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高句丽和北魏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

众妙之门 2023-06-28 08:03:57

揭秘,高句丽和北魏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北魏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长寿王高琏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413-491年是长寿王统治高句丽时期。他从父亲好太王高谈德手里接过政权时,高句丽周边形势和局面,已经到了非常复杂和危急的时刻。在这个时期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也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两国之间因为北燕问题、纳女和亲济上表北魏等问题关系一度白热化。但是作为高句丽的一代明君,长寿王高琏能够审时度势,并积极调整高句丽对北魏的政策,两国的矛盾才没有从普通争端上升到战争层面。长寿王对北魏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高句丽南侵新罗和百济政策顺利实施。

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需要站在多角度去分析,只有这样才符合历史发展观。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不确定性"两方面,而这种关系其实也是由双方现实利益所决定的。长寿王在位79年间由于他对北魏的政策,所以导致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十分紧张。

但在这种紧张的局面下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这不得不说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对北魏政策把握上有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其实从北魏建国到与高句丽建立外交关系,虽然时间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之久,但高句丽并没有与北魏这个国家建立比较实际的联系,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来往。从这个角度来看从长寿王切入,来说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其实更客观。

一、长寿王遇外部危机与北魏的关系

高句丽在长寿王执政早期其实和北魏也没有任何往来。直到长寿王23年才开始于北魏建立关系。之所以在这个阶段高句丽与北魏有往来,主要是因为高句丽此时的国家形势其实非常严峻。因为在高句丽南方有实力非常雄厚的刘宋政权,虽然这个政权对高句丽并没有造成比较实质性的威胁。但由于刘宋政权和百济的联系特别密切,而高句丽和百济的关系又势如水火,并且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压力不得不使长寿王提高警惕。

这主要是因为百济当时想兼并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和高句丽,一旦这个想法实现之后,百济就会成为朝鲜半岛上的霸主,而高句丽就会成为百济的阶下囚。为了杜绝这种局面出现,高句丽长寿王决定联合中原势力,这样才能在这场“三边”战役中获胜。其实新罗和百济曾经都是高句丽的手下败将,尤其是新罗曾经一度依附高句丽。但长寿王时期这种局面完全被打破,在高句丽周边势力的压迫下,长寿王决定与北魏建立外交关系。

尤其是当时的北魏崛起速度已经超出了长寿王的现象,北魏先是统一了中原北部然后挥师东进意欲吞并北燕。而北燕这个国家在北魏和高句丽之间,北魏要想吞并北燕就必须要借道高句丽,一旦北燕亡国下一个被灭国的就是高句丽。北魏从延和元年也就是长寿王二十年开始攻打北燕,这场战争北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无法与北魏抗衡的北燕王冯弘向北魏投降称藩。但此时的北魏并没有停下进军的脚步,北魏大军很快跨国北燕直逼高句丽。如果高句丽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恐怕也会步北燕的后尘。基于这样的历史形势之下,高句丽长寿王高琏决定与北魏建立关系。

二、长寿王迁都平壤时和北魏的关系

在这紧要的历史关口高句丽国内局势也出现了紧张局面。公元427年也就是长寿王十五年,长寿王在国内实施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举措,这也就是高句丽历史所记载的长寿王迁都平壤。从高句丽国家角度来讲,迁都平壤确实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其一,迁都平壤可以有效缓解北魏对高句丽的军事和政治压力,可以让高句丽暂时获得喘息的机会;其二,平壤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能让高句丽的政权和统治处于一个地域上的安全地带。其三,从战略意义上来讲长寿王一直都想消灭新罗和百济,这样他就可以成为朝鲜半岛的新主人。所以迁都平壤可以南下攻打百济和新罗。但是这个做法引发了高句丽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据《魏书·百济传》载:“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己,罪盈恶积,民庶崩离”。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长寿王迁都平壤,使高句丽统治阶层以及国内矛盾加剧,或者说使原本已经出现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尤其是高句丽五部贵族为了权利相互倾轧,这对长寿王的统治权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为了可以能稳定统治重新树立王权威信,长寿王不得不根据个人和国家的实际利益,派遣使臣与北魏建立正常外交关系。长寿王二十年派遣使臣安东入北魏,“遣使朝献,且请国讳”,这也是长寿王首次遣使进入北魏国土。其实这也是一次典型的将国内矛盾转嫁他国的政治策略。此时长寿王与北魏的关系是需求和被需求的关系,同时在这个时机所建立起来的外交,高句丽长寿王完全处于劣势。

三、长寿王援助北燕时期与北魏的关系

高句丽长寿王对北魏主动示好,也得到了北魏王朝的积极回应。除了录其帝系及给予国讳之外,还亲派使者去高句丽册封长寿王。可以说这个时期是长寿王与北魏的政治“蜜月期”。而北魏之所以会欣然接受长寿为朝贡,其实也是对周边局面和形势认真分析之后的一个决定。既然高句丽主动朝贡说明在北魏攻打北燕时候,最起码从态度上予以支持。同时高句丽称臣也完全符合北魏当时的政治需求。

就在长寿王与北魏建立外交关系的同一年,北燕冯弘派遣使者向高句丽求助。同时请求在情势危急的时候可以暂避高句丽。由于高句丽和北燕曾经有比较融洽的外交关系,所以在权衡利弊之后长寿王甘冒得罪北魏的风险,据对向曾经的盟友北燕施以援手。北魏太武帝知道后可以用震怒来形容,立即派遣使者去高句丽索要冯弘,“诏散骑常侍封拔使高丽,征送文通,长寿王则予以委婉回绝”。北魏太武帝看到回执后更为生气,“议欲发陇右骑卒征讨”。此时的长寿王与北魏关系已经将到来冰点,北魏太武帝对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欲杀之而后快。但是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高句丽长寿王与北魏的关系,其实他的这种做法也完全符合当时的局势。

结 语

在谈起高句丽与北魏的关系时之所以要从长寿王说起,主要是因为长寿王在位期间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在讨论国家关系的时候以大国和小国作比较要更加客观,毕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想必大家都了解。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小国要想拥有表面意义上的外交权,就必须要通过委曲求全的方式才能达成所愿。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句丽全盛时期和北魏的关系,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给出客观性的评价。

高句丽长寿王高琏与北魏的关系,其实非常符合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策略。当高句丽受到外部势力压迫和本国贵族威胁时,由于情势危急不得不与当时强大的北魏建立外交关系。当北燕冯弘面临被北魏灭国危险时,求助于长寿王他之所以毅然决定出手援助,其实也和高句丽的国家利益有关联。他帮助北燕就可以获得北燕的土地和军队和人口,这种一劳永逸的做法换作谁都会义不容辞。虽然这种做法破坏了和北魏的关系,但经过审时度势之后长寿王又能通过非战争手段平息这场危机,其实也与国家利益有莫大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魏朝能打败高丽,而隋朝却打不过高丽?魏朝一个将军就战胜高丽,隋朝连皇帝亲征都惨败

首先,曹魏时期摆平了高句丽的是公孙家。他们的个人能力过于出众,军事才能非常出众。而且他们很熟悉当地环境,懂得利用自然条件,这样北方的严寒就不会影响到他们,速战速决是秘方。隋朝战线过长,再者劳师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作为主攻一方,却总被高丽拖入节奏,往往一场小仗要打很久,一到冬天,物资的消耗加剧,士气跌落谷底,军队根本经不起打击,兵败如山倒,这说明隋朝军队里面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帅级人物。唐朝后来轻而易举灭了高丽就很说明问题。友情提示,高句丽(gou)和高丽是两码事

能够抵挡隋唐数百万大军70余年,高句丽为什么这么难打?

在隋文帝杨坚对国家进行整顿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的时期得以统一。而与此同时,在隋唐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一个名叫高句丽的政权却逐渐壮大。

统一的隋朝对这一个地方政权发起过多次的征讨,对高句丽进行的征战还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这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征讨,最终在唐高宗时期以高句丽的灭亡为结束。然而,奇怪的是为何兵力强盛的隋唐却迟迟拿不下一个小政权?当然要知道原因肯定得了解一下高句丽是什么。

一、高句丽的发展高句丽处在的地理位置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这就使得它能够在经济发展上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能使得国家逐渐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过高句丽在隋唐之前与中国其实是属于朝贡关系。高句丽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始兴起“元封三年 夏……故遂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在北魏统一的时候高句丽的并不是很完善,机构设置简单。而高句丽主要崛起的时间在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在机构上官制逐渐完善,王权加强,同时主动朝贡与中原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积极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发展自身,到隋唐时期各个领域达到空前强盛,除中原地区外已经算是一个封建强国二、为什么征战高句

逐渐发展强盛的高句丽对统治者而言必定是一种威胁。裴矩曾对隋炀帝说:“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 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 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 随后在唐高祖时期,裴矩、 温彦博也曾说过说:“辽东本箕子国,魏晋时故封内,不可不臣。中国与夷狄,犹太阳于列星,不可以降。”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作为统治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高句丽本就是一个郡县,四处扩张的政策无疑暴露出其野心,并且其与突厥的交往正是隋朝出兵征伐的直接原因,如果放任自由最终也会威胁到自身的统治,所以岂能坐视不理

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一来制止其在朝鲜半岛的扩展。而作为朝贡关系却逐渐发展变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作为统治者更是不能接受高句丽以外国的身份对中国进行礼节性和学习性的朝贡,其二就是为了维护宗藩体制的需要。隋文帝首先用兵高句丽。

水陆大军总计三十万,偏偏因天气变换的原因,连续下雨。陆军这一方面,道路泥泞阻碍军队的步伐,也因此军队的供给出现严重问题,雪上加霜的是很多士兵在赶路的过程中就不幸染上疾病,最后到达辽水的时候,军队的兵力已经锐减。

另一方面的水军更为不幸遭遇大风,很多士兵葬身鱼肚。总体而言出师未捷,因伤亡惨重草草收场。在隋文帝之后,炀帝继之进行三次大规模东征高句丽,不过都以失败告终。海上进攻方面,主攻方向为高句丽后方王都平壤和辽东半岛南端。

但是隋对海军重视不足,不仅在军队人员运用上存在问题,在战略目标的认定上也不大,所以在海上方面略低高句丽。大业八年正月,隋朝派兵进军辽水对高句丽发动战争。全军估计一百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而且由隋炀帝亲自指挥,因为有上一次失败的原因,这次的运送给养的比军队多一倍,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用兵失败,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炀帝出于耀武扬威的想法而过多出动军队,引起运输困难,加重士兵负担,使士兵在途中丢弃大批军粮。炀帝过度自信,加之海上没有有效配合,竟使陆上三十万大军陷没于敌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41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