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考官到底有多难,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当今社会有高考,而古代社会也有高考-科举制,古代的“高考”非常的难,因此也才有“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此外在古代当考官也不容易!首先取得考官的资格就非常的难!在通过地方考试取得童生(秀才)资格之后,幸运的考生将接连迎来三道大关——乡试、会试、殿试,先后晋升举人、贡士与进士。当你考上进士,你才有机会当考官了。
科举制度逐渐固定下来后,三级考试的考官按规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其中,乡试主考官设一正一副二位,同考官设四位,统称为“内帘官”,皆须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会试设一位主考官,称为“总裁”,以及三至五位副考官,皆由进士出身的一品二品大官担任;此外,明中叶以后,还有十八位负责批阅五经试卷的同考官,俗称“十八房”。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有幸来到最终关卡——殿试,就会见到亲自主持考试的大boss皇帝,还有阵容豪华的读卷官队伍,包括大学士、尚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翰林学士、詹事等。 上面说的都是主要负责主持考试或评改考卷的官员。除此之外,考场内外,还有负责行政工作的提调官、负责监考的监试官以及负责糊名、誊录、监察挟带等各项具体工作的专门人员。
在考场上,监考官们常常神经紧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以墙壁隔开,称为号舍。官吏在号舍间来回巡视,发现考生作弊则即刻清除出场。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考场——贡院在建筑设计上十分有特色,以北京贡院为例,二门正中悬“龙门”金字匾,龙门的北面,是一座二层的明远楼。考试期间,监临、监试、巡察等官登楼眺望,居高临下,整个考场尽收眼底,便于防察。 古代“高考”也有“亲信回避”的相关规定。从唐代开始,若是主考官的子弟、亲戚也参加考试,则将另外为其举行“别头试”,别派考官。
在会试中,为了防止徇私舞弊,考官到岗后直至评卷结束,都不得回家,直接赶到贡院居住,断绝与外界一切接触。考官内心一定是寂寞如雪的。
糊名(或称弥封)是考官改卷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宋代开始广泛实行。 考试结束后阅卷前,糊名官将考生试卷中填写履历的部分翻折封盖,用白纸弥封后,再加盖“骑缝章”,避免评卷官看到考生信息。是不是觉得有些熟悉?这不就是“密封线内不准答题”嘛!
糊名法实行以后,科场纪律严密了许多。但是,某些考生通过在试卷上做标记、写暗语等方式提醒阅卷者自己的身份,徇私舞弊的现象仍然存在。于是“誊录”应运而生,由誊录官用朱笔(红笔)抄录原卷一份再供阅卷官评阅,此卷称“朱卷”。而原卷(墨卷)则在与朱卷对读无误之后被封档。
习惯了老师红笔画的对勾和叉,你知道科举考试评卷官判定成绩时在试卷上画的是什么吗?其中,○ △ 、| ×(圈、尖、点、直、叉)分别代表从高至低五个等级,不同科目、不同类型的考题都统一实行此评价方法。
在殿试中,为保证评卷公正,同一份考卷需要由多名考官共同批阅,称为“转桌”。每位阅卷官看完一份,便在试卷上写下自己的姓氏,同时标上优劣符号,等到把自己分到的试卷阅毕,再评阅别人看过的试卷,逐一轮流传看。如果发现同一份试卷的评价悬殊,就需要另派大臣来查阅,以调查是否存在徇私阅卷。最终成绩则由首席阅卷官综合各人评价给出。
实际上,在其他各级考试中,“互阅”制度也一直不断发展着。直至今日的高考,同一份试卷也会同时由多位评卷人评判,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 评阅考卷完毕,考官们则将依照各级考试的放榜规则对外公布名次,不过,为了供考生查卷,考卷还需要好好保存一段时间。 从入场、到考试、再到评改考卷,程序之繁琐,不禁让人感慨在科举考场当一名考生、甚至一名考官都真不容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