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广开科举、修运河,为什么还被称作昏君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7 16:47:52

杨广开科举、修运河,为什么还被称作昏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杨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炀帝杨广(569—618)是隋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在历代帝王中,他被赋予了少有的恶谥“炀”,即“去礼远众”的意思。但是在大多数史籍包括以隋炀帝为题材创作的诗文、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杨广都是以一名暴君而非昏君的典型形象出现的。

昏君,一般指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容易听信小人谗言的君王。而暴君指专制无道的君主。简单来说昏君智商低,能力弱,而暴君性格不好,也就是说隋炀帝其实并不是一位昏庸的君王,相反地,他很有手腕,也很有才情。史书称杨广“美姿仪,少聪慧”,题目中列举的种种功劳也可以看出杨广是一名颇有才干的君主。所以我们不妨来看看为什么史学家和民间习惯将隋炀帝杨广称为暴君呢?

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从“炀帝夺宗”、“炀帝荒淫”、“炀帝黩武”、三个方面论证了隋炀帝个人行为恶劣,描述了一位暴君的形象。一是杨广夺取了太子之位。杨广通过种种手段,联合独孤皇后、杨素等人陷害杨勇,最终隋文帝废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如今看来不过是正常的权力斗争,但在礼制森严、尊卑有序的封建王朝谋害储君是非常严重的罪行。

二是杨广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据《通典》记载,杨广兴建东都时,每个月征募劳役两百万人;兴修运河时,也征召了一百多万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杨广游巡期间,招待得好的地方官员就被提拔,招待得不好得被贬黜。所以地方官纷纷以民脂民膏取悦杨广,《食货志》记载,为了在一天之内收集完制作仪仗的装饰品如皮革、齿牙、羽毛,百姓便漫山遍野地捕猎飞禽走兽,可依旧不够,地方官便向豪门大户收购,造成当时这类物品的价格飞涨,杨广荒淫享乐可见一斑。

三是杨广穷兵黩武,频繁发动战争。杨广在位十四年,灭了土谷浑,征讨占城、契丹、流求、三征高句丽。尤其是三征高句丽,不顾国家实际情况,大肆征召士兵,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至民不聊生,随后爆发了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杨广也无暇顾及高句丽,内忧外患共同爆发,隋朝迅速衰败灭亡。

除了杨广的个人原因以外,杨广被称作“昏君”也有外部原因。虽然隋朝的灭亡是由种种因素造成的,但后世不可避免地将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联系起来,认为如果不是隋炀帝的种种行径,隋朝或许命数未尽。这样一来,对杨广的评价就会有失偏颇。同时,后世的帝王在接受教育时经常需要一个反面例子为鉴,隋炀帝杨广便成了历代君王乃至民间口口相传的“暴君”,这也是杨广被称作暴君的原因之一。

如今史学家对于杨广的行为也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认为杨广数次亲征实际上起到了展现国力,震慑边疆的作用。修运河客观上也有沟通南北经济贸易,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还有开科举、改官制等行为也颇有益处。

隋炀帝明明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何被污蔑为昏君?

? ? ? ? 提起雄才大略的君主,一般想到的是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之类的,但实际上,这是有问题的。比如唐太宗,被吹捧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但现在据学者研究,贞观之治其实是个伪盛世,其实力远不如隋炀帝的大业初期,要不是靠隋朝的存粮,简直就活不下去,而唐太宗和魏征的那段纳谏佳话,更像是两个人串通好的双簧戏,欺世盗名而已。唐宗如此,宋祖就更不成话了,只有半壁河山,你好意思说雄才吗?至于康雍乾,那不过是帝国日落前的回光返照,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一声无助的悲鸣罢了,完全不值一提。

? ? ? ? 其实,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君主是隋炀帝——杨广。对此,肯定一片反对的,说你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吗,杨广是亡国之君啊。大家对杨广的印象,大多来自于评书演义,什么弑父杀兄辱母,什么骄奢淫逸败德乱常之类的,这些,基本上源于唐人的造谣抹黑,随后又经过评书戏曲一千多年的添油加醋形成的,和真实历史没什么关系。(顺便说一句,隋唐演义是所有演义里最差的一部书,里边的真实历史成分少的可怜,和三国演义这类才子书完全没法比)而亡国之君,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都是胡不食肉糜的痴傻呆捏儿,相反,很多都是能力极其出众的,比如夏桀,外号移大牺,意思是一个人可以搬动一头大牛,而商纣更是曾有托梁换柱的传奇壮举,此二人的事迹,颇有古希腊神话或圣经中那些半人半神英雄的色彩,看来上古最崇尚的都是此类人物。

? ? ? ?后世则更重视文采,像南唐后主李煜,诗词的成就冠绝他那个时代。而杨广,则集中了以上各位的优点,是古代帝王中少见的文武全才的人物。

? ? ? ?先说武,杨广带兵平过南陈,统一了中国,东征过辽,北伐过突厥,击败过当时亚洲大陆上最强的政权。再说文,杨广的汉文化造诣极深,尤其诗词方面,可称隋朝最杰出的诗人,我们今天就从他的一首诗来解析杨广的雄才大略。

? ? ? ? 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相逢只今年。

? ? ? ? 这是杨广的一首名诗,诗很简单,五绝,20个字,但一千多年过去,又有谁真能读懂这首诗,解寂寞杨广的其中滋味呢?我们现在一句一句地看,我梦,就是我有一个梦想,就是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那么杨广的梦想是什么呢?三个字,江南好。那么江南好不好?江南当然好,鱼米之乡,富甲天下,苏湖熟天下足,能不好吗?但江南好至少都是南宋以后的事了,北宋的时候,江南还不行呢,苏东坡去黄州,宋江去江州还叫发配呢,这两个地方就是今天的黄冈和九江,就在长江边上,还没深入江南腹地呢。腹地什么样?刘禹锡被贬到湖南做官,写诗哀叹: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江南那个时候是凄凉地呀,到那个地方自己就如同垃圾一般被丢弃了。这是唐宋时期的光景,在更早的隋朝江南就更是蛮荒之地了,而杨广却在此时敏锐地看出了江南的好,天才地预见到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伟大趋势,还不叫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吗?

? ? ? ? 说到这,又有人不服了,说你就从他一句诗就能得出这么大的结论吗?当然不是,杨广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首先,他把他爸爸刚刚新建的都城长安舍弃,另建东都洛阳,他统治的早期就住在洛阳,洛阳比起长安就更靠南了,而到了杨广统治的后期,他更是搬到了江都,今扬州,彻底扎根在长江流域,实践了他江南好的梦想。另外,杨广还开凿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江南和中原,这条运河,在以后各朝都肩负着漕运重任,即把江南的粮食运到中原和华北,解决了经济重心南移而政治中心在北的困惑,可以说,这条运河担负着中国大物流的半壁江山,要是没有这条运河,元明清的朝廷根本就没法生存。杨广不仅预测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而且还提前埋伏了解决方案,这份大才,这份魄力,又有几人能比。

? ? ? ?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后边的唐朝,李渊李世民李隆基,都号称雄才大略,却袭周秦汉故事,把都城建在长安,结果是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首先是长安水皆咸卤,无法饮用,后来唐朝政府只得耗费一年的铁产量,修建黄河大铁桥,从河东往长安运水,这个大铁桥的遗址就在今天的山西永济,鹳雀楼旁边,要知道,古代的铁是多珍贵的战略物资呀,农具工具兵器都离不开铁,结果全年的铁产量都干了这个了。至于吃的就更不够了,唐朝皇帝多少次带着文武百官军民人等十几万人,出走长安到洛阳就食,什么叫就食?说白了就是要饭,一粒粮食不带走哪吃哪。就这个跟杨广比起来好意思说雄才大略吗?

? ? ? ? ?看看,就一句诗五个字就有这么深刻的含义。再看第二句,征辽亦偶然,这句很清楚了,跟经营江南这个大战略相比,征辽不过是个偶然事件。在杨广眼里,江南在战略上是大重心,而东北则是小重心。杨广再次天才地预测到了东北在中国战略重心中的突出位置,要知道,在杨广以前,从没人这么重视过东北。杨广征辽征的是谁呢?是高句丽,想想看,如果现在东北是被外国控制的,什么感觉?太可怕了,过了山海关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啊,中国哪里还有安全可言?事实也的确如此,后世中国最大的威胁基本都来自东北。北宋先败于辽,后亡于金,辽金都是东北来的。明末的满洲八旗兵,也是从东北来的。清朝时期康熙朝的俄国人,甲午时的日本人,还是从东北来的。1937年,鬼子进了中原,鬼子从哪来?依然是从东北打过来的。不守东北,则无以守中国呀,所以杨广才连续三次征辽,吐了血也要拿下东北。

? ? ? ? ?怎么样,对杨广是不是有点五体投地的意思?可是不对呀,这么英明神武的帝王怎么会亡国呢?这就要从诗的后两句说起了,但存颜色在,相逢只今年。杨广把这事想得太容易了,他的意思是一年就随随便便解决东北问题,然后回过头去踏踏实实经营江南。可谁曾想征辽一连征了三次,损兵折将,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说到底,杨广的优点在于高瞻远瞩眼光超前,而他的问题也恰恰是眼光太超前了,比别人超了好几百年,江南,东北,大运河,在后世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但在隋朝,显然还没有那么重要。这玩意跟买股票一样,你看准了这个股票会涨,但你眼光太超前了,买得太早,也是不行,光资金成本就把你压死了。

? ? ? ? 在这点上,杨广有点像秦始皇,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直到今天都是光芒万丈的,跨越两千多年彰显着它的先进性,可当时人不理解呀,项羽推翻秦朝后马上恢复了周的分封制,西汉初年也是分封制,所以后来才有了七国之乱。别说他们倒退,他们的做法在当时是符合民意并得到广泛拥护的,随着时间的沉淀,人们才逐渐理解了秦始皇,慢慢回归了郡县制,投入了这个自己最恨的人的怀抱。有人说过,天才往前多走一步就成了傻瓜,而以杨广的超前眼光,比起一般天才来,又何止多走了一步啊,如今秦始皇已经基本得到了公正的历史评价,而杨广却还是那个昏君暴君,呜呼杨广,哀哉。

隋炀帝对后世贡献巨大,为什么还说他是昏君?

原因是隋炀帝虽然建立了许多的功绩,但是他没有考虑百姓的看法。在很多方面,他做的事情特别超前,以至于现在国家的无法承受。比如他修建大运河,在隋朝时期,南北的交通十分的差,为了加强南北的交流,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在修建这条运河时,运河的两边有许多尸体,而这些酷吏一直催促百姓们干活,却不给他们足够的休息时间。隋炀帝因为过于贪图自己的功绩才让下属加快运河的进度。这就导致百姓认为隋炀帝只是为了南下江都方便,才修建此条运河。天下的百姓十分的气馁,不认同隋炀帝的做法。

一,隋炀帝不体谅百姓,导致天下大乱。俗话说的好,得民心者得天下。隋炀帝继位时,隋朝的江山在他父皇的治理下,国家十分的强大。隋炀帝为了继续让国家变强,颁布了许多的政令。为了解决南北的交通,于是下令开创大运河。在许多改革的过程中,隋炀帝急于求快,导致百姓们死伤无数,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百姓的看法。

二,隋炀帝发动了没必要的战争,不被大臣们理解。远在辽东的高句丽一直骚扰隋朝的边境,隋炀帝为了完成他父皇没有完成的心愿,率大军进攻高句丽。国家本来在修建运河之事耗费了许多的人力和财力,但是隋炀帝没有考虑国家的状况,一时间国家十分不安定。虽然隋炀帝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发动了没必要的战争是耗费国家的精力。

隋炀帝对于后世建立了许多的功劳,他继续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南北的交通。在战事上看,他通过突袭占领了许多地方,扩大了隋朝的版图。但就是因为他不顾百姓的看法,导致了帝国的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1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