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耿炳文和朱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洪武年间是明朝战力最为强劲的时候,明朝在那时候不但有将近百万的雄师,还有一大批能战善战的名将,因为这因素的存在,使明朝的初期强大无比,屹立在中原大地。可是随着政权的稳定,这些令明朝强大的因素就成为了危害明朝的潜在威胁,于是朱元璋痛下杀手,几乎将功臣名宿屠杀殆尽。这样做就是为了永除后患,可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他的做法,使得孙子朱允炆失去了江山。朱棣在建文帝登基之后起兵造反,建文帝手握数十万大军,但是当他想要找人做主帅的时候,却发现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可以胜任,而洪武时期的老将们,就只剩下一个耿炳文了。
建文帝实在找不到别人代替的情况之下,就只好认命已经65岁的耿炳文带领30万军队前去平息朱棣叛乱。耿炳文是什么人物?他是朱元璋时期的老将,曾跟随徐达和常遇春这样的名将南征北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几乎没有担任过主帅,他一生中最耀眼的战绩就是以七千兵力顶住张士诚十万大军整整一个月的进攻。由此可见,耿炳文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将领,朱元璋当时没有杀他,其实就是知道耿炳文的能力不足,他就算真的造反,也不能对明朝产生什么影响。可是年轻的朱允炆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只是寄希望于耿炳文,希望他能发挥出老将的才能,将朱棣击败。
我们再来看看耿炳文这一次的对手朱棣,他生在战乱之中,没有得到父亲朱元璋的过多喜爱,所以他小时候就像一个没有爹妈的孩子,在军营中四处玩耍,而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主将的营帐,在哪里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制定的战法,可以说朱棣从小就是在顶级名将的教导下成长的。在后来长大成人之后,朱元璋也深知朱棣的能力,所以将他封为了燕王,为明朝护卫边疆,而朱棣也不负众望,多次带兵深入大草原和北元作战,而且是战无不胜,完全可以说耿炳文在南京养老的时候,朱棣其实一直都奋战在前线。
身经百战并且经验丰富的耿炳文带着建文帝的希望出发了,而他面对的是意气风发的准名将朱棣,双方看起来势均力敌,但是潜在的因素是当时看不到的。建文元年八月,耿炳文带着号称30万的军队来到了北平附近的真定,而实际上他的军队只有十几万,剩余的一半部队还在赶来的路上,因此耿炳文发挥了他善于防守的的特长,将十几万军队分散驻扎在北平四周,相互形成依托的形式,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其他部队都能快速支援。老将就是老将,他想就这样先防守,等待军队集结完毕在进攻。可是朱棣并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朝当时最杰出的名将,所以他快速看清了形势,挑选了驻扎在雄县的部队展开进攻。
雄县的守军仅仅只有九千人,很快就被朱棣打败,而赶来支援的援军被朱棣堵在了月漾桥,教科书般的围点打援,使得第一战就获得了胜利。而耿炳文的部下在这个关键时刻投降了朱棣,并且向朱棣泄露了耿炳文军队实际的数量,很多人建议朱棣趁着耿炳文军队分散四处,应该一一击破。可是朱棣和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一样都有自己的想法,他直接派人告诉耿炳文,大军将要进攻,请你做好准备。朱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耿炳文将军队集结起来,然后和自己决战,要是一一击破反而有更大地的风险,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潜在因素。
建文元年九月,耿炳文果然上了朱棣的当,他将在外驻守的军队全部调回到浮沱河南岸,然是因为军队人数太多,并且路途远近不一,在大军转移的时候显得非常混乱,在这个时候朱棣忽然发起了突袭。十几万军队顿时陷入了大乱,耿炳文不攻自破。不过老将始终是老将,他将成功集结的军队放入真定,然后坚守不出,朱棣虽然勇猛,但是在面对耿炳文亲自防守的城池也不敢随便进攻,仅仅在城外观望了三天之后就退兵了。而这一战之后,建文帝觉得耿炳文能力不足,换上了真正的庸才李景隆。
其实小编觉得朱棣从未真正击败耿炳文,虽然两次获得了胜利,但是耿炳文在离开主将位置的时候,尚有十万兵力,并且实际上一城未丢,朱棣只是歼灭了耿炳文三万多人而已。现在我们看起来耿炳文当时的指挥也完全没有错,只不过他面对的是一个狡诈且坚毅果断的名将。耿炳文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建文帝不会用人,要是命耿炳文防守,那么朱棣最终结局还不一定,这说明建文帝和他的爷爷朱元璋差的太多了。
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七十一岁高龄病逝于应天皇宫,遗诏二十一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承继大统。
朱元璋生前为了朱家江山万世永系,大肆屠杀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从胡惟庸到李善长,从蓝玉到傅友德,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朱元璋屠杀殆尽。同时,朱元璋又大肆分封朱氏宗室,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都分封为王,其中他最信任的九子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瑛手握重兵,驻守东北、西北边境。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是那些难以驾驭的功臣都被我干掉了,现在有我朱姓自己人保家卫国,我的小皇孙允炆可以高枕无忧,做一个安稳皇帝了。孰不知,正是朱元璋这番苦心的布局,在他死后,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摊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在三十七岁时英年早逝,十五岁的朱允炆便被爷爷朱元璋立为皇储。面对藩王势力的不断膨胀,朱允炆继位后,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着手进行削藩,最终导致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1399年)起到建文四年止(1402年)止,长达四年,而最终的结局是年轻的皇帝朱允炆不敌老辣的皇叔朱棣,做了四年心惊胆战的皇帝后,最后在燕军攻破南京城时不知所踪,下落不明。而燕王朱棣终成大事,加冕成为永乐大帝。在这场战役中,朱允炆坐拥全国战略资源,手握重兵,为何却不敌燕王朱棣呢?
首先,朱允炆在继位后,在削藩的顺序发生战略失误,并且手段过于凌厉。在削藩的顺序上,齐泰、黄子澄意见不一。齐泰力主首先除掉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主张先除掉有过错的藩王,取得舆论支持。而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先后削掉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这几位亲王全部被废为庶人,遭软禁,家人迁往边远之地。
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其辱,全家自焚。朱允炆本想以雷霆手段削藩,震慑一下他的皇叔们,没想到却起到了反作用。目睹兄弟们的一幕幕惨剧更激起燕王朱棣的反抗之心。而朱允炆没有听从齐泰的建议,首先除掉朱棣,这也给朱棣留足了筹划起兵的准备时间。
再者,朱允炆性格仁慈,优柔寡断,错失了很多除掉朱棣的良机。朱允炆继位后,朱棣入朝觐见皇帝,却不依礼仪,“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户部侍郎卓敬提醒朱允炆,尽早将朱棣迁回南方,以免后患。而朱允炆却不以为然,认为朱棣是一家人,不会有异心。气得卓敬举出杨坚、杨广父子的例子。可朱允炆仍不忍下手,于是朱棣安全返回藩地。朱允炆还有一次留置朱棣三子作为人质的机会,可他依然错过了。
建文元年五月,朱棣派其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参加朱元璋的祭祀仪式。这时齐泰向朱允炆建议软禁朱棣的三子作为人质,借此牵制朱棣。可朱允炆犹豫再三,还是将这三个人放行了。朱允炆如果这时软禁朱棣的三个儿子,朱棣投鼠忌器,还是能很好的牵制朱棣的。可是,朱允炆的胆前顾后,优柔寡断白白错失了多次除掉朱棣的良机。
最后,在朱棣起兵后,朱允炆用人不当,缺乏谋略,致兵力不断受损,直至溃败。朱棣起兵后,六十五岁的老将耿炳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率部北伐。耿炳文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乡,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也是为数不多幸存的开国功臣之一,朱元璋留下这员老将辅佐孙子朱允炆。耿炳文率部到达真定后,遭到朱棣部的突袭,损失惨重。而这时部将张保又投降了朱棣。
朱棣用计在耿炳文转移部队进行突袭,耿炳文部受损严重,退入城中坚守。朱棣部攻城未果遂撤。真定战败后,朱允炆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替代耿炳文成为指挥官。这个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这样算来,李景隆与朱允炆还是表兄弟。李文忠是一员能将,而其子李景隆却没有一点其父遗风,完全是草包一个,但他却深得朱允炆的倚重。
李景隆上任后,完全不是朱棣的对手,部队在郑村坝、白沟河等地被朱棣部痛击,损失数十万。至此,朱允炆与朱棣的战略形势发生逆转, 朱允炆军转入守势。面对颓势,群臣激愤,要求诛杀李景隆,而朱允炆还一味偏袒李景隆。当朱棣部攻入南京城时,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失守。重用李景隆真是朱允炆的一大败笔啊!
朱允炆无论胆识谋略还是阅历都无法与其皇叔朱棣相比。朱棣可以说是一匹久经沙场的老练的战狼,而朱允炆就是未经风霜的温室的名贵花朵。再加上朱允炆身边可用的武将已不多,而文臣黄子澄等多次进谏失误,贻误战机。这多重的因素,最终造成了朱允炆手握好牌,却生死不明的可悲结局。
耿炳文作为一个老将,可谓是身经百战,曾为朱元璋守张士诚更是守了十年之久,那么为什么朱允炆派耿炳文守城,他一开始就败下阵来了呢?史书上曾记载燕王朱棣起兵之后,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带领三十万大军前去镇压燕军,由于耿炳文并没有防范朱棣的埋伏,再加上副将的背叛才使得明军大败,后来朱允炆也把耿炳文换成了李景隆。这也是耿炳文为什么被换的原因。
?耿炳文一开始就是守城大将,他最为擅长的也是守城,所以选择主动攻击燕军本就是个错误,若耿炳文一心守城燕军或许还不那么容易得手,再来朱允炆说是派了三十万大军前去镇压,可是实际人数只有十三万,而军队出发的时间又是中秋时节,这些士兵难免有些不愿。人数虽然是耿炳文失利被换下的一大原因,但是更为主要的原因却是副将的背叛以及他没有防范朱棣的埋伏,这一点一直都让后人想不通,因为作为老将,以耿炳文的经验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耿炳文为什么被换的原因一个是耿炳文打了败仗,另一个是朱允炆信任李景隆比较多一些,正好那时李景隆也立下过大功,比起已经打了败仗的的耿炳文来说,朱允炆还是比较相信李景隆的,其二朱允炆并不知道耿炳文最擅长的就是守城,因此他派耿炳文前去镇压的这一决策也是有问题的,所以后期换掉耿炳文也是非常正常的了。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杀了不少早期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就是担心这些功臣的功绩太高,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耿炳文也是跟随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首要功臣之一,那么耿炳文怎么死的呢?他是否也是死在朱元璋手上呢?
根据历史记载,耿炳文的功绩在跟随朱元璋的众人中是非常高的,但是朱元璋在斩杀功臣的时候,耿炳文这样一个最能威胁到他地位的功臣竟然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也就是说耿炳文并不是朱元璋杀的,那么耿炳文怎么死的呢?其实耿炳文是死在朱棣手上的。
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但是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却不甘心,一直密谋篡位,并在几年之后成功了。但是在他篡位期间,朱允炆曾派耿炳文镇压朱棣的叛军,虽然耿炳文没有成功,但是二人之间的仇却结下了。朱棣登上皇位后,虽然表面上没有下令杀了耿炳文,但是耿炳文的结局却是注定了的。
果然,不久之后,有大臣弹劾耿炳文在家中私藏龙袍、玉玺等皇室物品,这一切物品无不表示耿炳文想要造反。果然,朱棣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大怒,派人到耿炳文的家中搜寻,耿炳文一听这个消息害怕极了,虽然他明知道这是有心人士陷害他却无力反驳,最后在只能家中自杀了。所以说,耿炳文的死其实在他带兵镇压朱棣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即使他当时是奉朱允炆的命令,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依旧触犯了朱棣的威严。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 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 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 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 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 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 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
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 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 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 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 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 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 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 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 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 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 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 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 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 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 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 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 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 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 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 的主力部队。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 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 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 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 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 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 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 告诫朱高炽说: “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 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
这时朱 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布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 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 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
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 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 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 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 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 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
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 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 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 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 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 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 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 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 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
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 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 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 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 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 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 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 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
朱棣率军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 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 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 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 “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
建文帝 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 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 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 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 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那为什么朱棣刚起兵那会儿朱允炆把耿炳文换下来,让李景隆上?一是因为耿炳文不擅长攻击,很难一次性歼灭燕军,其次是黄子澄给朱允炆进谏说耿炳文年迈无力,换年轻气盛的李景隆效果会更好.因为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独生子,再加上他此前捉拿周王朱橚有功,大家都对他抱有很大希望.朱棣攻到南京城时朱允炆和他那帮班子早就对耿炳文失去信心了,就算再找个将领也不会让耿炳文守城的.那时候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朱元璋杀光了,仅剩的几个也得不到重用,没几个人知道耿炳文曾经固守长兴十年了,朱允炆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啊
望LZ采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