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明朝灭亡后,他为何能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汉民族衣冠的人

以史为鉴 2023-06-28 05:41:40

大明朝灭亡后,他为何能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汉民族衣冠的人

大明朝灭亡后,他为何能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汉民族衣冠的人?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朱之瑜是“明末中国五大学者”之一,在当世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齐名。明亡后,“五大学者”为了“全节之志”,或隐居,或出家,或被迫剃发,而朱之瑜却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汉民族衣冠的人。

朱之瑜为什么能够做到“留发也留头”?

因为他走上了流亡之路,他选择的流亡国家就是日本。

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自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以来,日本施行长达200余年的锁国政策、明朝灭亡之前,那里已经“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为何会接纳中国流亡学者?这个朱之瑜有何“神通”,他到底何许人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院李苏平所著《朱之瑜评传》,是迄今为止对朱之瑜生平事迹描述最完整的传记。他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本是大明皇族,但因家道中落,本人又为人正直、诚恳,不肯趋炎附势、阿谀奉迎,所以仕途坎坷。四十岁时他下定决心不去作官。崇祯十七年,朱之瑜四十五岁时,国难降临,李自成攻陷北京,清军入关。朱之瑜临危出山,辅佐南明。南明灭,朱之瑜流亡。

朱之瑜的流亡历尽坎坷。现在中国人去人日本,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但以当时的运输能力,天上不能飞,海上船帆又经不起大风浪。所以东渡日本,仅就航行而言也费尽周折。朱之瑜一生五次出海,三渡日本,两次“未遂”,海上漂泊了十余年,差一点做了海洋孤魂野鬼。

第一次赴日,是向日本“乞师复仇”。他从中国浙江舟山群岛出发,想借日本兵马,反清复明。而此时日本德川幕府坚持实行海禁,不许外人停留,朱之瑜到了日本近海后不能登陆,只得原路返回。

第二次赴日,是想联合日本,配合郑成功,收服中原。但依然不能靠岸,朱之瑜经由日本到越南(安南)。此刻,他反清复明的根据地舟山被清兵攻陷。有家不能回。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又遭安南供役之难,被安南国羁押。安南国王欲留下他希望他臣服,他誓死不拜。

最后一次东渡日本,朱之瑜的想法已经产生变化,不是求救兵,而是求避难。衡量当时的局势,朱之瑜认定复国已无望,与其做亡国奴,不如远走高飞。于是,以“鲁仲连不帝秦”的精神,东渡日本,准备在此终了一生。

朱之瑜为何明知日本政府锁国政策,却三番五次来到此求助?

这一切都与朱之瑜在日本的政界学界“知己”有关。

《朱之瑜评传》称朱为“传播中华文化于异邦的导师”,“传中华之道脉,激东滴之儒流”。这位明末贡生,一生与大明官场无缘,但对日本政界、学界却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了高度认知。朱之瑜来日本前,就有神交已久的知己安东守约。安东守约是日本著名学者,在日本政界学界颇具盛名。在安东守约的宣传下,德川家康的孙子、政治家德川光国也对朱之瑜产生仰慕之情。

最后,也正是因为这些神交奔走呼号,日本政府特批,破40年来幕府之国禁,让朱之瑜在长崎租屋定居下来,就此结束了十多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无疑,除了看本国政界学界有头脸人的面子,日本幕府还看中了朱之瑜的才学。朱之瑜虽然也是儒门弟子,但他的学问讲究 “实理实学、学以致用 ”,认为 “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这与日本的“实言实行”的“实用主义”文化传统一拍即合。

所以,到了日本之后,朱之瑜受到德川光国的厚重礼遇。德川光国的做派颇似中国春秋时代的“孟尝君”,在日本以礼贤下士著称。他认为朱之瑜年高德重(时年61岁),不敢直接称名称字,要他取一名号以称呼。朱之瑜就以故乡“舜水”为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

在德川光国的推介下,日本政界学界名流纷纷向“舜水先生”拜师,“朱舜水”这个名字就此在日本叫响——东海幡然认故国,谁人不知“朱舜水”!

大明最后一个学者幸存日本,对中国来说,延续了一个“正宗学种”,保留了“文明反思”的血脉。朱之瑜定居日本后,总结了明亡的历史教训,写下了著名的《中原阳九述略》。认为明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政治腐败,二是学术虚伪。

“中国之有逆虏之难,贻羞万世,固逆虏之负恩,亦中国士大夫之自取也。语日:‘木必朽而后蛀生之。’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

而对日本来说,明学者投奔此地意义更为深远。

德川光国不是慈善家而是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是为日本的未来。留下朱之瑜师之,不仅是将中国残存的最后一点有价值的学问留在日本,而且还为日本的政治前景找到出路。

朱之瑜留日后,德川光国设置彰考馆,聘请 “舜水先生” 指导,由 “舜水先生” 门生安积觉任主编,与安东守约、山鹿素行一道共撰编《大日本史》,该史以“尊王一统”之说贯穿始终,暗喻东方文明的中心国,已从中国转移日本。

后来,山鹿素行还依据此书,写出《中朝事实》,所谓“中朝”,原指中国,现指日本。认定日本正在取代中国,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此说后来被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田松阴继承,推动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舜水先生”在日本安度晚年,活得很高寿——享年82岁。逝后得到日本政府厚葬、民间追祭,德川光国派人整理了他的遗稿、刊行《舜水先生文集》全28卷。东京大学农学院内立有“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石碑,沿存至今。

明朝的国君嘉靖,有哪些关于他的史料记载?

嘉靖是明代一个绕不过去的皇帝,在位时间很长,45年,仅次于他的孙子万历(神宗朱翊钧),在中国历史上排名也很前。历代皇帝在位的年头,康熙最长,61年;乾隆次之,60年;第三汉武帝,54年;第四明万历,48年;嘉靖排在第五名。

不过,嘉靖在位时间虽长,政绩却乏善可陈。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时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呈上了轰动朝野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户部主事官

价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在当时则是一个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职位。明代官制,户部有尚书一人,正二品,相当于部长。侍郎二人,正三品,相当于副部长。这三个,都叫“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部以下,设司(户部有十三个司)。司的官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和主事(正六品),都叫“司官”。再下面,则有一大群八品、九品的办事员,比如照磨、检校之类,是为“吏员”。部里的工作,大事有堂官做主,小事有吏员张罗,司官的任务并不重。何况自明孝宗弘治(嘉靖的伯父)以来,治理司务的只有郎中一人,员外郎和主事只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实际上是闲差。然而海瑞虽然级别不高,责任不重,事情不多,却“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充满担忧。他在户部无所事事,就琢磨朝政。这一琢磨不要紧,海瑞发现,嘉靖一朝的政治,竟然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堪称一塌糊涂。而且天下的臣民,对嘉靖皇帝也极其不满(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甚至用他的年号来挖苦他,说什么“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堪称民怨沸腾。

那么,事情为什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呢?究其所以,就因为嘉靖这个皇帝不好。怎么个不好?昏聩多疑(心惑)、刚愎残忍(苛断)、自私虚荣(情偏)。随便举个例: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老头子病重,太医徐伟奉旨前往诊治。当时嘉靖坐在小床上,龙袍垂地,徐伟迟疑不敢前进。嘉靖问他为什么不走过来。徐伟说,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臣不敢进。诊视完毕,嘉靖就下了一道手诏给内阁,表扬徐伟。嘉靖说,徐伟的话,最能体现他对君父的忠爱之情。因为他说的是“皇上的龙袍在地上”,而不是“皇上的龙袍在地下”。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嘉靖说,区别很大——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徐伟听到传达,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地上地下,这在一般人那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平时说话,也是地上地下不分,哪有那么多讲究?按照嘉靖的逻辑,臣下一言不慎,岂不是就要招来灭顶之灾?

嘉靖要求臣下极其苛刻,对待自己却极其放纵。他这个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倒有半数以上年头是不上朝的。他从嘉靖十八年(公元1439年)起就不视朝,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起就不进宫。干什么呢?躲在西苑,修斋建醮,整天和道士鬼混。而且,他听信道士的鬼话,也不和皇后、太子见面,因为据说他们父子二人命相相克。所以海瑞认为,嘉靖不但从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从伦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父亲、好丈夫。如果拿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来衡量一下,就会发现原本应该成为全体臣民道德楷模的皇上,居然一纲都谈不上: 任意怀疑、谩骂、屠杀臣僚,是不君(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对亲生儿子毫无教诲养育,连面都不见,是不父(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与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炼丹,是不夫(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这样一个人,能把国家治理好,那才是咄咄怪事!

实际上嘉靖也无心治国。他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或者说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够岁数,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玩够女人。只要能够实现这两个目标,即便把整个帝国都押上去,他也在所不惜。

道士们据说就能够帮助嘉靖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道教主张的,正是长生不老,甚至肉体飞升,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加妙不可言的是,道教“养身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正是所谓“房中术”。按照嘉靖宠信的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人的理论,养生是不必节欲的。相反,如果掌握了房中秘术,多次与童贞处女性交,还能起到采阴补阳、延年益寿的作用。这实在是太对嘉靖的胃口了。对于他来说,长寿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必须禁欲,活那么长又有什么意思?现在好了。纵欲和养生竟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这真让皇帝陛下心花怒放。

然而这种以少女身体为炼丹鼎炉的“采阴补阳”,对于女性而言无异于身心摧残。何况宫女们还要黎明即起,在日出时分采集甘露供嘉靖饮用;还要向嘉靖提供初潮的经血,供他炼丹。这种由少女经血、中草药和矿物质炼成的“红铅丸”,其实是一种壮阳药,内中含有从人尿(当然是童男童女的尿液)中提取的性激素。嘉靖服用以后,便要在这些少女身上发泄兽欲。这实在让人忍无可忍,终于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十月二十日晚上,以杨金英、邢翠莲为首,十余名宫女决定谋杀嘉靖,而且差一点就用黄绫布把他在床上活活勒死。我们知道,谋反,是要灭九族的。弑君,也是要判剐刑的。所以,许多公卿将相即便大权在握,也不敢轻易动此念头,何况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嘉靖太过荒淫暴戾,她们断然不会铤而走险。

谋杀皇帝的宫女都被凌迟处死,嘉靖却也有了一个借口,从此不回大内。皇上不住在宫里,自然也不上朝。于是,他便在西苑永寿宫安营扎寨,修斋建醮,做起道士来。

修斋建醮也叫斋醮。什么是斋醮呢?就是建立道坛,斋戒沐浴,向神仙祈福。这时,必须向皇天上帝呈奉奏章祝词。这个奏章祝词通常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叫“青词”,也叫“绿章”。这事道士是干不来的,得靠词臣。最好的词臣自然是内阁大学士。我们知道,明清两代是没有宰相的。皇帝一人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六部。这当然忙不过来,得有人协理。协理的部门就叫“内阁”,其实是秘书处;协理的人就叫“大学士”,其实是高级秘书。不过,久而久之,六部离皇帝越来越远,内阁离皇帝越来越近。但有大事,皇帝往往向内阁垂询,交六部执行,大学士就从制度上的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丞相,因此也可以打一个引号,称为“宰相”。

内阁大学士既然原本是秘书,主要工作是替皇帝披阅奏章起草文件,文字功夫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既然能够替皇帝草拟诏书,自然也能够替皇帝撰写青词。于是,以嘉靖的人生目标为中心,道士和阁臣开始分工合作。道士炮制春药,阁臣炮制青词;道士煽风点火,阁臣舞文弄墨。如此这般,嘉靖一朝的政治岂能不乌烟瘴气?

然而内阁大学士们心甘情愿。这些家伙比谁都清楚: 要想青云直上,就得讨好皇帝;要想荣华富贵,也得讨好皇帝;要想永保平安,还得讨好皇帝。皇上既然就好这一口,咱们又有的是时间精力聪明才智,何不奉献一点?所以,嘉靖一朝的阁臣,不少都是写青词的好手,甚至除了撰写青词,其实不会别的。比如袁炜、李春芳,后来还被称作“青词宰相”。总之,在嘉靖治下,要想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就必须是青词写手。

严嵩当然也不例外。

严嵩的青词也是写得极好的,曾经一度无人能够望其项背。青词并不好写。那是一种赋体的文章,要求能够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皇帝对上天神灵的敬意和诚心。嘉靖求仙心切,性子又急,所以青词总是供不应求,常常能把那些阁臣憋死。然而严嵩却有求必应,得心应手。这并不奇怪。严嵩原本就是颇负盛名的诗人,文学修养很高,自然长袖善舞。严嵩又尽心,使出浑身解数,殚精竭虑,揣摩铺张。结果一来二去,竟然只有严嵩一个人写的青词能让嘉靖满意(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于是严嵩“入阁拜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八月(也就是“壬寅宫变”前两个月)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成了“宰相”。这时严嵩已经六十多岁,却“精爽溢发,不异少壮”。入阁以后的严嵩当然还要撰写青词,但更重要的还是“揣摩圣意”。嘉靖虽然是个混蛋,却不是昏君;虽然躲在西苑,却没有大权旁落;虽然整天求仙问药,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朝廷的控制。许多重大政治问题,嘉靖都是自己已有成见才去咨询阁臣的。因此,阁臣的本事,就在于能够摸清嘉靖的心思,说出皇帝想说的话,甚至皇帝想说而不方便说的话。严嵩正好就有这样的本事。他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差不多每次都能把嘉靖的心思猜个八九不离十,所奏自然“甚合朕意”。这在嘉靖看来,是严嵩父子忠心耿耿,勤于王事;在别人看来,则认为皇上对严嵩言听计从。至于严嵩,当然不会说穿其中的秘密。他们父子正好趁机欺上瞒下,以售其奸。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奸者千虑,大约也难免一失。严嵩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一生,是成也青词,败也青词;成也揣摩,败也揣摩。当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遇到一个更厉害的对手,一个能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他对付别人的办法来对付他,最后置他于死地的人。

摘自《帝国的惆怅》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崇祯为什么叫做明朝的末代帝王,而不是叫做亡国之君?

因为在崇祯以后,还衍生出了南明这个朝廷。从这一点来说,明朝并没有灭亡,而是苟延残喘着,所以崇祯也就算不上是亡国之君了

而南明的君王已经不能算是帝王了,因为他们并不是明朝皇室的正统继承人,而且他们并没有掌握中原地区,所以明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就是崇祯。而且明朝的灭亡并不全是崇祯的过错,而是历史规律。因为到了崇祯时期,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从内部已经开始腐朽了,最典型的就是各地的农民起义非常猖獗。所以明朝的灭亡是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是不可逆的。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神奇的一个,因为从明朝君王的平均寿命是四十一岁,而中后期的明朝君王寿命不超过30岁的更是大有人在。更让人感觉恐怖的是,有一些君王不明不白的死了。

如果单单是明朝君王寿命短的话,那么还不至于说会让导致明朝灭亡。但是偏偏这些短命的君王不是因为勤政,真正让他们寿命变短的是整日整夜的寻欢作乱,还有对身体的不爱惜。对于政务,他们反而显得非常的不耐烦。

正是由于后来的明朝君王对于朝政并不关心,他们把很多的事情都交给手底下的大臣还有宦官去做,最终导致他们自己被架空,到最后他们想要发一道政令出北京城都出不去。在这一个阶段,很出名的就是魏忠贤这个大宦官还有党争。

经过这些人祸害的大明朝,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名存实亡的腐朽政权了。这时候接手大明朝的崇祯虽然是励精图治,任用人才想要挽回大明朝,但是很可惜他还是失败了,不过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可以堪称是一代帝王。

明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是谁?

朱元璋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总共存续了276年。在这276年间,足有半数以上的时间是属于皇帝不临朝的时间,这在两千多年的封建 历史 上都是绝无仅有。

至于说皇帝不临朝的理由,也是光怪陆离,超乎了你的想象力。有的是因为和朝臣赌气,有的是因为身体不适,有的是因为醉心于女人,有的是因为木匠活太忙,有的是因为修炼悟道……。总之,这是一个奇葩的朝代。

那么,在这个奇葩的朝代里,哪个皇帝最有为,或者相对来说最有为呢?

很多人都会提到朱元璋,因为他是明朝的缔造者。但是,他却在 历史 上留下了刻薄寡恩和凶残狠毒的恶名,他的好多施政方略虽然强于后代,但还算不得“最有为”这三个字。

笔者个人不认为他是明朝最有为的皇帝,或许,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似乎才是明朝最有为的皇帝。

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而且家中排行老四。这是一个尴尬的皇子,按理说,皇位原本与他无关,他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一个王爷。

按照老爹朱元璋的要求,所有成年皇子都得一律离京赴任。朱棣就这样不情愿的离开了南京,冒着北国的风雪,来到北京工作就业,成了一名正儿八经的北漂。时间久了,朱老四已经习惯于自己“燕王”的称号,在他看来,做个诸侯王也没什么不好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事情的发展出现了偏差,当朝太子朱标突然死掉了。朱标可是一个被上天无限眷顾之人,他既是长子更是嫡子,是被冷酷无情的朱元璋唯一宠信之人。所以说,只要有他在,所有的皇亲宗室和满朝文武,都认为这是大明的不二继承人。结果,这个无敌牛人却早亡了。

接着,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也相继离世。这样,燕王朱棣就成了朱元璋皇子中最长的一个,而且也是最有能力的一个,当然也就成了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人。

可惜!老皇帝朱元璋的传统尊卑观念太强,对嫡长子朱标的宠爱转移到了孙子朱允炆身上。他硬是越过儿子朱棣,直接册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把诺大的朱家江山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虽然是继位了,但皇位却坐得一点都不踏实。因为他的叔叔们个个都是虎狼之辈,有钱有地,有兵有粮。在这种形势下,黄子澄等大臣们谏言,要不就开始削藩吧。建文帝朱允炆心中甚慰,当即应允同意,下旨开始削藩。

削藩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或者说是很不顺利。燕王朱棣本来就心有不甘,更何况,侄子朱允炆还要步步紧逼,丝毫没有安抚诸位叔叔的意思。

于是,朱棣决定“忍无可忍不再忍”,在北平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率领他的骄兵悍将们一路南下。历时四年的时间,朱棣终于攻占了南京城,击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成了朱明王朝新的主人,史称明成祖。

我之所以认为明成祖朱棣才是明朝最有为的皇帝,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考虑:

一、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甚至是碰撞,不过是积极的碰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全世界吹出花儿来的航海先驱们,什么哥伦布啊、麦哲伦啊等这些人,要远远落后于我国明朝的郑和。

尽管,这一次次的出访,并没有带回来多么丰厚的经济回报,基本上都是政治方面的影响。但是,通过郑和下西洋,明成祖将中华文明大幅度地波及到了周边各国。

二、收复安南

安南也就是交趾,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是我国的属地。直到五代时期,趁着中国政治的混乱和不稳定,才独立建国,但依然属于华夏的属国。经过元朝的野蛮无序统治后,安南得以从中国的版图中正式脱离。

朱棣继位后,开始发兵攻取安南,重新将其纳入了大明朝的版图范围。尽管,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二十多年后就又丢失了安南,但是,朱棣的收复之功,绝不能被 历史 所埋没。

三、远征漠北

征服漠北是朱棣被后世所最津津乐道的功绩,充分反映出他作为帝王的霸气和豪情。

从永乐八年起,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前后十四年的时间里,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御驾亲征漠北,继续追剿蒙元的残余势力,成为第一个亲征漠北的汉人皇帝。

可惜,朱棣的后代明英宗朱祁镇,于25年后在太监的怂恿下,上演了效仿先辈的闹剧,御驾亲征瓦剌部。这次,他丢盔弃甲不说,还酿成“土木堡之变”,真是丢尽了朱棣的颜面。

四、迁都北京

  朱元璋虽然赶跑了元军,建立了大明朝。但是,元顺帝只是向北逃窜了,元廷并没有被全部剿灭。此后,漠北就成为大明朝最大的隐患和威胁,战争的阴云一直就笼罩在上空。

  明朝以前,我国最大的安全隐患历来都在北方。朱元璋时期,通过分封诸子去镇守边关,燕王朱棣当时就是负责这一工作的,直接率兵抵挡蒙古的元军残余。

  朱棣登基后,为了彻底解除北方的军事威胁,最终决定迁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决绝。

从此,北京取代了南京成为都城。受此影响,中国的政治重心开始北移,确立了明清两代,乃至于现在都沿用的政治格局。

五、永乐大典

虽然说,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喜欢用修书立传的方式为自己歌功颂德,这几乎已经成了盛世帝王们共同的特点和爱好。

而朱棣则不同,他主持修订的《永乐大典》是一部综合性的超级巨著。其中的内容,涉及到了诗词、戏曲、宗教、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真可谓是“包罗万象,统合古今”。

书中收录了明朝以前的各类重要典籍,共有7000多种之多,目录就有60卷,合计11095册,全部3.7亿字。全书“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极大地方便了保存收录和检索归类。此书现藏于文渊阁内,被称为是明朝以前历朝历代珍本秘籍的宝库。

实事求是的说,明成祖朱棣作为一代帝王,尽管其皇位得来有些不光彩。但他的施政可是有板有眼,可圈可点,一系列的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 社会 的进步,他本人也成为了明朝最有为的皇帝!

回答完毕。

所谓“作为”是指人在事业中的建树与成就,那么就此按照甄选条件的话,相信在大明王朝中这个最有作为的人如果朱元璋说第二,应该是没有人敢说第一。

有一个人,曾经看到自己的父母在身边饥寒交迫的病死,曾经几乎被饿死, 曾经做过和尚,曾经做过乞丐,曾经当过兵,曾经杀过人,最后他完全靠着一己之力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歼灭方国珍,最后成为了打爆元帝国的大明皇帝,这个人就是咱们今天的主人公,朱元璋,他曾经叫朱重八。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之后,他深深的明白老百姓的苦衷,开始颁布了各种利民的好政策,比如奖励垦荒,移民屯田和军屯,并且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根除水患,让农民无无后顾之忧的在土地上种植,此次外,他还打黑除恶,准许老百姓上京告御状,对不作为的地方官员,贪污的官员狠狠惩治,同时狠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让大明王朝的经济空前的繁荣昌盛,对周边国家频繁的交流通商,再次让中国成为万国来贺的宗主国。朱元璋统治的时期,在 历史 上被称为洪武之治。


同时老朱也是大明朝最勤政的皇帝,比那些一整就不上朝的垃圾子孙们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他在皇帝任上几乎什么事儿都是亲力亲为,天天扑在繁重的政务之上,秒杀某些动不动就下江南,四处游玩强清代的某皇帝一百倍,就连他的遗诏,他对自己这样总结,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如果非要评一个第二名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朱棣。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创立的统一王朝,在元末各方势力的角逐当中,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终于击败了元末统治者,并且战胜了各方势力,最终于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 ,定都于南京。明朝的创立分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朱元璋作为一个和尚最后能够登上皇位,自己的个人能力当然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获得了贤士的辅佐。明朝国祚276年,总共有16个皇帝,其中最勤奋的肯定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最有作为的皇帝应该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下面就和我了解一下是为什么吧。

很多人都知道,原本朱元璋钦定的继承者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但朱棣最后依靠“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虽然之后为了巩固皇位朱棣杀了很多无辜的人,但是对于巩固明朝前期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得明朝变得异常强大。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当时明朝的首都还是繁华的南京,而北方地区经常会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为了巩固统治,朱棣最终下定决心将首度迁往北京。当时朝廷当中官员都是拒绝的,因为和繁华的南京城相比,北京异常危险,但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朱棣的决心。“君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统治者贯彻了这句话,将首都放在了最危险的北方地区,这使得明朝有数次首都险些被攻破,而朱此举就是为了让皇帝和国家共存亡。

在对外政策上朱棣也是非常强硬的,在对明朝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之后,朱棣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和北方游牧民族一战的实力,随后对外亲征蒙古五次,收复 安南,在东北、西北、西南 等建立行省行政区,加强了南北边防,促进了中国版图的统一和完整。在文化方面,朱棣下令编写一本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而书的名字就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这就是《永乐大典》。为了编写这部鸿篇巨著,朱棣从全国各地征召了数百名最优秀的儒生,花费了四年时间才编写而成,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朱棣统治时期的明朝综合实力达到了一个顶峰,不仅外国来朝,恢弘的“郑和下西洋”更是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使得东南亚国家都开始臣服于明朝,那是明朝最辉煌的时期。虽然朱棣在统治前期做了很多不对的事情,但是朱棣对于巩固明朝的统治也是做出巨大贡献的,所以说他是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也不为过。

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首当然是朱元璋,元末时期,从乞丐做到皇帝,试问从古到今,除了他还有谁?

有人可能会说刘邦,可刘邦没有他这么身世坎坷。刘邦在起义之前还是亭长,电视剧里,秦始皇巡查的时候,刘邦说了一句:“大丈夫当是如此”,足以证明他有此野心,而朱元璋起义之前可能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哪怕起义后前期都没有,他只想吃饱而已。

可以说是当时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朱元璋,明朝可以说是元朝侵略中国200多年以来汉族当家的典范,虽然存在也就短短200年,其中出现很多很奇怪癖好的皇帝。但朱元璋的功勋不可小觑。其次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他能做皇帝,虽然是抢了侄子朱允文的,但他确实有能力能担当起皇帝的重任。

朱允文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朱元璋觉得长子继承皇位天经地义,长子死了就长孙。为了能让长孙当好皇帝,费尽了心思,一起开疆拓土的功臣基本全都杀完。

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去抢,朱棣当上皇帝以后,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五次御驾亲征蒙古,为中国版图扩张具有重大贡献意义,并且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形成明初的改革开放。并且组织修编了《永乐大典》,迁都北京,朱棣统治时期的明朝国力强盛,文治武功在整个明朝是最强的,史称“永乐盛世”。

明朝其他皇帝功绩相对来说都不怎么出色,要么沉迷于酒色,要么喜欢木匠活。朱由检最后在煤山上吊,虽然我们能看到他想兴复大明,宦官当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把明朝的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评论纠正。

明朝皇储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虽然看似解决皇位纷争,但由于没有竞争,大明朝大多数皇帝昏晕无为,有作为的几任明朝皇帝无一不是从乱世中出世的,要说有作为的皇帝。1.头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历经多次磨难,才能定乾坤建王朝,创业难,所以朱元璋算是明君,可惜太善杀。2.第二个有为的皇帝,明成祖朱棣,历经艰险,夺得天下,迁都北京,天子戍边。这位皇帝也能杀人,气量不大。3.第三个有为皇帝,明孝宗朱佑樘,从小生活在冷宫,6岁了皇帝才知道有这么个儿子,幼年母亲被人害死,被奶奶扶养大,一生只娶了张皇后,由于幼年清苦,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贤臣,史称“弘治中兴”,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明朝其他皇帝呢一个比一个昏晕短寿。

他们的一生是在跟资本家大地主们作斗争,只不过有的胜利,有的失败,

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这个我们不能妄加评判。其中朱元璋跟朱棣,应该算是明朝很有作为的皇帝了。 朱元璋是明朝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等种种作为,都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出身不高,小时候是个放牛郎,后来种种贫苦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他在一次战争中突显出了他的政治才能,一步步后来成为皇帝,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明成祖朱棣,算是中国 历史 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了,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后来他掌握了权利后迁都北京,并建造了故宫这一伟大、辉煌的建筑。朱棣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 社会 局面比较稳定,史称永乐盛世,是 历史 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