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四大古都,分别是长安、洛阳、北京和南京。在上古时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位于西北,因而往往会选择以长安作为首都,洛阳作为东都以控制关东地区。到了唐朝之后,关中地区经济迅速恶化,经济和政治重心不断东移,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首都的优势。两宋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强盛起来,为了同时控制大漠、东北和中原,金朝和元朝都选择以北京作为首都。
长安坐镇西北,洛阳遥控关东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于首都的考虑也十分谨慎。建国之初,朱元璋以金陵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以凤阳为中都。但是凤阳明显不适合作为首都,因此中都的建设被迫停止。为了选择有利的地方作为首都,朱元璋希望在关中建都,“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他在1391派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考察山川形胜,为迁都做准备。但是太子回来之后就一病不起,迁都之事就不了了之。
在六朝时期,南京作为首都之所以是短命,主要还是当时南方经济开发不足,地广人稀,没有充足的财力和兵源。然而经过隋唐、两宋的开发,东南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心,此时定都南京并无不妥之初。而关中地区在唐朝就已经显示出其弊端:粮食无法自足,同时又面临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两大军事压力。而南京不仅距离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较远,还靠近大海,适合进行海洋贸易。当然,由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海岸线也是边疆,因此南京的优势也似乎消失。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夺取了朱允炆的帝位,成为了明成祖,年号永乐。由于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朱棣称帝后就把北平改称顺天府,建为北京。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张萱记载,“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其次则关中。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然视汴犹为上游焉。若金陵则僻在东南,不足控驭西北,非胜地也”。这句话就是为迁都北京寻找借口。对于明朝而言,北京才是真正的四面受敌的地方,其北方有蒙古各部,东北有女真,东面还有日本。
当时有人评价北京的地理形势“沧海遶其东,太行峙其西,后枕居庸,前襟河济”,也就是东有大海、西有太行山、北有居庸关、南有黄河。不过大学士丘浚就直接指出了其缺陷“居庸者,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吭也。都燕者切近北狄,则又将恐其反扼我之吭而拊我之背焉,所以防蔽之者,尤当深加之意。”也就是居庸关是北京的北部的唯一的防线,万一居庸关失手,那么北京就难以自保,北京沦陷,那么中原就没有可以可守的险要了。陈建也评价道:“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所幸胡人惟利在抄掠,无争帝之志耳。”也就是北京距离边塞只有200里,使得天子守国门。所幸的是蒙古没有称帝的野心,只有抢劫的短浅眼光。
另外,明成祖迁都北京另外一个借口是北京“饶谷马鱼盐果窳之利”。北京地处于华北平原以北,有大量的粮食、蔬菜等供应,又可以通过运河来运输南方的物质。但是这也恰恰反映了北京的弱点。正如唐朝时期长安,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不断向江南地区运输粮食到达关中。这个措施无疑让北京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于东南地区供应,一旦地方割据势力切断了京杭运河的线路,北京陷入了绝境。
人们又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对蒙古、女真族的控制。的确,在永乐年间,明朝几次北伐蒙古,都取得了胜利。朱棣在东北地区的招抚也获得了成功,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但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只有20年的成功,但是换来的却是200年困局。从宣德年间开始,明朝就无法维持强盛的局面,蒙古的瓦剌、鞑靼/">鞑靼等相继兴起,不断冲击明朝的长城防线。1449年,明英宗亲征,50万大军全军覆没。嘉靖时期,俺答汗制造了“庚戌之变”,嘉靖值得让他在北京大肆烧杀抢掠,并且贿赂以金银财宝,最终俺答汗才离开。隆庆时期,明朝被迫和俺答汗签订城下之盟,每年给予蒙古大量的“市赏”,才使得蒙古不再侵犯。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蒙古的侵犯停止了,但是东北的女真族又兴起。在明朝末期,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已经将山海关以外的地区全部占据,而清军还多次绕过山海关进攻河北、山东一带。此时的北京几乎成为了塞上孤城。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批评到:“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毙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在明朝末期,本来是北京西部屏障的太行山以转手成为他人的屏障。太行山作为山西高原的东部,理应是山西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华北平原的要塞。因此,当李自成占据了山西之后,攻陷北京也就成为了在所难免之事了。
那北京就不适合作为首都了吗?不,北京只是不适合作为明朝的首都。对于金、元、清三代来说,以北京作为首都那是最合适的了。北京位于蒙古高原、中原和东北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处,也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建都于北京,必须同时控制能够中原汉地、蒙古和东北,显然,在这一点上,金、元、清都做到了。而作为一个局限于长城以南的明朝,北京就成为了边疆,因此,以北京作为首都,那是自找罪受。
明朝朱元璋是从南京起的家,进而得到了天下,所以南京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明朝的首都,本来如果没有什么意外,这里将一直是明朝的首都。但是呢,随着永乐大帝的篡位,他打垮了朱允炆之后,却把帝都迁到了北京,咋一看让人很不理解,因为这个举动无疑市对朱元璋的大不敬,但是朱棣却做了。他为啥要这么做呢?实际上他也是被迫的,他不得不这么做。
当时的南京城可谓是极度的繁华之地,因为南京不仅是首都,而且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被朱元璋悉心经营了这么多年,肯定非常好啊,估计朱棣也希望自己在这里称帝吧。但是当他走进南京城的时候他发现,这里虽然繁华,但是这里的人冥顽不化,全都惦记着所谓的正统,也就是朱元璋钦定的皇帝朱允炆,在他们的眼里,朱棣就是逆臣贼子,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方孝孺,被诛杀十族的那个文人,深深的伤害了朱棣。
朱棣一寻思,他在南京不安全啊,说不定哪天上街就被人砍了。还是回到自己的地方北京城比较好,所以他就下令迁都,回北京,当然在回北京之前命人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修建紫禁城,另外一件事是修筑长城。
修建紫禁城自然是皇家的需要,修筑长城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就相当于明朝的边界了,如果外族入侵大明,北京自然是首当其冲的,所以朱棣把首都迁到北京城市相当有勇气的,这是致自己的安危于毫厘之间。这才有了大名鼎鼎的“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
所以现在看来,朱棣当时迁都确实是无奈之举,但是这个无奈之举为北京奠定了他历史的地位,一直到现在,北京依然是首都,雷打不动的首都。
凡是在南京定都的帝国都短命或者偏安。在朱棣那个年代,人们是信风水的。前车之鉴在,更是小心谨慎,他迁都北京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
朱棣在南京登基为帝,年号“永乐”。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改称北京。朱棣虽兴于北平,但在南京为帝前后十九年之久。所以,迁都不应是北平是其旧有势力范围的原因。可是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取了侄子的帝位,建元永乐。从永乐四年起,朱棣便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在北京重建宫殿,同时疏通运河,做迁都北京的准备。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俯瞰中原,并且依山傍海,北靠燕山,西依太行,东南又有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是极好的建都之处。而且北京在历史上有着被作为都城的传统。按照当时的说法,还有百万人可以弯弓射箭,还有千万头牛羊可以供他们生活,北元的敌人一日不除,大明朝就一天没有安宁的日子好过。
朱棣却感受到了深深的窒息。这不是常年在外的水土不服,而是身处敌营随时被人干掉的恐惧。是的,自己推翻的建文帝虽然是自己的侄子,但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口服心不服。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人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打击自己的人。没关系,玩不起可以躲得起,将都城迁到北京。
但是拥戴朱允炆的旧势力并没有完全灭亡,风水不错,另外,这里的粮食产量十分可观。再加上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无疑有利于维持明朝的统治。南京城内杀机四伏,朱棣迁都北京也是想将朝廷安在自己的封国中断除朝廷重臣和叛逆势力的联系,安定自己的江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7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燕青为什么要拒绝李师师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