胜任,所以,我推荐汲黯。”
汲黯多次当众羞辱、背后告发自己,公孙弘还能不计前嫌的推荐老铁升官,似乎是以德报怨的榜样。
但,汲黯却不这么想,就连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听到这个推荐时,也要惊呼一声:这是把汲黯往火坑里推啊。
要知道,右内史这个职位虽然风光,皇亲国戚、达官贵胄都在管理之下,但是放到汲黯身上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汲黯的性格太倨傲,连汉武帝都受不了,更别说这些皇亲国戚了,久而久之,得罪人一多,随时有被黑掉的危险。
《史记》记载: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其实在得知汲黯诋毁自己的时候,公孙弘就已经将其恨之入骨。
不久,公孙弘又向汉武帝隆重推荐董仲舒任胶西国国相。
他说出了理由:满朝之中,唯有董仲舒学高品优,德高望重,只有他才能担此大任。
汉武帝欣然同意。
满朝文武获知此事之后,都惊讶不已:董博士命不久矣。
董仲舒将要去服务的领导,是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刘瑞,董仲舒的几位前辈国相,都被此人无端杀害。
董仲舒是汉代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早在景帝朝就被拜为博士,名满天下。但这似乎并不是公孙弘推荐他的全部理由。
据《史记·儒者列传》记载,董仲舒对公孙弘善于拍皇帝马屁非常不屑,遭到了公孙弘的记恨。
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公孙弘对得罪过自己的人,从来都是笑脸相迎,隐而不发,其实他一直在等,等时机来了就突然出手。
所以,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阴”。
第四个故事,记录在《汉书》里,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孙弘73岁。
主父偃与公孙弘同朝为官,是内朝的首席智囊。
这位主父偃曾和公孙弘在是否设立朔方郡问题上发生矛盾,曾将公孙弘怼的体无完肤。
公孙弘不得已低头认错: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
汉武帝接受了丞相公孙弘的认怂,开始按照主父偃的提议办事。
后来主父偃上疏武帝实行推恩令,深得武帝欢心,一年四迁,一时风头无两。
不久,主父偃奉旨查办齐王,犯下大错,导致齐王自杀,激起了诸侯贵戚们的强烈不满,武帝也非常生气,下令将主父偃抓进监狱。
不过,汉武帝舍不得杀自己这位心腹干将,毕竟主父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集权而卖力。
而此时,一个落井下石的声音出现了:“主父偃不死,天下不安!”
说这句话的,正是平时从不忤逆上意的丞相公孙弘。
这次,他一反常态,无比坚决的要求对主父偃处以极刑,并说出了杀人的理由: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汉书·主父偃传》
汉武帝被惊醒了,前朝的诸侯叛乱还历历在目,他突然意识到,公孙弘是对的。
结果,主父偃被处死灭族。
汉武帝本来不想杀的人,不仅死了,而且还被灭族。
所以第四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狠”。
但凡被公孙弘惦记上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你命。
到了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记录在《资治通鉴》里,发生在公元前123年,公孙弘已经77岁了。
这位丞相,已经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南王刘安意欲谋反,暗中联系军队,并悄悄布局刺杀卫青。
不仅如此,这位仁兄就连日后当皇帝的玉玺、手下大臣的印章、汉使的信节都准备好了,看来皇帝梦做了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然,自信满满的刘安,也经常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对造反成功后的场景展开畅想。
他对自己手下说,我要造反成功了,汲黯肯定是硬骨头,公孙弘肯定做汉奸。
“汉廷大臣,独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至如说丞相公孙弘等,如发蒙振落耳!”
虽然刘安还没有来的及造反就畏罪自杀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句评价,可害苦了公孙弘。
这种看法,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成了当朝同事们的共同评价。
而且,“发蒙振落”四个字,戴在公孙弘的头上,一千年一千年的流传了下去,印在成语词典里深入人心。
似乎这个故事,要体现公孙弘的一个“奸”字。
实际上,故事并没有完。
即使朝中大臣都因此取笑公孙弘,但有一个人完全不在乎这件事,他就是汉武帝,他将淮南王的案子交到了公孙弘的手里。
哪怕,当时公孙弘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害怕耽误国家大事,主动上书请辞丞相之职。
但汉武帝也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这件事只有你能办,他大手一挥,准假养病。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汉武帝才开始举行会议,公孙弘与廷尉张汤等把众人的议论上奏武帝,淮南王的末日才正式来临。
讽刺的是,看不起公孙弘的淮南王,正好就死在公孙弘这里。
尽管公孙弘的评价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汉武帝对这位丞相绝对信任。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到死也没能退休。
史书里,公孙弘勤俭节约、有大局观,但也爱记仇、爱挖坑。
他似乎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但也不能说是一个坏人。
他确实很难定义,但毫无疑问,在汉武帝眼里,公孙弘是一个有用的人。
他节衣缩食,不管动机如何,他坚持清贫了一辈子。
他推荐汲黯任右内史,不管初心如何,汲黯后来果然将首都管理的很好。
他建议杀主父偃,不管目的如何,横行无忌的主父偃死后诸侯王果然没反。
他推荐董仲舒,不管用心好坏,胶西王刘瑞果然被董仲舒镇住。
对人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特别是在职场之上,人臣的好坏,多看点工作成效,少说点诛心之论,挺好。
公孙弘与董仲舒,两人在汉武帝时代同朝为官,向汉武帝刘彻推崇的同样是儒家学术,但却格格不入,最终结局两人也大相径庭。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关于董仲舒可阅读笔者的前期文章《董仲舒,用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汉武帝还非常遵从他》,关于公孙弘先简介如下:
公孙弘于四十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先后拜专门研究《公羊》的博士胡毋生、以研究《诗》而闻名的辕固为师。
在后来汉武帝向众贤良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时, 公孙弘在对策中强调天子须身正,为百姓树立信义。并提出"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
公孙弘的对策没有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并将他的文章排到末位交于皇上批阅,然而汉武帝看了公孙弘的对策后,觉得正合自己意愿,大加赞赏,将他的文章改列为首位,并亲自召见公孙弘,从此加以重用。
他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直到四十岁才开始读书,七十岁入仕并获得皇帝赏识,快八十岁的时候封侯拜相,人生最终以完美落幕。
一。 两人同样向武帝推崇儒术
众所周知董仲舒向汉武帝推崇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大一统"的整套儒家学术,不仅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大部分的理论还得到了实施。而且后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地位都极力尊崇这套儒家思想。
公孙弘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提出并拟定了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员的措施,以及为在职官员制定了以儒家经学、礼义为标准的升官办法和补官条件。即主要是以"通一艺(经)以上"、"先用诵多者"为准,其中品级高的可任左右内史、太行卒史,品级低的也可任郡太守卒史或边郡太守卒史。
与董仲舒的整套儒家理论学术相比,公孙弘应该说是偏向实际操作型的,比较接地气。
二。 两人风格不同,结局迥异
董仲舒是汉代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治《公羊春秋》学独步天下,无人与其相比,对汉代儒学的复兴和发展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为人耿直,处人与世方法,特别是怎样与皇上相处缺乏"手段"。导致最终遭人暗算,过早退出政治舞台。
晚年出道的公孙弘深通"官场之道",而且做人比较低调、圆滑,既得皇上赏识,也为老百姓做了些好事。
如他将边境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多次提出罢西南夷、苍海郡工程,终于得到武帝同意;他认为酷吏行事过于残忍,如果任用酷吏担任郡守之职,势必对待百姓不仁。因而反对汉武帝提拔酷吏宁成为郡守;他还在兴办中央官学、官员考核制度及选聘人才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等。
但是,公孙弘的性格特征是气量极其狭小,他根本无法容忍有人比自己在某些方面要强的现实。他知道学术理论上远远比不上董仲舒,就玩起了政治手腕。他想用借刀杀人之计陷害董仲舒,乘汉武帝为其骄横狂悖、凶蛮残忍的胞兄胶西王犯愁之机,假装好意推荐董仲舒去当胶西王的国相。
这条计策还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可以借胶西王的屠刀,取董仲舒颈上的人头;如果第一个目的达不到,至少还能让董仲舒远离中央朝廷。好在后来胶西王认为董仲舒名气太大,没有过多为难他,更没有伤害他,而董仲舒也有自知之明,看出公孙弘的险恶用心,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排挤了政敌的公孙弘后来被汉武帝一直重用,不仅成为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了先例;而且做了六年丞相,直到近80岁高龄才死于任上,可谓善始善终。
三。 两人不同结局给人的启发
启发一,在封建官场上混日子,光有满腹经纶、理论水平高还不够,知识分子的耿直、直率、不会拐弯往往是其最薄弱环节,对自己的发展前途不会有多大好处,有时还会带来不幸,如董仲舒那样;
启发二,要远离那些对领导阿谀奉承;对同事造谣中伤、阴谋陷害;善于拉帮结派的官场"小人"。像公孙弘那种人。
干工作要做到认真做事、坦诚做人。仕途才能前程似锦。
汉武帝时期一共有13位丞相:1、建陵侯卫绾;2、魏其侯窦婴;3、柏至侯许昌;4、武安侯田蚡;5、平棘侯薛泽;6、平津侯公孙弘;7、乐安侯李蔡;8、武强侯庄青翟;9、高陵侯赵周;10、牧丘侯石庆;11、葛绎侯公孙贺;12、彭城侯刘屈氂;13、富民侯田千秋。
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默默无闻的人是不可能当宰相的。
你说的人物应该是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现将其简介如下:
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养猪。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他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并与同龄的贾谊被征为博士,一年之中升迁为太中大夫之职。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冬十月,武帝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在这次举荐之中,时年60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朝廷。
后来,武帝派遣公孙弘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依旧回到家乡。
因为武帝多次下诏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的举贤诏下发之后,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公孙弘进京后,因为“天人之道”的对策被拜为博士,在金马门待诏。
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以来,凿山开道一千余里,发巴、蜀、广三地戍卒数万人转运粮饷,二年后,花费巨万通往西南夷的道路没有修成,而往来间死亡的戍卒却为数不少。而西南夷又数次举兵反汉,巴蜀之地困苦,武帝为此深感忧患。不久,公孙弘便被派遣至西南夷视察。公孙弘回朝后极力反对通西南夷之策,称此举对汉朝没有益处。而雄才大略的武帝当然并不认同。后来因为公孙弘有吏治方面的才能,被擢升为左内史,治理京畿。
元朔二年(前127年)六月,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主父偃上书建议在河南筑朔方、五原二郡。公孙弘反对,当然雄才大略的武帝自然没理会他的反对。
元朔三年(前126年),原御史大夫张欧因年老多病而被免责,武帝任用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接替张欧之位。
元朔二年(前127年),齐厉王刘次昌畏罪自杀。次年,齐相主父偃被赵王刘彭祖告以受贿、谋害齐王之罪下狱,受金事件也已坐实。武帝本不想诛杀主父偃,然而公孙弘落井下石,于是武帝诛杀主父偃。
元朔三年(前126年),因门人擅自为自己杀了仇家而被牵累,被迫逃亡已久的著名游侠郭解被捕。同乡儒生因说郭解作奸犯科公然违法不能称贤而被其门人所杀并割去舌头。因此官吏就此事责问郭解,郭解不知杀人者谁。负责此案的官吏便上奏称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以一介白衣行侠弄权,因小事杀人,郭解虽然自己不知道,但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当判处他大逆无道之罪。”于是,郭解就这样在对门人杀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因公孙弘的一句话而被枉杀。
公孙弘在盖粗布被子沽名钓誉的时候,又坑了汲黯一把,更得众官僚之心。
丞相薛泽被免职。武帝欲任用公孙弘为丞相。然而,按照汉朝先前的制度,丞相之职一直选用列侯担任,唯独公孙弘没有侯爵,于是武帝下诏封平津乡650户给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后世以丞相封侯的实例即始于公孙弘。
至于当了丞相后的事情,还请楼主自行百度之。
? 公孙弘这个人早年家境不好,出身很卑贱,他是淄(zi)川国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他早年是监狱里边的一个小狱吏,小办事员。后来因为犯罪连这个职务也丢了,丢了职务的公孙弘后来就去放猪为生,这个时候的官位就是猪官,但是公孙弘很不甘心自己,当个公务员被开除了,当个猪官有没有品味,所以公孙弘想来想去还是得走读书做官的路,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呢?四十岁,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读的是《春秋》,而且公孙弘读的春秋是《公羊春秋》 。这样公孙弘就开始走上的为学之路,公孙弘还有一条,他是在淄川国当地非常有名的大孝子,特别孝敬他的父母,汉代讲究以孝治国,所有的皇帝最后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公孙弘是个大孝子,这样就为公孙弘带来了名气,也带来了人气,到了建元元年公孙弘已经走完了人生的第一个甲子,也就是说公孙弘满六十岁,这个时候命运之神眷顾了公孙弘,这一年有什么事件呢?这一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他就向全国下诏书,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当然这个推荐有个名目叫推荐贤良文学,这个贤良文学是一个称呼,简称为“贤良”它的全程叫“贤良文学,直言敢谏”也就是说要选拔人才 敢于向朝政提意见,要选拔一些敢于提意见的,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推荐,公选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公孙弘是当时的大孝子,当地的大孝子,所以第一次公选淄川国就把六十岁的公孙弘给推荐上来了,因为当时的汉朝并没有六十岁退休的制度,也不讲究学历,推荐上来以后,公孙弘很幸运,经过宫公选他入围了,而且汉武帝一下子就任命他为博士,这一年公孙弘六十岁开始做官。做了博士以后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内容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报告一上来汉武帝是龙颜大怒,汉武帝非常不高兴,汉武帝为啥不喜欢他,我想大概有那么一点,公孙弘这个时候是六十岁,汉武帝这年多大呢?十七岁,是不是有代沟?呵!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这次汇报工作汉武帝非常不高兴,公孙弘有一大特点, 公孙弘看人看的非常准,他一看皇帝不高兴,等不到皇帝抄他的鱿鱼,他就抄皇帝的鱿鱼,上了一档章表,辞官了,辞官的原因是年龄大身体不好,这个理由当时是很充分呀,六十岁的人身体不好皇帝相信呀,所以他就回去了,这是公孙弘第一次入室, 一做官就很不顺。到了元光五年公孙弘第二次机会又来了,看来这个人呀,该出头的时候呢怎么拦都拦不住,是汉武帝在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公选人才,还贤良文学。我们从这里看出来汉武帝求贤如渴的心情,这个汉武帝刚刚继位地六年,他是想选拔人才,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一个样,大孝子,公孙弘这个人很精明,当第二次被当地政府推选以后,他是坚决推辞,他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开始做官做的不顺皇帝都不欣赏我,实际上我揣测公孙弘的心理啊,他巴不得再去,只不过这个话碍口说不出来,他其实很想去,推辞了一番,当地政府是极力保荐他,他也最后堂而皇之第二次去了,这次来又写了篇文章递给主考官,主考官一看就把公孙弘的文章放在最末就列为最后一名,很不顺,但是这这些策文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亲自看,看完以后把最后一名的公孙弘提拔到第一名来,这个第一名当时有个称呼有个专有名词,叫举手,然后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史书记载公孙弘四个字“状貌甚丽”公孙弘长得很帅,而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了呢?因为公孙弘是建元元年这个时候被推举上了,那个时候因为后来处理的不好,就辞职回去了,而第二次应举的时候已经是元光五年了,离建元元年过了十年,第一次来是六十岁,第二次来是七十岁,当然公孙弘这个时候不能叫帅哥了,应当叫帅爷,但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美貌的人,无论是美貌的男子,美貌的女子,甚至于七十岁美貌的公孙弘他也非常喜欢,所以从古至今,美貌都是一种财富,只要你善于利用,都可以给你带来机遇,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选中了公孙弘。
? ? ? 年龄小有年龄小的优势,年龄大有年龄大的优势,中国历史上不缺少枯木逢春,老来发迹的例子,大气晚成的的人没有年少轻狂,没有少不更事,年轮的重叠使他们更加珍视机遇,岁月的磨砺让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反倒成了公孙弘的优势,所以公孙弘入世以后走的非常顺。公孙弘在为人处世的方式上有自己的一套处世之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 ? ? 公孙弘在和汉武帝交往和处理政事之间第一个特点就是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一套,骨子里是法家一套。我们前边讲过董生献策,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尊儒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掉,汉武帝尊儒只是挂羊头呀,汉武帝的骨子里其实是法家,因为法家讲究独裁讲究专制,这是最适合封建帝王的。公孙弘早年在监狱里做过事,监狱里的小办事员,他深深的懂得汉代的法律,他又知道汉武帝要尊儒,所以公孙弘做事是按照法家的那一套来办。但是他一定要引用儒家那一套理论来披上儒家的外衣,以儒家的外衣包了一个法家的内涵,这样一来《史记》记载公孙弘这样做“上大悦之”,汉武帝非常欣赏。这就是七十岁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他看穿了汉武帝,既要儒家的面子,也要法家的里子,面子里子汉武帝两方面都要,公孙弘刚好是投其所好。
? ? ? 第二公孙弘善于察言观色,公孙弘跟皇帝打交道有三种方法,第一叫自择,公孙弘跟汉武帝打交道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不会把自己的办法强加给汉武帝,他会列出来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然后供皇帝选择,这叫自择,这样就免掉跟皇帝起冲突了;第二叫察颜,就是看皇帝的脸色,这吃亏最多的就是那个汲黯,汲黯是个很耿直的人,汲黯经常跟公孙弘一起商量事情,商量好以后他俩达成共识去见汉武帝,见了汉武帝公孙弘不先发言,总让汲黯先发言,汲黯是个直筒子,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公孙弘就看汉武帝的脸色,汉武帝要是欣赏了他再来几句,汉武帝不欣赏了他反过来在说几句,结果公孙弘的意见总是被汉武帝采纳,汲黯老是吃亏,汲黯心理特别比平衡。第三叫违约,公孙弘有时候跟大臣在一起商量好的事,达成共识然后去见皇帝大臣们说了一番,公孙弘在旁边察言观色,完了以后他就看汉武帝的眼色再发表,结果让大臣们也吃了亏,但是这吃亏一次可以,两次三次大臣们就警觉了,特别是汲黯心里不平衡。
? ? ? 因为汲黯老吃公孙弘的亏,汲黯后来就火了,有两次就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第一次就说:“齐地之人,狡猾狡猾”,他总是和我们商议好了之后,然后看见皇帝的意见以后,他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这叫“为臣不忠”,当着皇帝的面说的,而且当着很多大臣的面说的。因为汲黯是个很敢说话的人,这一说呢,让所以的大臣的眼睛都齐刷刷盯住了公孙弘,汉武帝也很惊讶,听了汲黯的话,突然发现自己的身边怎么有了有一条老狐狸呀,所以汉武帝也盯着公孙弘。这对公孙弘来说是信任危机,如果解答不好就会失去皇帝跟大臣们对公孙弘的信任,公孙弘的回答非常高明,公孙弘怎么说呢?说了两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什么意思呢就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忠臣,不了解我的人都不知道我忠诚,就认为我不忠诚。这两句话他的巧妙的地方是什么呢?第一,他不纠缠于具体的事,汲黯是举了个具体的例子,公孙弘不就这个具体的事跟他争辩,这是第一个很巧妙的地方,跳出具体,上升到了解与不了解的问题。再一个,他的辩解是说汲黯不了解公孙弘,所以才会对自己有误解,这个话一说,汉武帝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有点太挑刺了,鸡蛋里挑骨头,反而觉得公孙弘这个人更可靠,所以从此以后谁再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一概不信,这是公孙弘面临的第一次危机,按照现代术语叫危机公关,在危机关头这个公关很成功。但是紧接着出现第二次事情又是这个汲黯,公孙弘为贵丞相俸禄极多,但是他家里公孙弘盖的是个布被子,不用丝绸的,这个人那么多的俸禄,装孙子,欺世盗名,这又是当着汉武帝跟大臣的面来说的。这个话让汉武帝再次对汉武帝产生了疑惑,老狐狸为何作秀呀?为什么公孙弘那么多的俸禄却要盖个布被子,装穷呢?所以公孙弘再一次面临着信任危机,但是公孙弘又一次化解了。公孙弘听了汲黯的话立即做了一番件套,检讨包括这几方面,第一,我的确是博一个清廉的名声,首先承认自己的确是作秀,但是我这个作秀是想得一个清廉的名声。然后他就说,但是从历史上看,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手下有个重臣叫管仲,管仲这个人有三处豪宅,非常富有他的生活超过了帝王,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称王,齐国齐国还有个齐景公,手下有一个名臣叫晏婴,晏婴这个人 食不重肉,妾不衣丝,说每一顿饭肉菜不超过两样,他的妾不穿丝制衣服,穿粗布衣服,晏婴的生活跟普通百姓没有区别,晏婴也辅佐齐景公成就了一番大业。言外之意是说,为臣者生活豪奢或者简朴和他对王朝的贡献没有联系。第三点,他说,整个朝中最了解我的就是汲黯,汲黯是个大忠臣,如果不是汲黯陛下不会听到这样的话。这就是公孙弘危机公关所说的话,这个话一说出口汉武帝就觉得公孙弘这个人非常厚道。为什么厚道呢,汲黯揭露他,他反过来表扬汲黯,多厚道。而且实话实说,承认自己 沽名钓誉,反而更加信任公孙弘,那么公孙弘的这这话到底妙在何处,我们下面做一个分析。公孙弘的高明之处首先是不为自己辩解,承认自己是想沽名钓誉,用这个办法他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他让大臣和皇帝都相信公孙弘至少现在是没有说慌得,现在没有说谎的话,让皇帝跟大臣们认可的话,那就大大减轻人们对公孙弘的指责,如果过公孙弘现在辩解的话,任何的辩解都非常的苍白,他首先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在一点是称赞汲黯,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称赞汲黯给人们造成一种什么感觉呢?大人大量,宰相肚里可以撑船,造成这么一个感觉,这样以来公孙弘的沽名钓誉充其量是个个人爱好,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一下子化解了这场信任危机。
? ? ? 汉武帝扩张版图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一方面要开辟西域,同时还有征服西南夷,搞了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向皇帝建议不要修建朔方郡,不赞成建朔方郡,当然这个和汉武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武帝就派他手下的一个臣子写了一篇文章,提了十个问题向公孙弘发难,所谓的十难。依照公孙弘的才华,十难书总不能一难都回答不上来吧,但是公孙弘一条都不回答,反倒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向皇帝请罪,那么他为什么不跟汉武帝手下的这个臣子做公开的辩论呢?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治,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因为汉武帝以前丞相的权利非常大,汉武帝想削弱相权就召集了一批人,让这些人在他身边和他议事,而把原来的丞相由决策人变为执行人,汉武帝不和丞相商量大事而和丞相身边提拔的哪些人商量国家大事,这就所谓的内外朝治,而写十难书的恰恰是内朝的重臣,公孙弘不愿意和内朝的重臣直接冲突,他知道内朝的重臣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公孙弘他是一个非常愿意妥协的人,妥协是一大本领妥协往往是一个制胜的法宝,妥协往往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不知道妥协,不知道必要的妥协只追求完美,只追求最好而放弃次好其实是人生的一大失误。公孙弘是一个知道妥协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提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说我们不要同时在对匈作战和开发西南夷同时并举,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事情,他提了一个妥协方案,得到了汉武的采纳,这个人他很懂得知难而退,这是很了不得的。再一点他之所以不回答这个十难书,是不愿意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公孙弘所有的做法都遵从的一个观点,就是不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他是一直这样做的,结果的话呢,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由于公孙弘这一系列的做法让汉武帝最终觉得公孙弘这个人为人谦让反而更看重他,而且让他做了丞相,后封平津侯。汉代一贯的做法是先封侯,再从侯爵之中选拔人做丞相,公孙弘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先例,是先做丞相后封侯,可见公孙弘在为人上却有他的独到之处。
? ? ? 公孙弘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散财养士,公孙弘做为丞相那么多俸禄盖一布被子,那么他的钱花那去了?留个子孙了吗?没有,公孙弘的钱两个用途,第一周济故人,就是他救助了往日的老朋友,所以导致家里边家无余才,公孙弘死后家无余才,所以这个人很精明。再一点供养宾客,公孙弘家里养了很多人,养了很多宾客,他自己生活是非常俭朴的,一方面是帮助自己的老朋友,另一方面养了一大批门客,这些人都说公孙弘的好话,这样给公孙弘造成了一种人气很旺的一种局面,但是我们读《史记》特别是读《史记平津侯列传》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公孙弘的不满意呀,对公孙弘的这个人的狡猾很不满意,但是我么很难评价公孙弘是好是坏,这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你比如说他把钱用在周济故人和供养宾客,而且汉朝中间那个险恶的政治环境,比如跟汲黯的交锋,政治上的风险对他的性情到底有多少磨失我们也很那推测和估计,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公孙弘竟然两次被公选,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无才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做事的人,二期公孙弘确确实实还做了几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第一他阻止汉武帝同时在西南夷跟匈奴两个方面同时大兴开边,他主张集中精力先办匈奴,这个事情应当说是一件善事。另外一点,公孙弘尽管入学甚晚,四十岁开始入学,但他毕竟也是汉代的一代大儒呀,我们讲过董仲舒,董仲舒作为汉代的一代大儒他率先提出来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但是董仲舒很快被贬为郊西王的国相,不在中央政府任职了,所以董仲舒只是提出来一个尊儒的大方向,这个尊儒的具体实施其实是公孙弘实施的,公孙弘提了一个办法在全国选一些人,作为博士的弟子,当然刚开始选了五十个,这件事情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到了东汉后期博士的弟子增加的很快,这样就把儒学具体化的步伐大大的向前推进,所以公孙弘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不做事 的人,他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是我们回顾公孙弘从起家到丞相这个尊位,他经历过汲黯的两次打他的闷棍,这两棍子他都巧妙的躲过去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公孙弘那种危机公关的手法值得人们深思,同时公孙弘还极力的夸奖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照此来啊讲的话公孙弘应该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2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