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之后中国边境匈奴又崛起,幸好有这对父子誓死保卫边境!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汉朝对西域的经营经历过多次反复,西汉花费上百年时间、几十万将士的热血,还有无数钱粮,才建立西域都护府。哪知,王莽篡汉,致使天下大乱,西域再次沦入匈奴手中。
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经营,有志之士都把西域看作光耀门楣、建功封侯的主战场。连抄书为生的知识分子,也投笔从戎,要去西域闯一番事业。这个抄书匠名叫班超,他和儿子班勇,在西域开创了一段传奇,在绝境中开辟一条大道。
虽然是个书生,班超打起仗来可一点也不含糊。很快就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派他出使西域,联络各国,让他们重新归顺汉朝,共同对付匈奴。
班超和36名手下,先到了鄯善国。这个国家在西汉时曾经叫楼兰,被汉使傅介子斩了国王后,才改的名。现在这个鄯善国又在匈奴和汉朝之间首尾两端,举棋不定。
班超召集手下,趁夜杀死人数众多的匈奴使者,震慑了鄯善国王,使其归顺大汉,并送王子到长安为人质。初出茅庐的班超一战成名,连皇帝也开始留意这个胆子和谋略都十分出色的年轻人。
皇帝亲自点将班超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在于阗杀死对汉朝极不友好的巫师,促使于阗国王杀掉匈奴使者,带动西域各国派王子入朝作人质。西域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重新恢复起来。
班超还解救了被龟兹控制的疏勒国,驱走龟兹国拥立的疏勒国王。使疏勒成为汉朝在西域最坚定的盟友。班超被调回国时,新立的疏勒国王为了挽留班超,竟然自刎而死。班超不得不上书朝廷,请求留在西域。
与汉武帝时代不同的是,东汉军队很少在西域大规模地发动进攻。班超尽量利用西域各国的兵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手里只有不足两千汉军,却经常调动数万联军,接连击败莎车、龟兹等国。
班超在西域最大的危机是贵霜帝国的攻势。这个贵霜帝国是大月氏跑到中亚后,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建立的,号称四大亚洲强国之一。
贵霜国王要求汉朝和亲,被班超拒绝后发兵七万来攻打。班超没有正面交战,而是坚壁清野,不让他们得到补给。等到贵霜军队粮草耗尽,再消灭他们向龟兹求援的使者,使贵霜军队陷入断粮的绝境。
贵霜军队最后不得不求和,发誓退出西域,不再与汉朝为敌。声名大振的班超,在公元91年被封为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
公元94年,班超率七万联军迫降了最后三个不肯归降的国家,拥立亲汉的国王,实现了对西域全境的控制。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他封为定远侯,终于完成了班超投笔从戎时的志向。
西域虽然暂时归顺了汉朝,但等到年近70岁的班超回中原养老后,不出十年,西域又有多国投向匈奴。朝廷打算放弃西域时,班超的儿子,自幼生长在西域的班勇,请命出征,继承父亲的遗志,为大汉收复西域。
班勇的母亲是疏勒国的王室,他精通西域各国语言,从小就走遍了西域,非常了解西域的情况。他认为经营西域的费用,远比在河西走廊防御匈奴要少得多,更不会让陇右成为国防一线。朝廷最终同意了他的方略,派他出任西域长史,率军出塞。
这时的西域,鄯善忠于大汉,龟兹、车师前国都在动摇,北匈奴和车师后国是主要的敌人。班勇虽然只有500士兵,但他毫不畏惧,先是联合鄯善,争取到龟兹和车师前国回归汉朝。
然后他从河西走廊调集六千骑兵,会同鄯善、龟兹、车师前国,一举击败车师后国,完全孤立北匈奴。
公元126年,班勇率西域联军迎战北匈奴,俘虏2万多人,活捉单于的堂兄。北匈奴不甘心失败,集结起最后的主力一万多人,想占领车师后国。班勇没有给他们机会,将其再次击败后,整个西域都已归服,只剩下焉耆。
正是这个焉耆让班勇失去了所有的荣誉。原来班勇和敦煌太守张朗约定分两路进兵,张朗故意提前到达焉耆,并发起攻击。焉耆国王元孟兵败投降,西域战事全部结束。
可是,班勇却因约期迟到而被问罪。在汉代,这是一项很严重的罪名,飞将军李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自杀的。班勇虽然没有被处死,但免去了所有官职,此后再无建树。
班超在家乡去世时,朝廷给予厚葬,还派使者前来吊唁。班勇则默默无闻地在家中故去。幸好历史记得他的功业,若不是遭人陷害,他完全有可能取得与父亲一样的功勋。
谈起王莽及王莽改制,大多数人都持否定态度,其实我们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都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不能偏颇,王莽也有其可取之处。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是西汉王朝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成员之一,西汉元帝皇后同母弟王曼的儿子。成帝即位,元后专权,以外戚王凤任大司马大将军。王莽的父亲因病早死,所以他依附伯父王凤为生。王凤生病死后,把王莽托付给太后和成帝,后来王莽便作了黄门郎。后又被封为新都侯,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三十八岁时,出任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一年多。哀帝即位后,王莽失势。平帝时,王莽复任大司马。平帝死,孺子婴立,王莽继续辅政,先后称假皇帝和摄皇帝。公元8年称帝,建立了新朝。王莽代汉后所得的天下,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为了新朝的长治久安,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制,尽管客观上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但他的本意是想缓和社会矛盾。
一、王莽生活比较勤俭朴素,为人态度恭敬,处事看重榜样的作用。王莽虽出生在外戚豪门之家,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但由于王莽的父亲因病早死,未及列侯,所以王莽幼年时生活贫困。生活的艰辛使他养成了恭俭、朴素的性格,他比那些贵族子弟更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与其他官吏的贪婪豪夺不同,王莽“爵位益尊,节操愈谦。散舆为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班固:《汉书·王莽传》)他当上大司马后“愈为俭约”,“赏赐邑钱悉以享士”。以至“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闻知其夫人,皆惊。” (班固:《汉书·王莽传》)“每有水旱,莽辄素食。” (班固:《汉书·王莽传》)
生活节俭是王莽一贯的品质,他想为荒淫奢侈的公卿贵族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挽救摇摇欲坠的西汉王朝。王莽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过于看重教化的作用。王莽认为,只要统治阶级以身作则,注意节俭,社会上的浮华风气就会烟消云散。尤其是平帝元年,王莽长安辅政后,“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班固:《汉书·王莽传》)随后,许多公卿处于各种动机,“皆慕效焉,凡献田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班固:《汉书·王莽传》)王莽“恶衣恶食,陋车驽马”,(班固:《汉书·王莽传》)连年献田献钱,救济贫民;不仅如此,还力劝太后,“宜衣缯练,颇损膳,以示天下”;(班固:《汉书·王莽传》)从而赢得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颂德。许多大臣声称:“天下闻公不受千乘之土,辞万金之币,莫不乡化”。(班固:《汉书·王莽传》)王莽因此更加看重教化的作用。
王莽在改制中特别强调要敦教化,希望以此来改变崇尚奢华、挥霍无度的官场风气。在地皇元年,他起用了节俭朴素的唐尊,让他担任太傅要职。唐尊认为“国虚民贫,咎在奢泰”,要挽救危亡,必须提倡节俭,这与王莽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穿小袖短衣,乘母马拉的车,使用劣质陶器的唐尊就成了王莽推崇的表率。他让唐尊用陶器盛着劣质的食物遍送公卿,企图以此来感化他们,使新朝能弊绝风清。这种做法也未免太单纯、幼稚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莽不去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企图以教化的方式去挽救时弊,注定了改革的失败。
二、王莽十分向往周代礼制并以其为蓝本,力求寻找一条摆脱社会危机的方案。王莽幼年生活的贫寒艰辛,使他养成了勤俭朴素、勤奋好学的品行。年轻时,他曾经向著名的儒学家陈参学习“礼经”,成为一位彻底的儒学崇拜者,对儒学的崇拜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在改制过程中,王莽泥古不化,企图依照儒家经书《周礼》而实行改制,最终导致了改制的失败。新朝建立后,王莽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处处引经据典。王莽从《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出发,认为“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盖亦如之。州以《禹贡》为九,爵以周氏有五”。(班固:《汉书·王莽传》)王莽还不顾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恢复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营建东都,加剧了社会矛盾。
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是以做了大司马成为宰辅后,“议论决断,靡不据经”。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把一切政令、设施都搞的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改制的蓝本。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儒家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为了解决土地的兼并问题,在建始元年,即公元9年,王莽下诏实行“王田制”。王田制的名称取法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诏书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这就是王莽的“王田制”,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止土地兼并。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六七百年的汉末,要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实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的一位叫区博的大臣就直接面谏他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已。……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实行。”事实上,“王田制”颁布不几年,就因为遭到豪强大地主的反对而废止了。正如一位史家所说的,井田制“乃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王莽还根据《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制定出一套分封的方法:“州从《禹贡》为九,爵从周氏有五。诸侯之员千有八百,附城之数亦如之,以俟有功。诸公一国,有众万户,土方百里。侯伯一国,众户五千,土方七十里。子男一测,众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在体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已经确立二百多年后,王莽全面恢复分封制,用世袭的办法代替选任制,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无论如何是行不通的。王莽代汉后,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盘剥,他颁布了五均六筦法,“《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筦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兼并也”。(班固:《汉书·食货志》)可以看出,五均六筦也是根据《周礼》等旧典而成的。这套五均六筦法实际上是官营一部分工商业,将民营的盐、铁、酒等大宗商业收由官家来做。这明显是与商家大贾争利,当然要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税山泽,又使在蝗虫旱灾之中指望山泽求生的百姓,没有了活命之路。因此,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一直反对此法。六筦之令行,“天下愈愁,盗贼起”。纳言冯常上谏除六筦法,“莽大怒,免常官”。五均六筦法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又触犯了富人与穷人的利益,这就使得改制没有了社会基础,失败成了必然的结局。
在改制中,王莽认为“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因而他认为“制度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袁枚:《通鉴纪事本末·王莽篡汉》)纠合一帮公卿大夫、文人学士,根据《周礼》所记载的奴隶制国家的法典,制作出一套新朝的礼乐制度。然而王莽对《周礼》的看法非常简单,以为只要新朝在形式上具备了三代的条文命令,就可以实现三代的兴盛局面,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王莽事事尊从儒家礼教,“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十七)而且拘泥与形式上的完善,因此对于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未能有所遏止,反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甚至当农民起义的烈火快要烧到都城所在的关中时,他还在根据《周礼》的“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率群臣来到长安南郊,设坛向天哭诉,责问老天既让他代汉而立,为什么不助他灭贼。王莽的哭泣未能感动天地,他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被砍下脑袋,传以示众。“以复古为解放”(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但像王莽这样一味迷古信古,竭尽全力复古者少之又少,他的一言一行都要从历史古籍中找到依据,这就是泥古不化、发思古之幽情,而不是改革家所应有的态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莽是复古主义的牺牲品。
三、王莽个人比较虚浮,做事随心所欲,肆意进行改革。王莽个人性格比较虚浮,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王莽改币的主要目的是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聚敛财富,结果是币制改革一次,王莽就实现一次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社会经济就会出现一次大混乱,以致于“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班固:《汉书·食货志》)如此频繁、混乱、荒唐的币制改革,在中国币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王莽还频繁地更改官名、官制、地名及行政区划。新朝建立伊始,王莽就改汉时诸侯王号曰“公”,据《周礼》设置了许多新官,并将汉时的中央到地方官吏名称全数改变,如改郡太守称大尹,都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曰执法,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如此之类不胜枚举。至于地名,也是从中央改到地方,如改长安曰常安,长乐宫曰常乐宫,未央宫曰寿成宫,前殿曰王路堂。地方郡县改名更多,几乎是年年都有改作,以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曰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其号令变改皆此类也”。这种改制除增加记忆的麻烦以至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之外,则无任何益处。这也是王莽失败的重要因素。在位期间,王莽还屡次挑起对东北、西北、西南诸少数民族的战争。对匈奴曾几度发兵,虽不曾出击,屯边吏卒数十万,持续时间许多年,“吏士放纵,而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扰攘天下,破坏边境和好局面,改革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其结果可想而知。王莽在位期间经常颁布一些改革措施,但往往只注重形式,对具体执行则不甚关心,更多精力用在讨论修改条令的文辞优美与否、是否符合经典规范上。不断修改条令实际上是不停地扰动民众,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四、王莽在改制过程中,滥用小人和过于自负。王莽代汉以前,由于他谦虚朴素的作风,使得他清名远扬。不仅百姓称赞他的清政廉洁,士大夫们也纷纷上书称赞他的作为。就连皇帝、太后都对他赞不绝口。这样的好名声使王莽沉浸在一片甜言蜜语中,使他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以致于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王莽经常自以为他的法令条文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忠言直谏者,常不能正确处理。如大司马严尤上书,陈述对匈奴作战的困难及不利条件,建议停止对匈奴的战争,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结果被王莽贬去大司马之职。当有使者如实报告农民起义的缘由是法令苛酷、剥削沉重时,王莽根本不信,认为是造谣,立即罢免了使者的官职。他叫大司马司允费兴去做荆州牧,问他到任上如何治理,费兴对曰“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间者,国张六管,税山泽,妨夺民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兴到郡,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税赋,几可以解释安集”。王莽听了大怒,又免去了他的荆州牧。去除苛政以苏民困,这本是解民倒悬之举,能干的官吏才可以做得到,王莽竟然因此而免其官。为政者不知用人才,难怪王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群下愈恐,莫敢言贼情者”。(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十八卷) 王莽后期所用之人大多是拍马奉承,苛薄寡恩的小人。地皇三年,进入关中的流民有几十万,王莽“乃置养膳官禀食之”,而办事的官吏乘机将赈济的粮米据为己有,致使“饥死者十七八”。王莽听说城中饥馑,问负责此事的王业,业“乃市所买粱饭、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 (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十八卷) 王莽居然就信了他的话。王莽派到各地督察铸钱的官吏,大都是富商大贾出身,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愈病”。(班固:《汉书·食货志》)满朝这种阿谀奉承,颠倒黑白的官吏,新莽政权的倒台不是必然的吗?搞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用人之道。事在人为,各项改革措施,最终都要通过人去贯彻实行才能收到效果,而效果好坏,又与用人是否得当直接相关。王莽的刚愎自用与所用非人造成改制的彻底失败,教训是深刻的。
总的看来,王莽代汉及改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王莽作为一个彻底的儒家学者,作为一代封建帝王,为巩固新朝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在许多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又最终导致其改制的失败。
郅支单于伏诛后,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心情非常复杂,又高兴又恐惧——高兴,因为自己的哥哥、死敌郅支单于已灭;害怕,是因为汉军神威,实力太强。于是,他更加恭谨地迢迢奔赴长安,第三次单身朝见,表示要给汉朝皇帝当上女婿以自亲。
呼韩邪单于 剧照
由此,汉元帝才把王昭君当作宗女赐给呼韩邪单于为妻。“昭君出塞”这场历史大戏,才得以上演。
也正是从彼时起,南匈奴彻底把自己和大汉王朝绑在了一起,自秦汉以来的北方匈奴边患,从此一举消除。直至王莽篡汉,汉朝北边塞五十余年无事。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剧照
班固所著整部《汉书》,涉及王昭君的内容,不过寥寥37字。班固是东汉史学家,其书大多承袭其父班彪的六十五篇《后传》(此书是为续补《史记》),几乎就是记载当时最真实情况的信史。)到了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关王昭君的记载已经有所铺陈:
汉书 图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
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王昭君 画像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王昭君 剧照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 剧照
而支持汉朝和亲,认为王昭君幸福生活的最早当属唐朝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还有北宋王安石:“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此外,今人翦伯赞也有诗:“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王昭君 剧照
究其实也,一个自幼生长于湖北的年轻女子,迢迢万里,自长安远赴大漠苦寒之地,背井离乡,故国渺渺,置身于一个全然不同的陌生地方。艰苦定居下来,十多年后儿子被杀,想回国又因“政治任务”被迫继续留下,按匈奴风俗,这位汉女又下嫁给自己的儿子辈单于继续做“阏氏”。
复株累单于(昭君第二任丈夫) 剧照
辛苦如斯,对于浸染于中原文化中的一个弱女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万古千秋,我们都能在历史的回声中听见绝色美人王嫱微弱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
汉光武帝 画像
到了公元48年,即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又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的呼韩邪二世单于臣服于汉。而南北两部匈奴互攻,南匈奴不敌,东汉就把南匈奴全部迁入长城以内,并设置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昔日为匈奴侵塞发愁不断的大汉朝,反而要派兵去保护南匈奴免受北匈奴的侵掠。
窦固 画像
公元73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大将窦固从酒泉出发,占领匈奴最肥沃的土地之一伊吾卢(今哈密),驻兵屯垦;公元89年,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大将窦宪与度辽将军邓鸿和南匈奴单于共同进军,会师涿郡山(蒙古阿尔泰山),深入大漠,一直追到稽落山(蒙古古尔班察汗山),终于击溃北匈奴主力,斩首一万三千级,共有二十多万匈奴人投降。
将军窦宪 剧照
而后,窦宪将军“勒石燕然”,在燕然山上竖立巨大的石碑纪念这次大胜。
公元91年,窦宪属下大将耿夔、任尚又再次大胜北匈奴,俘虏其太后亲王五千多人,北匈奴单于仅率数骑于混乱中落荒而逃。自此,北匈奴残余部落在漠北再也无立足之地,一路向西流亡。
窦宪破北匈奴之战 示意图
三个世纪后,匈奴未被杀尽的余部终于侵抵黑海北岸,导致了原居民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而多瑙河原住民汪达尔部落,又被这帮“失败者”赶得向西侵入罗马帝国。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经不住这些野蛮民族的滚滚大潮,最终灭亡。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简释:夏王朝之祖名禹,姓姒,因祖籍在夏,故称夏禹。禹的父亲名鲧,唐尧时让他负责治理水患,他采用围堵的方法治理,而遭失败,洪水更加泛滥,受到惩处。虞舜时让禹继承父业继续治理水患。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获得成功,受到各方氏族部落的赞扬和崇敬。虞舜禅让,由禹继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史称“夏后氏”。夏禹在世时,曾想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手下一位名叫益的部落酋长。但他死后各部落首领全不承认,反而都拥护禹的儿子夏启继承禹的职位。在这期间难免会有一场新旧势力相互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自此之后,古代中国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即由禅让制过渡到君主世袭制。自夏启做了夏王朝的国王之后,专制王朝也就从此出现,而原始氏族社会随着专制王朝的产生逐渐走向衰落,新生的奴隶制阶级社会开始形成。夏王朝统治时间约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
汤,也称商汤,是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第一位国君,姓子,原来居住在亳。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名称。他荒淫无道,商汤兴兵讨伐夏桀,一举战败夏朝军队,把夏朝灭掉,夺得了政权,更改国号为商,也称殷商。自商王成汤建立商王朝之后,经过五次迁都,最后一次是由商王盘庚将首都迁到今河南安阳。考古工作人员曾在安阳市的小屯村,即所谓的“殷墟”,发掘出当时商王居住过的宫殿遗址和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还在其附近发掘数座殉有奴隶的商王陵墓。商王朝继夏朝之后,统治年代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幽王贪色,身死国丧。平王迁都,东周洛阳。
简释: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文王死后继嗣为西伯。纣是商朝末代帝王的名字。纣王昏庸无道,为了镇压异己,制定了许多残酷的刑法,激起各地诸侯的反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东征,在牧野将商朝军队战败,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取得了政权,建都在陕西岐山附近的镐京,史称西周。周王朝的疆域也从今陕西拓展到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广大地区。周王朝将获得的地方,分封给姬、姜两姓子侄,作为屏藩周王朝的诸侯。
幽王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位国君,他贪婪好色,宠爱褒姒,竟然用点燃烽火,谎报军情,戏弄各地保卫王朝的诸侯官兵,以取得褒姒的一笑,因此各地诸侯卫王军士甚为懊丧。尤其是幽王想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起申后的父亲申侯不满,他联合缯侯与犬戎一起举兵讨伐幽王。这时再点燃烽火求助卫王援军,则无人来救。结果在公元前771年杀幽王于骊山之下,从此西周王朝也宣告结束。西周王朝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开始至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为止,计275年。
周幽王被杀之后,诸侯们拥护太子宜臼继承王位,是为平王。但是,国都镐京已被战争摧毁,周围也都被戎族占领,平王被迫在公元前770年东迁雒邑,即以今之河南洛阳为国都,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东周时代。
春秋五霸,齐桓宋襄。晋文秦穆,还有楚庄。
简释:东周时代分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所谓“春秋”,原是记录鲁国历史史书的名称,曾经孔子的修订,则成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经》。它记录的年代,是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开始。史学家多将其定为从周平王东迁到战国初,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53年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周王朝势力日渐衰微,已无力统辖各地诸侯。最初齐国最强,齐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要求各地诸侯都应尊重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要求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族入侵。齐桓公死后,还有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前后有五个诸侯国的君主,此起彼伏竞相争霸。其实宋国很小,实力也弱,宋襄公虽有称霸的企图,但未能成霸。
春秋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共计317年。
战国七雄,彼此逞强。秦楚齐燕,韩赵与梁。
简释:战国时代是东周继春秋之后一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尚存大小不等的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最强。魏国也称梁,他与韩、赵原来都是春秋时代晋的大夫,战国初三家自立门户,把晋分解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史称“三家分晋”。从此即由五霸时期的春秋,进入七雄时期的战国。此一时期,因七国之间竞先兼并小国,不断发生战争,故史称“战国”。具体年代为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也是我国从奴隶制时代过渡到封建制时代的历史转折期。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都有空前的发展,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因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力得以解放。
战国时代,则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计232年。
嬴政统一,自称始皇。反秦暴政,陈胜吴广。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简释:秦王嬴政执政第26年时,即公元前221年,终于将东边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全部消灭,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秦王朝。他改王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统一天下之后,制定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统一政策。如制定全国通用的字体秦篆;推行统一的货币秦半两;颁行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修补西自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袤万里的长城。这些政策,对恢复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他好大喜功,浮华奢侈,不仅在全国各地大造行宫,还在渭南上林苑建阿房宫,在临潼筑造自己的陵墓。偌大的工程必然要强征徭役,广集钱财,故用苛法酷刑迫使人民服役,交纳钱粮。就在秦始皇死后不久,秦二世继位初年,公元前209年7月,有九百余名被征发劳役的农民,由两名县尉押送到渔阳,即今之北京密云服役,充当戍卒。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因阴雨连绵道路不通,难以前行。按当时秦法规定,戍卒逾期不到则处以死刑。在此威逼之下,由陈胜、吴广为首,杀死两名县尉,率领全部被征发劳役的农民,揭竿而起,反秦暴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旧贵族乘机而起恢复自己的势力,纷纷参与反秦。如楚国贵族项羽在会稽起兵,原为秦朝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县举旗反秦。秦二世3年,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首先率军打进关中,兵至霸上,即今之西安东郊,秦王朝灭亡。秦朝自公元前221年创立帝国,旋于公元前207年灭亡,仅存14年。
在反秦的各股势力当中,项羽的士卒最多,势力最强。秦亡之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了十八个王国,刘邦被封为汉王。由于项羽分封的诸王利益不均,心内不服,故互争疆土,激烈战斗。项羽为维护他所分封的局面,也被卷入混战之中。刘邦趁机出兵进击项羽,经过五年的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在垓下,即今之安徽灵璧大败,在乌江自杀,刘邦得胜。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王莽篡汉,改朝更制。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简释:刘邦战胜项羽,继而涤荡各王国的残余势力,创立西汉王朝,建都长安,成为汉王朝第一位皇帝。汉朝建立五十余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首先改革币制,废掉汉初承秦制的半两钱,改用五铢钱;实行盐铁国营政策,把民用食盐和铁器,由国家垄断专营。汉初与匈奴战和无常,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疏通与大月氏、乌孙等国的友好关系,打通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发展两地经济与文化的交往。就在这一时期,太史公司马迁撰写成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但是,西汉末年,统治集团斗争日益激烈,汉哀帝死后,无嗣,由九岁的汉平帝继承帝位。王莽以大司马领尚书事辅平帝执政。他毒杀平帝,篡夺刘氏政权。公元9年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由于新王朝政治动荡,官僚豪绅也趁机大肆掠夺和残害百姓,各地农民举旗造反,绿林、赤眉就是当时南北两支声势最大的农民起义军。
西汉王朝实际统治时间,应自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开始,至汉平帝元始5年,即公元5年,王莽毒杀平帝,篡夺了刘氏政权为止,共计207年。王莽建立的新王朝,自新莽居摄元年,公元6年开始,至地皇4年,公元23年灭亡,仅存17年。新莽亡后,刘玄称帝,只存两年,自公元23年至25年。刘秀称帝,将刘玄赶下台,改封他为淮阳王。
刘秀兴兵,反莽杀敌。重建东汉,洛阳登基。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简释:刘秀是刘邦的第九世孙,世袭贵族。因王莽篡汉,全国动乱,他乘各地农民起义之机,纠合旧贵族、官僚、地主等各方势力举兵反莽,在昆阳战败王莽的主力军。绿林军乘势攻克长安城,王莽死于渐台。随后刘秀采用招降与攻伐等手段瓦解各地农民起义军,逐一击破。在贵族、官僚拥戴下,重新恢复了汉朝基业。公元25年在?南,即今之河北柏乡千秋亭登上皇帝宝座,随即迁都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被誉为“光武帝”。
东汉王朝的皇帝,有些人寿命很短,多为少帝继位。少帝年龄小则由帝后辅政。帝后所依靠的都是宫廷内的宦官和自己的亲戚,由这些人担任重要的官职和掌握重要的权力。官僚、宦官两大集团为控制政权,彼此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斗争。当时发生的所谓党锢之争,极其残酷。豪族地方势力也很大,他们竞相抢夺农民的良田。有的豪族占有田地多达数百顷,奴婢过千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做豪族门下的佃户,甘受剥削。
太平道的首领张角,以传教为名,聚集教徒组织起义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起义军皆用黄巾包头,分别在今山东、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举行起义。当时在黄巾旗号下的农民军不下百万,席卷全国。他们有组织,有纲领,英勇善战,给东汉王朝和豪族地主以沉重的打击。最后黄巾军虽然失败,东汉王朝也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国家政权落到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阀的手中。
东汉王朝统治时间,当自公元25年刘秀称帝开始,至东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为止,共计195年。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
简释:东汉建安13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夺取荆州后,号称以八十万大军攻打孙权,并要沿江东取夏口,即今之武汉,消灭刘备。孙刘两家组成联军共同抗曹,后在赤壁,即今之湖北嘉鱼进行决战。结果是孙刘联军获胜,曹军大败。成为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赤壁决战之后,曹操再无力南征。死后由曹丕袭位。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掉东汉献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魏,仍以洛阳为国都。随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在成都建都,仍袭汉朝系统,史称“蜀汉”。孙权也在公元222年称王,229年称帝,定都金陵,即今之南京,国号称吴,史称“孙吴”。从此东汉王朝彻底灭亡,形成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统治的时间都很短,诸如:
曹魏,公元220年由曹丕建立,公元265年被司马炎代替,仅存45年。
蜀汉,公元221年由刘备建立,公元263年被曹魏消灭,仅存42年。
孙吴,公元222年由孙权建立,公元280年被晋王消灭。仅存58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间,应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开始,至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为止,仅存45年。
司马代魏,西晋是立。五胡乱晋,掳走怀帝。睿都金陵,东晋续继。宋齐梁陈,南方更替。
简释:三国时代仅有45年,由于曹氏魏国的军政大权落在司马氏的手里,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元帝曹奂,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晋,仍建都洛阳,从此进入西晋时代。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分居在黄河两岸。“五胡”,指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羯、氐、羌、鲜卑。由于阶级压迫与民族矛盾,五族发起反晋战争,后来演变成彼此割据,相互混战的局面,史称“五胡乱华”。
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7年,公元313年,匈奴军攻破西晋首都洛阳城,怀帝被俘。在陕西的秦王司马邺在长安继称皇帝,但仅有4年,公元316年也被匈奴军俘虏,西晋王朝从此灭亡。
西晋亡后,北方地区被以匈奴为首的五个少数民族占领,但南方政权仍控制在司马氏家族手中,安东将军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今南京建都,继续为晋国皇帝,从此进入东晋王朝时期。
东晋王朝偏安江南共传11帝,计103年。在晋恭帝司马德文时,国相刘裕独揽大权,司马德文仅在位两年,公元420年刘裕迫他禅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东晋灭亡。
西晋王朝统治时期,自公元265年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开始,至公元316年秦王司马邺被匈奴军俘虏为止,计52年。东晋自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开始,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夺政权为止,计103年。东晋灭亡后,南方地区相继产生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小王朝。诸如:
刘裕篡夺东晋政权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自公元420年至公元479年被将军萧道成代替。仅存59年。
萧道成篡夺刘宋政权后改国号为齐,史称“南齐”。南齐自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被雍州刺史萧衍代替,仅存23年。
萧衍篡夺南齐政权后改国号为梁,史称“萧梁”。萧梁自公元502年至公元557年被陈霸先代替,仅存55年。
陈霸先篡夺萧梁政权后改国号为陈。陈王朝自公元557年至公元589年,后主陈叔宝被隋军俘虏,陈王朝灭亡,仅存32年。
北十六国,五胡分治。继有北魏,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简释:西晋灭亡后,形成南北分界。南方地区如前文所讲,相继为东晋与宋、齐、梁、陈五个王朝。北方地区由五胡分别建立十六个小王国,即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夏,史称“五胡十六国”。其时间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开始,至公元439年北魏崛起后灭了北凉,统辖了北方。
北魏曾称代,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被前秦灭掉,公元386年由拓跋?重新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逐个消灭了北方各个分裂势力,统一了北方。初建都于平城,即今之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因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王朝。
东魏,都城在邺,即今之河南临漳。公元550年东魏政权被大臣高洋篡夺,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北齐的年代自公元550年至公元577年被北周消灭,仅存27年。
西魏,都城在长安,公元557年西魏政权被宇文觉篡夺,史称“北周”,也称“宇文周”。北周的年代自公元557年至公元581年被隋灭掉,仅存24年。
自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之后,直至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后,公元589年派隋军南征,俘虏了后主陈叔宝,消灭南方最后一个小王朝,实现南北统一,才结束了长达270余年的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史学家把这段历史称作“南北朝”。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简释:北周武帝于公元577年灭了北齐,北方得到统一,北周国相杨坚统掌军政大权,他于公元581年废掉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更改国号为隋,都城建在长安。公元589年隋帝杨坚派兵灭陈,实现南北统一。
隋朝政权的寿命很短,杨坚死后,其子杨广继位,他就是历史上最为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隋炀帝。其实他也做了些好事,如他曾率兵灭陈,统一中国,即位后继续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但他纵情淫乐,肆意挥霍,在两京和全国各地大修宫殿、苑囿和离宫别馆,聚集天下美女歌妓,昼夜歌舞;而且不惜民力劳师远征,给人民制造了极大痛苦,从而激起全国农民纷纷起义反隋。隋炀帝躲在江都,不敢回居长安。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举兵反叛,缢杀炀帝,隋王朝灭亡。隋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自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至公元618年隋炀帝被缢死,仅存37年。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一代女皇,武氏则天。安史之乱,黄巢造反。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简释:李渊出身贵族,隋时袭唐国公,任太原留守。他见隋帝杨广淫奢无度,又见各地反隋的农民起义军势不可挡,于是在公元617年乘机起兵攻入隋都长安,初立杨广长孙杨侑为隋帝。次年,即公元618年,李渊闻知宇文化及在江都缢杀炀帝,随即趁机逼刚登隋帝宝座的杨侑让位,自立为皇帝,仍定都长安,更改国号为唐。
李渊建唐之初,皇室之内发生太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兄弟争夺继位权的斗争。公元626年次子世民杀太子建成,李渊退位,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的皇帝宝座。唐太宗李世民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雄才大略,政治清明,使战乱多年的社会秩序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得以安定和改善。他在位23年,年号“贞观”,史学家把这段时间称作“贞观之治”。
武则天,名?(音照),山西文水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女皇帝。她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的妃嫔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太宗子高宗李治继位,将她召回,封为妃嫔昭仪。她聪明机智,兼通文史,促使高宗废掉王皇后,自己得到皇后的地位。她生了四个儿子,成活三子,高宗死后,其中有二子先后做过唐王朝皇帝,但又都被她贬掉。如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死,由第三子李显继位,即唐中宗,次年被废,改立第四子李旦为帝,即唐睿宗。公元690年降睿宗为皇嗣,武氏自称皇帝,并更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公元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反武周的政变,迎中宗李显复皇帝位,并废弃周的国号,恢复唐朝国号,武氏病死。武则天建立的武周王朝仅存在15年。
中宗复位后,韦后专权,拟重演武氏故事,甚至毒杀中宗。睿宗之子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起兵诛杀韦后,拥睿宗李旦复位,公元712年睿宗让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以讨杨贵妃长兄宰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实为叛变。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并率兵进攻长安,玄宗仓皇出逃成都。太子李亨逃到灵武,即帝位,年号至德,即唐肃宗。李亨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最终将安史叛军镇压下去。但是唐王朝也随即由盛转衰,由于叛乱给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人民苦不堪言,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山东濮州私盐贩王仙芝起义,公元875年山东菏泽私盐贩黄巢率众响应,两军会合达数十万人。最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虽以失败告终,而唐王朝也将寿终就寝。
朱温原是起义的将领,叛变降唐,被唐委任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迁都汴梁,即今之河南开封。历时二百八十九年的唐王朝,到此结束,具体年代为公元618-907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南北十国,各自苟延。中原五代,梁唐晋汉。迨至后周,匡胤夺权。
简释:朱温灭唐后,中国再次分裂。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史称“五代”。五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自朱温于公元907年在河南开封建立后梁开始,至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周建宋为止,前后只有53年,每个王朝存在的时间最多只有十几年。诸如:后梁,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后建立,都城在汴梁。公元923年被沙陀族人李存勖消灭,仅存16年。后唐,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后建立,都城在洛阳。公元936年被沙陀族人石敬瑭消灭,仅存13年。后晋,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都城在开封。公元947年被沙陀族人刘知远消灭,仅存11年。后汉,公元947年刘知远灭后晋后建立,都城在开封。公元950年被郭威消灭,仅存3年。后周,公元951年郭威灭后汉后建立,都城在开封。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从而结束了中原五个短命小王朝的更替局面。十国分布在中国的南北方,就是南九国,北一国,都是在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后形成的,基本上是诸国并列。建立这些小王朝的开国皇帝,原来都是唐王朝任命在各地掌握军政大权的节度使,史称藩镇。唐亡之后相继独立,自称皇帝。诸如:吴,杨行密在安徽淮南建立。南唐,李升在今之南京建立。闵,王潮在今之福州建立。楚,马殷在今之衡阳建立。南汉,刘隐在今之广东建立。吴越,钱?在今之杭州建立。荆南,高季在湖北建立。前蜀,王建在成都建立。后蜀,孟知祥在成都建立。北汉,刘崇在太原建立。这十个小王国,均在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以后,逐一被歼灭。
赵建北宋,仍都于汴。稳定北方,统一江南。
简释:后周皇帝郭威无嗣,死后传位给养子柴荣。柴荣继位仅5年,公元959年病死,其子柴宗训七岁继承帝位,国家军政大权落在大臣赵匡胤之手。次年赵在陈桥发动兵变,逼宗训让位,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宋,仍都汴京,即今之开封,史称“北宋”。赵氏王朝建立之后,首先稳定北方,随后统一江南。至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4年,公元979年灭了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才告结束。
北宋至徽宗赵佶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徽宗却宠信一群罪恶官僚:蔡京、王黻、童贯、朱?、杨戬、高俅等人,他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令其部下在各地搜罗奇花异石及古代文物,用船、车运到开封,即所谓的“花石纲”,以满足徽宗的喜好。各地豪强乘机抢夺平民财物,霸占良田。
方腊,浙江淳安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密传的摩尼教组织群众,自称“圣公”。以诛杀朱?为名宣告起义,在浙江、江西一带响应者曾达百万之众。以宋江为首的起义军,在山东梁山、郓城一带建立根据地,转战今之鲁南、苏北等地,据文献记载:对梁山好汉“官军数万,无敢抗者”。施耐庵的《水浒传》就是描述这段历史概况。农民起义军虽被瓦解,北宋王朝亦将临灭亡。
西夏辽金,觊觎中原。金袭汴京,靖康国难。
简释:北宋时期,不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也极其突出,与其对峙的外族,主要有西夏、辽、金。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所建,原居今甘肃、青海一带,以游牧为生。曾归附于唐,酋长被赐为李姓,迁至陕北、宁夏等地。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典庆府,即今之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辽,也称契丹,鲜卑族的一支,以游牧为主。五代初,在首领耶律阿保机领导下建立国家,自称天皇王,国号大契丹,最初都城在今之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47年改称辽。辽帝经九传,在天祚帝耶律延禧之保大5年,公元1125年亡于金。
金,原称女真,即隋唐时期的黑水,五代时受渤海国辖制,辽灭渤海国后,女真属辽。公元1114年女真部落联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族人誓师反辽,取得胜利。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女真贵族拥戴下称帝,国号大金。在上京会宁府即今之黑龙江阿城建都。公元1123年阿骨打病死,由弟完颜吴乞买继位,公元1125年派兵西进,擒获辽天祚帝,辽亡。金灭辽后继续派兵南下,宋钦宗靖康2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梁城,徽、钦二帝及其后妃、宗室、大臣等共三千余人皆被金军俘虏,北宋灭亡,史称“靖康国难”。
北宋自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开始,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为止,共存167年。
高宗南渡,南宋临安。
简释:
金兵攻陷汴梁时,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他仓皇逃往长江以南,聚合各部抗金势力,在金陵即南宋皇帝位,后又定都临安,即今之浙江杭州。当时全国人民和爱国官兵抗金的愿望很强,首先是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绍兴6年率兵北伐,很快收复了河南洛宁、卢氏、汝南等大片失地,黄河沿岸人民积极增援岳家军。但是,由于赵构、秦桧想保持南宋偏安的政治现状,诬告岳飞谋反,虽查无实据,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从此南宋王朝再也无力收复失地,直至灭亡。
南宋,自公元1127年靖康国难,赵构南渡开始,至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破临安城,恭帝被俘,公元1279年陆秀夫抱少帝赵?投海自尽,南宋灭亡为止,计152年。这段时期南北两地再次分裂对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