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郑国宋国相继灭亡,卫国为何能支撑那么久

以史为鉴 2023-06-27 15:52:13

郑国宋国相继灭亡,卫国为何能支撑那么久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并非只有以上七个强国,彼时,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当然,对于以上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在战国时期被消灭了。比如齐国消灭宋国,韩国消灭郑国,楚国消灭鲁国、越国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卫国在以上诸侯国,虽然实力非常弱小,却能够在战国时期苦苦支撑,直到秦朝时期才正式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宋国、鲁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诸侯国被战国七雄陆续消灭的背景下,弱小的卫国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过“刚极易折,强极则辱”的观点,也即太过刚强,反而容易被折断,太过强大,反而容易受辱。在战国时期,郑国实力强于卫国,但是,其疆域遭到旁边韩国的觊觎,所以最终被韩国吞并。至于宋国,一度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结果魏国、楚国、齐国三大强国联合消灭了宋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弱小反而保护了卫国,促使其战国时期没有遭到周边强国的注意。

另一方面,对于弱小的魏国,相继选择成为魏国和秦国这两大强国的附庸,也是其能够独善其身的重要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附庸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在战国前期和中期,卫国选择成为魏国的附庸。众所周知,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可以压制秦国、齐国、楚国等强国的中原霸主。基于此,在魏国的庇护下,地处中原之地的卫国虽然没有完全远离战火,但是,只要魏国不被消灭,卫国就能够继续苦撑之下。

同时,为了表明自己臣服于魏国的决心,卫成侯十六年(前356年),卫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在此之前,卫国君主往往称公,比如卫武公、卫庄公、卫桓公等。到了战国后期,卫国只剩下濮阳等城池,而卫侯更是贬号为君。彼时,武安君、平原君、信陵君等诸侯国大臣的封号。对于卫国君主来说,选择贬号为君,显然是为了生存,选择连诸侯国的名分都不要了。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41年,秦国夺取魏国的东部领土,设立东郡,废掉卫元君,另立卫国公室后裔卫角为君,史称卫君角。也即在战国后期,卫国选择依附于强大的秦国。

最后,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没有顺手消灭卫国,不仅是卫国主动臣服的态度,也可能和卫国的人才帮助了自己存在一定的关系。卫成侯十一年(前361年),卫公孙鞅(即商鞅)入秦。通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走向强大,乃至于消灭山东六国,并建立秦国。由此,对于秦国来说,商鞅的功劳是难以度量,而商鞅原本名为公孙鞅,是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除了商鞅,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也是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虽然吕不韦和商鞅最后都不得善终,但是,这两位人才确实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功臣。综上,实力强于卫国的宋国、鲁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诸侯国,在战国时期相继倒下,而弱小的卫国反而苦苦支撑到秦二世在位时才彻底灭灭亡。

为什么郑国、宋国、鲁国等诸侯国,到了春秋后期乃至战国却成了弱国?

春秋初期有四个中等强国,分别是郑国、宋国、鲁国和卫国,郑庄公时期的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大国;宋襄公曾和楚国争夺霸主地位;鲁国的地位一直很特殊,鲁僖公时期的鲁国实力不容小觑;卫武公勤王有功隐隐成为诸侯首领,而卫国更是在平王东迁后晋升为公爵国。可以说,春秋初期的四国是相当有分量的,但是这四个诸侯国几乎是肩并着肩紧挨在一块的,彼此实力相当,疆域相当,谁也吞不了谁,谁也兼并不了谁,想要寻求对外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来四国不占地缘优势,处在四战之地;二来本身四国国内的发展就比较僵化,不仅没有新东西注入,反而内乱比较严重,这在春秋初期似乎还算不得什么,但等到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强势发展的时候,这四国的劣势就真的拉来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四国不仅没有实力争霸,即便是自保都要拼尽全力,后期更是直接沦为弱国。

在这四个诸侯国中,宋国和郑国都是比较特殊的。宋国是四国中唯一的初封公爵国,初封的时候疆域是方百里,封邦建国有?方不过百里?的规定,其中公爵国和侯爵国都是方百里,当时的宋国、鲁国和卫国疆域上来说都是相同的,只是宋国是殷商遗民建立的诸侯国,因此分封的时候就是公爵国,天然地位是最高的,当然实际地位来说?以屏藩周?的鲁国和卫国的地位更高一些,他们是真正护卫周王室的存在。

与宋国、卫国和鲁国有专属封地不同,郑国一开始只是一个畿内国,郑国被分封的时候已经是西周晚期,也并没有独立建国,而是在京畿之内有采邑,郑国与周王室共命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郑国的发展。

不过好在郑国自建国开始连续出现了三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即郑氏三公: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正是这三位国君的不懈努力,郑国终于从畿内国中脱离出来,向东迁移,有了自己的地盘,而又因为郑桓公的牺牲以及郑武公的勤王之功,郑武公和郑庄公都做了周王室的卿士,他们利用这样的身份不断为郑国谋私利,先后吞并了不少的小诸侯国,使得郑国迅速在春秋初期崛起,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即便是齐国都不能与之争锋。

同样在平王东迁过程中收益的就是卫国,当时正好是卫武公当政,卫武公施行卫康叔政令,卫国国富民强,然后周幽王被杀后,卫武公领卫国兵士勤王,与晋国、秦国、郑国等赶走了犬戎,卫武公俨然成为诸侯之长,卫国从侯爵国升为公爵国。这是卫国最强盛的时候,但无论是卫武公还是郑庄公,都没有带领自己的诸侯国走向真正的霸主地位,反倒是齐国脱颖而出,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真正的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看到了机会,当时晋国还处在内乱中,齐国更因为齐桓公的去世而陷入内乱,宋襄公就带领几个诸侯平定了齐国的内乱,他籍此想成为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只是宋襄公秉持礼仪,遇到的对手却是自称蛮夷的楚国,宋襄公最终还是败了。实际上宋襄公空有大抱负,但是宋国的综合实力撑不起宋襄公的野心,不过楚国也没有得逞,反而是晋文公成为新一任的霸主。

齐桓公在争霸之前,实际上鲁国还曾是齐国称霸的一个强大的对手,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一开始实力不弱,但在与齐国的较量中并没有占得上风,不过因为鲁国有最完备的周礼,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是很强大的,鲁僖公时期的鲁国实力很强,虽然没有称霸成功,但也曾和当时的争霸国晋国和楚国正面交锋过。

因此,我们看着四个诸侯国在春秋初期实力都是不弱的,疆域也不算小,算是中等强国,但是这也仅仅是在春秋初期,当时的兼并战争还不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不够激烈,争雄称霸还没有成为主旋律,因此这些国家还是挺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形就发生了改变,他们一步步沦为弱国,不仅在争雄称霸中陪跑,甚至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这几个诸侯国没有地缘优势,后来更是沦为四战之地。在最开始,这几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是很好的,地处中原的中心,有先进的文化支撑,所以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没办法再发展了,因为地就那么大,你扩张也得有数,吞并点小的诸侯国没事,一旦想吞并大的,就会引来更大的战争,最后得不偿失。中原之地就那么大,人人都在抢,地处中心的诸侯国反而被动,无法对外扩张,北有晋国,南有楚国,西有函谷关以及秦国,东有齐国,所以想要对外扩张难上加难,反而自身因为处在四战之地,经常接受战火的洗礼,疲惫不堪,像郑国,夹在晋楚之间没少挨打。

其二,这几个诸侯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内乱,内乱消耗国力也是惊人的。郑国自郑氏三公之后,即郑庄公之后就开始内乱,国力迅速衰落,卫国更是如此,卫国似乎一直处在内乱中。鲁国的内乱主要起自鲁国三桓,等鲁国国君终于将鲁国三桓打趴下后,外面的世界早就变了样,鲁国已然落后。这几个国家因为地处中原中心,有先进文化支撑,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家和制度就会僵化,国内就会不思进取,反而容易出现动乱,对国家就是一种大的耗损。

其三,战斗力不强。四国虽然地处四战之地,经常有战事,但是战斗力不强,至少和晋国、齐国、楚国、秦国是没法比的,后面四个诸侯国常年和剽悍的夷狄开战、争夺地盘,战斗力自然很强悍。而中原之地的宋国、鲁国、卫国和郑国等则继续秉持礼仪之战,战斗力并不强,无法和晋国等强国争夺地盘。

第四,没有变法改革做为支撑。春秋时期诸侯国不断兼并扩张,最终剩下了十几个诸侯国,为了更进一步争霸称雄,诸侯国们纷纷进行改革变法,比如魏国的李俚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等,旧有的制度被新的制度取代,本身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吕氏齐国被田氏齐国取代,这过程中就是旧有的制度被打破,再加上后期的改革变法,自然发展更迅猛,而秦国更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反观宋国、卫国等,则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国内进行改革变法,还在坚持原有的东西,自然无法在战国七雄并立的年代立足。

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郑国、宋国、鲁国地处中原,为四战之国,身边强国林立,不进则退,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先后衰弱至亡。中原的晋国、齐国是两个超级大国,有他们存在,郑、宋、鲁就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能被一步一小蚕食。秦国地处西部,一家独大,东则不能胜晋,则可据肴函天险自守。楚国地处南蛮,虽不是一家独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兼并了不少强国,最终成为一个巨无霸。楚国北上跟齐国或者晋国争霸,不胜则可退回长江以南,不存在亡国之危。郑国跟晋国接壤,鲁国跟齐国接壤,宋国处在晋、齐之间,地缘关系决定三国无法成长为大国强国。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始封时为伯国,后来郑武公拥立周平王,升为公国,且郑武公在周王室担任卿士,权势极大。郑国利用王室宗亲的身份,攻掠了周边不少的国家,领土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郑庄公击败王室联军后,势力达到顶峰。郑庄公之后,郑国诸子争权,陷入内乱之中,渐渐衰弱。春秋时期,郑国时而是晋国的附庸,时而是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新兴的韩国攻灭了郑国。

宋公国存在的时间为约公元前1039年-公元前286年,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是宋国首任国君,也就是说宋国是商朝遗脉。宋国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宋国经济发达,宋国人善于经商,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商丘、陶丘,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春秋时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以齐桓公霸业继承人自居,楚成王亦有称霸中原之志,于是宋楚爆发了泓水之战,宋国势弱还不击半渡之兵,最终被楚军重创,宋国沦为二流国家。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在秦国的支持下,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宋康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宋国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齐国发兵击灭宋国。

鲁侯国,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克守周礼的鲁国在战国之世越来越弱小,受到齐、楚两国的强大压迫。三桓执政后,鲁国国势更弱,最终在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2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