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公孙瓒,世家子弟出身,偏偏选择了战争扬名

以史为鉴 2023-06-27 18:29:49

公孙瓒,世家子弟出身,偏偏选择了战争扬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刘备的同门师兄公孙瓒:本是世家子弟出身,偏偏选择了战争扬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是一部旷世巨著,它将零散、枯燥的三国故事变成了老少皆知的通俗读本。从这一点上来看,这部小说还是非常成功的。可惜的是,由于小说篇幅有限,一些同样有过精彩经历的历史人物,便难免遭到削弱和删减。就比如刘备的同门师兄公孙瓒,他的存在感便不是很高。

在不少读者看来,公孙瓒只是刘备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领路人。正是由于他的举荐,刘备才能顺利当上安喜县尉。可在历史上,公孙瓒之名,可谓是响彻北疆和中原。作为中原地区早期最大的北方霸主之一,公孙瓒对袁绍、曹操、黑山军、袁术等诸侯势力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公孙瓒是世家出身,却因为母亲的地位卑微,从小便遭受了不少嘲笑。《后汉书公孙瓒》有记载,公孙瓒在长大以后,或许是因为幼年时期的某些阴影,所以他不屑于和世家子弟来往,反而更倾向于和一些商贾往来:“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而公孙瓒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衣冠皆自以职分富贵,不谢人惠。”

公孙瓒很有能力,也非常有骨气,所以在成年之后,他很少借助于家族势力。正因如此,年少时期的公孙瓒并不得志,只是在县中担任一个小吏。不曾想到,公孙瓒因为过硬的外在条件,“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让他得到了本地太守的赏识。后者很欣赏公孙瓒,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不仅如此,这位负责的老泰山还主动将公孙瓒送到大儒卢植门下学习。

卢植是一代经学大家,他的师弟郑玄更是经学史上难得的大师。可见太守之意,是为了让公孙瓒走上“通经入仕”这条道路。不久以后,公孙瓒结识了刘备,后者出身同样不好,两人就这样顺利的结为了好友。以至于刘备穷得交不起学费,还是公孙瓒一个族叔资助的。学成归来后,公孙瓒顺利举孝廉出身,并开始以忠义为先,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经过一番小小的传扬,公孙瓒在本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可令人敬佩的是,公孙瓒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扬名之路,一步一步在官场上打拼。但公孙瓒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理——转战边陲,通过积累军功扬名。

东汉末年,朝廷衰败,导致幽州、并州、凉州等地都出现了深重的外忧内患。从小在辽东长大的公孙瓒,对外族入侵和内匪抢掠的情况,可谓是深恶痛绝。举孝廉出身后,公孙瓒被朝廷委派,做了辽东属国长史,开始与外族对抗。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有一次带着几十骑出行塞外,忽然遇到了一支数百骑的鲜卑部队。在此情形之下,公孙瓒却一马当先率先向敌军展开了冲锋:“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

公孙瓒一战成名,成为了幽州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公孙瓒屡次击败外族入侵,彻底铸就了自己的铁血威名。《后汉书公孙瓒传》有记载:“瓒职统戎马,连接边寇。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可见公孙瓒此时,已经初步完成了自己通过战争扬名的计划。

由于战功卓著,公孙瓒被擢升为涿县县令。不久之后,黄巾军在中原举行起义,天下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哪怕是远在边疆的幽州、凉州,也有不少人趁机作乱。听闻公孙瓒英勇,朝廷便急调他率领三千骑兵,远赴凉州镇压乱党。在平乱途中,公孙瓒身先士卒,先后击败了张举、张纯等人,再次扬名于北疆。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见公孙瓒勇猛,便率众投降。公孙瓒的军事实力,再次得到扩张。因为这次剽悍的战绩,公孙瓒又被擢升为中郎将、奋武将军等职,彻底实现了封侯拜将的小目标。

纵观公孙瓒前期履历,他是在与胡人的交战中逐渐崛起的。也正因如此,公孙瓒麾下的士卒,也和他本人一样,有着勇猛激进的做事风格。乱世到来之际,公孙瓒更是抓住了际遇,一路勇猛精进打入了中原。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什么意思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什么意思

大概意思:15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外出求学。先后拜郑玄、卢植为师,并且和公孙瓒等是朋友。

袁绍与公孙瓒什么仇什么怨

公孙瓒与袁绍结下梁子,要从皇帝说起。
当时东汉 *** 的皇帝是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刘协,即位时只有九岁。皇帝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子,又是奸臣拥立的,所以有很多人不服气。
牛人袁绍就非常不服气。你董卓可以拥立皇帝,我袁某人也可以;你董卓拥立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玩弄于股掌之上,我袁某人就正儿八经拥立一个有才有德的好皇帝,看谁玩得过谁。
袁绍看中的皇帝候选人是时任大司马、幽州牧的刘虞。
刘虞的确是才华出众,德高望重。何况他还有着汉室宗亲的身份——上推五代就是著名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他与皇帝的关系可比刘备亲近得多)。
如果来一个民主选举,刘协VS刘虞,刘虞胜出的把握那是相当大的。
可是那个时代不实行民主选举,皇帝更是不能随随便便换来换去的。对于袁绍的提议,有许多人不同意,不少人很生气。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不同意,一个人很生气。
第一个不同意的人就是当事人刘虞。刘虞拒绝得大义凛然。正因为刘虞德才兼备,所以他一心忠于中央 *** ,于是义正词严地回绝了这个建议。当事人不同意,总不能霸王硬上弓吧?这就没戏唱了。
另一个不同意的人是袁绍的弟弟袁术。袁术拒绝得极其龌龊。虽然袁术冠冕堂皇地拒绝这个建议,其实他是心里藏着不可告人的小九九——自己当皇帝,所以不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这件事为袁绍、袁术兄弟反目埋下了伏笔。
很生气的人正是公孙瓒。在公孙瓒看来,天下随便哪个人当皇帝他都没意见,唯独刘虞不能当皇帝。因为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结下梁子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了(这件事我们到后边再说)。总而言之,在公孙瓒看来,如果让仇人刘虞当了皇帝,那不是明摆着要他公孙瓒的性命吗?袁盟主你做事,太不考虑兄弟们的感受了,这是对我极大的藐视。
遭到袁绍藐视,公孙瓒的心里已经有点不痛快了。
成大事者有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
公孙瓒认为自己是成大事者,所以心里不痛快不算大问题,忍一忍就风平浪静了。
公孙瓒与袁绍的矛盾升级,是由一块风水宝地——冀州引起的。
但冀州既不是袁绍的,也不是公孙瓒的,而是另外一个人的。这个人是韩馥。
说起来乱世中人们普遍奉行的原则是——天下为公。所谓天下为公的意思是,你的东西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天下人的,大家都有份,所以也可以是我的。到底是谁的,不是看现在捏在谁手里,而是看枪杆子握在谁手中。
可是韩馥没有拿得出手的枪杆子,袁绍有,公孙瓒也有。
这就麻烦大了,童子怀金,路人起心。
袁绍想占有冀州的欲望非常强烈以及迫切。因为说起来十分惭愧,大名鼎鼎的关东诸侯盟主袁绍,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勃海太守(怕脸上无光,后来自个给自个封了个车骑将军),还在冀州牧韩馥的管辖范围之内。更为惭愧的是,袁绍这个当带头大哥的,连手下弟兄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好,眼看就要断粮了。
迫切归迫切,袁绍却不想用武力解决问题。因为动武损兵折将不说,还要毁了他的名声。要知道袁绍本就是靠名声起家的,如果名声搞臭了,那也就玩完了。
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袁绍希望韩馥乖乖地把冀州让给他。这样既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又能进一步提高名望。
韩馥的东西,凭什么白白送给你袁绍?这不是白日做梦嘛。
正应了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袁绍手下的谋士逄纪令人叹为观止地攻克了这个难关,让异想天开的美梦变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
逄纪的策划是,袁绍先派人去诱惑对冀州欲望很强烈的公孙瓒,说好两家一起到韩馥手里抢冀州,事成之后一人一半;只要公孙瓒一起兵,韩馥一定十分害怕;此时再派人去游说韩馥,他必然会乖乖就范。
这样一来,袁绍得到冀州就不是当强盗抢别人东西,而是众望所归接受让贤。事情做得十分漂亮,形象自然更加光辉。
不出所料,接到袁绍盟主一起抢冀州的建议后,一向蒙头实干的公孙瓒二话不说立即动手了。这年头有枪就是草头王,不抢白不抢,抢了不白抢。
公孙瓒正大光明地带着军队进入冀州,公开宣称是前去讨伐罪大恶极的董卓、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皇帝,实际上却是假公济私,强行占有韩馥的冀州。
很快,公孙瓒就发现自己被结结实实地当猴耍了。
当公孙瓒和他的将士们还在冀中平原上风餐露宿的时候,袁绍已经从韩馥的手里半推半就勉为其难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冀州。
公孙瓒兴高采烈地过来,垂头丧气地回去,实在太郁闷了。
这件事不但侮辱了公孙瓒的人格,而且侮辱了他的智商。但他只能咽下这口恶气,因为袁绍不是韩馥,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作为一个以成大事者自许的人,公孙瓒还是能够忍受的。
偏偏最后的导火线被引爆了。
公孙瓒的愤怒
袁绍、袁术兄弟反目成仇,波及范围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影响了整个东汉时局。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被卷了进去,其中就包括公孙瓒。
这件事又与老仇人刘虞脱不了干系。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这时皇帝刘协已经被董卓绑架到了长安)中央 *** 当干部,回幽州的时候路过袁术的地盘,遭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被人热情招待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刘和很快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袁术太热情了,热情地想让远方的客人永远留下来。
袁术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刘和给他爹写封信,中心意思是让刘虞派兵过来联合进攻长安,好去解救已经成为人质的皇帝(直接说去扩张地盘有点不好意思)。要是不答应的话,呵呵,刘公子你就在我这里永远地住下去吧。
刘虞收到儿子的信后,立即跟主抓军事的同事公孙瓒商议,主张派出几千骑兵前去帮助袁术。
公孙瓒很清楚袁术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骑兵的光辉前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作为一个靠军功起家的将军,公孙瓒非常心疼这几千骑兵,就指出袁术这人一向不靠谱,想阻止刘虞做傻事,不要白白赔了兵马。
刘虞何尝不清楚袁术为人非常不靠谱,但他不能不照办——儿子在袁术那里名义上是贵宾,实际上就是人质。袁术那意思很明确:要兵还是要儿子,你自己选。
刘虞心一狠,选择了儿子。
这下公孙瓒要抓狂了,不仅几千人马没有留住,还要得罪袁术。本来得罪的人就够多了,再多一个袁术,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公孙瓒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主意,自己派兵抢先一步去帮助袁术,说不定还能培养一些感情;顺便劝说袁术干脆收编了刘虞派去的兵马,以解心头之恨(这就有些不厚道了)。
正是在此时,公孙瓒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坚定地站到袁术那边去,共同对抗袁绍阵营。
于是,公孙瓒主动派去一千多骑兵帮助袁术。因为既要与袁术培养感情建立合作关系,又要找机会阴刘虞一把,责任非常重大,所以他派遣堂弟公孙越带兵前往。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公孙瓒阻止刘虞派兵时预料的一点都没错,公孙越等人果然就成了肉包子,到袁术那里就有去无回了——公孙越本人被袁术派去随孙坚攻打袁绍的部将周昂,结果中流矢光荣牺牲。
公孙瓒得知弟弟战死非常悲痛。虽然他弟弟的死牵扯到的人很多,刘虞、袁术、孙坚(这位猛人很快就在刘表的襄阳城下挂了)都有责任,但无比悲痛中的公孙瓒,还是坚定不移地把这笔账算到了袁绍头上。在他看来,如果不是袁绍多事派遣周昂夺了孙坚的城池,就没有袁术派孙坚攻打周昂这件事;不攻打周昂,他弟弟就不会死(余弟死,祸起于绍)。
旧恨又加新仇,公孙瓒彻底愤怒了。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初,公孙瓒调集步骑军队总共三万多人,在清水河畔集结,准备大举进攻袁绍。著名的界桥(在今河北威县东清水河上)之战就此开始,公孙瓒与袁绍长达八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运动,从此轰轰烈烈推向 *** ,一发不可收拾。

公孙度与公孙瓒是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
公孙度 (150年-204年),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
少随父迁居玄菟郡。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后被免官。中平六年(189年),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厉行严刑峻法,打击豪强势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渐丰。初平元年(190年),中原地区董卓乱起,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俨然以辽东王自居。建安九年(204年)病逝,子公孙康继承其位。
由于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使辽东地区在汉末三国的战乱年代,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他与袁绍多次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

少年三国志卢植公孙瓒和赵云黄忠谁更历害

论武功 赵云和黄忠厉害

少年三国志张角卢植于吉公孙瓒华佗怎么玩

这个阵容以张角为核心比较合适,资源堆张角和于吉。
位置 1张角 2主角 3 卢植
4公孙 5于吉 6华佗
我不推荐你使用这个阵容,目前群雄版本主流 是吕布流 张角流左慈流都比较难玩。并且该阵容的武将太差 卢植公孙都是可以替换的。我推荐你换个周瑜 董卓 这些突出的光环将比较合适。或者换袁绍 有阵容振奋,非常实用的天赋。

袁绍与公孙瓒争斗的过程

前期公孙瓒拥有相对强大的野战兵力,但是相对不得民心;袁绍缺少即时可用的兵力,但却凭借其出身和不凡的才能(当时曹孙刘还不是后来威震四方的大人物,在三国时代前期的割据势力领导里面袁绍的才能可以说是最高的)很快得到河北士族的支援,而公孙瓒又犯二,在界桥之战中轻易葬送了自己的百战精兵,恢复力又不如袁绍,自然陷入被动,最后被袁绍推到家门口,妄图依靠坚固的筑垒工事低于袁绍的进攻,但是又怎么可能办到呢?
至于破易京城的经过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虽然火烧易京楼写的颇为传奇,但是当时袁绍已取得对公孙瓒的压倒性优势,所以采用的是正攻法将公孙瓒推平

少年三国志群雄 卢植,张角,主角,公孙瓒,于吉,华佗怎么站位?

应该还有个红将左慈吧,公孙援军,张角后排,卢植前排加buff,有左慈也前排减怒,张角主力嘛,本人是前排左慈猪脚卢植,后排张角于吉华佗。。。

公孙瓒字什么?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 [1] ,《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孙瓒为刘宽门生,参与了刘宽的葬礼,碑阴为当时人甚至本人签名,故当从碑),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少年三国志 卢植公孙瓒合体技能对无敌的技能有没有

对单个敌人造成(409%*卢植攻击力)的伤害,我方全体武将的暴击率提高40%,命中率提高40%持续2回合
对无敌技能无效。

夫妻大十五岁代勾什么意思

代沟,隔代沟通有障碍

袁绍磐河战公孙瓒,这个战争的具体发生过程是怎么样的?

话说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匆忙赶回江东,袁绍给刘表发了封信,意思当然是要刘表截住孙坚,归还玉玺!刘表实际上也是当今皇帝的亲戚罗,暂居荆州刺史,按辈分来说,是刘备的同辈,年纪大些自然是兄长,后来刘备被曹操赶得没地方呆了,就跑到刘表这,暂时依附刘表。却说孙坚在回江东的路上,刘表截住了孙坚,说了袁绍信中的原委,结果两下谈不拢打起来了,两边都有损伤各自回家了。我说这个刘表也是够忠厚的,袁绍随便说几句他就和邻居翻脸,打架,可见是在政治上缺乏头脑,他岂知袁绍的真实目的,所以我觉得有时行事应多考虑一点,起码应该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这点看,在三国里其实皇帝当的最舒服的是孙权,艾!事情不做,忠臣一大堆,当然后主刘禅那是更舒服拉,屁事都不管,不过就是名声不好,哈哈!

当然因为这个事孙坚和刘表结下了仇怨。这个《灭卓盟》当然就此解散罗,各路诸侯纷纷回家,袁绍回到河内,因为缺少粮食就找冀州的韩馥借了一批粮食,心里还是不安,心想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呀,有谋士进言拉:将军既然心有天下,怎么能屈人向人借粮呢,为什么不考虑夺过冀州这块钱粮宝地呢?袁绍说:我是有这个想法,你有什么好办法列?谋士说:可以如此如此。。。。袁绍立刻向公孙瓒发了封信,信中说:冀州韩馥太弱,迟早把城池献给别人,不如你我兄弟二人取之,然后平分!公孙瓒欣然接收,遂起兵。冀州韩馥听到消息,马上向袁绍求救:兄弟不能坐视不管啦,你我兄弟手足,过来帮帮忙吧,况且前时缺粮我二话不说答应了!袁绍说:既然这样我一定来,结果带着兵就把冀州霸占了,韩馥后悔不已,真是引狼入室、驱羊入虎口,丢下全家跑了!看见这个人,不顾家人确实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且说袁绍夺了冀州,公孙瓒派弟弟前去贺喜,提起分地的事,袁绍推搪要公孙瓒自己来,在弟弟回家的路上埋伏了,弟弟的几个跟随跑了,回了说:弟弟遇害,贼人高喊是董卓的手下。公孙瓒一听心里明白,这个XX养的袁绍不分地就算了,还借董卓之名杀我弟弟。于是起兵杀向冀州。两军在磐河东西交锋,杀的血染磐河,下游的人是个把礼拜不能喝这个水罗。袁绍手底下有两个狠人,颜良和文丑,公孙瓒肯定是打不过列,被杀的西梨花啦(这里我又想起关公的故事了,曹操后来和袁绍打起来了,被颜良和文丑杀了蛮多大将,曹操冒的办法请关公出马,曹操就问关公:这个人厉害呀,兵士也是士气鼎盛,你看如何?关公说了句话,蛮过瘾: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观其士兵如,土鸡瓦犬耳。意思就是说,我看颜良就是个卖猪头肉的,他的兵就像土鸡土狗一样。说完话,提着刀子骑着赤兔马,就冲过去了,还没等颜良回过神,就被关公砍了,可见关公的实力,所以很多人看了关公心里怕呀。)文丑一直紧紧追赶公孙瓒,就在这时一个英雄人物登场了,看过三国的自然知道是我们的常山赵子龙啊。赵云其实是袁绍那边的,应看袁绍不是好人,一直想找个好老板,起初觉得公孙瓒还不错,就跑过来了,正好看到公孙瓒被追杀,就救了公孙瓒。回来后刘备听到消息,也赶来助阵,就这样刘备认识了赵云呀,结果是英雄惜英雄,两人相见恨晚!正在这时董卓发诏,要两边握手言和,就这样各自退兵了,赵云心想:看来公孙瓒也不是什么好鸟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3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