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国和晋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周诸侯争霸之实已存,春秋五霸的结论虽然争论比较多,但是晋国和楚国都是一霸,这期间诞生了大量的晋粉和楚粉,晋国称霸中原数百年,拥有无与伦比的威望和战斗力,但是楚国也是强横了数百年的存在,地大物博,拥有强悍的战斗力和意志力,敢于和周王室抗衡,自封为王。
目前大家公认的霸主,晋文公和楚庄王,其中就有这两位,也是毫无争议的霸主人选。
那么巅峰时期的晋国和巅峰时期的楚国,到底谁更加厉害呢?在数百年的征战中,双方交战了多次,其中互有胜败,真的还是非常纠结。
但是个人的感觉还是楚国更胜一筹,不是单纯的喜欢楚国而这样说,只是一点点小小的分析而已,首先可以从地理位置来看,晋国北边需要防范游牧蛮族的入侵,西边有强大的秦国虎视眈眈,东南有诸多不大不小的国家,东方还有强大的齐国,南方直接和楚国接壤,周边都是虎狼之国,真心头疼。
楚国北方就是衰落的周王室,南方诸多蛮夷逐步整合统一,日趋强大,西方和东方都没有强大的敌人存在,可以有战略大纵深,还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源,保证国运的持续发展和强大,论起持久战,晋国最终还是敌不过楚国的。
俗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在战国最为巅峰的时期,完全可以称之为世界第一大国,综合实力完全可以碾压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国家。只不过随着秦灭掉楚国之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众多的楚国文献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埋没于地下。随着近代考古学家的努力,埋藏千年之久的辉煌楚文化遗址不断重见天日,带给人们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
?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第1段城墙,第1个县。第1幅帛画,第1支毛笔,第1把铁剑都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地。1930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楚国第1批青铜器,精美绝伦,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60年代又在江陵楚墓中发现了一架虎座凤驾悬鼓,之后又发现了越王勾践的锋利无比的宝剑。70年代末又在湖北随州发现了重达10吨的曾侯乙编钟和四千多件兵器,震惊了世界。21世纪初,又在湖北荆州地区发现了楚国的巨型墓葬,堪比秦始皇陵,其中三套天子驾六的设备让考古学家兴奋不已。
?
楚国出土的这些文物当中最典型的一个图案是凤凰。楚文化跟中原不一样,中原崇拜龙和虎,而楚国人崇拜凤凰。楚国的凤凰象征着一种无以比拟的力量,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神圣的动物,给人一种瑰丽绚烂之美。中原的凤凰永远是龙的配角,是副属物,而楚地的凤凰永远是脚踩猛虎、嘴刁巨龙,头永远向着蓝天的威猛形象。
?
随着大量楚文化遗址的发掘,很多文化学者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原先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的观点越发站不住脚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达成一个共识,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楚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一点也不落后,甚至在很多方面远超中原文化。据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先进的刺绣技术、冶炼技术都是来自于楚地。迄今发现的先秦时期的金币和银币都是楚币。先秦时期的竹简几乎都是楚简,楚地出土的编钟证明楚国的音乐造诣领先世界。在政体创新方面,楚国人最早发明县制,率先在今湖北荆门设县,引发了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甚至有人说,东周文化的精华都在楚地。
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的国家大概有100多个,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小国,实力不值一提。这些国家中实力最强的只有7个左右,分别是:秦国、楚国、晋国、齐国、燕国、郑国、鲁国等。
如果要说这7个国家谁是最强的一个,只能说各个时期有各个强国。春秋时代持续大概几百年,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了的,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强国。如果这个国家赶上一位或两位明主,那这个国家就会变强,反之则亦然。还有的本来很强,但就因为出了一两个昏君,国力就渐渐变弱了。
刚开始是齐国很强,称霸与诸侯,后来齐国渐渐衰弱了。楚国地处江南,物产丰富,国富民强。而且楚国还出了很多文学巨匠,比如屈原等。有一段时期楚国是诸侯国中最强的一个国家,但也正因为楚国富饶,不免滋生奢侈淫逸之事。楚国后世帝王大多贪美好色不务正途,于是楚国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后来晋国慢慢崛起,晋文公上位后出台了很多利国利民政策。晋国又出了很多能征善战之将,于是晋国又成为诸国中的一代霸主。
但到了春秋末期后,晋国也渐渐衰落,楚国就更不行了。所以吴国和越国就趁机称霸,先是吴国灭了越国,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又灭了吴国。
但越国的强大也只是一时的,最终春秋各国都没架得住历史的潮流走向了衰弱。那些特别小的国家早就被其他强国吞并,能撑到战国时期的都是综合实力特别强的国家。
如果非要在春秋时期选一个比较厉害的诸侯国,我会选晋国和楚国。楚国在弱也坚持到了战国末期,最后被秦国灭亡,晋国也挺到了战国时期。
在春秋时期,深受晋楚争霸困扰的宋国,就搞出了“弭兵会盟”,也即平息战争的会盟。其中,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多个诸侯国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东周的霸权。值得注意的是,除晋国的盟国齐国以及独霸西戎的秦国外,其他各国必须向晋、楚同样纳贡。由此,“弭兵会盟”正式确立了春秋四大强国——秦晋齐楚四个国家。对于春秋四大强国来说,晋国排名第一是最没有争议的事情了。那么,问题来了,在春秋四大强国中,哪一个最弱小的呢?
一,首先,对于和晋国平分东周霸权的楚国,显然不是最弱小的。就楚国来说,在疆域面积、兵力规模上完全可以和晋国一较高下。由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在齐国和秦国中了。对此,在笔者看来,相对于秦国,齐国可以说是春秋四大强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虽然齐桓公时,齐国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山海鱼盐之利,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但是,在齐桓公之后,齐国就迅速陷入到衰落中。特别是在和晋国等诸侯国的交战中屡屡失利。
二,具体来说,在管仲、齐桓公相继去世后,齐国各个公子为了争夺君主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内乱平定后,齐国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耗,并且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89年,齐顷公在位时,齐军在鞍之战中被晋军打败。灵公在位时(前555年),齐国因背盟讨伐鲁国。晋国帅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诸侯兴师伐齐,齐灵公亲自率师御敌,结果被联军大败,自此无力称霸。对于晋文公称霸后的晋国,通过多次战役削弱了齐国,促使齐国只能在晋楚争霸时跟随晋国。
三,在春秋中后期,晋国因为卿大夫实力的不断壮大,最终导致了晋国被一分为三,也即“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齐国来说,其大权也被鲍氏、崔氏、庆氏、晏氏、高氏、栾氏等卿大夫所掌握。对于这些掌握大权之间的卿大夫,不仅彼此之间明争暗斗,甚至左右了齐国君主的废立。由此,在春秋后期,齐国因为内部问题而持续衰落,比如面对春秋后期崛起的吴国、越国,齐国这一传统强国更是处在下风。在公元前484年的艾陵之战,吴国就联合鲁国大军击败齐国,歼灭了10万齐国大军。
四,最后,和齐国相对应的是,虽然秦国也在和晋国的较量中处在下风,特别是在崤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称霸中原的计划破产。不过,秦穆公果断地进行调整,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在此基础上,秦穆公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由此,对于秦国来说,虽然被秦国压制,无法称霸中原,但是,通过击败西戎,秦国在西北地区几乎是无人能敌。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齐国来说,不仅被晋国、吴国等强国压制,更是连身边的鲁国也无法吞并。由此,总的来说,对于春秋四大强国来说,在排名上应该是晋国、楚国、秦国、齐国。对此,你怎么看呢?
晋国强大到很多国家不能够和晋国分庭抗礼,可谓是春秋第一强国。秦国和齐国因为和晋国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秦齐这两国被晋国收拾的非常惨晋国。唯一一个楚国是足以与晋国分庭抗礼的国家,但是在总体上楚国的势力并不如晋国。但是晋国内部存在分裂势力,缺少统一的核心,这就使得晋国最终没有统一天下,反而被三家分晋。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在最初的权力和威望还挺高的,有很多的诸侯觊觎着周王室的位置。晋文侯代表一方势力和与成师这一方势力为了周王室的君主之位进行了争夺,也就是著名的?曲沃代翼?。曲沃代翼使得晋国大宗的灭亡。在此之后,晋献公为防止曲沃代翼的再现,把晋国的公室子弟杀光了。晋国的统治依靠的是卿族这一个阶层,这就为以后的卿这一阶层和君王的斗争异常的激烈埋下了祸根。
后来的晋献公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力量,吞并周围的国家和戎狄。这个时候的晋国已经有了问鼎诸侯的迹象。后来晋文公在位的时候,晋国霸业达到顶峰,城濮之战中击败刚刚崛起的楚国,从此晋国奠定了霸主的地位。后来的晋襄公继续保持了晋国的强盛,并且在与秦国的角逐中处于上风,始终阻碍着秦国东进的步伐。
再来到晋文襄时期,这个时候是晋国最鼎盛的时期,君主有领导力,贤能有德,君主手下有很多的大将之才,比如先轸、赵衰、狐偃、魏犫、这些都是股肱之臣。接下来的但是之后晋国陷入了君主与卿族争斗的怪圈。由于政权不断地向下移动,晋国已经有了衰退之势。
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对比可以从这些地方看出:晋国和楚国是可以匹敌的国家,一部春秋史就是晋楚争郑宋。之后进行的鞌之战,晋国打得雄踞东方的齐国毫无还手之力。可以看出晋国与齐国还是差距巨大的。从一系列战役来看,晋楚属于第一档,齐秦属于第二档。弭兵大会后,晋楚同为盟主,但体系中只有齐秦不需要朝拜,也能看出晋楚和齐秦以及剩余的国家的区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